标题:供养上师三宝的种种功德 内容: 每一个修行人都想积累广大的资粮,怎样才能积累广大的资粮呢? 如果能把握住几个要点,则会轻而易举地积累资粮。 这些要点是:  一、随时随地作上供下施;二、在传法善知识前作供养;三、对僧众共修的法会作供养。 以下我们分别宣说。 问:为什么说供养上师的功德大于供养十方诸佛的功德? 答:因为上师是佛、法、僧的总集。 供养上师,就是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 供养的功德大小首先要看你的发心,在同等发心的情况下,要看你供养的对象,也即福田的大小。 上师同时具足了圣田和恩田。 上师是一切诸佛的总持,这是圣田。 我们没有福报见到诸佛,却得遇诸佛化现的大恩上师,在他的直接摄受、引导下逐步迈向解脱和成就,所以经典中说:上师的恩远胜过诸佛的恩。 上师是最上的恩田。 就圣田来说,上师与诸佛同等,而上师更加了一层恩田的功德,所以供养上师的功德胜于供养十方诸佛。 就发心来讲,行者供养时要有真正的舍心。 由于无明,我们见不到诸佛,所以供佛时有些人会想:佛到底接受了我的供养没有? 而供养上师是直接的,你确实见到上师接受了你的供养,因此功德也是不一样的。 一、欲求广积资粮者应当在一切时处精进供养。 对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来说,见到任何悦意的对境时,都要将其供养阿弥陀佛,并发愿令自他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见到悦意的外境,如公园里的鲜花,蓝天上的白云,路边的清泉,外出旅游时能见到优美的自然风景,到商场购物时能见到精美的商品……在见到种种悦意的外境时,道友们不要轻易放过,这其实是积累资粮的大好机会,大家应该马上将其供养三宝。 不仅无情法可以供养,甚至人也可以供养,《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说,当见到俊男美女时,要作意将他们供养三宝。 此外,当自己得到一件新东西时,也要首先供养三宝,然后自己再享用。 比如得到一件新衣服时,先在空中甩一下,心里想或者口中说“供养上师三宝”,再观想三宝将衣服赐予自己使用。 许多藏族人都有这样的习惯。 前几天我和几个藏族人吃饭,一个人佩戴了一件精美的银饰,另外两个人见到后,马上异口同声地说:“真好看啊! 供养上师三宝! ”  这里讲在见到悦意对境以及得到新东西时都要供养上师三宝,这是要大家养成随时随地作供养的习惯。 一旦有了这样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顺便就能积累广大的福德。 有了广大的福德,必然会出生世出世间的一切安乐。 所以我们应恒时精勤供养上师三宝。 如果欲求世间的安乐,应当精勤供养上师三宝。 《地藏十轮经》云:“三界中安乐,皆由三宝生,故求安乐人,常供养三宝。 ”不信佛教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一切安乐都是三宝带来的? 但不管他们怎么想,以供养上师三宝而出生一切世间的安乐,这就是如来所说的真实语,也是无欺的世俗缘起。 欲求出世间的安乐,也应精勤供养上师三宝。 有些人认为,只要有高深莫测的境界,就会得到出世间解脱的安乐,因此他们往往轻视供养上师三宝。 其实这种好高骛远的想法是错误的。 《前行备忘录》中有一个比喻,“头从高处系,颈从低处断”,意思是如果只抓住身体最上端的头,很可能身体从细细的脖子处断掉,而没有了身体的头也没有什么用处。 这比喻有些人一味希求像头部一样的正行法,但因为没有积资净障等前行法作为基础,最终他们得不到任何实义。 相反,如果从身体般的基础法起步,不管修任何法都能成功,因此,欲求解脱者千万不能轻视积资净障等前行法。 这些道理极其殊胜,我因此也非常感念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上师老人家通达了一切显密佛法,并且以身作则去实践这些道理,受他老人家言传身教的影响,传承弟子们对世俗和胜义的善根都很重视,真正做到了二资双运。 在当今时代,这样的上师和弟子都是非常罕见的。 能值遇大恩上师,这确实是多生累劫的福报,每当我想到这一点,内心总是有说不出的欢喜。 我并不是故意说一些溢美之辞,自己内心深处确实有这样的感激之情。 二、在传法善知识前作供养。 我们在善知识前求法时,不应两手空空,什么供养都没有,这样的求法是不合理的。 虽然正法与上师不需要财富,但如果自己明明有财富,却舍不得供养,这会耗尽自己的福德。 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不会为财富而传法,但为了不致耗尽自己的福报,尤其是为了显示佛法的珍贵,也为了表明对佛法的尊重,弟子应该慷慨供养。 《米拉日巴尊者传》中有一则鄂巴喇嘛为求法而供养上师的故事。 鄂巴喇嘛是玛尔巴上师的弟子,有一次,鄂巴供养了玛尔巴上师大量财物后,对上师说:“上师啊! 我的身口意都属于您老人家。 这次我把所有的财产都带来了,家里只剩下一只母山羊,它是羊群的祖母,因为它实在太老,又是跛脚,所以才把它留下了。 我把这些都供养给上师,请您赐予我殊胜的灌顶与口诀,特别是耳传派的甚深口诀! ”说完向上师顶礼。 玛尔巴上师笑着说:“哦,深远殊胜的灌顶和口诀是金刚乘的捷径,依靠此口诀,不需要旷劫修行,此身就能成佛,这是一切口诀中的特别口授,为上师、空行所付嘱。 既然你要求法,那只羊虽然又老又跛,不拿来还不算全部供养,我的口诀还是不能传给你,别的法我早已传给你了! ”鄂巴问:“如果我把这只老山羊供养了,您老人家肯传法吗? ”玛尔巴上师说:“只要你亲自去拿来,我就传! ”于是鄂巴一个人跑回去,把老山羊背过来供养上师。 他把所有的东西供养后,玛尔巴尊者非常欢喜地说:“所谓秘密真言乘的学人,就是像你这样的弟子。 其实,一只老山羊对我有什么用呢? 但为了尊重法必须要这样做。 ”接着玛尔巴上师便赐予他殊胜的灌顶和口诀。 没有信心的人会觉得,玛尔巴上师的贪心真大,弟子供养再多财产都不满足,连一只老山羊都不放过。 其实根据密宗的观点,在依止上师时,弟子必须对上师观清净心,应当想到:上师的任何行为都有甚深的密意。 但现在有些人分别念很重,总觉得上师的行为这也不对、那也不对,甚至上师说一句话,他能挑出一百个毛病。 这样的恶心劣行会障碍自相续产生觉受和证悟。 其实上师本来没有任何过失,是弟子的心、眼不清净,才觉得上师有过失,这就像镜面上若有垢障,镜中显现的面容也会不清净一样。 所以莲花生大士有这样的教言:应当一心一意祈祷上师,平时要以清净心和慈悲心来修炼妙力。 这里讲应该对上师作供养,但如果上师不愿意接受供养,弟子也没必要强迫上师接受。 我曾见到这种情况:有一个弟子供养上师一百块钱,上师把钱推回去,对弟子说:“我不接收供养。 ”但弟子哀求道:“上师! 您一定要接受。 ”又把钱塞到上师的衣服里。 上师把钱掏出来扔得远远的,弟子又把钱拾回来,跪在上师面前苦苦哀求。 上师想离开,弟子一直挡着不放,一定要上师接受……为了一个供养,给上师增添了许多麻烦。 其实,在这种事情上,弟子应该随顺上师。 法王如意宝曾说,如果上师不愿意接受钱财,弟子也没必要供养这些有漏的财物,只要内心作意幻供养就可以了,这同样可以积累资粮。 按理来讲,求法者本应对传法者慷慨供养,但是在现实中,有些吝啬者就是舍不得供养。 这些人要好好想一想:死死抓着有漏的财物有什么意义呢? 有些人一辈子辛辛苦苦积累财富,但死亡来临时,即使他的财富多如须弥山,也没有权利带走芝麻许,只能两手空空离开人间,随着业风漂泊在中阴界。 也许在那个时候,这些吝啬鬼才会醒悟过来:人死后再多的财富也用不上,为什么自己生前不用这些钱财作供养呢? 托尔斯泰有一篇小说,小说中讲了一个地主和土地的故事。 俄国有一个贪婪的地主,他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来购买土地,最后他的地盘极其辽阔,从地界的这边到那边需要骑上马来丈量。 当地有一个习俗,死者生前要选择自己死后埋葬的地方。 当这个地主快死时,他为自己选择了一处墓地,在看到自己的墓地时,地主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他感慨地说道:“一个人其实只需要六尺长的土地就足够了,这一点土地就可以把自己放进去,但我却把一辈子都浪费在多余的土地上。 ”  现在有些富人把钱存在银行里,自己舍不得享用,也不愿意贡献给社会,他们的财富仅体现为存折上的数字,此外无有任何实义。 当他们离开人间的时候,一分钱也带不走,一辈子积累的财富被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瓜分一空。 这些富人虽然暂时拥有广大的财富,最终却一无所有,用佛家的话来讲,他们的财产就是不坚实的财产,最终必定会被劫夺。 怎样让不坚实的财产成为坚实的财产呢? 《法化谈丛》中说,以前有位富商,他一直苦于无法保管自己的钱财,他想:若将钱财埋在地下,恐怕地鼠会偷走;若藏在森林中,恐怕猿猴会搬去;若藏在水里,恐怕水中的动物移动;要是交给亲人,恐怕他们挥霍无度……想来想去,还是自己随身带着保险,于是他将所有的财产兑换成黄金,天天缠在腰间。 一次这个商人路过某地,见到街道中央摆着一个大钵,来往的行人都向钵中扔钱。 富商问一个人:“这些人在干什么? ”那个人说:“你不知道吗? 这是公共福田,舍一得百千万亿倍酬报,往后会受用不尽。 佛在《宝积经》中说:‘我不舍财,财将舍我,我今当舍,令作坚财。 ’这口大钵就是坚牢藏,金钱财物一入其中,五家不得共享[1],唯供养者独自享有。 ”富商听后欢喜雀跃,说道:“我得到寄托财物的好地方了! ”就解开腰带,将黄金放到钵中,又到寺院里皈依三宝,众比丘为他诵经忏罪,他心开意解,获得了须陀洹果。 这个商人通过供养三宝,把被五家共享的财产变成了坚财,看了他的故事后,大家懂得该如何保管财产了吧。 《大智度论》中说:“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譬如猕猴不能暂住;人命逝速,疾于电灭,人身无常,众苦之薮,以是之故,应行布施。 ”财富虽然能带来暂时的快乐,但一切都是无常的,最终自己的财富会被五家共用,而且人的心会因为财富而散乱不定,这也是一种痛苦;而且,人什么时候死是说不准的,因此生前有自在时,除了留下生活必需的资具以外,多余的财物都要用来上供下施。 有些人说:不是我不愿意供养,而是我太穷了,没有供养的能力。 其实,供养不在于钱多钱少,只要有供养的意乐,再穷的人都能供养。 即使作不了大供养,供养几朵花总可以做到吧,你可以在野外采几朵花,或者买几朵花来供佛,以这样的供养也能积累广大的福德。 道理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因此无论贫富贵贱,任何人都应精勤作供养。 但现在存在这种现象,在断恶行善方面,有的人对于广大之事怯懦不为,对于微小之事不屑一顾,这样高不成低不就,最终一无所成。 现在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当我们劝有些人做大的善事时,比如出家受戒、终生吃素或者做慈善事业,他们觉得这太难了,根本做不到;劝这些人做小的善法时,如供一盏灯、点一支香、念一句佛,他们又觉得这微不足道,甚至反过来还讲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搞这些有什么用啊? 人生就像阳光下的露水,很快就过去了,还是及时行乐吧……”其实,对大的善法怯懦、对小的善法轻视,这都是不应理的,我们应该遣除这两种心态。 如果有勇气,有些大的事情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困难。 每个人都是一盏灯,每盏灯都有一份光和热,都能遣除黑暗、带来温暖,如果不愿意放出光和热,这就是自己的不对了。 有些人学习大乘佛法已经多年了,心态还是很怯懦,一提到为三宝发心做事情就摇头:我哪有这个能力? 只要自己有吃有穿就已经不错了。 我觉得这些人应该改变心态,要握紧拳头给自己打气:别人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我这样脆弱? 如果能激发出勇气,肯定会有一番作为。 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 以前曾经有这样一件事:德国有两兄弟移民到美国,最初他们在纽约谋生,生活很艰难。 当时两兄弟的心态完全不同,哥哥认为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很难有所作为,于是到乡下买了一块地种菜,而弟弟没有低头,他白天打工,晚上求学,他的专业是地质学和冶金学。 四年后,弟弟大学毕业了,他到乡下去看望哥哥,哥哥问他:“你现在拥有什么? ”弟弟说:“除了文凭,别的什么都没有。 ”哥哥说:“你还是跟我扎扎实实地干活吧。 我带你去看看我的菜地。 ”在菜地里,弟弟蹲下来看了看菜,又看了看菜底下的土,然后进屋拿了一个脸盆,在里面盛满水,把土一捧一捧地放在盆里漂洗,渐渐地,在盆底出现金灿灿的金属屑。 弟弟抬头看着哥哥说:“哥哥,你知道吗? 你是在一个金矿上种卷心菜! ”由于兄弟俩最初的心态不同,导致他们中间的行为不同,最终在同一块土地上获得的收益也完全不同。 再举一个例子。 四个人去同一个花园,一个人精神不正常,他认为这是地狱,花园中的美景反而给他带来痛苦;第二个人觉得这个花园很美,在花园中自得其乐;第三个人见到花园中的美景,以自我解脱的心供养诸佛菩萨;第四个人以菩提心摄持,将花园中的美景供养诸佛菩萨。 同去一个花园,由于内心的状况不同,每个人的收获也完全不同。 所以,心是决定一切的,道友们如果善用此心,完全有能力在佛法上做一些大事。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轻视小的善事,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积累资粮。 有些善法看上去不起眼,实际上它的功德非常大。 《大悲白莲花经》中说:“观想如来后,仅向空中抛一朵花,其善根我以善逝佛智也难以衡量宣说。 ”一般人认为,供养一朵花是非常小的善事,可是这个教证说,观想如来后,仅仅将一朵花抛向空中作供养,连佛的智慧都难以衡量其功德。 好好想一想这个道理,我们确实不能轻视任何看似微小的善法。 我对这些道理是深信不疑的,每天早上起床后,内心都要观想诸佛菩萨,然后一边念供养咒一边向空中喷香水作供养。 《妙法莲华经》中说:“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量佛。 ”这个教证讲的非常清楚:是以散乱心供养,没有要求安住在生圆次第或者禅定的境界中供养;是在墙壁的画像、唐卡或者佛像前供养,不是亲自在佛面前供养;是供养一朵花,不是供养许多花,以这样的供养也能逐渐见到无量的佛。 再退一步讲,即便对佛没有信心,只是以某种偶然的因缘对佛作供养,这也必定有功德,佛经中有许多这方面的公案。 所以行持善法并不需要太高的要求,但现在有些人经常说:“心散散乱乱的,还供养什么啊? 这没有任何功德,应该放下这些勤作,只要自然安住就可以了。 ”这些人说的话很大,但他们在实际行动中,该安住的本性一刹那也安住不上,而不该放下的断恶行善却全都放下了。 道友们应当注意,不要被这些似是而非的语言误导了。 我们毕竟是凡夫人,在做善法时肯定会产生各种妄念,甚至是非常恶劣的念头,但不能因噎废食,放弃一切善法。 暂时有一些分别念并不要紧,只要能经常提起正知正念,并采取各种对治法,使恶念逐渐减少,善念逐渐增加,这就是一种修行。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许多善法的形象虽然不大,但功德并非微不足道。 如果拿出一大笔钱作供养,或者安住在一念不生的境界。 这些一般人很难做到,但刚才讲的善法人人都能做到,功德又巨大,想积累资粮的人为什么不去做呢? 三、在僧众共修的法会中作供养。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胜。 上师三宝也最喜欢弟子可以如法的修行并以修法的功德来供养上师三宝。 在举行大规模的法会时,因为法会中有密宗的仪轨(此为藏地的情况),具有前行、正行、结行(即三殊胜),并且僧众当中有许多高僧大德。 所以行持善法具有巨大的变数,功德能成百上千倍地增上,因此尤其要在这样的大法会中精勤作供养。 我们学院每年都开极乐法会,每次都有成千上万的僧众参加共修,这些都是清净戒律的出家人,在极乐法会中要修持密宗的仪轨。 而且有前行发菩提心,正行的念修,结行回向往生极乐世界。 因此,如果能对极乐法会作供养,功德确实非常大。 不仅如此,现在我们每天学习净土法,这也可算是开极乐法会,因为我们每堂课都有前行发心、正行闻法念佛、后行回向,所以此时若能作一些供养,比如供灯、供水、供花,也会有很大的功德。 今后学院开大法会时,希望各地的道友积极参加共修。 能亲自来学院当然很好,如果不能来学院,可以在当地举办共修法会:集中在各自的道场中,在佛像前陈设精美的供品,然后一起念咒诵经。 现在汉地有些居士喜欢做火供,如果有生圆次第的境界,这当然有很大功德,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这些境界。 而刚才讲的共修法会不需要很高的境界,不管什么样的人都能参加,而且绝对有很大的功德,所以今后道友们要广泛发动人们参加共修。 总而言之,一切今生来世安乐的根本就是积累资粮。 许多人罪业深重、善根薄弱,好不容易遇到了三宝,此时千万不要空过了,要以三宝作为积累资粮的对境,好好作供养,多多积累资粮。 人生非常短暂,我们的时间非常宝贵,大家要抓紧时间断恶行善。 如果是造恶业,应尽量往后推,最后舍弃这件恶业;如果是行持善法,不能明日复明日地往后拖,这样有可能会落空,一定要当下行持,争取早日圆满此善法。 发布时间:2025-06-07 05:04:47 更新时间:2025-06-07 05:06:23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cms/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