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余还生
谓一度入于无余涅槃界之二乘人再度发大菩提心而回向大乘。此为天台、华严等法性宗所说,唯识等法相宗之主张则异于此。盖法相宗依据楞伽经而主张“五姓各别”之说,认为一切..
谓一度入于无余涅槃界之二乘人再度发大菩提心而回向大乘。此为天台、华严等法性宗所说,唯识等法相宗之主张则异于此。盖法相宗依据楞伽经而主张“五姓各别”之说,认为一切..
为江苏镇江之东,孤峙在长江中之小岛屿,与南岸象山对峙。又称谯山、樵山、浮玉山、银岛。传焦山之名始自后汉处士焦光三诏不应,隐居于此,后人建焦公祠以祀之,自古文人墨..
以焦山定慧寺为中心之曹洞宗系谱下之一派。定慧寺建于东汉兴平年间(194~195),时称普济寺;宋时有云门宗佛印了元住此;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重建,改称焦山寺。明..
焦热,梵名 Tapana,巴利名同。又作烧热地狱、烧炙地狱、炎热地狱、热恼地狱、热地狱。八热地狱之一。若烹煮蚕茧,或煎炒有命之众生,死堕此狱。若堕此狱,火随身起,烧炙..
指不能发无上道心之二乘。因与草芽之枯焦、种子之腐败者无异,故称为焦芽败种。如维摩诘经谓,二乘如焦芽败种,不能发无上道心。 p5146 ..
为涅槃之异称。又作炎。如来度众生之机缘既尽,即入于涅槃。故藉托薪尽火随灭,而称涅槃为炎。称涅槃经为炎经,称悉昙字中之“涅槃点”为炎点。[摄大乘论释卷十(玄奘译)..
(一)饿鬼名。又称焰口、面然。其体枯瘦,咽细如针,口吐火焰。以生前悭吝之故,遂有此一果报。曾于阿难入定中显现,并因而成为佛教“放焰口”仪式之缘起。[焰口饿鬼经] (..
焰摩,梵名 Yama,西藏名 G?in-rje。护世八方天之一,十方护法神王之一,十二天之一,外部二十天之一。于密教中特将阎魔王称为焰摩天,而列之于天部。然焰摩天之形像与阎魔..
以焰摩天为中心所建立之别尊曼荼罗。乃为祈冥福、延寿除灾而修焰摩天法时所用之曼荼罗。其图相有数种,据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所载,主尊焰摩天乘水牛,右手执人头幢,左手仰..
又作焰网庄严。焰,火焰;网,指帝释天之网。焰网庄严乃比喻佛之光明重重交彻而无尽际,犹如帝释天之珠网。 p5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