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唐求法巡礼记

Rutangqiufa Xunliji

佛教史传。日本天台宗三祖圆仁著。略称《入唐巡礼记》、《巡礼记》、《五台山巡礼记》、《巡礼行记》、《求法行记》、《入唐记》等。为圆仁入唐求法9年(838~847)中的日记,分4卷,详述其亲历唐文宗、武宗、宣宗三代,地涉今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七省的见闻。记述内容涉及日本遣唐使的组织;入唐使船的构造;中国大陆沿海的地理;唐时新罗人的通商;唐代都市和地方的行政、交通、习俗、年中行事;五台山、长安的佛教;会昌禁佛的经过;节度使的反叛等。不仅对研究唐代佛教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也是研究中日交往以及唐代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交通、地理、民俗、书志、语言,以及艺术、音乐、历学的重要资料。本书还记述了一些未见于正史的史料,如武宗对宦官的见解、翦除宦官的计划及其失败的经过;会昌二年(824)十月九日所记武宗对僧人所下的还俗敕令等。本书抄本自明治(1868~1912)中叶发现后,遂为史家所重视,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并称为世界三大旅行记。

该书作者亲笔原文已佚。日本明治中叶,三上参次等调查京都东寺观智院文书,发现正应4年(1291)沙门兼胤所书写的古抄本,后被指定为国宝,并以活字印刷收入《续续群书类聚》、《大日本佛教全书》。继出的有东洋文库本。另有信浓津金寺长海大僧都于文化2年(1805)据睿山饭室谷松禅院本书写的异抄本,大正3年(1914)作为《四明余霞》的附录本刊行。

美国研究日本的学者赖肖尔,于1955年用英语翻译并注释了本书,题为《圆仁日记──一个到中国求法朝圣者的记录》,第一次向西方学术界作了介绍。继之又出版《圆仁唐代中国之旅》。日本有小野胜年《入唐求法巡礼记之研究》4卷,足立喜六译注、盐入良道补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1卷。(姚长寿)

热门词典

忏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

原是佛教徒忏悔罪愆的仪则和行法。起于东晋道安、慧远、宋、齐、梁、陈亦颇流行,特别是梁、陈之际,忏法繁兴。梁武帝亲制《六道慈忏》自行。后经元代智松重订,为近世通行..

无常(anitya)

中国大百科全书

wuchang佛教教义。三法印之一。指世界万有(一切事物和思维概念)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永恒的实体..

佛教派系

中国大百科全书

佛教传播到每一个地区以后,由于受到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应的变化,形成许多宗派。中国:有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三大系统。它们在发展过程中..

戒(sila)

中国大百科全书

Jie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

法(dharma)

中国大百科全书

Fa佛教术语。《俱舍论》卷一称能持自相故名为法。这是传统的解释,意即凡具有质的规定性,并为人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就称为法。根据这种解释,由于大小乘及派别的不..

佛事仪式

中国大百科全书

foshi yishi佛教为举行各种法事活动所拟定的种种行法、规范和仪制。从广义说,由三皈五戒到三坛大戒,由简单念诵到各种仪规都可称为佛事仪式。一般主要是指为信徒、施主等..

无我(anatman)

中国大百科全书

wuwo佛教教义。亦称非我、非身。三法印之一。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应..

顿悟

中国大百科全书

Dunwu佛教教义。佛教关于证悟成佛的步骤和方法。与渐悟相对,指无须长期按次第修习,一旦把握住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觉悟而成佛。顿悟之说,在佛教经典中早有记载。《大乘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