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国佛教传记 内容: Zhongguofojiaochuanji中国佛教僧人列传。 初见于魏晋南北朝。 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别传。 个别高僧的单篇传记;②类传。 同类高僧传记的结集,如西行求法的高僧,高逸超群的大德;或一山一寺的僧人和某宗某派的大师;③总传。 属综合性的僧传,它幅度宽广,时代绵长,收列人物众多,记述某一历史时期佛教界代表人物各种错综复杂的活动情况。 此三种类型的佛教传记,对佛教的盛衰,经典的翻译和注释,宗派的建立,学说的传播,以及典章制度、寺宇建筑、国际间佛教交往等等都有所记述,为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保存了丰富的资料。 别传 《高僧法显传》 亦称《历游天竺记传》、《佛国记》、《法显行传》、《法明游天竺记》(避唐中宗李显讳,易显为明)。 东晋法显撰。 1卷。 为中国古代僧人记载留学印度的第一部旅行记。 记载5世纪初印度、斯里兰卡和西域各国的里程方位、山川形势、文化艺术、风土民情等,而以佛教的事迹为主。 但在传抄中有脱落讹误处。 《天台智者大师别传》 隋灌顶撰。 1卷。 智者大师是智顗的称号。 其弟子灌顶据平日追随所见及访问故老,撰成此书。 书中将智顗的家世、出家学道、修持弘法的经历,居瓦宫寺、天台山受到朝野尊奉的情况,以及与皇室的交往、神通感应等,作了详尽的记述。 《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 亦称《护法沙门法琳别传》、《释法琳别传》、《琳法师别传》、《法琳别传》等。 唐彦棕撰。 3卷。 作于《续高僧传法琳传》之后。 以纪年为纲,将法琳的生平事迹、作品及有关诏、序等均包罗无遗,而以作品为主,以佛道斗争为重点。 其中纪年和纪事,均可补《续高僧传法琳传》之不足。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亦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三藏法师传》、《慈恩传》等。 10卷。 唐慧立本、彦宗笺,记玄奘生平事迹。 因玄奘长期居住大慈恩寺,时人尊之为慈恩寺三藏法师。 原5卷,垂拱四年(688)彦悰笺为10卷。 前5卷记玄奘出家及到印度求法经过,大致依据《大唐西域记》;后5卷记回国后译经情况,叙述受到太宗、高宗的礼遇和社会的尊崇等,尤以所上表启为最多。 其所记古代西域、印度及唐初以长安为中心的文化宗教情况,是极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但书中玄奘的生年,没有明白标出,为其不足处。 此传古代有回鹘文译本,现存写本残卷,1930年出土于新疆。 近现代以来,先后有法语、英语和日语译本等行世。 《曹溪大师别传》全称《唐韶州曹溪宝林山国宁寺六祖惠能大师传法宗旨、并高宗大帝敕书兼赐物改寺额、及大师印可门人、并灭度六种瑞相、及智药三藏悬记等传》。 1卷。 无撰人名。 写作时间当在唐建中二年(781)前后。 记载求那跋摩、智药、真谛等的悬记;详述惠能的家世、出家、得法、传戒,开东山法门以及表辞帝召、临寂时说传法袈裟不再传等事迹。 对后来的传记、《坛经》、灯录等有较大影响,为研究禅宗史的重要资料。 《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 亦称《法藏和尚传》、《华严宗主贤首国师传》、《贤首国师别传》、《贤首传》等。 新罗崔致远撰。 1卷。 作者据零散记载,联贯成篇。 全书以十心为类,即族姓广大心、游学甚深心、削染方便心、讲演坚固心、传译无间心、著述折伏心、修身善巧心、济俗不二心、垂训无碍心、示灭圆明心。 从十方面对法藏的言行、成就作了系统的论述,并作解释。 所引用的诏文及附录阎朝隐的《康藏法师碑》,为研究法藏的重要史料。 《智者大师别传注》 宋昙照撰。 2卷。 作于宋宣和三年(1121)。 为解释灌顶所撰《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之书。 曾引用广福寺智湛所作笺注;参照《国清百录》、《续高僧传智顗传》、《玉泉行状碑》、《功德疏碑》、张相公《关王祠记》、《南史》、《隋书》等;询问住过玉泉寺曾读殿壁记录的行脚僧。 解释清楚,考证详尽,对不同说法,并存注中。 《明刊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 亦称《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布袋和尚传》、《弥勒传》等。 1卷。 为明人所集,无编辑人名。 有元昙噩所作的传和明广如所写的后序。 布袋和尚名契此。 昙噩在此传中记契此的生平事迹,对《宋高僧传契此传》有所补充,并详记宋人、元人的崇奉。 广如又据列传、语录,将契此的事迹和语句汇而为后序。 卷末附有《五灯会元》卷二的《布袋和尚传》。 《宗喀巴大师传》法尊译述。 全书分五章。 对宗喀巴的诞生、出家、入藏学法、讲学弘法、学密修持、建立律仪、广弘圣教以及与藏王的交往、神通感应等一生的事迹,作了详尽的记述。 最后略录名高望重的诸大弟子及其正法传承、密法传承等。 为研究宗喀巴佛学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现存别传散见于各家文集者尚多。 亡佚的还有57种。 类传《比丘尼传》简称《尼传》。 梁宝唱撰。 4卷。 为中国最早总括诸尼为传之书。 作者博采碑颂,广搜记集,讯之传闻,访之故老,诠序始终而成。 起于西晋建兴(313~316)年间,终于梁天监十五年(516)。 依时代为序分卷,晋代13人,宋代23人,南齐15人,梁代14人。 另附见51人,大都是江浙地区的比丘尼,中原和边远地区较少。 此书所记诸尼未作分类,但从传中仍可看出有法师、律师、禅师、神力、苦节、经师等区别。 《自序》称全书不尚繁华,务存要实。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亦称《西域求法高僧传》、《求法高僧传》等。 唐义净撰。 2卷。 原题沙门义净从西国还在南海室利佛逝(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撰寄归并那烂陀寺图。 系作者于天授二年(691)在室利佛逝撰成,委托大津送回长安的。 依西行年代先后编次,记唐初至义净访印期间到印度求法的诸僧56人的事迹。 卷末附有永昌元年(689)随同前往的贞固等4人传,最后为义净本人的自传。 求法僧中有不少交州、爱州、新罗、高丽人。 以记载他们留学期间的情况为中心,并在《慧轮传》中详记当时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的规模、制度等,惜原附在本书的寺图已不传,难以窥其全貌。 所记去印路线有陆海两途,所到国家有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阿富汗、尼泊尔、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所学内容有因明、俱舍、戒律、中观、瑜伽等。 记述有关古印度、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历史、风俗等情况,具有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 有法语、日语译本行世。 《东林十八高贤传》又名《莲社高贤传》。 1卷。 未署作者姓名。 北宋熙宁(1068~1077)年间,经陈舜俞粗加刊正;大观初年(1107),沙门怀悟复为详补;最后又历考《庐山集》、《高僧传》及晋宋史,依怀悟本再作补治,始成定本。 收录晋宋时以慧远为首的僧人居士18人的事迹。 卷首有黄汝亭《序》,传后附《百二十三人传》和《不入社诸贤传》两篇,另有原《跋》和王谟《跋》各一篇。 北宋元丰三年(1080),李伯时作《莲社十八贤图》,冠于传前;次年李冲元作记,附于传后。 为研究东林莲社的重要参考资料。 《禅林僧宝传》简称《僧宝传》。 北宋惠洪撰。 30卷。 主要纪事,亦收录一些机缘语句,是介于僧传和灯录之间的一种体裁。 作者不满意昙颖的《五家传》,乃博采别传遗编,参以耆年宿衲的言论,增添嘉祐以后云门、临济两家的杰出禅师。 于北宋宣和二年写成自五代到北宋政和末81人的传记。 其中属青原法系的11人,曹洞10人,临济17人,云门15人,法眼5人,沩仰1人,黄龙15人,杨岐4人,其余人法系不明。 最初刊本是宣和六年本,有侯延庆序。 宝庆三年(1227),杭州刻本有张宏敬序。 此书融会众说,陶铸成文,自成一家之言,后人多目之为丛林之扶风龙门。 后来的僧传、灯录常加引用。 现在通行的是嘉兴续藏本、影印续藏经本、南京刻本。 《补禅林僧宝传》 宋庆老(号舟峰庵主)撰。 1卷。 载法演、悟新、怀志三人传,传后有赞。 因悟新卒于政和五年(1115),时间最迟,故名补传。 体裁和前传同,词章华赡,文字典雅,可与前传媲美。 宋代即附在前传后面流通。 《僧宝正续传》 南宋祖琇撰。 7卷。 前6卷载北宋仁宗至南宋孝宗初约100多年间,罗汉南至黄龙震28位禅师的事迹,以机缘语句为主,有的传后有赞。 其中曹洞、临济各1 人,黄龙、杨岐各13人。 第7卷《德山木上座传》与《临济金刚王传》是两篇寓言。 另有《代古塔主与洪觉范书》是批评《禅林僧宝传》卷十二《承古传赞》的。 其中正贤、宗杲、道震三人的传,为后来所增。 《天台九祖传》南宋士衡编。 1卷。 所录凡天台宗九世祖师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的传记。 龙树传系根据《付法藏因缘传龙树传》而来;慧文传依《摩诃止观》第一上的文字敷衍成篇,甚为简略。 其他则均依据《续高僧传》和《宋高僧传》加以删节或增补而成。 书中间有音义、注释,系编者所加。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南宋元敬、元复撰。 1卷。 相传西湖玛瑙宝胜寺在南宋绍定六年(1233)创建一高僧阁,供奉曾在杭州各寺居住的晋、南齐、隋、唐、五代、宋诸代高僧30 人,摘录梁、唐、宋《高僧传》、《五灯会元》以及《释门正统》和有关碑志等所载的内容,加以赞述。 其图像绘在阁上,事略则刊版印行,即成此书。 《神僧传》 明成祖朱棣编。 9卷。 《序》曰:神僧者,神化万变,而超乎其类者也。 全书采辑中国历代佛教史传中所载的神僧传记,诸如梁、唐、宋《高僧传》、《禅林僧宝传》、《五灯会元》等,自东汉摩腾至元初胆巴,共208人。 在排列次序上,把晋僧群列在齐、周之后,隋岑阇黎列于唐代之后。 《续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明祩宏辑。 1卷。 为续元敬之书,只载明僧慧朗、梵琦、景隆、本善、雪庭5人小传,无赞。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清自融撰。 15卷。 门人性磊补辑。 康熙三年(1664)成书。 记南宋建炎元年(1127)到清顺治四年(1647)500多年间禅僧97人的传记94篇(卷二道祖、世奇2人合传,卷十梵琦、智及、昙噩3人合传)。 其中宋僧45人,元僧15人,明僧37人,绝大部分属临济、曹洞两宗。 自融搜集资料历时20余年,成传53篇,性磊补辑41篇。 卷末明广真传1篇,为此书康熙二十四年重刊后次年拾遗所补。 《法界宗五祖略记》清续法辑。 1卷。 康熙十九年成书。 记华严宗初祖法顺、二祖智俨、三祖法藏、四祖澄观、五祖宗密五人传记。 各传分别依据《华严经悬谈会玄记》、《华严经疏演义钞》、《法藏和尚传》与《宋高僧传法藏传》、《清凉国师传》(也包括《华严经悬谈会玄记》)、《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及《宋高僧传》卷六等有关资料编写而成,内容比较翔实而有条理。 《居士传》清彭际清编述。 56卷。 始写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成书于四十一年。 大都依据正史僧传及诸家文集、诸经序录、百家杂说等加以删削而成。 收录从东汉至清乾隆年间归佛的居士事迹,有列传56篇,正传227人,附见77人。 有的传后有著者和汪大绅等所作赞文。 《善女人传》清彭际清编述。 2卷。 成书在《居士传》后。 大部分采自历代史书、僧传及诸家文集、诸经序录、百家杂说等,亦有自己见闻所及。 收录自晋以来至清乾隆年间善女人共正传138人,附见9人。 传后标有所据原书之名。 《莲宗九祖传略》清悟开撰。 1卷。 道光四年(1824)成书。 首有自序,末有悟灵跋。 系摘编各书成一编,每传之后附按语。 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七人传,大抵据《佛祖统纪净土立教志》中莲社七祖事迹,删节并增补各人作品、言论而成;《祩宏传》据《古杭云栖莲池大师塔铭》及《云栖本师行略》写成;《实贤传》据《省庵法师传》及《劝发菩提心文》等撰成。 同治四年(1865),郑澄德撰《际醒传》,称莲宗十祖,附刻九祖传后,了因作跋,书名改称《莲宗十祖传略》。 有清代刻本。 《续比丘尼传》 震华编述。 6卷。 初稿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散失。 后又追忆前作,于1939年成书。 收录自梁、陈、北齐、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以至民国比丘尼201人,附见47人。 所引资料,大都未注明出处,难以稽考;而所收的人,也失之过宽,有欠严谨。 亡佚的类传尚有23种。 总传 《名僧传》梁宝唱撰。 原30卷,序目1卷。 今佚。 现存有日僧宗性于1235年所录的摘抄本,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全书的目录;第二部分节录原文片断;第三部分为要点的条目。 原书成于梁天监十三年(514)。 分法师、律师、禅师、神力、苦节、导师、经师七科,每科外国僧人在前,中国僧人居后。 其中外国法师 4卷,分一般法师和神通弘教二类,中国法师13卷,分高行、隐道和一般法师三类;律师1卷,禅师2卷,神力1卷,不分类;苦节7卷,分兼学、感通、遗身、宗索、寻法出径、造经像、造寺塔7类;导师、经师各1卷,不分类。 正传记东汉、吴、晋、后秦、北魏、宋、齐七代名僧425人。 其中有80余人为《高僧传》所无。 它是最早出现分科的综合僧传,对以后《高僧传》的编纂颇有影响。 《高僧传》简称《梁传》、《皎传》。 梁慧皎撰。 14卷(内《序录》1卷)。 本书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弥纶群言,分科布局,采各家之长写成。 体裁为类传体。 分为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遗身、诵经、兴福、经师、唱导十科。 记录汉、魏、吴、晋、北魏、后秦、宋、齐、梁僧人257人,附见274人。 前八科之末均有论有赞,末两科有论无赞。 书末附有王曼颖《与皎法师书》和作者答书。 《续高僧传》又称《唐高僧传》,简称《唐传》、《续传》。 唐道宣撰。 30卷。 为继慧皎《高僧传》之作。 书初成于贞观十九年(645),而其所载实止于麟德二年(665)。 自序称,正传331人,附见160人。 后20年间,又续有增补,成《后集续高僧传》10卷。 随后两书合并,卷数仍作30。 而所记高僧有正传498人,附见229人。 所据资料较广,自称或博咨先达,或取讯行人,或即目舒之,或讨譬集传。 南北国史,附见徽音;郊郭碑碣,旌其懿德。 皆撮其志行,举其器略。 分为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感通、遗身、读诵、兴福、杂科等十科。 每科之后,有论无赞。 《高僧传》不录在世人物,此书则将当时名望较高的在世僧人如慧净、慧休、法冲等均编写入传。 《宋高僧传》亦称《大宋高僧传》,简称《宋传》。 北宋赞宁撰。 30卷。 太平兴国七年(982),作者奉敕与弟子显忠、智轮从事撰述,端拱元年(988)成书。 至道二年(996)又修理增补,始成定本。 作者广采各方面的资料,尤以碑文塔铭为最多。 记述自唐(高宗时)、后梁、后唐、后汉、后周至宋六朝僧人,并补充南朝宋、后魏、陈及隋前传所遗留的,计正传531人,附见126人。 全书分十科,名目体制与《续高僧传》同,每科之后有论。 其中习禅的篇幅较多,禅宗各派重要人物除云门宗创立者文偃外,皆有专传;禅宗内部斗争事迹,如南顿北渐之争等,亦不加隐讳。 对律宗内部南山、相部、东塔三家的争执,书中亦曾提及。 《译经编》载有译经六例,译场的设官分职等,是译经史上的重要文献。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简称《六学僧传》。 元昙噩撰。 30卷。 系根据梁、唐、宋三部《高僧传》重编的一部僧传。 但在分合、次第、归类上与上述三传颇有出入。 至正九年(1349)开始编辑,二十三年成书。 以慧、施、戒、忍辱、精进、定六学分类,与旧的十科分法不同。 六学中每学又分二科,合为十二科,即译经、传宗、遗身、利物、弘法、护教、摄念、持志、义解、感通、证悟、神化。 不计附传,共著录1270人。 六学下各有小引,说明立科宗旨,每科后有赞言,作为一科总结。 《明高僧传》亦称《大明高僧传》,简称《明传》。 明如惺撰。 8卷(《龙藏》作6卷)。 万历四十五年(1617)成书。 据称作者在万历二十八年校刊《金汤编》时,涉猎史志文集,见到一些名僧的碑传,因而随喜录出。 似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只为南宋至明万历间部分僧人立传。 全书分译经、解义、习禅三科。 共正传112人,附见69人。 每科后无论,有的传后有系曰一段文字,表达作者的观点。 《补续高僧传》明明河撰。 26卷。 作者遍游齐、鲁、燕、赵、湘、赣、闽、浙等地名山古刹,于荒堙残碣间,搜剔碑刻,并托同学读彻于两广、云南代为搜辑资料。 其后又参阅曹能始的藏书。 历30年,数易其稿;临终又嘱其弟子道开继承其业。 到清顺治四年大致告竣。 记载唐至明万历末的高僧事迹,故名补续。 全书分为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感通、遗身、赞诵、兴福、杂科等十科。 正传549人,附见75人。 在体例上,除附传外,尚有2~3人合为一传的合传体。 在习禅一部分传后有系曰,为作者的评论;其他篇中有些传后有明河曰按语,当是准备作系曰的底称;在某些传后尚有不署名的按语和引用的参考资料,似是道开所加。 《重编八十八祖道影传赞》亦称《诸祖道影》、《诸祖道影传赞》、《祖师传赞》、《八十八祖传赞》等。 明德清撰,高承埏补。 4卷。 卷首及附录各1卷。 明代宫中藏有诸祖道影88帧,洪武元年(1368)传摹供奉于南京牛首山祖堂。 万历十二年真可禅师请名画家丁云鹏临摹三堂,分置五台、峨眉、南岳等处。 后画家史宷再摹成册。 泰昌元年(1620)德清纂成小传,各系以赞。 崇祯五年(1632)钱应金去其像,以传赞付梓,但仅77人。 十七年,高承埏补写11人的传赞,编为4卷。 以禅宗大师为最多,并将天台宗十七祖、慈恩宗三祖、律宗九祖、华严宗五祖、密宗五祖的名号附在唐代各宗教主的后面。 卷二慧远传后,还附有莲宗十祖赞。 卷首1卷为各家所写的序、题辞及目录;附录1卷是高承埏所写祩宏、真可、德清三人和附入的圆信的传赞。 全书除明代数传外,其他均据灯录、《佛祖统纪》等编成。 《高僧摘要》清徐昌治编辑。 4卷。 顺治十一年成书。 按道高、法高、品高、化高四门,摘要叙述历代高僧的事迹。 道高自东汉至清42人(居士1人不计在内),法高自晋至清43人;品高自晋至清47人;化高自东汉至清41人。 资料大多采自4部高僧传。 全书以禅门宗师最多。 《三十二祖传赞》清世宗胤( ) 撰。 1卷。 作者自雍正十一年(1733)二月起,每月朔望绘一古德像,并亲笔系赞于像的上方,刻石藏于宫内。 到十三年去世时,共绘僧肇、宝志、慧思等像 32幅,而以禅师为最多。 乾隆九年,高宗将像装潢成轴,赐给武林理安寺。 二十四年实月编辑《理安寺志》时将传赞载在首册,但未单行。 1918年印光始在每一传前标列名题,刊刻别行。 此书以像、赞为主,传较短小,一般均在500字左右。 32人中,除文偃、通琇外,都载有雍正时的封号。 有民国扬州藏经院刻本。 《新续高僧传四集》喻谦编。 66卷。 1919年应北京法源寺道阶等请而编纂,历时五载,1923年完成。 本书以《明高僧传》为蓝本,引用灯录、传记、山志、寺志、文集等64种,又参考各省通志、县志、宋、辽、金、元诸史及各家语录,资料丰富。 但《卐续藏经》中有关史传的材料均未加引用。 记载自宋初至清末近1000年间的高僧事迹,分为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灵感、遗身、净读、兴福、杂识十科。 正传771 人,附见617人。 此外卷首1卷。 附有引用书目等。 全书在时代排列上把辽、金夹入北宋、南宋之间;传中人物有重复也有疏漏。 有民国铅印本。 亡佚的总传尚有12种。 发布时间:2025-05-21 11:16:27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dict/65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