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年表(前623年-661年) 内容: 前623年佛陀释迦牟尼诞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属尼泊尔)蓝毗尼园(一说565年。 由于南传与北传佛教对佛陀降生、成道、涅槃年岁等史实记载有差异,故1950年第一次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会议作出共同的规定。 本表采用的是这一规定的年代。 前594年释迦牟尼出家,时年29岁。 前588年释迦牟尼于五月月圆日夜在古印度菩提伽耶(今属印度比哈尔邦)睹明星悟道,明年35岁。 前578年佛陀在鹿野苑(今属印度贝那勒斯城)弘法,是为初转法轮,时年45岁。 前543年释迦牟尼于五月月圆日夜半在古印度拘尸那伽(今属印度联合邦迦夏城)附近的优婆伐檀那林双菩提树下涅槃,时年 80岁。 信徒分其舍利建塔贮之。 3个月后,,迦叶在阿阇世王支持下,在王舍城(今属印度比哈尔邦底赖雅)灵鹫山七叶窟内召集500比丘举行第一次结集,以整理佛教经义。 该次结集又称王舍城结集、五百结集、灵鹫山结集等。 富兰那长老(跋波)等率领近千名比丘在七叶窟外举行结集,世称大众部结集,亦称窟外结集、大众部小乘结集等。 是为部派分裂为始。 又传阿难曾在铁围山举行大乘佛教结集。 世称铁围山大乘结集,亦称大乘结集。 约前543年前43年佛陀涅槃后第一个五百年时期,小乘佛教盛行,大乘教尚未形成主流,史称小行大隐时期,又称正法时期。 前443年耶舍长老在古印度毗舍离城(今属印度比哈尔邦穆查发普尔)召集700僧众举行第二次结集,亦称毗舍离结集、七百结集。 佛灭后100年,大天被耶舍长老等逐出上座部长老僧团,乃另立大众部。 从此原始佛教在组织上出现分裂。 约前350年古印度信徒于加德满都(今属尼泊尔)建覆钵形十三层窣堵波以弘佛。 约前250年目犍连子帝须在古印度孔省王朝阿育王支持下,于华氏城(今属印度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召集一千比丘举行第三次结集,以编纂佛教巴利文三藏。 印度桑奇大窣堵波(一号窣堵波)建成。 约前249年阿育王赴蓝毗尼园、鹿野苑等佛教圣地朝觐,并建柱塔以纪念。 约前240年师子国建睹波罗摩塔以弘佛。 前3世纪阿育王皈依佛教,支持僧侣四出弘法,足迹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叙利亚、埃及、希腊等地。 其中末阐提到迦湿弥罗、犍陀罗传教。 佛教成为印度国教,各地陆续建立石刻和石柱,开凿石窟。 约前185年古印度中部巽迦王朝补砂密多罗国王以婆罗门为国师,推行排佛政策,摧毁境内佛塔八百余座,尽杀僧尼,史称中印度法难。 约前100年佛陀《本生经》成书。 古印度著名石窟阿旃陀石窟开凿。 前2世纪前后佛教从古印度西北的迦湿弥罗等地过葱岭向西域各地传播。 前25年在师子国护法王伐多伽摩尼阿巴耶支持下,罗希多大上座于阿卢寺召集500僧众举行上座部第四次结集。 又传迦腻色迦组织的结集为第四次结集。 前2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今新疆及以西一带)来华使者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庐口授《浮屠经》,佛教渐传入中国。 前1世纪印度建卡尔梨石窟。 公元16年公元515年佛涅槃后第二个五百年内,大乘佛教弘传至全印度,小乘佛教转而为附庸,史称小从大主时期、大主小从时期、像法时期。 约62年(东汉明帝永平五年)楚王刘英信奉佛教,并与信徒聚会谈佛,是为中国第一个佛教团体。 约65(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史载明帝刘庄以梦见金神,遣使臣蔡愔等到天竺(今印巴次大陆一带)求法。 67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史传天竺僧人竺法兰、迦叶摩腾以白马驮《四十二章经》、佛像到洛阳,明帝以礼相迎。 是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汉地之始。 68年(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 在洛阳建成白马寺,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被尊为中国佛教的释源和祖庭。 竺法兰、迦叶摩腾绘《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图》、《首楞严二十五观图》于白马寺保福院;又绘月氏《佛像》于洛阳南宫清凉台等地。 1世纪中后叶《薄伽梵歌》、《本生经》等书于古印度大体成形。 犍陀罗、秣菟罗、阿玛拉瓦提等地佛教美术盛行。 犍陀罗吸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精华,创造出各种释迦形象,形成富有特色的犍陀罗艺术。 约100年古印度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护法,以世友菩萨为上座,选500阿罗汉于迦湿弥罗城(今属克什米尔)举行第四次结集。 此后改覆钵式佛塔为楼阁式,刻三藏于铜鍱以贮。 马鸣、龙树、提婆等宗教诗人、思想家辈出。 阿玛拉瓦提式样的美术盛行。 147年(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大月氏僧支谶到洛阳弘佛,后译出《道行品经》、《首楞严经》、《般舟三昧经》等,大乘佛教理论得以系统传入中国。 山西洪洞广胜寺约于该年兴建。 148年(东汉醒帝建和二年)安息国僧人安世高到洛阳弘法,156年译《人本欲生经》。 以后译出《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阿毗昙五法经》等,小乘佛教理论得以系统传入中国。 166年(东汉桓帝延熹九年)桓帝在洛阳濯龙宫设华盖以祠佛像。 172年(东汉灵帝熹平元年)印度僧人竺佛朔在洛阳译出《般若经》抄本《道行经》一卷。 181年(东汉灵帝熹平元年)安息国居士安玄与汉僧严佛调译《法镜经》两卷。 184189年(东汉灵帝中平年间)笮融于徐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大兴佛寺,铸铜佛、饰金身、设斋会,信徒多达数万。 在长江焦山建普济庵,后改名定慧寺。 196220年(东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植仿佛教声律用作诗赋,又制《渔山梵呗》,音调艳逸,被视为佛教影响中国文学、音乐之象征。 湖北当阳建玉泉寺。 陕西扶风建法门寺。 2世纪前后(东汉晚期)江苏连云港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约凿于此时。 新疆喀什市三仙洞石窟开始雕凿。 222年(三国吴大帝黄武元年)支谦从洛阳到武昌,后到建业,译《大明度无极经》、《维摩诘经》、《大阿弥陀经》等佛经。 224年(三国吴大帝黄武三年)印度僧维祇难和竺律炎在武昌译《法句经》,此经后由支谦重新校译。 约230年(三国吴大帝黄龙二年)苍梧(今广西梧州)学者牟子著《牟子》,倡佛、儒、道一致之说。 241年(三国吴大帝赤乌四年)康居(今伊朗一带)僧人康僧会由交趾(今越南)入华至建业(今江苏南京),设茅屋,置佛像,弘法。 画家曹不兴从康僧会学画佛像,被誉为中国的画佛之祖。 247年(三国吴大帝赤乌十年)康僧会受吴大帝孙权赏识,在建业为之筑建初寺。 是为江南佛寺创立之始。 康僧会善以《易经》、《诗经》、《老子》融入佛说,译有《杂譬喻》等经,被视为第一位兼有佛、道、儒思想的入华译经师。 250年(三国魏齐王嘉年二年)古印度僧人昙柯迦罗到达洛阳,译有《僧祇戒本》,并于白马寺设戒台传戒,肇汉地佛教按戒律出家之始。 古印度佛学研究中心在那烂陀寺建立。 260年(三国魏元帝景元元年)僧人朱士行为访求《大品般若经》,西行五万余里到达于阗,得《放光般若经》梵本。 是为中国僧人西行求法之始。 新疆克孜尔千佛洞17窟开始雕凿。 265年(三国吴末帝甘露元年)吴末帝孙皓在镇江建甘露寺。 266年(西晋武帝泰始二年)天竺僧人竺法护在洛阳译经,以后共译大、小乘经典150余部,为晋代译经者之冠。 268年(西晋武帝泰始四年)湖南长沙建岳麓山寺。 陕西西安大兴善寺约建于此时。 282年(西晋武帝太康三年)朱士行在于阗遣弟子法饶等将《放光般若经》等送回洛阳。 朱士行晚年在于阗弘法,卒于该地。 286年(西晋武帝太康七年)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10卷。 《光赞般若经》10卷。 3世纪印度埃罗拉石窟开凿。 斯里兰卡摩诃舍那王修建祇陀林佛塔。 约300年(西晋惠帝永康元年)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开凿。 僧人义兴在浙江鄞县天童山结茅弘法。 僧人帛远与道士王浮在洛阳辩佛道优劣,王浮辞屈后,伪造《老子化胡经》,继续攻击佛教。 305年(西晋惠帝永兴二年)帛远为秦州刺史张辅杀害。 310年(西晋怀帝永嘉四年)龟兹(今新疆库车)僧人佛图澄至洛阳弘法。 后来投奔后赵石勒,被尊为大和尚,得以参政。 曾以佛教不杀生之情劝石勒。 317年(前凉永安四年,即东晋元帝建武元年)甘肃麦积山文殊、观音、普贤三泉旁建佛寺,此地渐为弘法胜地。 帛尸梨蜜多罗译《大孔雀王神咒》等。 321年(东晋元帝大兴四年)书圣王羲之生(379)(一说303361)323年(东晋明帝太宁元年)明帝司马昭擅绘,于宫内乐贤堂画佛像。 竺道潜、帛尸梨蜜多罗等僧人南渡,受到东晋君臣与士人礼遇,江南佛风随之大盛。 326年(东晋成帝咸和元年)杭州灵隐寺创建。 雕塑家、画家戴逵生(396)。 330年(东晋成帝咸康五年)杭州下天竺建翻经院,后改名法镜寺。 340年(东晋成帝咸康六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建高座寺。 344年(东晋康帝建元二年)画家顾恺之生(405)。 书法家王献之生(386)。 348年(东晋穆帝永和四年)后赵大和尚佛图澄卒于邺宫寺,年117岁。 生前与弟子共建寺893所。 351年(东晋穆帝永和七年)佛图澄弟子竺僧朗等东入泰山,在金舆谷建寺传教。 353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与僧人支遁等作兰亭之会,书《兰亭序》。 354年(东晋穆帝永和十年)道安在太行恒山立寺传教,慧远与弟慧持出家师之。 山东长清建灵岩寺。 362年(东晋哀帝隆和元年)哀帝请竺道潜进宫讲《大品般若经》。 363365年(东晋哀帝兴宁年间)顾恺之于建康瓦棺寺画《维摩诘像》。 366年(东晋废帝太和元年)甘肃敦煌莫高窟开凿。 372年(东晋简文帝咸安二年)简文帝司马昱于建康长干寺建三层佛塔。 前秦苻坚遣僧人顺道等赴高句丽弘佛。 是为佛教传入朝鲜之始。 374年(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前秦僧人阿道入高句丽弘法。 375年(东晋孝武帝宁康三年)高句丽建肖门寺和伊弗兰寺。 380年(东晋孝武帝太元五年)道安编《综理众经目录》,一般以之为最早而可信的经录。 昙摩持、竺佛念等在道安主持下译出《十诵比丘戒本》等。 381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六年)慧远至庐山创龙泉精舍,讲经说法,庐山渐成为南方佛学中心之一。 道安倡划一僧尼姓氏,四姓沙门皆改姓为释。 中国汉地位僧从此以释为姓,自称为释迦牟尼后人。 384年(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东晋梵僧摩罗难陀到百济弘法。 396397年(北魏道武帝皇始年间)建康瓦棺寺毁于火灾。 道武帝拓跋跬以僧人法果为道人统,管摄僧徒。 法果倡皇帝即当今如来论,以使佛道与王道互相利用。 法果得授公、侯之爵,开和尚受封之先例。 398年(东晋安帝隆安二年)江西南昌建大安寺。 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 399年(后秦弘始元年)法显从长安出发,西行天竺求法。 4世纪印度菩提伽耶寺建立。 印度笈多艺术风格佛像雕塑艺术流行。 约400年(东晋隆安四年)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开凿。 401年(后秦弘始三年)龟兹僧人鸠摩罗什来长安,后秦王姚兴以国师礼相迎。 鸠摩罗什在长安说法,开始系统地介绍印度大乘中观学派的观点。 以后,译《大品般若经》、《妙法华莲经》、《阿弥陀经》、《十诵律》等35部300余卷。 402年(东晋安帝元兴元年)慧远结庐山白莲社,首倡汉地佛教净土信仰。 太尉恒玄下令沙汰僧尼,登记僧尼名籍,加强管理。 是为政府设僧尼名籍管理之始。 403年(东晋安帝元兴二年)慧远倡沙门不敬王者论,以保持佛门的相对独立性。 404年(后秦弘始六年)后秦僧人智猛等15人从长安出发,赴印度求法。 408年(东晋安帝义熙四年)印度僧佛陀跋陀罗到长安。 罽宾僧佛陀耶舍被迎到长安,译《四分律》。 410年(东晋安帝义熙六年)法显抵师子国修习佛学。 412年(东晋安帝义熙八年)法显游历南亚、中亚29国,达15年,取道爪哇(今属印度尼西亚),回到崂山。 返国后著《佛国记》。 昙无谶到姑藏。 以后译《大般涅槃经》北本、《金光明经》、《菩萨地持经》、《菩萨戒经》等。 413年(后秦弘始十五年)陕西户县建草堂寺,以供鸠摩罗什译经弘法之用。 416年(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慧远卒于庐山东林寺,年83岁。 417年(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高句丽僧墨胡子来华求法。 418年(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法显在建康译出《大般泥洹经》,宣扬除一阐提外,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竺道生在建康阐扬涅槃学。 古印度僧人佛陀跋陀罗在扬州天宁寺译出《华严经》等。 江苏苏州灵岩寺和常熟兴福寺兴建。 420年(北魏明元帝泰常五年)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绘壁画,并留有题记。 是为全国石窟中现存最早的题记。 422年(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谢灵运受竺道生影响,著《辩宗论》,以会通儒佛之说。 安徽寿县导公寺约建于此年。 423年(南朝宋少帝景平元年)罽宾(今阿富汗一带)僧人佛陀什抵建康,与竺道生等译《五分律》等律书。 424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西域畺良耶舍到建康,译出《观无量寿经》。 425年(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年)浙江宁波鄞县建阿育王寺。 427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竺道生因倡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被逐出佛门,进虎丘山。 431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罽宾沙门求那跋摩到达建康,译《菩萨善戒经》。 是为大乘戒法和瑜伽系学说传于南方的开始。 433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年)师子国尼姑铁萨罗到建康,与僧伽跋摩为中国尼僧授具足戒(一说为元嘉六年即429年)。 发生白学先生(儒学)与黑学道士(佛教)之争。 435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二年)中印度僧求那陀罗到建康,以后译《杂阿含经》、《过去现在因果经》、《胜鬘经》、《楞伽经》等。 436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宋僧人慧琳著《白黑论》,宗炳、颜延之反驳之。 438年(北魏太武帝太延四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诏罢沙门年龄50以下者,以其强壮,使为民。 444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太武帝在崔浩煽动下灭佛。 数年间,北魏境内佛教荡然无存。 445年(北凉沮渠安周承平三年)沮渠安周在新疆吐鲁番等地大兴佛教,立《造佛像碑》;北凉主客长史阴尚宿亦刻《捐道场碑》,立于吐鲁番。 452年(北魏文成帝兴安元年)北魏文成帝下诏复兴佛教,命州郡县造寺,许百姓出家。 455年(北魏文成帝兴光二年)师子国僧人邪奢遗多浮陀难提等5人来中国时,带来3尊佛像。 459年画家、艺术理论家谢赫生(532)。 460年(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北魏沙门统昙曜在文成帝支持下主持开凿云冈石窟。 江苏扬州大明寺兴建。 466年(北魏献文帝天安元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永宁寺,造七级佛塔、传说高300尺。 又造释迦像,用铜10万斤,黄金600斤。 472年(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诏禁止无籍僧尼在民间游化,僧尼出外教化须带僧曹文书。 禁止私建寺塔。 山西交城玄中寺约于此时兴建,后该寺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奉为在中国的祖庭。 475年(宋后废帝元徽三年)定林寺法献往天竺求法,至于阗得佛牙、舍利及《观世音灭罪记》等而归。 478年斯里兰卡锡吉里耶古宫创建,宫内有佛龛及天女散花等壁画。 479年(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河南济源盘谷寺兴建。 480年(南朝齐高帝建元二年)古印度僧人达摩约于是年来中国弘法,将禅学传入中国。 他曾面壁9年,被奉为中国禅宗的始祖。 481年(南朝齐高帝建元三年)中印度僧昙摩伽耶舍在广州朝亭寺译出《无量义经》。 483年(南朝齐武帝永明元年)敕长干寺玄畅与定林寺法献为僧主,分任长江南北两岸僧务,时号黑衣二杰。 北京天宁寺佛塔约于是年创建。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创建。 江苏南京栖霞寺创建。 栖霞山千佛崖石窟约此时开凿。 486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江苏徐州云龙山石窟开凿。 487年(南朝齐武帝永明五年)南朝齐竟陵郡王萧子良在建康召集文士、名僧谈儒论佛,吟诗作文,并造经呗新声。 沈约受梵呗影响,讲求诗赋音律,创四声之说,被视为永明体诗风的代表人物,开唐代律诗先河。 范缜撰《神灭论》,提出浮屠害政,与萧子良等辩佛教之因果说。 道士顾欢写《夷夏论》,认为佛教为夷,引起南朝士人佛道夷夏之争。 488年(南朝齐武帝永明六年)西域僧伽跋陀罗在竹林寺译《善见律毗婆沙》18卷。 其译律记载有众圣点记。 492年(南朝齐武帝永明十年)中印度沙门求那毗地译出《百喻经》,后又译《十二因缘经》、《须达经》。 493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制定僧制47条。 494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佛教中心南移。 集能工巧匠开凿龙门石窟。 龙门日盛,信徒云集。 495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书法艺术的珍品,龙门石窟龙门二十品始刻。 496年(北魏教文帝太和二十年)北魏孝文帝元宏诏令于嵩山建少林寺。 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开凿。 499年(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开凿。 5世纪印度迦里陀斯著《萨昆塔拉公主传》。 梵语文学与佛教艺术极盛。 其雕刻吸收犍陀罗艺术,在印度北方形成秣菟罗佛教艺术。 印度摩竭陀出现有光环的如来佛立佛。 上座部佛教衰微。 新罗的阿道来华求法。 500年(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山西浑源悬空寺兴建。 龙门宾阳三洞开凿。 502年(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刘勰于山东莒县定林寺撰《文心雕龙》,将佛教思想融入文学批评。 江西南昌能仁寺创建。 湖南衡山南台寺约创建于此时。 504年(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梁武帝萧衍下诏舍道归佛。 后又奉佛教为国教,大兴佛寺、佛塔,废道观。 江南佛教极盛。 江苏苏州寒山寺兴建。 广东韶关南华寺创建,初名宝林寺。 法云著《法华义疏》。 508年(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北印度僧菩提留支到洛阳,后译出《金刚般若经》、《十地经论》、《入楞伽经》等。 中印度僧勒拿提到洛阳,译《法华经论》。 《究竟一乘宝性论》。 佛陀善多译《摄大乘论》。 地论学派兴起。 509年(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甘肃庆阳北石窟寺开凿。 宣武帝亲讲佛经,西域沙门三千余人集于洛阳。 512年(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一年)武帝遣僧人入山,谘受三论大义,以僧诠成就最大。 后住摄山止观寺,盛弘三论,称为新说。 513年(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开凿。 514年(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三年)江苏南京灵谷寺兴建。 516年(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北魏孝明帝在洛阳建永宁寺木塔,呈楼阁式,高九层。 宝唱奉敕抄集经、律、论,撰《经律异相》、《出要律仪》。 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弘明集》。 洛阳龙门香山寺创建。 519年(南朝梁武帝天监十八年)慧皎撰《高僧传》。 520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兴建。 帝宣佛、道二教的代表上殿论议。 梁武帝为其父在钟山建大受敬寺,又为其母在青溪两岸造智度寺。 521年(南朝梁武帝普通二年)梁武帝在建康建同泰寺,以弘佛法。 梁武帝倡僧人素食,此后汉地佛教多尊奉此规,表示慈悲之心。 山东济南黄石崖石窟开凿。 522年(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司马达等赴日本弘法,中国佛教传入日本。 523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河南登封嵩岳寺密檐式砖塔兴建。 山东乐安马鸣寺、长清神宝寺创建。 524年(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河南洛阳景明寺建7层佛塔。 527年(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梁武帝到同泰寺,舍身,群臣奉赎。 庄严寺僧旻卒。 生前撰有《成实论义疏》。 异次顿列教。 新罗开始接受佛教。 529年(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元年)梁武帝萧衍在建康同泰寺设无遮大会,舍身。 群臣奉赎。 531年(南朝梁武帝中大通三年)梁武帝到同泰寺讲《涅槃经》。 534年(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开凿。 北魏洛阳佛寺1367所,全国3万余所,僧众达200万人。 朝鲜新罗兴轮寺兴建。 535年(西魏文帝大统元年)河南巩县石窟、渑池鸿庆寺石窟开凿。 537年(南朝梁武帝大同三年)广东广州建六榕寺,以贮佛骨,该寺初名宝庄严寺。 江苏丹阳一乘寺彩绘晕染法绘成,远视如有凹凸立体之感。 538年(南朝梁武帝大同四年)梁武帝创立盂兰盆会。 成实学派、涅槃学派兴盛。 百济圣明王向日本献佛像、佛经、佛具,元兴寺建立。 541年(南朝梁武帝大同七年)中国南朝梁佛经画工到百济。 542年(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昙鸾卒。 生前宣传阿弥陀净土信仰,撰有《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略论安乐净土义》等。 543年(南朝梁武帝大同九年)山东历城龙洞山佛峪开凿。 544年(南朝梁武帝大同十年)山东历城柳埠千佛崖开凿。 546年(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道凭法师开河南安阳宝山石窟。 南朝梁武帝到同泰寺讲《金字三慧经》,再次舍身,皇太子及群臣奉赎。 547年(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杨衒之撰《洛阳伽蓝记》,记北魏洛阳宫观佛寺等。 山东五峰山莲花洞石窟开凿。 548年(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西印度僧真谛经扶南,从南海入境,抵达建康。 后译出《十七地论》、《摄大乘论》、《显识论》、《转识论》、《唯识论》、《俱舍论释》等经49部。 549年新罗僧觉得从梁带回佛舍利。 550年(南朝梁简文帝大宝元年)河北邯郸南响堂山石窟开凿。 河北平山林山石窟开凿。 甘肃敦煌西千佛洞开凿。 新疆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开凿。 画家展子虔约生于是年。 551年高句丽的惠亮成为国统。 高句丽设立百座讲会、八关斋会。 552年日本苏我、物部两氏争论可否礼拜佛像。 553年新罗改修皇龙寺,修建法住寺。 554年百济僧人昙慧等9人赴日本弘法。 555年(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河南开封建相国寺,初名建国寺。 556年(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北印度僧那连提那舍到邺城,译出《菩萨见宝三昧经》、《阿毗昙心论》等。 558年(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陈武帝陈霸先崇佛,舍身大庄严寺,群臣表请还宫。 又设无碍大会,舍施乘舆法物等以弘佛。 南朝佛寺林立。 书法家虞世南生(638)。 560年白匈奴约于是年南侵北印度,大肆毁佛,史称北印度法难。 陈文帝敕宝琼为京邑大僧统。 宝琼撰《成实论》。 北齐僧稠卒,年81。 生前善习四念处禅法,撰有《止观法》。 561年(北齐武成帝太宁元年)山东益都驼山石窟开凿。 564年(北周武帝保定四年)中印度僧阇那耶舍与弟子耶舍崛多、阇那崛多到达长安。 阇那耶舍译有《大乘同性经》、《大云请雨经》等;耶舍崛多译有《金光明经更广寿量大辩陀罗尼经》等;阇那崛多译有《法华经普门品重诵偈》、《佛语经》等。 565年(南朝陈文帝天嘉六年)陈僧明观到新罗弘法。 566年(南朝陈文帝天嘉七年)那连提耶舍译出《大集月藏经》。 567年(南朝陈废帝光大元年)名僧智顗融合南北佛教,倡止观并重,提出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等论点,创立天台宗。 后又著有《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等。 山东淄博普照寺约建于该年。 568年(北齐后主天统四年)河南汲郡(今汲县)西山寺创病坊,以济贫病之民。 569年(北周武帝天和四年)北周武帝召众僧道士名儒百官论议三教优劣。 570年穆罕默德生于麦加。 后所创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对当地佛教起到取代作用。 北周甄鸾上《笑道论》三卷,被焚。 道安上《二教论》,以佛为内教,儒为外教,道属儒宗。 574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周武帝下诏禁佛道二教,毁佛像,沙门道士还俗者达200余万人。 新罗都城庆州皇龙寺铜佛铸成。 575年朝鲜高句丽僧人惠慈归北日本,并作为向日本圣德太子传授佛教的老师;同年,又有百济僧人慧聪到日本。 577年(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北周灭北齐,下令废止北齐境内的佛教,寺院4万所尽赐给王公为宅第,沙门300万皆令还俗。 579年印度僧毗尸多流支到越南,著《大乘方广总持经》等。 山东邹县开凿尖山、铁山、岗山、葛山四处佛经摩崖,佛教影响达于孔孟之乡。 581年(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三年)吉藏在浙江嘉祥寺宣讲龙树、提婆之学,创三论宗。 隋文帝下令准许为僧并制作佛像,复兴佛教。 山东济南千佛山摩崖开凿。 敦煌莫高窟第428窟绘有金刚宝座式塔壁画,此为内地较早的密宗塔图。 山西宁乡千佛洞约于该年开凿。 陕西耀县药王山石窟约于该年开凿。 582年(隋文帝开皇二年)改长安陟岵寺为大兴善寺,并立大兴善寺译场。 隋兴佛道,召僧猛住大兴善寺为隋国大统。 又以昙延为大昭玄统。 北天竺沙门那连提黎耶舍住大兴善寺草创译事,后移住广济寺为外国僧主。 山西吉县挂甲山石窟开凿。 583年(隋文帝开皇三年)诏令修复周朝废寺。 唐公李渊以长安宅施沙门昙嵩,隋文帝为制清禅寺名。 百济僧日罗赴日本弘法。 584年(隋文帝开皇四年)帝敕凡北周已入官而未毁之佛像等,再行安置。 一时佛寺得以重兴。 帝为灵藏律师建大兴善寺,命为寺主。 于洛阳为沙门昙延建永泰寺(一说延兴寺)。 为沙门法经建光明寺。 山东济南佛峪寺摩崖造像开凿。 日本苏我马子在石川住宅造佛殿供佛。 百济僧鹿深到日本。 585年(隋文帝开皇五年)隋文帝杨坚于大兴殿受菩萨戒,大赦天下。 帝应沙门昙延之请,遣使到突厥迎天竺犍陀罗沙门阇那崛多返华主译经之事,置十大德监掌译经。 更召婆罗门僧达摩笈多,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传梵语。 帝召杜顺和尚(传为华严宗初祖)入宫,奉之如佛。 新罗僧智明入陈。 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建龙藏寺(即今河北正定龙兴寺),张公礼属文,刻立《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 587年(隋文帝开皇七年)命昙迁为大沙门统。 遣支侍朗李世师将天竺匠工造龙池寺。 百济的丰国为日本穴穗部皇子说法。 588年(隋文帝开皇八年)召沙门普安入京为皇储门师,长公主营建静法复延住寺。 昙延约于是年卒。 百济王向日本献佛舍利,派画家白加率众僧人及建筑工匠到日本帮助建造佛寺。 589年(隋文帝开皇九年)隋文帝平江南,下诏保护佛经、佛寺等,江南佛风继续盛昌。 召三阶教僧信行入京,在真寂寺撰《对根起行三阶集录》、《山东所制众事诸法》。 李士谦论三教优劣,谓佛为日,道为月,儒为五星,并喻人佛教报应之义。 北天竺沙门那连提黎耶舍卒,所译经论凡15部。 隋文帝命裴矩、高颖收陈朝内库名画。 展子虔入隋。 新罗僧圆光入陈求法。 590年(隋文帝开皇十年)南印度僧达摩笈多至长安,住兴善寺译经。 晋王杨广与智顗谈佛甚洽,乃于扬州、洛阳兴建佛寺。 山东益都云门山石窟约开凿于此时。 591年(隋文帝开皇十一年)诏令州县各立僧尼二寺。 晋王杨广迎沙门智顗在金城殿设千僧会,并受菩萨戒,赐号智者大师。 为昙崇在长安建浮屠造露盘,14年方成,又为之造佛堂僧院等。 潞州刺史辛延之崇信佛道,于城内立15层浮屠。 592年(隋文帝开皇十二年)净影寺沙门慧远卒。 生前著译有《大乘义章》、《法华经》、《维摩经》、《胜鬘经》、《十地经论》、《大乘起信论》等。 593年(隋文帝开皇十三年)诏修复周武帝所毁之废像遗经,发露忏悔,参与者日达10万人。 令于诸州名山下各置僧寺一所,并赐庄田。 禅宗二祖慧可卒(一说592年)日本圣德太子奖励佛教,在难波荒陵建四天王寺。 594年(隋文帝开皇十四年)敕沙门法经等撰成《众经目录》。 诏行牛弘等所定新乐。 智顗以国师之号在湖北荆州玉泉寺讲《摩诃止观》,听者达千人。 三阶教僧信行卒。 日本推古天皇下诏兴隆三宝。 595年(隋文帝开皇十五年)隋文帝请沙门法纯入宫为皇后授戒。 隋文帝敕沙门法经等撰成《众经法式》,以加强对僧尼的管理。 高句丽僧慧慈、慧聪到日本。 596年(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命童真为《涅槃》众主,法彦为《大论》众主,宝袭补大众论主。 颜之推撰成《颜氏家训》20篇,其《归心篇》赞释氏因果报应之说。 书法家褚遂良生(658或659)。 日本飞鸟寺(即法兴寺)建成。 新罗僧昙育入隋求法。 597年(隋文帝开皇十七年)检括天下私度僧尼。 立五众,以慧迁为《十地》众主。 翻经学士费长房上《开皇三宝录》。 智顗卒。 生前著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观音玄义》等。 598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浙江天台创国清寺,以纪念上一年圆寂之名僧智顗。 世称智顗流派为天台宗。 6世纪印度阿旃陀石窟基本完成。 大乘、小乘佛教先后传入柬埔寨。 北齐画家曹仲达在世。 书法家智永活动时期。 600年东印度法难时期。 陕西邠州大佛约创于此时。 新疆吐鲁番高昌台藏塔建立。 新疆库木吐剌千佛洞46窟开凿。 福建晋江龙山寺创建。 日本遣隋使来华。 百济王兴寺创建,30名僧人来华。 601年(隋文帝仁寿元年)隋文帝为感激尼姑智仙养育之恩,令天下舍利塔内各祀神尼智仙像。 诏各州营造舍利木塔,以践我兴由佛法之言。 画家阎立本生(673)。 百济弥勒寺建立。 602年(隋文帝仁寿二年)彦琮据达摩笈多见闻,撰《大隋西国传》,以记中亚、南亚诸国文化。 中天竺僧阇提斯那到长安。 王舍城沙门谒帝,请《舍利瑞图经》及《国家祥瑞录》。 敕彦琮翻为梵文。 是为译华为梵之始。 百济僧人观勒携历书、天文、地理、方术等书籍贡给日本。 圣德太子选派人员从其学习。 604年(隋文帝仁寿四年)隋文帝卒。 文帝在位时凡度僧尼23万人,写佛经46藏13万卷,修治故经4百部,造佛像60余万躯,修故像150万零9千余躯,营造寺塔5千余所。 日本圣德太子制定17条宪法。 四月八日和七月一日分别设立灌佛会、盂兰盆会。 605(隋炀帝大业元年)炀帝杨广改寺名为道场,道观名玄塔,各置监丞。 遣韦节、杜行满等出使古印度取经。 静琬在北京房山云居寺开始雕刻《大藏经》。 新罗僧昙育偕天竺沙门毗摩罗真谛等返回新罗。 606年(隋炀帝大业二年)古印度戒日王护法。 禁止杀生,奖励素食,依阿育王弘法之先例,建寺院、造石塔、筑旅舍,并且每5年设无遮大会等,佛教得以发展。 隋炀帝于东都洛阳上林园立翻译馆,以彦琮为学士,彦琮著《辩正论》以垂翻译之式,论古今翻传得失,译家须具八备。 禅宗三祖僧璨卒。 生前著有《信心铭》。 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沙门昙迁卒。 生前撰有《楞伽》、《起信》、《唯识》等疏行世。 日本遣使臣小野妹子至隋,并率僧人数十人来隋求学佛法,开日本留学僧入华之风。 日本圣德太子建奈良法隆寺。 608年(隋炀帝大业四年)沙门法济卒。 遣裴世清同小野妹子至日本报聘,小野妹子再送入隋使至中国,并携僧来学佛。 610年(隋炀帝大业六年)沙门彦琮卒。 生前论著颇多,主要有《慈悲论》、《僧官论》、《默语论》、《通学论》、《通极论》、《辩圣论》、《鬼神录》、《善知录》等。 高句丽王派擅长儒教和绘画的僧人昙征、法定到日本,传授具有中国风格的绘画技术。 611年(隋炀帝大业七年)山东历城建四门塔。 日本圣德太子著《胜鬘经义疏》、《维摩经义疏》、《法华经义疏》等。 613年(隋炀帝大业九年)诏僧人静藏入鸿胪寺以教授外国人学佛。 隋王世仪至新罗于皇龙寺设百座道场,请诸高德说经,圆光居上首。 614年(隋炀帝大业十年)玄奘出家。 617年(隋炀帝大业十三年)隋亡。 隋朝36年,度僧尼23万6千2百人,立寺3千8百余所,造像11万零430躯,译经82部,佛教在全国弘兴。 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渊继续弘法,于长安朱雀门外普建道场,设无遮大会,士女云集,并建会昌、慈悲、证果、兴圣寺。 在并州立义兴寺,在太原立太原寺。 僧人法琳撰颂词歌颂李渊。 迦才著《净土论》,怀感著《释净土群疑论》。 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高祖依佛教仪规,定正、五、九月及月十斋日不得屠刑。 立十大德以统摄僧众。 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以少林寺助平王世充有功,赐物千段,封沙门昙宗等为大将军。 太史令傅奕反对崇佛,选魏晋以来反佛之说汇成《高识传》行世。 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法琳著《破邪论》以驳傅奕废佛之言,李师政学士著《正邪论》相呼应,佛道之争再起。 僧人秦川胜赴日本为圣德太子于京都建大秦寺。 623年(唐高祖武德六年)三论宗创始人吉藏卒。 曾著《中论疏》、《百论疏》、《十二年论疏》、《三论玄义》等,主张诸法性空,建立真俗二谛之说。 日本遣隋学问僧惠济、惠光,学生药师惠日、福因等随新罗使返国,奏日皇,称唐为礼仪之国。 日本为纪念圣德太子在法隆寺建释迦牟尼佛铜像。 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唐高祖李渊调和三教之争,命释、道、儒士分别入宫讲《心经》、《老子》、《孝经》。 日本任命僧正、僧都,使检校僧尼。 625年(唐高祖武德八年)唐高祖下诏,令国学三教皆讲,先道,后孔,末释。 高句丽僧人慧灌赴日本弘传三论宗教义(第一传)。 626年(唐高祖武德九年)中印度僧人波顿到长安弘法。 佛、道教徒论争,下诏询皇太子沙汰。 新罗僧圆测到唐。 627年(唐太宗贞观元年)唐太宗下诏不许私度僧尼,犯者处死。 尉迟乙僧抵长安,以擅绘荐入宫廷。 召沙门玄琬为皇太子诸王授菩萨戒,造普光寺以居之。 唐僧玄奘从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求经(一说为629年)。 北京香山卧佛寺兴建。 陕西长安华严寺创建,该寺为华严宗祖庭。 628年(唐太宗贞观二年)湖南沅陵龙兴寺初创。 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唐太宗令高僧27人于天门街祈雨;又为太武皇帝祈求冥福,建龙田寺。 刻立《化度寺碑》。 阎立本作《王会图》。 630年(唐太宗贞观四年)战地诸寺建成,命虞世南、李百药、褚遂良、颜师古、岑文本、许敬宗、朱子奢等为碑记铭功业。 631年(唐太宗贞观五年)诏以庆善宫为穆太后建慈德寺,为太子承乾建普光寺,敕沙门法常为太子授菩萨戒。 隋时来华时之日来学僧会承返国。 632年(唐太宗贞观六年)天台宗五祖灌顶卒。 生前著有《国清百录》、《涅槃玄义》、《涅槃经疏》等,以传智顗之学。 新罗僧人明朗入唐学习密宗。 633年(唐太宗贞观七年)天竺沙门波颇卒于长安。 玄奘法师抵天竺王舍城。 634年(唐太宗贞观八年)命普光寺沙门法常入内为皇后授戒。 太宗为穆太后建弘福寺,以求佛祐福。 高句丽等三国欲遣入到中国学佛法,从之。 新罗的芬皇寺建立。 636年(唐太宗贞观十年)玄奘在天竺见戒日王。 沙门玄琬卒。 新罗僧人慈藏、僧宝入华求法。 637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沉缅于道教,下诏先李后释,法琳等伏阙力争,不果。 63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书法家虞世南卒。 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法琳被道士秦世英诬陷,几被杀身。 以善辩获释,流放蜀中。 华严大师智正卒。 曾著有《华严疏》等。 沙门静琬(或作智苑)卒。 所刊石经已满7室。 日本学僧惠隐、惠云返国,弘讲中国佛教诸派教义。 640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华严宗初祖杜顺卒。 曾著有《华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等,唐太宗赐其帝心之号,故称杜顺为帝心尊者。 日本学问僧请安、学生高向玄理经新罗返日本。 阎立本作《步辇图》。 641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唐太宗答应吐蕃松赞干布的请求,从宗室中选文成公主与之联姻。 文成公主带入佛经、佛像等。 尼泊尔墀尊公主也约于此时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墀尊把尼泊尔佛像带入西藏。 魏王泰为长孙皇后造百佛巨像于洛阳伊阙。 刻立《伊阙佛龛摩崖碑》,褚遂良书。 玄奘于古印度佛学研究中心那烂陀寺著《会宗论》,融会性、相二宗,为当地佛学名流所称道。 善导到河西(今甘肃武威一带)观绰禅师讲经,后返京师,造《弥陀经》,画净土变相壁画于寺院,时人争相效仿。 天竺戒日王尸罗逸多数次遣使来唐,并赠郁金香和菩提树等。 书法家欧阳询卒。 曾书《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碑》等。 641-838年西藏佛教前弘期。 642年(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古印度戒日王在曲女城设大法会,请玄奘法师说法,有18国王及大小乘僧并婆罗门外道等数千人到会。 称玄奘为大乘天。 又请玄奘行无遮大会,道俗至者50余万。 刻立《孟法师碑》。 643年(唐太宗贞观十七年)法融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牛头山幽栖寺创牛头禅,将人生譬为梦境。 新罗僧慈藏携藏经一部回国弘法。 新罗创建通度寺。 644年(唐太宗贞观十八年)玄奘法师自天竺回国,至于阗上表,太宗下敕迎劳。 山东济南柳埠朗公谷千佛崖开凿。 645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玄奘返回长安,携回佛经657部,安置于弘福寺,撰《西域记》,讲唯识之学,创唯识宗。 净土宗道绰卒。 生前著有《安乐集》、《净土论》等。 北京法源寺初创。 日本大化革新后,天皇崇佛,下诏兴隆佛教。 以后产生以寺院建筑与雕塑为中心的飞鸟、白凤之天平文化。 新罗云鹫山通度寺安置戒坛。 646年(唐太宗贞观二十年)玄奘将所译佛经五部及所撰《西域记》呈唐太宗。 唐太宗为玄奘的弘佛精神所感动,亲作答书,重道轻佛之心有所改变。 西藏大昭寺破土兴建。 648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下令建北恩寺,以礼请玄奘居之。 太宗至玉华宫召玄奘法师入宫,奘为所译《瑜伽师地论》请序,太宗乃亲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并允玄奘入请,席天下僧尼18000余人。 阎立本、尉迟乙僧等为佛寺作画。 以后杨惠之又为佛寺塑像,佛教文化日渐兴盛。 西藏大昭寺落成(一说为653年)。 松赞干布颁布16条人道伦理法。 其中首条是敬信三宝(佛、法、僧);第二条为修行正法。 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卒。 临终前一日,召玄奘入宫居住,为之讲《瑜伽》、《金刚般若》,并以相见恨晚、不得广兴佛事为憾。 国诠书《善见律》卷,述释迦牟尼弘佛之事。 沙门道生取道吐蕃至天竺,于那烂陀寺学法,后赍经像返国,行至泥婆罗病卒。 玄应撰《一切经音义》。 新罗普耀禅师赍大藏经返国。 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沙门玄照经吐蕃由文成公主送往天竺,新罗僧玄恪慧轮等随往。 玄奘译《本事经》等。 道宣撰《释迦方志》。 松赞干布卒,唐高宗致哀。 650年1250年古印度法难。 阿拉伯征服者联合土耳其游牧民族,侵入南亚,盛行于中亚细亚的佛教因之遭到蹂躏。 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废玉华宫为佛寺。 刺史杜正伦、李道裕、萧锐、贾敦颐等请玄奘为授菩萨戒。 禅宗四祖道信卒于湖北黄梅双峰山,徒众建塔以祀。 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中印度僧人无极高携经籍入华,居慈恩寺助玄奘师徒译经,并于慧日寺译《陀罗尼集经》。 长安慈恩寺主持玄奘修建大雁塔,以贮从古印度带归之佛经。 653年(唐高宗永徽四年)陕西麟游慈善寺石窟开凿。 刻立《雁塔圣教序》碑,褚遂良书。 655年(唐高宗永徽六年)中印度僧人那提三藏携1500余部佛典至长安,居慈恩寺助玄奘师徒译经。 玄奘译出《因明论》。 罽宾国沙门佛陀多罗于白马寺译《圆觉经》。 656年(唐高宗显庆元年)唐高宗李治应玄奘之请,撰《慈恩寺碑》,玄奘率佛徒列队30里,以古印度佛教仪仗相迎御碑。 武后生皇子(中宗),依玄奘请赐号佛光王。 玄奘于慈恩寺为之剃发受戒。 吴智敏奉唐高宗之命,为玄奘等高僧塑像。 在长安建西明寺,以庆贺李敬太子大病初愈。 657年(唐高宗显庆二年)高宗命王玄策送佛袈裟至天竺。 牛头山法融禅师卒。 658年(唐高宗显庆三年)唐《王居士砖塔铭》刻立。 书法家褚遂良卒。 曾书《圣教序》、《孟法师碑》、《伊阙佛龛记》等书法名作。 日本僧人智通、智达乘新罗船入唐,求大乘佛法(第二传)。 吴僧三论宗福亮到日本弘法。 659年(唐高宗显庆四年)唐高宗遣智琮等礼陕西凤翔法门寺,以寺内贮有佛真身舍利,赐史会昌寺。 玄奘法师译出法相宗(唯识宗)要典《成唯识论》,沈玄明为之作序。 《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至此译成,凡200卷。 天竺入唐僧人智通译出密教经典《观音咒经》等。 660年(唐高宗显庆五年)高宗及武后巡幸并州至童子寺、开化寺瞻两大佛像。 大舍珍宝财物衣服等。 高宗下诏迎法门寺佛骨至东都,入内供养。 武后舍所寝衣帐直绢1000匹,为舍利造金棺银椁,雕镂穷奇。 龙朔二年(662年)送还本塔。 天竺菩提寺主戒龙为汉使王玄策设大会,赠大真珠箱象牙佛塔、舍利宝塔、佛印等,饯别。 玄奘法师于玉华宫中译出《大般若经》。 唐朝僧人道昭入日本传法相宗(第一传)。 661年(唐高宗龙朔元年)唐高宗令会昌寺僧会颐往五台山修理寺塔。 王玄策从天竺回到长安,进所得佛顶舍利。 京师西华观道士朝散大夫郭行真造金铜佛像5躯,十一面观音像2躯,并诸大乘经,改依佛教。 王名远向唐高宗进《西域图记》。 新罗僧义湘入唐,从终南智俨学法,后返国为新罗华严宗初祖。 发布时间:2025-05-21 11:21:54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dict/65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