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三武一宗禁佛 内容: Sanwuyizongjinfuo中国历史上四次由封建帝王发动的禁止佛教事件。 这四位帝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 又称三武一宗法难。 北魏太武帝禁佛 太武帝在位期间锐志武功,统一江北诸地。 他初崇佛法,后因受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于440年改元为太平真君。 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 太平真君五年,诏禁王公以下至庶人私养沙门,九月杀僧领玄高、慧崇等。 七年,太武帝西征到达长安,见佛寺内藏有兵器,又查出酿酒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盖以万计。 又为窟室,与贵室女私行淫乱。 司徒崔浩因之上疏请诛天下沙门,毁诸寺院经像。 三月,帝下诏诛长安沙门,并命留守平城的太子晃下令废除全国佛教。 诏曰:有司宣告征镇诸军、刺史,诸有佛图形象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 太子素信佛法,缓发诏书,使远近皆有所豫闻。 因此四方沙门多亡匿逃脱,金银佛像及经书被秘密收藏,仅有一部分僧人被戮,而魏境内寺宇建筑却多被毁。 太武帝死后,文成帝继位,诏复佛法。 佛教又得以恢复。 北周武帝禁佛 北周武帝即位之初,循例事佛,但更重视儒术。 天和二年(567)因寺僧日多,滋生是非,国库收入骤减,还俗沙门卫元嵩上书请删寺减僧,谓国治岂在浮图? 复谓唐虞无佛图而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 此论深合帝心。 武帝为禁抑释道,制造舆论,从天和至建德年间(566~578),曾七次召集百官及沙门、道士等辩论儒释道三教先后;甄鸾、道安等屡上书驳斥道教,纷纭不息。 天和三年,武帝御大德殿,集百僚及沙门、道士,亲讲《礼记》,欲以儒术治天下。 建德三年五月始议禁佛,诏僧道大集京师,斥佛教不净,下诏禁佛道二教:经像悉毁,并令沙门、道士还俗,三宝福财散给臣下,寺观塔庙赐予王公。 其他奉祀崇拜,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 当年六月,设置通道观,选佛、道名士120人,普著衣冠,为通道观学士,并置官吏统管。 建德六年灭北齐,周武帝入邺城,在原齐境内推行禁佛之令,沙门慧远与帝争论不果。 禁佛后,北方寺像几扫地悉尽,僧众多逃奔江南。 武帝死后,宣帝、静帝先后继位,佛法又兴。 唐武宗禁佛 因发生在会昌年间,故又称会昌法难。 武宗好道术,开成五年(840)秋,召道士赵归真等81人入禁中,于三殿修金箓道场,亲受法箓。 宰臣李德裕等亦恶佛法。 会昌二年(842)十月,勒令僧尼戒行不精者还俗,财物入官,僧许留奴一人,尼许留婢两人。 三年,查点外国僧人,并禁摩尼教等流传。 令两街功德使疏理京城,公案无名者还俗,递归本贯,诸州道府皆同斯例。 四年,诏禁供养佛牙,毁焚长生殿内道场经像,换为天尊老君之像。 但毁佛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寺院所属庄园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减少。 加以僧伽腐败,僧侣不事生产,蠹耗天下。 会昌五年三月,勘检天下寺舍奴婢,八月,敕毁佛寺,勒僧尼还俗,下令并省寺院。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载:秋七月,敕上都、东都两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三十人。 天下节度、观察使治所及同、华、商、汝州各留一寺,分为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十人,下等五人。 余僧及尼并大秦穆护、祆僧皆勒归俗。 寺非应留者,立期令所在毁撤,仍遣御史分道督之。 财货田产并没官,寺材以葺公廨驿舍,铜像、钟磐以铸钱。 诏行之后,全国共拆寺4600余所,还俗僧尼26万余人,收充两税户。 拆招提、兰若4万余所,收膏腴上田千万顷。 又将寺院奴婢改为两税户15万人。 但当时藩镇权势已重,有些地方并未遵旨禁佛。 武宗死后,宣宗又复佛法,但佛教势力已衰,元气大伤。 后周世宗禁佛 世宗在位时,北方五代更迭,兵革时兴,僧尼管理功令渐驰,以致寺僧浮滥,直接影响国家赋税、兵役。 显德二年(955),诏令整饬寺院,沙汰僧尼。 凡无敕颁寺额之寺宇并皆停废,亲无侍养者不许出家。 规定若要出家,男年十五以上,诵经百纸或读五百纸,女年十三以上,诵经七十纸或三百纸,陈状呈上,本郡考试以闻,祠部给牒方得剃度。 禁止烧身、炼指等眩惑世俗、残害肢体的行为。 存留寺院之外,民间的铜佛像全数没收入宫,用以铸钱。 此年共废寺30336所,存者为 2694所,僧尼系籍者61200人。 此后,中国北方的佛教日益衰落,而南方佛教仍继续发展。 (王亚荣) 发布时间:2025-05-21 11:23:33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dict/65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