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顗(四祖智者大师)《天台九祖传》 内容: 四祖智者大师。 讳智顗。 字德安。 姓陈氏。 颖川人也。 有晋迁都。 寓居荆州华容县。 梁散骑益阳公起之第二子也。 母徐氏梦。 香烟五彩萦回在怀。 欲拂去之。 闻语曰。 宿世因缘寄托王道。 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又梦吞白鼠。 如是再三。 怪而卜之。 师曰。 白龙之兆也。 诞育之夜本朝翰林学士扈蒙序云。 大师梁大同四年戊午秋七月生室内洞明。 信宿其光乃止。 内外胥悦盛陈鼎俎相庆。 忽二僧扣门曰。 善哉儿德所重必出家矣。 言讫而隐。 宾客异之。 邻室忆先灵瑞。 呼为王道。 兼用后相复名光道。 故先立二字参互称之。 卧便合掌。 坐必面西。 年长而口不妄啖徒敢切见像便礼。 逢僧必敬。 七岁喜往伽蓝。 诸僧讶鱼稼切其情志。 口授普门品。 初启一遍即得。 二亲遏绝不许更诵。 志学之年。 士梁承圣属元帝沦没北度硖州。 依乎舅氏。 而俊朗通悟仪止温恭。 寻讨名师。 年十有八。 投湘州果愿寺法绪。 出家绪授。 以十戒道品律仪仍摄。 以北度诣慧旷律师。 北面横经。 具蒙指诲。 又诣光州大苏山南岳禅师。 受业心观。 乃于此山。 行法华三昧。 始住三夕。 诵至药王品。 心缘苦行。 至是真精进句。 解悟便发。 见共思师处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 思为印可。 又入熙州白沙山。 如前入观。 于经有疑。 辄见思来。 冥为披释。 常令代讲。 思躬执如意在观听。 语学徒曰。 此吾之义。 儿恨其定力少耳。 于是师资改观。 名闻遐迩。 学成往辞。 思曰。 汝于陈国有缘。 往必利益。 思既游南岳。 大师便诣金陵云云。 绵历八周。 语默之际每思林泽。 乃梦。 岩崖万重云日半垂其侧。 沧海无畔泓澄其下。 又见一僧摇手申臂。 至于岐麓挽师上山云云。 以梦通告。 门人咸曰。 此天台山也。 因与慧辩等二十余人挟道南征。 隐沦斯岳。 后陈少主降敕征入前后七使。 并帝手疏。 大师遂出都。 迎入太极殿之东堂。 请讲智论云云。 及金陵败覆。 策杖荆湘。 刬迹云峰。 终焉其致会。 大业在蕃。 任总淮海。 承风佩德。 钦注相仍欲遵戒法奉以为师。 致书累请。 大师初陈寡德。 次让名僧。 后举同学。 三辞不免。 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于扬州总管金城。 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为王授戒。 竟欲返故林。 王乃固请。 师曰。 先有明约。 事无两违。 即拂衣而起。 王不敢重邀。 合掌寻送。 至城门顾曰。 国镇不轻。 道务致隔。 幸观佛化。 弘护在坏。 王礼望目极[衔-金+卸-ㄗ]泣而返。 遂上渚宫乡壤。 于当阳县玉泉山。 建一音寺。 晋王仍请大师。 着净名疏。 柳顾言徐陵并才华胄直又切绩应奉文义。 缄封宝藏。 王躬受持。 后萧妃疾。 苦医无术。 王遣开府柳顾言等。 致书请命。 愿救所疾。 师即率侣建斋。 七日行金光明忏。 至第六夕。 忽降异雀。 飞入斋坛。 宛转而死。 须臾飞去。 又闻啄吟之声。 众并同瞩。 师曰。 此相现者。 妃当愈矣。 鸟死复稣。 表盖棺还起。 喙幽鸣显。 示斋福相乘。 至翌日。 患果瘳。 王大嘉庆。 时遇入朝大王入朝也旋归台岳。 躬率禅门。 更行前忏。 仍立誓曰。 若于三宝有益者。 当限此余年。 若其徒生。 愿速从化。 不久告众曰。 吾当卒此地矣。 诫曰。 宜各默然。 吾将去矣。 言已端坐如定。 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有七。 即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也。 师居山。 有蕈触树皆垂。 随采随出。 供僧常调。 师若他往。 蕈即不生。 因斯以谈诚道感矣。 章安侍奉多年。 历其景行。 可二十余纸。 又终南山龙田寺沙门法琳。 夙预宗门。 亲传戒法。 以德音遽远拱木俄森。 为之行传。 广流于世。 隋炀帝末岁巡幸江都。 梦感大师。 言及遗寄。 希自制碑文。 极宏丽。 未及镌勒。 值乱便失。 余如别传云。 发布时间:2025-05-21 11:29:21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dict/65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