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道安(周京师大中兴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三] 内容: 释道安。 俗姓姚。 凭翊胡城人也。 识悟玄理早附法门。 性无常师闻道而至。 兼以恬虚静泊凝心胜境。 谦肃为用动止施度。 凡厥禅侣莫不推服。 后隐于太白山。 栖遁林泉拥志经论。 思拔深定慧业斯举。 旁观子史粗涉大纲。 而神气高朗挟操清远。 进具已后。 崇尚涅槃。 以为遗诀之教。 博通智论。 用资弘道之基。 故周世渭滨盛扬二部。 更互谈诲无替四时。 住大陟岵寺。 常以弘法为任。 京师士子咸附清尘。 安内外既明特善文藻。 动言命笔并会才华。 而风韵疏通。 雅调翔简。 执礼居尊仁被朝贵。 故荣达儒宰。 知名道士。 日来请论咸发信心。 故得义流天下草偃从之。 周武廓清天步中外禔福。 频御雕辇躬礼安焉。 安道为物宗。 坐镇崇敬。 令帝席地而止。 安则如常敷化。 高谈正法词无涉世。 公卿侧目观者荣庆。 时及中食安命供设。 帝将举箸曰。 弟子闻。 俗人不合僧食。 法师如何以罪累人。 安曰。 佛教权实律制开遮王贼恶臣并通供给。 贫道据法相拟。 理非徒尔。 帝曰。 审如来言非佛意也。 但恐损道众耳。 又与贼臣同席。 诚无预焉。 即敕将去。 更论余法。 曾不以介意。 斯即季代之高量也。 后敕住大中兴寺。 别加殊礼。 帝往南郊。 文物大备。 敕诸道俗同睹通衢。 敕别及安。 令观天子卤簿仪具。 安答曰。 陛下为民故出。 贫道为法不出。 帝闻弹指叹善久之。 安鉴悟绝伦德风远扇。 立形平准守道自遵。 皆此类也。 与同学慧俊知名周壤。 俊姓朱氏。 京兆三原人。 生不学书。 而耳餐取悟一闻不忘藏诸胸臆。 流略儒释谈如泉涌。 攻击关责锋锷丛萃。 曾于一日安公正讲涅槃。 俊命章设问。 遂往还迄暮。 竟不消文。 明旦又问。 讲难精拔。 安虽随言即遣。 而听者谓无继难。 俊终援引文理征并相酬。 遂连三日止论一义。 后两舍其致方事解文。 故使惊唱前修预闻高揖。 俊后历寻华土。 纵学名师。 凡所沾耳。 皆义通旨得。 安与同室三十余年。 言晤飞玄诚逾目击。 因疾而卒。 安抚尸恸哭曰。 宣尼有言。 信不虚矣。 至天和四年岁在己丑三月十五日。 敕召有德众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余人于正殿。 帝升御座。 亲量三教优劣废立。 众议纷纭。 各随情见较其大抵。 无与相抗者。 至其月二十日。 又依前集。 众论乖咎是非滋生。 并莫简帝心。 索然而退。 至四月初。 敕又广召道俗。 令极言陈理。 又敕司隶大夫甄鸾。 详佛道二教。 定其先后浅深同异。 鸾乃上笑道论三卷。 合三十六条。 用笑三洞之名。 及笑经称三十六部。 文极详据事多扬激。 至五月十日。 帝又大集群臣。 详鸾上论以为伤蠹道士。 即于殿庭焚之。 道安慨时俗之混并。 悼史藉之沉网。 乃作二教论取拟武帝。 详三教之极。 文成一卷篇分十二。 初归宗显本篇。 有客问曰。 仆闻。 风流倾坠。 六经所以缉修。 夸尚滋彰。 二篇所以述作。 故优柔弘润于物必济曰儒。 用之不匮于物必通曰道。 斯皆孔老之神功。 可得而详矣。 近览释教文博义丰。 观其汲引。 则恂恂善诱。 要其旨趣。 则亹亹兹始良。 然三教虽殊劝善一途。 教迹诚异理会则同。 至如老嗟身患孔叹逝川。 固欲后外以致存生感往以知物化。 何异释典之厌身无常之说哉。 但拘滞之流未驰高观。 不能齐天地于一指。 均是非于一气。 致令谈论之际每有不同。 此所谓匿摩尼于胎[谷-禾+卵]。 掩大明于重夜。 伤莫二之淳风。 塞洞一之玄旨。 祈之弥劫奚可值哉。 主人答曰。 子之穷辩未尽理也。 夫万化本于生生。 三才兆于始始。 然则无生无始。 物之性也。 有化有生。 人之聚也。 聚虽一体。 而形神两异。 散虽质别。 而心数弗亡。 故救形之教。 教称为外。 济神之教。 教称为内。 是以智论有内外两经。 仁王辩内外两论。 大等明内外两律。 百论言内外二道。 若通论内外。 则该彼华夷。 若局命此方。 则可云儒释。 释教为内儒教为外。 备彰圣典非为诞谬。 详览载藉寻讨源流。 教惟有二宁得有三。 何者。 昔玄古朴素。 坟典之诰未弘。 淳风稍离。 丘索之文乃着。 故包论七典统括九流。 咸为治国之谟。 并是修身之术。 若泒而别之。 则应为九教。 总而合之。 则同属儒宗。 论其官也。 各王朝之一职。 谈其藉也。 普皇家之一书。 子欲于一化之内。 令九流争川。 大道之世。 使小成竞辩。 岂不上伤皇极莫二之风。 下开拘放鄙荡之弊。 真所谓巨蠹鸿猷眩曜朝野矣。 佛教者。 穷理尽性之格言。 出世入真之正辙。 论其文则部分十二。 语其旨则四种悉檀理妙域中。 固非名号所及。 化擅系表。 又非情智所寻。 至于遣累落筌陶神尽照。 近超生死远证泥洹。 播阐五乘。 接群机之深浅。 该明六道。 辩善恶之升沉。 敻期出世。 而理无不周。 迩毗王化。 而事无不尽。 能博能要不质不文。 自非天下之至虑。 孰能与斯教哉。 虽复儒道千家农墨百氏取舍驱驰。 未及其度者也。 惟释氏之教理富权实。 有余不了称之曰权。 无余了义号之为实。 通言善诱何名妙赏。 子谓。 三教虽殊劝善义一。 余谓。 善有精粗优劣宜异。 精者超百化而高升。 麤者循九居而未息。 安可同年而语其胜负哉。 又云。 教迹诚异理会则同。 爰引世训以符玄教。 此盖悠悠之所昧。 未暨其本矣。 教者何耶筌理之谓。 理者何耶教之所诠。 教若果异理岂得同。 理若必同教宁得异。 筌不期鱼蹄不为兔。 将为名乎理同安在。 夫厚生情笃。 身患之诫遂兴。 不悟迁流。 逝川之叹乃作。 并是域内之至谈。 非踰方之巨唱。 何者。 推色尽于极微。 老氏之所未辨究心穷于生灭。 宣尼又所未言。 可谓瞻之似尽。 而察之未极者也。 经曰。 分别色心有无量相。 非诸二乘所知。 且二乘之与大行。 俱越妄想之乡。 菩萨则慧兼九道。 声闻则独善一身。 其犹露润之比巨壑。 微尘之比须弥。 况凡夫识想何得齐乎。 故经曰。 无以日光等彼萤火。 若夫以齐而齐不齐者未齐矣。 以齐而齐于齐者未齐焉。 余闻。 善齐天下者。 以不齐而齐天下者也。 何须夷岳实渊然后方平。 续凫截鹤于焉始等。 此盖狷夫之野议。 岂达士之贞观乎。 故谚曰。 紫实昧朱狂斯滥哲。 请广其类。 上至天子下至庶人。 莫不资色心。 以成躯。 禀阴阳而化体。 不可以色心是等。 而便混以智愚。 阴阳义齐。 则同之于贵贱。 此之不可。 至理咬然。 虽强齐之。 其义安在。 帝为张宾构谮。 意遣释宗。 初览安论通问僚宰。 文据卓然莫敢排斥。 当时废立遂寝。 诚有所推。 至建德三年岁在甲午五月十七日。 乃普灭佛道二宗。 别置信道观。 简释李有名者。 并着衣冠为学士焉。 事在别传。 安削迹潜声逃于林泽。 帝下敕搜访。 执诣王庭。 亲致劳接。 赐牙笏彩帛。 并位以朝列。 竟并不就。 卒于周世。 初安之住中兴。 携母相近。 每旦出觐手为煮食。 然后上讲。 虽足侍人不许兼助。 乃至折薪汲水。 必自运其身手。 告人曰。 母能生养于我。 非我不名供养。 卒于母世初无一息。 斯准大圣担棺之像。 布化浇夫矣。 及其即世也乃作遗诫九章。 以训门人。 其词曰。 敬谢诸弟子。 夫出家为道至重至难。 不可自轻不可自易。 所谓重者。 荷道佩德萦仁负义。 奉持净戒死而有已。 所谓难者。 绝世离俗永割亲爱。 回情易性不同于众。 行人所不能行。 割人所不能割。 忍苦受辱捐弃躯命。 谓之难者名曰道人。 道人者行道人也。 行必可履言必可法。 被服出家动为法则。 不贪不诤不谗不匿。 学问高远志存玄默。 是为名称参位三尊。 出贤入圣涤除精魂。 故得君王不望其报。 父母不望其力。 普天之人莫不归揖。 捐妻减养供奉衣食。 屈身俯仰不辞劳役者。 以其志行清洁通于神明。 淡泊虚白可奇可贵故。 自顷荒流道法遂替。 新学之人未体法则。 弃正着邪忘其真实。 以小黠为智。 以小供为足。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退自推观良亦可悲。 计今出家或有年岁。 经业未通文字不决。 徒丧一世无所成名。 如此之事不可深思。 无常之限非旦则夕。 三涂苦痛无强无弱。 师徒义深故以申示。 有情之流可为永诫。 其一曰。 卿已出家永违所生。 剃发毁容法服加形。 辞亲之日上下涕零。 割爱崇道意陵太清。 当遵此志经道修明如何无心故在色声。 悠悠竟日经业不成。 德行日损秽迹遂盈。 师友惭耻凡俗所轻。 如是出家徒自辱名。 今故诲励宜当专精。 其二曰。 卿已出家弃俗辞君。 应自诲励志果清云。 财色不顾与世不群。 金玉不贵惟道为珍。 约己守节甘苦乐贫。 进德自度又能度人。 如何改操趋走风尘。 坐不暖席驰务东西。 剧如徭役县官所牵。 经道不通戒德不全。 朋友蚩弄同学弃捐。 如是出家徒丧天年。 今故诲励宜各自怜。 其三曰。 卿已出家永辞宗族。 无亲无疏清净无欲。 吉则不欢凶则不戚。 超然从容豁然离俗。 志在玄妙轨真守扑。 得度广济普蒙福禄。 如何无心仍着染浊空争长短铢两斗斛。 与世同利何异僮仆。 经道不明德行不足。 如是出家徒自毁辱。 今故诲示宜自洗沐。 其四曰。 卿已出家号曰道人。 父母不敬世帝不臣。 普天同奉事之如神。 稽首致敬不计富贫。 尚其清修自利利人。 减割之重一米七斤。 如何怠慢不能报恩。 倚纵游逸身意虚烦。 无戒食施死入太山。 烧铁为食融铜灌咽。 如斯之痛法句所陈。 今故诲约宜改自新。 其五曰。 卿已出家号曰息心。 秽杂不着惟道是钦。 志参清洁如玉如冰。 当修经戒以济精神。 众生蒙佑并度所亲。 如何无心随俗浮沉。 纵其四大恣其五根。 道德遂浅世事更深。 如是出家与世同尘。 今故诫约幸自开神。 其六曰。 卿已出家捐世形躯。 当务竭情泥洹合符。 如何扰动不乐闲居。 经道损耗世事有余。 清白不履反入泥涂。 过影之命或在须臾。 地狱之痛难可具书。 今故戒励宜崇典谟。 其七曰。 卿已出家不可自宽。 形虽鄙陋使行可观。 衣服虽粗坐起令端。 饮食虽疏出言可餐夏则忍饥冬则忍寒。 能自守节不饮盗泉。 不肖之供足不妄前。 久处私室如临至尊。 学虽不多可齐上贤。 如是出家足报二亲。 宗族知识一切蒙恩。 今故戒汝各宜自敦。 其八曰。 卿已出家性有昏明。 学无多少要在修精。 上士坐禅中士诵经。 下士堪能塔寺经营。 岂可终日一无所成。 立身无闻可谓徒生。 今故诲汝宜自端情。 其九曰。 卿已出家永违二亲。 道法革性俗服离身。 辞亲之日乍悲乍欣。 邈尔绝俗超出埃尘。 当修经道制己履真。 如何无心更染俗因。 经道已薄行无毛分。 言非可贵德非可珍。 师友致累恚恨日殷。 如是出家损法辱身。 思之念之好自将身。 安有弟子慧影宝贵。 并列名隋世。 影传灯大论继踵法轮。 泛迹人间情多野外。 着伤学存废厌修等三论。 伤学除谤法之愆。 存废防奸求之意。 厌修令改过服道。 并藻逸霞烂。 焕然可遵。 后卒开皇末岁。 贵玩阅群典讲律为务。 见晋世支敏度合五家首楞严为一本八卷。 又合三家维摩经为一本五卷。 隋沙门僧就合四家大集为一本六十卷。 贵乃合三家金光明为一本八卷。 复请崛多三藏。 译银主陀罗尼及属累品。 以之成部。 沙门彦琮重复梵本。 品部斯具焉。 发布时间:2025-05-21 12:02:45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dict/66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