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僧粲(隋京师大兴善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内容: 释僧粲。 姓孙氏。 汴州陈留人也幼年尚道游学为务。 河北江南东西关陇。 触地皆履靡不通经。 故涉历三国备齐陈周。 诸有法肆无有虚践。 工难问善博寻。 调逸古今风徽遐迩。 自号为三国论师。 机谲动人是所长也。 开皇十年迎入帝里。 敕住兴善。 频经寺任。 缉谐法众治绩着声。 十七年下敕。 补为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匠。 故着十种大乘论。 一通二平三逆四顺五接六挫七迷八梦九相即十中道。 并据量经论。 大开轨辙亦初学之巧便也。 仍于总化寺敷通此论以摄学众。 又着十地论两卷。 穷讨幽致散决积疑。 仁寿二年文帝下敕置塔诸州。 所司量遣大德多非暮齿。 粲欲开阐佛种广布皇风。 躬率同伦洪遵律师等。 参预使任。 及将发京辇面别帝庭。 天子亲授灵骨。 慰问优渥。 粲曰。 陛下属当佛寄弘演圣踪。 粲等仰会慈明。 不胜欣幸。 岂以朽老用辞朝望。 帝大悦曰。 法师等岂又不以欲还乡壤亲事弘化。 宜令所司备礼各送本州。 粲因奉敕。 送舍利于汴州福广寺。 初达公馆。 异香满院充塞如烟。 及将下塔。 还动香气如前蓬勃。 又放青光映覆宝帐。 寺有舍利亦放青光。 与今送者光色相纠。 又现赤光当佛殿上可高五尺。 复现青赤杂光在寺门上。 三色交映良久乃没。 粲具表闻。 详于别传。 仁寿年末。 又敕置塔于滑州修德寺。 初停馆宇。 夜放黄光遍满一室。 千人同见。 后放五色食顷方灭。 自尔求者辄现。 不可殚言。 及至塔寺夜别放光。 乃照一寺。 与昼无别。 有赵威德者。 患目积年。 蒙照平复。 当下塔日又放光明。 塔上空云五色间错。 或如贤圣仙人龙凤林树等象。 峙于云内。 数万士女嗟咏成音。 前后往使皆感灵瑞。 文帝叹重更加敬仰。 时李宗有道士褚揉者。 乡本江表。 陈破入京。 既处玄都。 道左之望探微辩妙拟阐三玄。 学鮮宗师情无推尚。 每讲庄老粲必听临。 或以义求或以机责随揉声相即势沉浮。 注辩若悬泉。 起啭如风卷。 故王公大人莫不解颐抚髀讶斯权变。 常下敕令揉讲老经。 公卿毕至。 惟沙门不许预坐。 粲闻之不忍其术。 乃率其门人十余。 携以行床径至馆所。 防卫严设都无畏惮。 直入讲会人不敢遮。 揉序王将了。 都无命及。 粲因其不命。 抗言激刺。 词若俳谑义實张诠。 既无以通。 讲席因散。 群僚以事闻上。 帝曰。 斯朕之福也。 得与之同时。 隋齐王[日*东]。 见礼下筵钦兹叹咽。 常欲见其谈说。 故致于法会。 有沙门吉藏者。 神辩飞玄望重当世。 王每怀摧削将倾折之。 以大业五年于西京本第盛引论士三十余人。 令藏登座咸承群难。 时众以为荣会也。 皆参预焉。 粲为论士。 英华命章标问义筵。 听者谓藏无以酬及。 牒难接解。 谓粲无以嗣。 往还抗叙四十余翻。 藏犹开析不滞。 王止之。 更令次座接难。 义声纔卷。 粲又续前难。 势更延累。 问还得二三十翻终于下座莫不齐尔。 时人异藏通赡坐制勍敌重粲继接他词慧发锋挺。 从午至夕无何而退。 王起执粲手而谢曰。 名不虚称。 见之今日矣。 躬奉麈尾什物。 用显其辩功焉。 而行摄专贞不贪华望及禅定郁起名德待之。 道行既隆最初敕命。 粲以高位厚味沉累者多。 苦辞不就。 以大业九年卒于兴善。 春秋八十有五。 弟子僧鸾僧凤。 并以继轨驰名。 鸾本姓王。 名为大业。 八岁通礼。 十岁讲传于江都。 夙有惊俗之誉。 及投簪佛种。 经论有闻。 隋末返俗。 唐初出仕。 位至给事中。 凤有别传。 自光徽绩。 发布时间:2025-05-21 12:06:19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dict/66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