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惠宽(益州净惠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五] 内容: 释惠宽。 姓杨氏。 益州绵竹孝水人父名玮。 元是三洞先生五经博士。 崇信道法无敦释教。 所以绵梓益三州诸俗。 每岁率送租米投于玮。 令保一年安吉。 皆与章符而去。 而车马拥门如市。 初时玮妻怀孕。 心性改异辛腥恶厌。 乃生一女名为信相。 性好闲静无缘嗜欲。 后又怀妊。 身极安隐恒有异相。 及其生也母都不觉。 忽然自出都无恶露。 然有异香。 又不啼叫。 乃至有识未曾粪秽淋席。 父母抱持方乃便利。 即宽身也。 而臂垂过膝。 性恒香洁不近腥臊。 年五六岁与姊信相于静处坐禅。 二亲怪问。 答曰。 佛来为说般若圣智界入等法门。 共姊评论法相。 父是异道不解其言。 附口录得二百余纸。 有龙怀寺会师。 闻有奇相至其所父以示之。 会曰。 并合佛经无所参错。 有异禅师不知何来。 于净慧寺入火光三昧。 召彼女来。 及至不入。 云是火聚。 禅师曰。 何不以水灭之。 女即作水观。 灭火而入。 禅师验知深入诸定。 劝令出家。 父母受娉。 及婿家不许。 诸道俗官人为出财赎之。 因有度次姊与宽身俱时出家。 时随蜀王秀在益。 请入城内。 妃为造精舍。 镇恒供养。 尝出于路。 人有疑者。 尼召来曰。 莫于三宝所生异心。 自受罪苦。 彼人悔过。 有造功德须物者。 烧香祈请掘地获金无不充足。 斯事非一。 至于食饮欲食便食。 不食乃经岁序。 时人目之圣尼。 即今本寺犹号圣尼寺也。 宽年十三常乐独坐。 面无怒相言常谦下。 依空慧寺胤禅师龙怀寺会阇梨所。 随闻经律。 一览无遗。 未闻之经曾不知义。 有难问者皆为通之。 初造龙怀寺。 会有徒属二百余人。 并令在役。 唯放于宽。 有怨及者。 会曰。 斯人是吾本师。 何得使作。 昔周灭法。 依相禅师隐于南山。 及隋兴教辞师还蜀。 尝受嘱云。 汝还蜀土大有徒众。 有名惠宽。 可将摄也。 我忆此事。 计师死日当宽受生。 无得致怪。 自尔在山依闲业定。 年三十还绵竹教化四远。 闻名见形并舍邪归正。 其俗信道。 父母皆道归佛。 舍宅为寺。 于今见在。 绵竹诸村皆为立寺。 堂殿院宇百有余所。 修营至今。 年常大斋道俗咸会。 正月令节。 成都寺七十县。 竞迎供待。 有大功德须得经营。 但请宽至施物山积。 贞观中有僧名策。 持咒有验。 于洛县忽死见阎王。 曰比狱中罪人多。 应为诵咒。 并请宽师讲地狱经。 从此得稣。 经月不作。 复更闷绝。 阎王大怒。 命牛头使打钟子百下。 我令诵咒讲经。 为众生故何不作。 策稣已即从洛县往绵竹三十里。 未至疲卧。 忽有异旋风。 吹起须臾至宽所。 正集转经。 告策曰。 昨所住处大为劳苦。 为众生者不得辞苦。 即令策登坐诵咒。 大众闻皆流汗。 宽仍集众讲地狱经。 贞观二十年。 绵竹宋尉云。 我不信佛。 唯信周孔。 然我两度得佛力。 一为人在门侧小便。 置佛便止。 一为冬月落水。 烧木佛自炙。 宽闻之致书晓喻。 宋曰。 此道人征异者。 当试有灵不。 取书名处用拭大便。 当即粪门裂脚起不得。 自唱我死。 即召宽来。 虽悔过造经像。 盈月便卒。 什邡县陈家舍邪信佛。 以竹园为寺。 宽指授分齐。 尔许可为僧院。 中间一分堪立佛堂。 即断一竹上竖标云。 此分齐处欲造佛寺。 当时生竹自干。 佛堂断竹泉水上涌。 寻掘数尺获大石。 石下金瓶舍利七粒。 宽礼拜更请。 遂放光乃盛满合。 四远又集寺今见在。 永徽四年夏六月二十五日。 春秋七十卒于净慧寺。 未终一月。 有五百神人长丈余服天衣。 持华香及紫金华台。 从西方来迎。 宽辞不堪。 发遣令去。 又于终日。 放羊从市向房悲数十声。 至夜索水沐浴新衣跏坐执炉已。 命打无常钟。 声遍郭闻。 合郭咸集。 曰阇黎涅槃去。 空中哭声。 寺内光明莫测其来。 道士等谓言烧守。 惊走来寺。 乃知其非。 自此入定。 气尽乃知永逝。 寺内三桥。 一当宽房堂。 夜梁折声震寺内。 明旦官人道士咸来恸哭。 寺中莲池。 池水忽干。 红莲变白。 寺中大豫樟树三四人围。 忽自流血。 血流入涧。 涧水皆赤。 月余方息。 又十七级砖浮图高数十丈。 裂开数寸。 又有双鹅不知何来。 向灵鸣叫伏地不去。 葬时随送出郭失之。 往无为山。 去寺二十里。 黑云团空随行注雨。 草木随靡至山方散。 葬后县内道俗。 七岁已上着服泣临。 如是三年。 尔后至今凡设会家。 皆设两座。 一拟圣僧。 一拟宽也。 今犹获供送本寺。 灵相在山瑞坐如在。 自初至今竟无虫血污秽朽腐之相。 斯则岂非不退菩萨身无万户虫耶不然何以若此。 发布时间:2025-05-21 12:10:22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dict/66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