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喜(唐雍州津梁寺)[《续高僧传》卷十九] 内容: 释法喜。 俗姓李。 襄阳人也。 七岁出家。 颢禅师为其保傅。 颢道素温赡有闻同侣。 后住禅定。 将终前夕。 所居房壁自然外崩。 颢曰。 依报已乖。 吾将即世。 于是端坐闭目。 如有所缘。 奄然而卒。 初不觉也。 自喜恭恪奉侍积经载纪。 而颢专修定业略于言诲。 便以观量知人。 审喜机度。 事逾先习不肃而成。 钻仰景行惟德是辅。 荆州青溪山寺四十余僧喜为沙弥。 亲所供奉。 昼则炊煮薪蒸。 夜便诵习经典。 山居无炬。 燃柴取明。 每夕自课诵通一纸。 如是累时。 所缘通利。 虽学诸经部类。 而偏以法华为宗。 常假食息中间兼诵一卷。 余则专以禅业系念在前。 纔有惛心便又温故。 仁寿年内。 文帝敕召追入京师住禅定寺。 供礼隆异。 俭行为先。 接抚同伦。 谦虚成德。 爰有佛牙舍利。 帝里所珍。 檠以宝台处之上室。 瑰宝溢目非德不知。 大众以喜行解潜通幽微屡降。 便以道场相委任其监护。 喜遂纲维供养日夕承仰。 又以颢师去世。 意欲冥被灵爽。 愿诵千遍法华。 因即不处旧房。 但用巡遶寺塔。 行坐二仪誓穷本愿。 数满八百精厉晨宵。 系心不散觉转休健。 同寺僧者见有白牛驾以宝车入喜房内。 追而观之了无踪绪。 方知幽通之感有遂教门。 而卑弱自守营卫在初。 诸有疾苦无论客旧。 皆周给瞻问亲为将疗。 至于屎尿脓吐皆就而[口*束]之。 然则患疾之苦。 世所同轻。 而喜都无污贱。 情倍欣怿。 以为常业也。 致有远近道俗带疾相投。 皆悦慰其心终其报类。 或有外来问疾。 并为病者陈苦。 有问其故。 喜云。 病人缠恼来问致增故耳。 武德四年。 右仆射萧瑀。 于蓝田造寺名津梁。 夙奉徽风嘉其弘度。 召而居之。 时属运开犹承饥荐。 四方慕义相次山门。 便减撤衣资用充继乏。 禀归行务众所宗焉。 凡有迟疑每为销释。 并会通旨理畅显神心。 而为行沉密卒难备纪。 传者尝同游处。 故略而述之。 后乃屏退自资。 超居众伍。 骊山南阜乡号卢陵。 即九纪之故墟也。 北负露台之岭。 南对赫胥之陵。 交涧深林。 仙贤是集。 即卜而宅之。 乃有终焉之志。 笃励子弟诱导山民。 福始罪终十盈八九。 贞观初年。 夜涉其半。 见有焰火数炬从南而来正趣山舍。 僧俗惊散。 虑是贼徒以事告喜。 喜曰。 此应无苦。 但自修业。 及至寻顾不知所由。 其居处降灵皆此类也。 六年春创染微疾。 自知非久。 强加医疗终无进服。 至十月十二日乃告门人。 无常至矣。 勿事嚣扰。 当默然静虑。 津吾去识。 勿使异人辄入房也。 时时唱告。 三界虚妄但是一心。 大众忽闻林北有音乐车振之声。 因以告之。 喜曰。 世间果报久已舍之。 如何更生乐处。 终是缠累。 乃又入定。 须臾声止。 香至充满。 达五更初端坐而卒。 春秋六十有一。 形色鲜洁如常在定。 初平素之日历巡山崄。 行见一处幽隐可为栖骸之所。 命弟子示之。 及其终后寺僧属其仪貌端峙。 不忍行之。 凿山为窟将欲藏瘗。 尔夕暴雪忽零有余一尺。 周回二里蔽于山路。 遂开行送。 中道降神于弟子曰。 吾欲露尸山野给施众生。 如何埋藏违吾本志。 雪平荒径可且停行。 众不从之乃安窟内。 经久俨然都无摧腐。 宗国公亲往观之。 神色如在。 叹善而归。 尔后怪无损坏。 遂举其纳衣。 方见为物所啖。 头项已下枯骨鲜明。 详斯以论。 實本愿之所致耳。 且喜学年据道。 事仰名师。 青溪禅众天下称最。 而亲见奉养。 故得景行成明日光声采加以敬慎戒约。 闻即依行。 计业分功步影而食。 时少觉差必虚斋而过。 晦望忏洗清心布萨安恤贫病固是常宜。 衣弊食粗诚其恒志。 轻清拯济见美东郊矣。 发布时间:2025-05-21 12:11:16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dict/66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