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普明(唐天台山国清寺)[《续高僧传》卷十九] 内容: 释普明。 本名法京。 俗姓朱氏。 会稽人。 少小志操有异恒童。 口常称佛。 聚砂以为福事。 蒿艾以为殿塔。 不俗谈戏。 惟志崇法。 有僧乞食因即劝云。 郎子既有善性。 可向天台山出家。 其中有四依菩萨在彼说法。 遂以陈太建十四年。 逾山越涧来入天台。 正值智者处坐说法。 下讲竟。 顶礼归依愿尽此生以为弟子。 智者笑云。 宿誓愿力今得相遇。 晓夕左右伏膺无懈。 专求禅法兼行方等般舟观音忏悔。 诵法华经一部。 至祯明元年。 陈主敕迎智者出都。 从往金陵居光宅寺。 专以禅思为业。 同堂坐者奉命检校。 俄而陈国云亡。 智者即上江州庐山东林寺。 明于陶侃瑞像阁内。 行观音忏法。 冬十一月身不衣絮苦节行道。 见一僧云。 所名法京未为嘉称。 可改为普明。 此名晓朗照了三世。 忏讫启智者述之。 便云。 此冥中所示。 宜即改旧从新。 又随智者往荆州玉泉寺。 每于泉侧练若专思。 智者反路台峰令造大钟。 天台供养。 江陵道俗竞为经营。 当欲铸时。 盲人来看。 明悬鉴机知相不吉。 果尔开模钟破缺。 仍即倍工修造。 约语众中。 支不具者勿来看铸。 遂得了亮铮鑅声七十里。 钟今见在佛陇上寺。 后还国清所住之房。 去水悬远。 房头空地纯是礓石。 乃怀念曰。 若令此石出水。 岂不快乎。 言竟数日。 石中泉溜周给东西。 国清精舍随高置立。 明以讲堂狭小欲毁广之。 共顶禅师商量。 顶劝勿改。 有括州都督周孝节。 遥闻此事即施杉柱泛海送来。 顶向赤城。 感见明身长一十余丈。 高出松林之上。 翼从数十许人。 语顶曰。 兄勿苦谏。 事愿克成。 顶知神异。 合掌对云。 不敢更谏。 一依仁者。 竖堂之日感动山王。 晨朝隐轸状若雷震。 摧树倾枝阔百步许。 自佛垄下直到于寺。 至乎日没还返旧踪。 砰砰磕磕势若初至。 又愿共道俗造当殿金铜卢舍那像坐身丈六。 时有一人称从槽溪村来。 施金十一两用入像身。 问其姓名终不肯说。 礼拜辞退。 周访彼村无人识者。 又比房侍者恒闻房内共人语话。 阴伺察视不见别形。 所听言音唯劝修善。 既而化缘就毕。 大渐时至。 清旦呼诸弟子。 夫人寿命不可常保。 汝等宜知。 便自脱新净之衣。 着故破者。 换衣纔竟奄然就灭。 春秋八十有六。 经二宿左手仍内屈三指。 当于其时有房内弟子荣泰难提二人。 剃头沐浴见如此事。 即报寺主慧网。 合众惊集倍恸于怀。 然其为性不畜私财。 淅南诸州男女黑白归向者数不可纪。 所得布施随缘喜舍。 每参隋帝悉蒙命坐。 赐绢一百二十段。 用充六物。 不留寸尺。 悉造经像。 有敕施僧基业。 见于寺录。 造金铜尊像小大十躯。 悉人中已上十回作僧施。 读藏经二遍。 其外书写经论。 雕画殿堂。 修诸寺宇。 傍为利益。 及诸灵验。 功德费用。 运心应念即自送来充其支度。 不可具载。 发布时间:2025-05-21 12:11:22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dict/66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