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顗(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续高僧传》卷十七] 内容: 释智顗。 字德安。 姓陈氏。 颍川人也。 有晋迁都。 寓居荆州之华容焉。 即梁散骑孟阳公起祖之第二子也。 母徐氏梦。 香烟五采萦回在怀。 欲拂去之。 闻人语曰。 宿世因缘寄托王道。 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又梦吞白鼠。 如是再三。 怪而卜之。 师曰。 白龙之兆也。 及诞育之夜。 室内洞明。 信宿之间其光乃止。 内外胥悦。 盛陈鼎俎相庆。 乃火灭汤冷。 为事不成。 忽有二僧扣门曰。 善哉儿德所熏。 必出家矣。 言讫而隐。 宾客异焉。 邻室忆先灵瑞。 呼为王道。 兼用后相复名光道。 故小立二名字。 参互称之。 眼有重瞳。 二亲藏掩而人已知。 兼以卧便合掌。 坐必面西。 年一纪来口不妄啖。 见像便礼逢僧必敬。 七岁喜往伽蓝。 诸僧讶其情志。 口授普门品。 初契一遍即得。 二亲遏绝不许更诵。 而情怀惆怅。 奄忽自然通余文句。 岂非夙植德本业延于今。 志学之年士梁承圣属元帝沦没。 北度硖州。 依乎舅氏。 而俊朗通悟仪止温恭。 寻讨名师冀依出有。 年十有八。 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 绪授以十戒导以律仪。 仍摄以北度诣慧旷律师。 地面横经具蒙指诲。 因潜大贤山。 诵法华经及无量义普贤观等。 二旬未淹三部究竟。 又诣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 受业心观。 思又从道于就师。 就又受法于最师。 此三人者。 皆不测其位也。 思每叹曰。 昔在灵山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即示普贤道场。 为说四安乐行。 顗乃于此山行法华三昧。 始经三夕。 诵至药王品。 心缘苦行。 至是真精进句。 解悟便发。 见共思师处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 故思云。 非尔弗感。 非我莫识。 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入熙州白砂山。 如前入观。 于经有疑。 辄见思来冥为披释。 尔后常令代讲。 闻者伏之。 惟于三三昧三观智。 用以谘审。 自余并任裁解。 曾不留意。 思躬执如意。 在坐观听。 语学徒曰。 此吾之义儿。 恨其定力少耳。 于是师资改观名闻遐迩。 及学成往辞。 思曰。 汝于陈国有缘。 往必利益。 思既游南岳。 顗便诣金陵。 与法喜等三十余人在瓦官寺。 创弘禅法。 仆射徐陵尚书毛喜等。 明时贵望学统释儒。 并禀禅慧俱传香法。 欣重顶戴时所荣仰。 长干寺大德智辩。 延入宋熙。 天宫寺僧晃。 请居佛窟。 斯由道弘行感故为时彦齐迎。 顗任机便动。 即而开悟。 白马警韶奉诚智文禅众慧命。 及梁代宿德大忍法师等。 一代高流江表声望。 皆舍其先讲欲启禅门。 率其学徒问津取济。 禹穴慧荣住庄严寺。 道跨吴会。 世称义窟。 辩号悬流。 闻顗讲法故来设问。 数关征核莫非深隐。 轻诞自矜扬眉舞扇。 扇便堕地。 顗应对事理涣然清遣荣曰。 禅定之力不可难也。 时沙门法岁。 抚荣背曰。 从来义龙今成伏鹿。 扇既堕地。 何以遮羞。 荣曰。 轻敌失势未可欺也。 绵历八周讲智度论。 肃诸来学。 次说禅门用清心海。 语默之际每思林泽。 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 其侧沧海无畔。 泓澄在于其下。 又见一僧摇手申臂至于岥麓挽顗上山云云。 顗以梦中所见。 通告门人。 咸曰。 此乃会稽之天台山也。 圣贤之所托矣。 昔僧光道猷法兰昙密。 晋宋英达无不栖焉。 因与慧辩等二十余人。 挟道南征隐沦斯岳。 先有青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积四十载。 定慧兼习。 盖神人也。 顗未至二年。 预告山民曰。 有大善知识当来相就。 宜种豆造酱编蒲为席更起屋舍用以待之。 会陈始兴王出镇洞庭。 公卿饯送。 回车瓦官与顗谈论。 幽极既唱贵位倾心。 舍散山积虔拜殷重。 因叹曰。 吾昨梦逢强盗。 今乃表诸软贼。 毛绳截骨。 则忆曳尾泥中。 仍遣谢门人曰。 吾闻暗射则应于弦。 何以知之。 无明是暗也。 唇舌是弓也。 心虑如弦。 音声如箭。 长夜虚发无所觉知。 又法门如镜。 方圆任象。 初瓦官寺四十人坐。 半入法门。 今者二百坐禅。 十人得法。 尔后归宗转倍。 而据法无几。 斯何故耶。 亦可知矣。 吾自行化导可各随所安。 当从吾志也。 即往天台。 既达彼山与光相见。 即陈赏要。 光曰。 大善知识。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唤不乎。 顗惊异焉。 知通梦之有在也。 时以陈太建七年秋九月矣。 又闻钟声满谷。 众咸怪异。 光曰。 钟是召集有缘。 尔得住也。 顗乃卜居胜地。 是光所住之北。 佛垄山南。 螺溪之源处。 既闲敞易得寻真。 地平泉清徘徊止宿。 俄见三人。 皂帽绛衣。 执疏请云。 可于此行道。 于是聿创草庵。 树以松果。 数年之间造展相从。 复成衢会。 光曰。 且随宜安堵。 至国清时。 三方总一。 当有贵人为禅师立寺堂宇满山矣。 时莫测其言也。 顗后于寺北华顶峰独静头陀。 大风拔木雷霆震吼。 魑魅千群一形百状。 吐火声叫骇异难陈。 乃抑心安忍。 湛然自失。 又患身心烦痛。 如被火烧。 又见亡没二亲枕顗膝上陈苦求哀。 顗又依止法忍。 不动如山。 故使强软两缘所感便灭。 忽致西域神僧。 告曰。 制敌胜怨乃可为勇。 文多不载。 陈宣帝下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望也。 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 蠲两户民用供薪水。 天台山县名为安乐。 令陈郡袁子雄。 崇信正法。 每夏常讲净名。 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 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 入堂礼拜。 手擎香炉繞顗三匝。 久之乃灭。 雄及大众同见惊叹山喧。 其行达灵感皆如此也。 永阳王伯智。 出抚吴兴。 与其眷属就山请戒。 又建七夜方等忏法。 王昼则理治。 夜便习观。 顗谓门人智越。 吾欲劝王更修福攘祸可乎。 越对云。 府僚无旧必应寒热。 顗曰。 息世讥嫌。 亦复为善。 俄而王因出猎堕马将绝。 时乃悟意。 躬自率众作观音忏法。 不久王觉小醒。 凭几而坐。 见梵僧一人。 擎炉直进问王所苦。 王流汗无答。 乃遶王一匝。 坦然痛止。 仍躬着愿文曰。 仰惟天台阇梨。 德侔安远道迈光猷。 遐迩倾渴振锡云聚。 绍像法之坠绪。 以救昏蒙。 显慧日之重光。 用拯浇俗。 加以游浪法门贯通禅苑。 有为之结已离。 无生之忍现前。 弟子飘荡业风沈沦爱水。 虽餐法喜。 弗祛蒙蔽之心。 徒仰禅悦。 终怀散动之虑。 日轮驰骛。 义和之[恋-心+口]不停。 月镜回干。 恒娥之景难驻。 有离有会叹息何言。 爱法敬法潺湲无已。 愿生生世世值天台阇梨。 恒修供养如智积奉智胜如来。 若药王觐雷音正觉。 安养兜率俱荡一乘(云云)其为天王信敬为此类也。 于即化移海岸法政欧闽。 陈疑请道日升山席。 陈帝意欲面礼。 将申谒敬。 顾问群臣。 释门谁为名胜。 陈暄奏曰。 瓦官禅师德迈风霜禅镜渊海。 昔在京邑群贤所宗。 今高步天台法云东蔼。 愿陛下诏之还都。 使道俗咸荷。 因降玺书重沓征入。 顗以重法之务不贱其身。 乃辞之。 后为永阳苦谏。 因又降敕。 前后七使。 并帝手疏。 顗以道通惟人王为法寄。 遂出都焉。 迎入太极殿之东堂。 请讲智论。 有诏羊车童子列导于前。 主书舍人翊从登陛。 礼法一如国师瓘阇梨故事。 陈主既降法筵。 百僚尽敬。 希闻未闻。 奉法承道。 因即下敕。 立禅众于灵曜寺。 学徒又结。 望众森然。 频降敕于太极殿讲仁王经。 天子亲临。 僧正慧暅僧都慧旷京师大德。 皆设巨难。 顗接问承对盛启法门。 暅执炉贺曰。 国十余斋。 身当四讲。 分文析义谓得其归。 今日出星收见巧知陋矣。 其为荣望未可加之。 然则江表法会。 由来诤竞不足。 及顗之御法即坐。 肃穆有余。 遂使千支花锭七夜恬耀。 举事验心。 顗之力也。 晚出住光曜。 禅慧双弘。 动郭奔随倾意清耳。 陈主于广德殿下敕谢云。 今以佛法仰委。 亦愿示诸不逮。 于时检括僧尼。 无贯者万计。 朝议云。 策经落第者。 并合休道。 顗表谏曰。 调达诵六万象经。 不免地狱。 盘特诵一行偈。 获罗汉果。 笃论道也。 岂关多诵。 陈主大悦。 即停搜简。 是则万人出家。 由顗一谏矣。 末为灵曜褊隘。 更求闲静。 忽梦一人。 翼从严正自称名云。 余冠达也。 请住三桥。 顗曰。 冠达梁武法名。 三桥岂非光宅耶。 乃移居之。 其年四月。 陈主幸寺修行大施。 又讲仁王。 帝于众中起拜殷勤。 储后已下并崇戒范。 故受其法。 文云。 仰惟化导无方随机济物。 卫护国王汲引天人。 照烛光辉托迹师友。 比丘入梦。 符契之象久彰。 和上来仪。 高座之德斯炳。 是以翘心十地渴仰四依。 大小二乘内外两教。 尊师重道由来尚矣伏希俯提。 所请世世结缘遂其本愿。 日日增长。 今奉请为菩萨戒师。 便传香在手。 而睑下垂泪。 斯亦德动人主。 屈幸从之。 及金陵败覆。 策杖荆湘路次盆城。 梦老僧曰。 陶侃瑞象敬屈护持。 于即往憩匡山。 见远图缋。 验其灵也。 宛如其梦。 不久浔阳反叛寺宇焚烧。 独有兹山全无侵扰。 信护象之力矣。 未刬迹云峰。 终焉其致。 会大业在藩。 任总淮海。 承风佩德。 钦注相仍。 欲遵一戒法奉以为师。 乃致书累请。 顗初陈寡德。 次让名僧。 后举同学。 三辞不免。 乃求四愿。 其辞曰。 一虽好学禅。 行不称法。 年既西夕薳守绳床。 抚臆循心假名而已。 吹嘘在彼恶闻过实。 愿勿以禅法见期。 二生在边表长逢离乱。 身暗庠序口拙暄凉。 方外虚玄久非其分。 域间撙节无一可取。 虽欲自慎朴直忤人。 愿不责其规矩。 三征欲传灯以报法恩。 若身当戒范。 应重去就。 去就若重传灯则阙。 去就若轻则来嫌诮。 避嫌安身。 未若通法而命。 愿许其为法。 勿嫌轻动。 四三十余年水石之间因以成性。 今王途既一佛法再兴。 谬课庸虚沐此恩化。 内竭朽力仰酬外护。 若丘壑念起。 愿随心饮啄以卒残年。 许此四心乃赴优旨。 晋王方希净戒。 如愿唯诺。 故躬制请戒文云。 弟子基承积善生在皇家。 庭训早趍眙教夙渐。 福履攸臻妙机顷悟。 耻崎岖于小径。 希优游于大乘。 笑息止于化城。 誓舟航于彼岸。 开士万行戒善为先。 菩萨十受专持最上。 喻宫室先基趾。 徒架虚空终不能成。 孔老释门咸资镕铸。 不有轨仪孰将安仰。 诚复能仁奉为和上。 文殊冥作阇梨。 而必藉人师显传圣授。 自近之远感而遂通。 波仑罄髓于无竭。 善才亡身于法界。 经有明文非徒臆说。 深信佛语幸遵时导。 禅师佛法龙象。 戒珠圆净定水渊澄。 因静发慧安无碍辩。 先物后己谦挹成风。 名称远闻众所知识。 弟子所以虔诚遥注。 命楫远迎。 每虑缘差值诸留难。 师亦既至。 心路豁然。 及披云雾即销烦恼。 今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于扬州总管寺城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戒名为孝亦名制止。 方便智度归宗奉极。 作大庄严。 同如来慈普诸佛爱。 等视四生犹如一子云云。 即于内第躬传戒香。 授律仪法。 告曰。 大士为度远济为宗。 名实相符义非轻约。 今可法名为总持也。 用摄相兼之道也。 王顶受其旨教曰。 大师禅慧内融。 导之法泽。 辄奉名为智者。 自是专师率诱日进幽玄。 所获施物六十余事。 一时回施悲敬两田。 愿使福德增繁用昌家国。 便欲返故林。 王仍固请。 顗曰。 先有明约事无两违。 即拂衣而起。 王不敢重邀。 合掌寻送至于城门。 顾曰。 国镇不轻道务致隔。 幸观佛化弘护在怀。 王礼望目极衔泣而返。 便泝流上江。 重寻匡岭。 结徒行道频感休征。 百越边僧闻风至者累迹相造。 又上渚宫乡壤。 以答生地恩也。 道俗延颈老幼相携。 戒场讲坐众将及万。 遂于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 敕给寺额。 名为一音。 其地昔惟荒崄神兽蛇暴。 创寺之后快无忧患。 是春亢旱。 百姓咸谓神怒。 顗到泉源帅众转经。 便感云兴雨霔。 虚诬自灭。 总管宜阳公王积。 到山礼拜战汗不安。 出曰。 积屡经军阵。 临危更勇。 未尝怖惧顿如今日。 其年晋王又遗手疏请还。 辞云。 弟子多幸谬禀师资。 无量劫来悉凭开悟。 色心无作昔年虔受。 身虽疏漏心护明珠。 定水禅支屏散归静。 荷国镇蕃为臣为子。 岂寂四缘能入三昧。 电光断结其类甚多。 慧解脱人厥朋不少。 即日欲伏膺智断率先名教。 永泛法流兼用治国。 未知底滞可开化不。 师严导尊可降意不。 宿世根浅可发萌不。 菩萨应机可逗时不。 书云。 民生在三。 事之如一。 况覃释典而不从师。 今之慊言备沥素款。 成就事重请弃饰词。 顗答书云。 谬承人乏拟迹师资。 顾此庸微以非时许。 况隆今命弥匪克当。 徒欲沉吟必乖深寄。 王重请云。 学贵承师事推物论。 历求法界厝心有在。 仰惟久殖善根非一生得初乃由学俄逢圣境。 南岳记莂说法第一。 无以仰过。 照禅师来具述此事。 于时心喜以域寸诚。 智者昔入陈朝。 彼国明试。 瓦官大集众论锋起。 荣公强口先被折角。 两琼继轨纔获交绥。 忍师赞叹嗟唱希有。 弟子仰延之始。 屈登无畏。 释难如流。 亲所闻见。 众咸瞻仰。 承前荆楚莫不归伏。 非禅不智。 验乎金口。 比释所谈。 智者融会甚有阶位。 譬若群流归乎大海。 此之包举始得佛意。 惟愿未得令得。 未度令度。 乐说不穷法施无尽。 乃从之重现。 令造净名疏。 河东柳顾言。 东海徐仪。 并才华冑绩。 应奉文义。 缄封宝藏。 王躬受持。 后萧妃疾苦。 医治无术。 王遣开府柳顾言等。 致书请命愿救所疾。 顗又率侣建斋七日。 行金光明忏至第六夕。 忽降异鸟飞入斋坛。 宛转而死。 须臾飞去。 又闻豕吟之声。 众并同瞩。 顗曰。 此相现者。 妃当愈矣。 鸟死复苏。 表盍棺还起。 豕幽鸣显示斋福相乘。 至于翌日。 患果遂瘳。 王大嘉庆。 时遇入朝。 旋归台岳躬率禅门。 更行前忏。 仍立誓云。 若于三宝有益者。 当限此余年。 若其徒生。 愿速从化。 不久告众曰。 吾当卒此地矣。 所以每欲归山今奉冥告。 势当将尽。 死后安措西南峰上。 累石周尸植松覆坎。 仍立白塔。 使见者发心。 又云。 商客寄金医去留药。 吾虽不敏。 狂子可悲。 仍口授观心论。 随略疏成不加点润。 命学士智越。 往石城寺扫洒。 于彼佛前命终。 施床东壁面向西方。 称阿弥陀佛波若观音。 又遣多然香火。 索三衣钵杖。 以近身自余道具。 分为二分。 一奉弥勒。 一拟羯磨。 有欲进药者。 答曰。 药能遣病。 留残年乎。 病不与身合。 药何所遣。 年不与心合。 药何所留。 智晞往曰。 复何所闻观心论内复何所道。 纷纭医药累扰于他。 又请进斋饭。 答曰。 非但步影而为斋也。 能无观无缘即真斋矣。 吾生劳毒器死悦休归。 世相如是不足多叹。 又出所制净名疏并犀角如意莲华香炉。 与晋王别遗书七纸。 文极该综词釆风标。 属以大法。 末乃手注疏曰。 如意香炉是大王者。 还用仰别。 使永布德香长保如意也。 便令唱法华经题。 顗赞引曰。 法门父母慧解由生。 本迹弥大微妙难测。 辍斤绝弦于今日矣。 又听无量寿竟。 仍赞曰。 四十二愿庄严净土。 华池宝树易往无人云云。 又索香汤漱口。 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教四无量六度等。 有问其位者。 答曰汝等懒种善根。 问他功德如盲问乳蹶者访路云云。 吾不领众必净六根。 为他损己。 只是五品内位耳。 吾诸师友从观音势至皆来迎我。 波罗提木叉是汝宗仰。 四种三昧是汝明导。 又敕维那。 人命将终。 闻钟磬声增其正念。 唯长唯久气尽为期。 云何身冷方复响磬。 世间哭泣着服皆不应作。 且各默然。 吾将去矣。 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有七。 即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也。 灭后依有遗教而殓焉。 至仁寿末年已前。 忽振锡披衣犹如平昔。 凡经七现重降山寺一还佛垄。 语弟子曰。 案行故业。 各安隐耶。 举众皆见悲敬言问。 良久而隐。 自顗降灵龙象育神江汉。 凭积善而托生。 资德本而化世。 身过七尺目佩异光。 解统释门行开僧位。 往还山世不染俗尘。 屡感幽祥殆非可测。 初帝于蕃日。 遣信入山迎之。 因散什物标域寺院。 殿堂厨宇以为图样。 告弟子曰。 此非小缘所能缔构。 当有皇太子为吾造寺。 可依此作。 汝等见之。 后果如言。 事见别传。 往居临海。 民以沪鱼为业。 罾网相连四百余里。 江沪溪梁六十余所。 顗恻隐观心彼此相害。 劝舍罪业教化福缘。 所得金帛乃成山聚。 即以买斯海曲。 为放生之池。 又遣沙门慧拔。 表闻于上。 陈宣下敕。 严禁此池不得采捕。 国为立碑。 诏国子祭酒徐孝克为文树于海滨。 词甚悲楚。 览者不解堕泪。 时还佛垄如常习定。 忽有黄雀满空翱翔相庆。 鸣呼山寺三日乃散。 顗曰。 此乃鱼来报吾恩也。 至今贞观犹无敢犯。 下敕禁之犹同陈世。 此慈济博大仁惠难加。 又居山有蕈触树皆垂。 随采随出供僧常调。 顗若他涉蕈即不生。 因斯以谈。 诚道感矣。 所着法华疏止观门修禅法等。 各数十卷。 又着净名疏至佛道品。 有三十七卷。 皆出口成章。 侍人抄略。 而自不畜一字。 自余随事流卷不可殚言。 皆幽指爽彻摛思开天。 炀帝奉以周旋。 重犹符命。 及临大宝便藏诸麟阁。 所以声光溢于宇宙。 威相被于当今矣。 而枯骸特立端坐如生。 瘗以石门关以金钥。 所有事由一关别敕。 每年讳日帝必废朝。 预遣中使就山设供。 尚书令杨素。 性度虚简事必临信。 乃陈其意。 云何枯骨特坐如生。 敕授以户钥令自寻视。 既如前告得信而归。 顗东西垂范化通万里。 所造大寺三十五所。 手度僧众四千余人。 写经一十五藏。 金檀画像十万许躯。 五十余州道俗受菩萨戒者。 不可称纪。 传业学士三十二人。 习禅学士散流江汉。 莫限其数。 沙门灌顶侍奉多年。 历其景行可二十余纸。 又终南山龙田寺沙门法琳。 夙预宗门观传戒法。 以德音遽远拱木俄森。 为之行传广流于世。 隋炀末岁巡幸江都。 梦感智者言及遗寄。 帝自制碑。 文极宏丽。 未及镌勒。 值乱便失。 发布时间:2025-05-21 12:12:29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dict/66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