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僧稠(齐邺西龙山云门寺)[《续高僧传》卷十六] 内容: 释僧稠。 姓孙。 元出昌黎。 末居钜鹿之瘿陶焉。 性度纯懿孝信知名。 而勤学世典备通经史。 征为太学博士。 讲解坟索声盖朝廷。 将处器观国羽仪廊庙。 而道机潜扣欻厌世烦。 一览佛经涣然神解。 时年二十有八。 投钜鏕景明寺僧實法师而出家。 落发甫尔便寻经论。 悲庆交并识神厉勇。 因发五愿。 所谓财法通辩。 及以四大常敬三宝普福四恩。 初从道房禅师受行止观。 房即跋陀之神足也。 既受禅法北游定州嘉鱼山。 敛念久之全无摄证。 便欲出山诵涅槃经。 忽遇一僧。 言从泰岳来。 稠以情告。 彼遂苦劝。 修禅慎无他志。 由一切含灵。 皆有初地味禅。 要必系缘无求不遂。 乃从之。 旬日摄心果然得定。 当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 乃至眠梦觉见都无欲想。 岁居五夏。 又诣赵州障供山道明禅师。 受十六特胜法。 钻仰积序节食鞭心。 九旬一食米惟四升。 单敷石上不觉晨宵。 布缕入肉挽而不脱。 或煮食未熟。 摄心入定动移晷漏。 前食并为禽兽所啖。 又常修死想。 遭贼怖之了无畏色。 方为说诸业行。 皆摧其弓矢。 受戒而返。 尝于鹊山静处感神来娆。 抱肩筑腰气嘘项上。 稠以死要心。 因证深定。 九日不起。 后从定觉情想澄然。 究略世间全无乐者。 便诣少林寺祖师三藏。 呈己所证。 跋陀曰。 自葱岭已东。 禅学之最。 汝其人矣。 乃更授深要。 即住嵩岳寺。 僧有百人泉水纔足。 忽见妇人弊衣挟帚却坐阶上听僧诵经。 众不测为神人也。 便诃遣之。 妇有愠色以足蹋泉立竭身亦不现。 众以告稠。 稠呼优婆夷。 三呼乃出。 便谓神曰。 众僧行道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于故泉。 水即上涌。 时共深异威感如此。 后诣怀州西王屋山。 修习前法。 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 乃以锡杖中解。 各散而去。 一时忽有仙经两卷在于床上。 稠曰。 我本修佛道。 岂拘域中长生者乎。 言已须臾自失。 其感致幽现皆此类也。 从移止青罗山。 受诸厉疾供养。 情不惮其臭溃。 甘之如荠。 坐久疲顿。 舒脚床前。 有神辄扶之。 还令加坐。 因屡入定。 每以七日为期。 又移怀州马头山。 魏孝明帝夙承令德。 前后三召。 乃辞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乞在山行道不爽大通。 帝遂许焉。 乃就山送供。 魏孝武永熙元年。 既召不出。 亦于尚书谷中为立禅室。 集徒供养。 又北转常山。 定州刺史娄睿。 彭城王高攸等。 请至又默之大冥山。 创开归戒奉信者殷焉。 燕赵之境。 道未通被略言血食。 众侣奔赴礼贶填充。 时或名利所缠者。 稠为说偈止之。 闻者惭色而止。 便为陈修善偈。 预在息心之俦。 更新其器。 既道张山世望重天心。 齐文宣。 天保二年下诏曰。 久闻风德常思言遇。 今敕定州令师赴邺教化群生。 义无独善。 希即荷锡暂游承明。 思欲弘宣至道济斯苦坏。 至此之日脱须还山。 当任东西无所留絷。 稠居山积稔业济一生。 闻有敕召绝无承命。 苦相敦喻方遂元请即日拂衣将出山阙。 两岫忽然惊震。 响声悲切。 骇扰人畜禽兽飞走。 如是三日。 稠顾曰。 慕道怀仁触类斯在。 岂非爱情易守放荡难持耶。 乃不约事留杖策漳滏。 帝躬举大贺出郊迎之稠年过七十。 神宇清旷动发人心。 敬揖情物乘机无坠。 帝扶接入内为论正理。 因说三界本空国土亦尔。 荣华世相不可常保。 广说四念处法。 帝闻之。 毛竖流汗即受禅道。 学周不久便证深定。 尔后弥承清诲。 笃敬殷重。 因从受菩萨戒法。 断酒禁肉放舍鹰鹞去官畋渔郁成仁国。 又断天下屠杀。 月六年三敕民斋戒。 官园私菜荤辛悉除帝以他日告曰。 道由人弘。 诚不虚应。 愿师安心道念。 弟子敢为外护檀越何如。 稠曰。 菩萨弘誓。 护法为心。 陛下应天顺俗。 居宗设化。 栋梁三宝导引四民。 康济既临义无推寄。 即停止禁中四十余日。 日垂明诲。 帝奉之无失。 后以道化须布。 思序山林。 便辞还本住。 帝以陵阜回互谘谒或难。 天保三年下敕于邺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之阳。 为构精舍。 名云门寺。 请以居之。 兼为石窟大寺主。 两任纲位。 练众将千。 供事繁委。 充诸山谷并敕国内诸州。 别置禅肆。 令达解念慧者就而教授时扬讲诵。 事事丰厚。 帝曰。 佛法大宗静心为本。 诸法师等徒传法化。 犹接嚣烦未曰。 阐扬。 可并除废。 稠谏曰。 诸法师并绍继四依弘通三藏。 使夫群有识邪正达幽微。 若非此人将何开导。 皆禅业之初宗。 趣理之弘教。 归信之渐发蒙斯人。 帝大喜焉。 因曰。 今以国储分为三分。 谓供国自用及以三宝。 自尔彻情归向通古无伦。 佛化东流此焉盛矣。 具如别纪。 即敕送钱绢被褥。 接轸登山。 令于寺中置库贮之以供常费。 稠以佛法要务志在修心。 财利动俗事乖道化。 乃致书返之。 帝深器其量也。 敕依前收纳。 别置异库。 须便依给。 未经王府。 尔后诏书手敕月别频至。 寸尺小缘必亲言及。 又敕侍御徐之才崔思和等。 送诸药饵观僧疾苦。 帝常率其羽卫。 故幸参觐。 稠处小房宴坐都不迎送。 弟子谏曰。 皇帝降驾。 今据道不迎。 众情或阻。 稠曰。 昔宾头卢迎王七步。 致七年失国。 吾诚德之不逮。 未敢自欺。 形相冀获福于帝耳。 时亦美其敦慎大法得信于人。 黄门侍郎李奖。 与诸大德请出禅要。 因为撰止观法两卷。 味定之宾家藏本据。 以齐干明元年四月十三日辰时。 绝无患恼。 端坐卒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一。 五十夏矣。 当终之时异香满寺。 闻者悚神。 敕遣襄乐王宣慰曰。 故大禅师。 志力精苦感果必然。 栖心寂默虚来实返。 业畅玄风事高缁素。 运往神迁實深嗟惘。 资崇有嘉用申凄敬。 可施物五百段。 送千僧供于云门以崇追福。 至皇建二年五月。 弟子昙询等。 奏请为起塔。 下诏曰。 故大禅师。 德业高迥三宝栋梁。 灭尽化终神游物外。 可依中国之法阇毗起塔。 建千僧斋赠物千段。 标树芳迹示诸后代。 敕右仆射魏收为制碑文。 其为时君所重。 前后皆此类也。 既而克日准敕。 四部弥山人兼数万。 香柴千计。 日正中时焚之以火。 莫不哀恸断绝哭响流川。 登有白鸟数百徘徊烟上。 悲鸣相切移时乃逝。 仍于寺之西北建以砖塔。 每有灵景异香应于道俗。 初稠奉信出家知奇齐魏。 克志禅业冠绝后尘。 而历履大行往还朝野。 鸣谦抱素能扇清风。 加又威棱群贼势慑山魑。 解虓虎之斗情。 禁稍养之深毒。 大儒皇氏躬为负粮。 青罗猎客执刀剪发。 或德感上玄泽流奉敬之苗。 幽诚所致粟满信心之室。 树神遮道。 随器欲而法流。 文豹净房。 衔秽幞而遥弃。 或猛虎驯狎即背垂衣。 颓山将陊召出存命。 若斯灵相振古罕俦。 具如云门象图所纪。 又初敕造寺面方十里令息心之士问道经行。 稠曰。 十里大广。 损妨居民。 恐非远济。 请半减之敕乃以方五里为定。 使将作大匠纪伯邕缔构伊始。 邕集诸乡邑问此地名。 忽闻空中大声答曰。 山林幽静。 此处本号云门。 重问所由。 了无一人知者。 帝闻异之。 因从空响焉。 今名光严寺是也。 又尝有客僧。 负锡初至。 将欲安处。 问其本夏。 答云。 吾见此中三为伽蓝。 言终而隐。 既而掘地为井。 果得鸱吻二焉。 又所住禅窟前有深渊。 见被毛之人。 伟而胡貌。 置釜燃火。 水将沸涌。 俄有大蟒从水中出欲入釜内。 稠以足拨之。 蟒遂入水。 毛人亦隐。 其夜因致男子神来。 顶拜稠云。 弟子有儿。 岁岁为恶神所啖。 儿子等惜命不敢当。 弟子衰老将死。 故自供食。 蒙师护故得免斯难。 稠索水潠之。 奄成云雾。 时或谗稠于宣帝以倨傲无敬者。 帝大怒自来加害。 稠冥知之。 生来不至僧厨。 忽无何而到云。 明有大客至。 多作供设。 至夜五更先备牛舆。 独往谷口。 去寺二十余里。 孤立道侧。 须臾帝至。 怪问其故。 稠曰。 恐身血不净秽污伽蓝在此候耳。 帝下马拜伏。 愧悔无已。 谓尚书令杨遵彦曰。 如此真人何可毁谤也。 乃躬负稠身往寺。 稠磬折不受。 帝曰。 弟子负师。 遍天下未足谢愆(云云)。 因谓曰。 弟子前身曾作何等。 答曰。 作罗剎王。 是以今犹好杀。 即咒盆水令帝自视。 见其影如罗剎像焉。 每年元日常问一岁吉凶。 后至天保十年云。 今年不能好。 文宣不悦。 帝问师复何如。 答云。 贫道亦不久。 至十月帝崩。 明年夏首稠丧。 验之果矣。 尝以暇日帝谓曰。 弟子未见佛之灵异。 颇得睹不。 稠曰。 此非沙门所宜。 帝强之。 乃投袈裟于地。 帝使数十人举之不能动。 稠命沙弥取之。 初无重焉。 因尔笃信兼常。 寺宇僧供劳赐优渥。 齐灭周废。 以寺赐大夫柳务文。 文又令其亲辛俭守。 当将家入住。 有神怒曰。 何敢凌犯须陀洹寺。 而俭未几便卒。 隋初兴复奄同初构。 六时禅忏着声寰宇大业之末贼所盘营。 房宇孑遗余皆焚荡。 余以贞观初年陟兹胜地。 山林乃旧情事惟新。 触处荒凉。 屡兴生灭之叹。 周睇焚烬。 频曀黍离之非。 传者亲阅行图。 故直叙之于后耳。 发布时间:2025-05-21 12:13:09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dict/67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