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二道 内容: (名数)大小便之二处。 佛祖统纪三十曰:残秽在身,为欲蠲除便在二道成男女根。 【又】无碍道,解脱道也。 新译曰无间道,解脱道。 断惑证理之智慧名也。 正断惑之智慧为无碍道,正证理之智慧为解脱道。 无碍者,正对破惑而智不为惑所障碍也。 无间者其智不为惑所间隔也。 解脱者其智离系缚于惑也。 自在证理之义也。 凡断一切之惑,必存此二道。 俱舍论二十五曰:无间道者,谓此能断所应断障。 解脱道者。 谓已解脱所应断障最初所生。 道义云何? 谓涅槃道,乘此能往涅槃城故。 【又】一、难行道,修难行而求佛果之法也,谓在此娑婆世界,欲修六度万行而因以成佛也,此法难行,故谓之难行道。 二、易行道,易修行而求佛果之法也。 谓信阿弥陀佛往生净土而因以成佛者,此法易行,故谓之易行道。 是龙树菩萨所判,而净土门诸家之教判皆依之。 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曰:至阿惟越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 (中略)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地(Avaivartya)者。 【又】一、有漏道,三乘之行人于见谛以前之一切行法,悉云有漏道。 二、无漏道,三乘之行人于见谛后顺谛理所修之一切之行法,皆曰无漏道。 漏者,烦恼之异名也,见谛已前,未断一毫之烦恼,其所修之行法,悉杂烦恼之垢染,故云有漏。 见谛以后,已断一分之烦恼,离烦恼之垢染,故其行法谓之无漏。 【又】一、教道。 方便教示之道也。 二、证道。 诸佛所证之实理也。 此教证之二道。 据十地论一,所谓叹说者于中有二种:一者为说阿含义,二者为证入义。 而立。 大乘义章九曰:证教两行出地经论,所言证者,乃知得之别名也。 实观平等契如,故名证。 (中略)上德下被为教。 然如天台一家,借此教证二道:一以判今昔之权实,一以释别教之教权证实。 判今昔之权实者,前四时系随他意之说,故判为教道之方便。 第五时,系随自意之说,故判为教道之真实(玄义三)。 释别教之教权证实者,四教虽均有教证之二道,然藏通之二教,随于界内之机情而说,故其教勿论,论其所证之理,亦为偏真之空理,则教证均为权也。 圆教,能入之教门,所入之理,均随佛之自意,则教证均为实也。 惟别教能入之教门,随于界外钝根之机情,次第断破九界二边之法,而显佛界中道之理,是为随情之权。 然所入之理,称为中道,九界即佛界,不为中偏所隔,故与圆教同为证实也。 为释此教证之权实,借用彼二道之名耳(辅行三),由此而辅行出约行约说二种之教证。 约行之教证,就行人之观行而立教证也。 别教之行人,地前之间,依佛之隔历次第之方便教,修次第之三观,故以之为教道。 至于初地,则自证入圆融之三观,故以之为证道。 盖地前之观行,为教道方便。 地上之观行,为证道真实也。 约说之教证,就如来之说法而别教证也。 佛对于地前之人,通于一教之始终(即地前以上)。 就别教之当分,说隔历次第之法,为约说之教道。 又佛对于地前地上之人,详说中道,为约说之证道。 由此而论。 于别教论证道,非别教当分之说,乃存行人之亲证隔历(约行之证道),及默示如来已证之圆融而已,因而可知别教之分际。 发布时间:2025-05-21 13:28:15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dict/69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