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信卷第五 内容: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信卷第五(六章)念佛正信说夫唯心乐国普遍十方。 自性弥陀圆融一智。 妙应于色声之境。 流光于心目之间。 就中反妄归真。 直下背尘合觉。 昔我法藏发弘誓。 启极乐之玄途。 故佛世尊指西方示韦提之妙域。 是乃广长舌覆而同赞。 诸余经尽而独留。 盖以利生之喜舍心增。 应化之慈悲量大。 教分九品乃别开方便之门。 观明一心。 实径直还源之路。 圣凡际会如久客归于家乡。 感应道交似稚子投于慈母。 昧斯至理触类皆迷。 信此圆谈事无不达。 况复慈光愿摄佛力难思。 顺水乘船不劳自力。 推门落臼岂有他哉。 有愿必迎无机不被。 舟石可济狱火顿消。 菩萨声闻生彼者无量无数。 前贤后圣得道者可捡可寻。 [賏*鸟]鹉频伽尚有法音演唱。 蜎飞蝡动悉蒙教化恩慈。 圣境非虚佛言不妄。 何乃爱河浪底沉溺而不忧。 火宅焰中焚烧而不惧。 密织痴网。 浅智之刃莫能挥。 深种疑根。 汎信之力焉能拔。 遂即甘心伏意幸祸乐灾却诽清净之邦。 贪恋烦恼之世。 焦蛾烂蠒自处余殃。 笼鸟鼎鱼翻称快乐。 皆由善力微而业力胜。 信根少而罪根多。 是以三界茫茫四生扰扰。 尽贪生而兀兀孰解知归。 悉逐业以悠悠。 不求出要。 过去生死却石难穷。 未来轮回芥城何尽。 匪夙生之有幸岂得遇于斯因。 击鼓开囹圄之门宜应速出。 逢舟济沉沦之难讵可迟疑。 敬顺金文善随佛学。 不闻不解者可痛可伤焉。 矧兹五浊恶世四面火焚。 惟佛一人力能救援既闻妙法宜植净缘。 一念信诚万德因种。 思齐先哲希悟真常。 普皆如说奉行尽心顶礼信受。 断疑生信经云。 得为人难。 六根完具难。 生中国难。 值佛道难。 兴信心难。 盖尝论信之难兴者。 缘有其疑也。 不断其疑何由生信。 故金刚经云。 正信希有。 法华经云。 以信得入。 王龙舒云。 佛为人医王能救一切病。 不能救命尽者佛能度一切人。 不能度不信者。 盖信者一念之真诚也。 若人心念要去身则随去。 心念欲住身则随住。 是知此身随心念动。 有念欲去而身被牵系者。 色身坏时惟一念而已。 一念到处则无处不到。 所以一念信心念佛。 求生净土则必到净土。 况吾佛世尊诸大菩萨。 又有本誓愿力接引往生乎。 或问之曰。 今有一生持戒念佛。 临终不得生净土者何也。 答曰。 此盖信力不深。 行愿之有亏也。 兼不曾发菩提之大心。 又不曾断十恶之邪行。 虽曰修行未尝言行相应。 虽曰念佛未尝净念相继。 既无真实之功。 焉得净土之报也。 净名经云。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六祖坛经云。 心中若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 若怀不善之心念佛求生难到。 不断十恶之心何佛而来迎。 请大师故。 见世人不务净心只是口念佛名。 于其心外求佛妄想执着。 而不自净其心。 心造诸恶是谓自丧其佛。 又何更别求佛哉。 所以道迷即众生悟即佛也。 圆通法门云。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盖忆念者是心念也。 信心清净。 信行愿俱备也。 楞严云。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十恶化为十善。 六识化六神通。 所以正信心中忆念佛名。 净念相继自性弥陀现前。 此感彼应临命终时。 安得不见佛而生净土乎。 凡修净业者。 当信佛之言。 而行佛之行。 心口既不相违。 因果决然不昧耳。 若也闻而不信信而不行。 由画饼之不充饥也。 心既无信则生疑谤。 既兴疑谤则自昧其心。 自昧其心则净土远之远矣。 故香山周居士。 述慈照莲宗忏序云。 导师者化物有方诲人存理。 以深信为能入破诸阐提。 专念佛为行门令心不乱。 加菩提愿心为根本度脱众生。 备此三者乃极乐佛土上上品之可登。 毗卢果海流流而易到也。 又云。 此事人人本具箇箇圆成。 无信行愿三字因兹沦坠。 呜呼凡为人者。 不在福德不在尊贵。 不在聪明不在相貌。 但具信行愿者。 乃生净土之资粮也。 四料楝云。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是约远也。 若一念信心念佛即到西方。 是约近也。 故云亦近而亦远在人之信愿。 信不隔丝毫疑而生死转。 又云。 从是西方过迢迢十万程。 资粮若具足何愁去不成是也。 所以道信为万善之首。 信为百行之宗。 华严以十信为成佛之始。 法华以正信为入道之门。 五根以信根为先。 五力以信力为最。 是故三世诸佛诸大菩萨历代祖师。 修诸功行具大愿力入佛境界成就菩提。 未有不从这箇信字而入也。 鸾法师遇留支观经。 即焚仙经。 而修净业岂不是这信字也。 白侍郎行也弥陀。 坐也弥陀。 不出这信字也。 苏学士佩带弥陀画像。 行坐随身。 言是西方公据者。 盖亦不出这信字也。 张善和一生杀牛。 临终自见地狱相现。 遇僧教令念阿弥陀佛。 念未十声见佛接引往生净土。 即脱地狱。 岂不是信得及而致然耶。 华严经云。 信为道元功德母。 信能长养诸善根。 信能超出众魔路。 信能得入三摩地。 信能解脱生死海。 信能成就佛菩提。 嗟乎今时斋人信持戒而不信念佛。 信奉佛不信往生净土。 是皆自失其大利也。 谅哉人天路上以福为先。 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今有欲快乐人天而不修福。 欲出离生死而不念佛。 是犹鸟无翼而欲飞。 木无根而欲茂。 奚可得哉。 凡我同盟切须深信诸佛所说。 真实非虚。 脱苦良方无如念佛。 专修净业期出轮回。 时不待人慎勿疑悔。 可谓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劝发信心夫阿弥陀佛者。 诸佛中尊四生之父。 归信者灭罪河沙。 称念者得福无量。 凡欲念佛要起信心。 若无信心空无所获。 是故肇法师云。 是事如是者信之相也。 是事不如是者不信之相也。 夫信为入道之初宗。 智为究竟之玄术。 诸经首称如是者信也。 后曰奉行者智也。 故弥陀经云。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此是释迦本师劝信处。 又云。 汝等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 此是六方诸佛劝信处又云。 若人种善根疑则花不开。 信心清净者花开即见佛。 此是往生论劝信处。 又云。 信者顺之词。 信则所言之理顺。 顺则师资之道成。 经无丰约非信不传。 此是肇法师劝信处。 又云。 念佛法门不问道俗。 不论男女不拘贵贱。 修此法者唯要信心。 此是大行和尚劝信处。 问曰。 既言信者未知信何法门。 答曰。 信意者信凭经中佛说念佛定生净土。 信念佛定灭诸罪。 信念佛定得佛护。 信念佛定得佛证。 信念佛临终定得佛来迎接。 信念佛不问众生。 同信之人皆得往生。 信念佛往生定得不退地。 信念佛生净土。 定不堕三恶道。 所以劝信念佛。 受此法持此念。 则往生净土必矣。 故大行和尚遣念佛人。 心唯信佛。 佛则知之他心通故。 口惟称佛。 佛则闻之天耳通故。 身惟礼佛。 佛则见之天眼通故。 是以大行和尚以此念佛法。 劝人生信心也。 又喻云。 信心者犹如深栽果树。 根深故风吹不动。 后着果实济人饥渴。 念佛之人亦复如是。 要由深信得到西方。 若无信心空无所获。 是故经言。 十住菩萨一起信心念佛之后。 纵遇恶缘宁舍身命不退信故。 维摩云。 深信坚固犹如金刚。 法珍普照如雨甘露。 念佛三昧从深信生。 君看净土恒沙佛。 尽是当年正信人。 天竺慈云式忏主往生正信偈稽首西方安乐刹弥陀世主大慈尊我依种种修多罗成就往生决定信住大乘者清净心十念念彼无量寿临终梦佛定往生大宝积经如是说五逆地狱众火现值善知识发勐心十念称佛即往生十六观经如是说若有欢喜爱乐心下至十念即往生若不尔者不成佛四十八愿如是说诸有闻名生至心一念回向即往生唯除五逆谤正法无量寿经如是说临终不能观及念但作生意知有佛此人气绝即往生大法鼓经如是说一日一夜悬缯盖专念往生心不断卧中梦佛即往生无量寿经如是说昼夜一日称佛名殷勤精进不断绝展转相劝同往生大悲经中如是说一日二日至七日执持名号心不乱佛现其前即往生阿弥陀经如是说若人闻彼阿弥陀一日二日若过等系念现前即往生般舟经中如是说一日一夜六时中五体礼佛念不断现见彼佛即往生鼓音王经如是说十日十夜持斋戒县缯旛盖然香灯系念不断得往生大弥陀经如是说若人专念一方佛或行或坐七七日现身见佛即往生大集经中如是说若人自誓常经行九十日中不坐卧三昧中见阿弥陀佛立经中如是说若人端坐正西向九十日中常念佛能成三昧生佛前文殊般若如是说我于众经颂少分如是说者无穷尽愿同闻者生正信佛语真实不欺诳佛既显言易往生幸各正信无疑惑天台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叙夫四果之明不能测如来之奥。 十地之圣不能穷极果之妙。 矧兹凡夫生无慧目。 陷三界有必固之妄。 指净土谬难转之疑。 疑之于身知五蕴之未灭。 疑之于心知万惑之未遣。 疑之于行知六度之未济。 由漂沉未济之行。 期济于已济之域。 在于其己犹惑之。 况他人哉。 此物情难信为道俗所共疑也。 隋智者大师心兴物冥。 智将神会。 乘时翼教异迹由着。 因其所异考其所证。 不知其三贤之人乎。 十圣之人乎。 其为应正等觉妙神化于难思乎。 盖亦思之不能知也。 但大师念定总持昭晣行业期生净土。 间无容发发大师之所有。 存者其十疑之文乎。 然其文远取诸经。 近取诸论。 去就其意以取诸传。 无离经以备事。 无饰辞以增巧。 审辞达意。 能极九品之所生。 乃见大师之用心也。 见大师之心者。 其于净土之有疑。 所谓高天无云群星列彩。 经纪之所相殊。 躔次之所相异。 粲粲然无一而隐者也。 予得其文载念能仁所称净土者。 累焉诸佛证而成之者。 或舌相以覆大千。 或潮音而演梵说。 余虽陋学不得以相辉映乌可无言哉。 故于论首略陈一二以罄予所怀。 虽辞肤理浅不足起大师之化。 在其先佛证成之义且有归矣。 无为杨提刑直指净土决疑序大愿圣人从净土来。 来实无来。 深信凡夫往净土去。 去实无去。 彼不来此。 此不往彼。 而其圣凡会遇。 两得交际者何也。 弥陀光明如大圆月遍照十方。 水澄而清则月现全体。 月非趣水而遽来。 水动而浊则月无定光。 月非舍水而遽去。 在水则有清浊动静。 在月则无取舍去来。 故华严解脱长者云。 知一切佛犹如影像。 自心如水。 彼诸如来不来至此。 我亦不往彼。 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 是知众生注念定见阿弥陀佛。 此乃称性实言非权教也。 净土无欲非欲界也其国地居非色界也。 生有形相非无色界也。 一切众生未寤正觉处大梦中。 六道升沉未尝休止。 诸天虽乐报尽相衰。 修罗方嗔战争互胜。 旁生飞走噉食相残。 鬼神幽阴饥渴困逼。 地狱长夜痛楚号呼。 得生人趣固已为幸。 然而生老病死众苦萦缠。 惟是净邦更无诸苦。 莲苞託质无生苦也。 寒暑不迁无老苦也。 身无分段无病苦也。 寿命无量无死苦也。 无父母妻子无爱别离苦也。 上善人聚无怨憎会苦也。 花裓香食珍宝受用无求不得苦也。 观照空寂无蕴苦也。 悲济有情欲生则生。 不住寂灭非二乘也。 智照生死得不退转非凡夫也。 三界荡然。 譬如四裔丘陵坑坎腐秽所积。 溪壑阻绝孰为津梁迺有狂人迷路。 于此恶兽魑魅恼害。 杂居刀兵水火。 或时伤暴风霜霹雳凌厉摧慑罔知城域可以庇覆。 饮食衣服未或充足。 甘受是苦不求安乐。 有佛释迦是大导师。 指清净土是安乐国。 无量寿佛是净土师。 尔诸众生若生彼土则无诸恼。 不闻知者固可哀怜。 亦有善士发三种心。 不求生者尤可嗟惜。 一曰。 吾当超佛越祖。 净土不足生也。 二曰。 处处皆净土西方不必生也。 三曰。 极乐圣域。 我辈凡夫不能生也。 夫行海无量。 普贤愿见弥陀佛国虽空。 维摩常修净土。 十方如来有广舌之赞。 十方菩萨有同往之心。 试自忖量孰与诸圣。 谓不足生者何其自欺哉。 至如龙勐祖师也。 楞伽经有预记之文。 天亲教宗也。 无量论有求生之偈。 慈恩通赞首称十胜。 智者析理明辩十疑。 彼皆上哲精进往生。 谓不必生者何其自慢哉。 火车可灭舟石不沉。 现华报者莫甚于张馗。 十念而超胜处。 入地狱者莫速于雄俊。 再甦而证妙因。 世人愆尤未必若此。 谓不能生者何其自弃哉。 般舟三昧经云。 跌陀和菩萨问佛。 未来众生。 云何得见十方诸佛。 佛教令念阿弥陀佛。 即见十方诸佛。 宝积经云。 他方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 迺至能发一念净信。 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彼国者。 随愿皆生得不退转。 此皆佛言也。 不信佛言。 何言可信。 不生净土。 何土可生。 自欺自慢自弃己灵流入轮回是谁之咎。 四十八愿悉为度生。 一十六观同归系念。 一念既信已投种于宝池。 众善相资定化生于金地。 毋辄悔隋误认疑城。 即时莲开得解脱道。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大光明中决无魔事。 决疑诸者王敏仲侍郎之编也。 开释疑情径超信地。 其载要旨最为详审。 盖安养国之乡导也。 若登彼岸舟固可忘。 来者问津斯言毋忽。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信卷第五(终)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6:18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fojing/1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