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派卷第四 内容: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派卷第四(二十二章)念佛正派说佛由心造。 道在人弘。 弘道之要无先乎念佛。 念佛则是正心。 正心故能合道。 道之宗极曰佛也。 佛者觉也。 一切众生有此本觉之性。 因一念有差所以不觉。 裴相国云。 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众生也。 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如来也。 是故薄伽梵成道摩竭陀。 说有谈空观根逗教。 于诸法之外别开念佛一门。 截众苦之根源。 入圣流之要路。 故经云。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 国中无三毒八难。 有七宝众妙庄严。 以法为身群圣为友。 苟能诚信发愿归心彼土者即得往生。 出乎三界九有之表。 证诸佛无上妙道。 其言无所欺也。 粤自大教东流至佛图澄而盛。 由澄而得道安。 安之门有远公戒珠义海龙姿凤章。 于是教门纲纪从兹大备。 师着念佛三昧咏亲劝。 于时晋贤慕师之德。 争趋正觉之场同究斯道。 名动帝王道尊一代。 弥天推为高弟。 罗什结为胜友。 识量广大独出于古今矣。 至夫抗言为道为万世宗师。 垂裕于人天者远公也。 隋有智者。 魏有昙鸾。 唐有善导。 大振宗风。 宋有坦公。 疏诠甘露省常结社。 慈觉劝修寿禅师融万善以同归。 元宗主撮诸经而成忏。 广施方便曲尽慈悲。 故我祖师欲令大地众生。 见本性弥陀达唯心净土。 普皆觉悟菩提之妙道。 乃立普觉妙道四字为定名之宗观。 夫四字一镜洞照无边同一体用。 何以知其然。 总而言之。 喻如人之一身。 而有头目手足。 为其用也。 未甞有一而可分也。 自非愿广悲深。 而孰能取信于天下后世哉。 窃甞论之曰。 等众生界名曰普。 智达斯理名曰觉。 德用无边名曰妙。 千圣履践名曰道。 又普者即自心周遍十方之体也。 觉者即自心智照不迷之用也。 妙者即自心利物应机之行也。 道者即自心通达中正之理也。 恒沙诸佛所证者此道也。 历代祖师所得者此道也。 十方生净土者已学此道也。 未来修行者当学此道也。 又况诸佛菩萨示现世间。 作大导师。 各有悲愿不舍众生。 或为王臣将相居士宰官。 出俗在家逆行顺化。 莫不以斯道而觉斯民也。 三界群灵无量劫来至于今日。 往来六道如蚁璇磨无由出离。 佛祖悯彼故设方便以诱导之。 俾夫趣吾之所趣。 吾之所趣者非六道非三乘。 乃如来正觉之趣。 得吾所趣之道者。 亦以此道化乎未趣。 趣此所趣。 譬如一灯燃百千灯续焰分辉腾今耀古。 此念佛之宗正心之法。 正夫群生归夫正道者矣。 彼彼相传于无尽故名无尽灯也。 普觉妙道之说岂徒言哉。 盖谓人人皆可作佛不以僧俗之间。 不以利钝之分。 无彼此无高下。 等一性而已。 得之为悟。 失之为迷。 同一理而已。 迷而为凡。 悟而为圣。 迷者事隔理不隔也。 失者自失。 性不失也。 是知修念佛三昧者。 则是正其心也。 此心正则性顺理也。 得性顺理则六尘不能染。 万境不能移动。 用于一虚之中寂寥。 于万化之域不动本处而周游十方。 超乎极乐之地。 升乎寂光之堂。 居乎涅槃山顶。 朝乎无上法王。 普觉妙道正心之义其至矣乎。 不知此义者功何所施智何所发。 譬彼无目之人昧于日月之光。 履于重险之处。 堕坑落堑可胜纪乎。 噫去圣时遥人多谬解。 虽其正道悉陷邪宗。 庸昏之徒含识而已。 致使群邪诡惑诸党并炽。 是非蜂起空有云云。 夹截虚空互相排毁。 有着于事相不肯舍者。 有顺于应缘不自觉者。 有守枯木而言定者。 有恃聪明而称慧者。 有奔走非道而言能者。 有假于鬼神而言通者。 有身心放旷而言无碍者。 有口耳潜传而言秘诀者。 有执我宗普字觉字者。 有言彼宗妙字道字者。 是皆私偷此镜入彼邪域。 致为尘垢蔽蒙不明宗体。 虽得此镜之名而不得其用也。 殊不知慈照立此四字深有意焉。 昧者不知执之失度。 况又有言在家为弥陀教。 出家为释迦教者。 自尊为祖执法为宗。 存彼此之执心触途成滞。 局偏邪之劣解是己非他。 使我曹为佛祖后裔。 而不能破其执遣其惑。 则何以揭慧日于昏衢哉。 痛心佛祖慧命悬危甚于割身肉也。 念报佛祖深恩寝食不遑安处也。 念诸方佛子错路修行不啻倒悬也。 虽未能尽古人之万一。 然此心不欺也。 予尝切切于是。 谨按高僧传记。 遍求前哲真踪。 究其源摘其实。 理之所当事之所存者。 集而出焉亏者补之。 冗者削之隐者明之。 断者引之。 庶千载之下修净业者。 因言思道饮水知源。 识古圣之遗风。 体先宗之标格。 绍隆佛种光阐徽猷。 寿慧命于无穷。 传真灯而有永。 前不云四字一镜洞照无边乎。 体斯道者慎勿忽诸。 远祖师事实师讳慧远。 雁门楼烦人。 今河东代州。 姓贾氏。 生于石赵延熙甲午岁为晋成帝。 咸和九年师十二岁。 从舅氏令孤游学许洛。 博通六经尤通周易庄老之书。 二十一岁欲渡江与范宣子俱隐值中原兵戈塞路。 闻道安法师居太行山。 遂与弟慧持俱投之。 听讲般若经豁然大悟。 叹曰。 儒道九流皆糠粃耳。 与弟投簪落发。 常以大法为己任。 安叹曰。 使道流中国其在远乎。 孝武帝太元九年。 至庐山以杖卓地曰。 有泉当住。 忽泉迸出。 乃诛茅为庵讲涅槃经。 感得山神献灵。 资助材木雷雨闢地。 江州太守惊其神异。 奏立东林寺名。 其殿曰神运。 太元十一年寺成。 师以东南经律未备禅法无闻。 乃于寺内别置禅室。 请一禅师率众习禅。 令弟子逾越沙漠求禅经。 庶江表四辈咸皆得以修习。 愿使大乘之化自北而南。 每谓禅法深微非才莫授。 入道要门功高易进者念佛为先。 师徒众往来三千。 真信之士一百二十三人。 乃与刘遗民等十八贤为上首。 于无量寿佛像前。 建斋立誓同修西方净土结白莲社。 遗民着发愿文。 师自製念佛三昧叙。 谢灵运恃才傲物一见师肃然心服。 凿池种莲求入社。 师以心杂止之。 山多蛇有行者不知何许人。 尝侍于师善驱蛇至。 今号辟蛇圣者。 师所居流泉匝寺下入虎溪。 每送客以溪为界。 时陶渊明陆修静。 师尝送之语道契合。 不觉过溪相与大笑。 后世因传三笑图焉。 时罗什法师通书称师。 为东方护法菩萨。 外国众僧咸称汉地有大乘道士。 每烧香礼拜东向稽首献心庐岳。 姚主钦承道德信向连接。 晋安帝隆安元年桓玄劝帝沙汰僧尼。 谓庐山为道德所居。 不在搜简师以书抵玄得并免。 元兴元年玄又申庾氷之议。 欲沙门尽敬王者。 复以书辩论其事遂免。 安帝自江陵旋京。 辅国何无忌。 劝师候迎称疾不起。 帝遣使劳问师。 表以闻帝优诏答之。 义熙乙卯十一月初一日。 师入定至十七日出定。 见阿弥陀佛紫磨黄金身遍满空界。 龙舒净土文载远公三覩圣相沉厚不言。 师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 丙辰八月初一日示疾。 至六日。 困笃大德耆旧请饮豉酒不许。 又请以蜜水。 乃命律师检藏未见。 而集诸徒遗戒曰。 吾自知命之年托业此山。 自审有毕尽之期。 乃绝迹外缘以求其志。 不觉形与运颓。 已八十三矣。 时至欲厝骨于松林之下。 即岭为坟与土木同状。 此古人之礼汝等勿违。 苟使神理不昧。 庶达其诚。 大哀世尊亦当祐之。 以道言讫而逝。 门人与浔阳太守及官属。 奉全躯葬于西岭。 垒石而塔焉。 安帝諡庐山尊者鸿胪大卿白莲社主凝寂之塔。 谢灵运立碑以铭其德。 张野序之。 有匡山集十卷行于世。 远祖师历朝諡号晋安帝义熙年諡庐山尊者鸿胪大卿白莲社主唐大中戊辰年諡辩觉大师南唐昇元三年諡正觉大师宋太平兴国三年諡圆悟大师宋乾道二年諡等遍正觉圆悟大法师明教大师题远祖师影堂记远公事蹟。 学者虽见而鲜能尽之。 使世不昭昭见先贤之德亦后学之过也。 予读高僧传莲社录。 及九江新旧录。 最爱远公六事。 谓可以劝乃引而释之。 列之其影堂以示来者。 陆修静异教学者而送过虎溪。 是不以人而弃言也。 陶渊明耽湎于酒而与之交者。 盖简小节而取其达也。 跋陀高僧以显异被摈而延且誉之。 盖重有识而矫嫉贤也。 谢灵运以心杂不取。 而果殁于刑。 盖识其器而慎其终也。 卢循欲叛而执手求旧。 盖自信道也。 桓玄震威而抗对不屈。 盖有大节也。 大凡古今人情莫不畏威。 而苟免忘义而避疑好名而昧实。 党势而忍孤饰行而畏累。 自是而非人。 孰有道尊一代为贤者。 师肯以片言而从人乎。 孰有宿禀胜德为行耿洁。 肯交醉乡而高其达乎。 孰有屈人师之。 尊礼斥逐之。 客而伸其贤乎。 孰有拒盛名之士。 不与于教而克全终乎。 孰有义不避祸敦睦故旧而信道乎。 孰有临将帅之威在杀罚暴虐之际。 守道不挠而存其节乎。 此故远公识量广大独出于古今。 若夫荷负至教广大圣道。 垂裕于天人非蒙乃能尽之。 其圣欤贤耶伟乎。 大块噫气六合风清。 远公之名闻也。 四海秋色神山中耸。 远公之清高也。 人龙僧凤长揖巢许。 远公之风轨也。 白云丹壑玉树瑶草。 远公之栖处也。 蒙后公而生虽慕且恨也。 瞻其遗像稽首作礼。 愿以弊文书于屋壁。 庐山十八大贤名氏远公祖师(讳慧远姓贾氏雁门楼烦人)永法师(讳慧永姓繁河内人)持法师(讳慧持远公弟也与兄俱事道安法师)生法师(讳道生出魏氏钜野人客居彭城世衣冠)佛陀耶舍尊者(此云觉明罽宾国婆罗门种)佛陀跋陀罗尊者(此云觉贤甘露饭王之裔)睿法师(讳慧睿冀州人)顺法师(讳昙顺黄龙人)敬法师(讳道敬琅琊王氏随祖疑之守江州)恒法师(讳昙恒河东人童子出家不知姓氏)昞法师(讳道昞頴川陈氏)诜法师(讳昙诜广陵人不知姓氏)刘遗民(讳程之字仲思彭城聚里人汉楚元王之后)散骑常侍雷公(讳次宗字仲伦南昌人)太子舍人宗公(讳炳字少文南阳人)治中张公(讳野字莱民)散骑常侍张公(讳诠字秀硕莱民族也)通隐处士周公(讳续之字道祖雁门广武人)贯休禅师题十八贤影堂诗白藕池边旧影堂。 刘雷风骨尽龙章。 共轻天子诸侯贵。 惟爱君师一法长。 陶令醉多招不得。 谢公心乱入无方。 何人到此思高躅。 风点苔痕过短牆。 辩远祖成道事礼记曰。 先祖无美而称之者是诬也。 有善而不知者是不明也。 知而不传者是不仁也。 此三者君子之所耻也。 噫在吾学佛之徒岂不然耶。 吾祖远公行位昭昭功德广大。 愚忝与其教为末流之裔。 不肖孤陋学浅才疎未能绍袭先宗实。 乃有孤慈廕尝读明教记不亦甚惭乎。 又尝观石室琇禅师通论云。 去孔子百年而有孟轲。 是时孔子之道几衰焉。 轲于是力行其道而振起之。 伏自佛教东流凡三百年。 而有远公。 是时沙门寖盛。 然未有特立独行宪章懿范。 为天下宗师如远公者。 佛道由之始振。 盖尝谓远公有大功于释氏。 犹孔门之孟子焉。 与高僧朝士同修净社。 道动帝王法流天下。 后之所习念佛者。 不知吾祖之本末失其源流。 多见世之薄福阐提辈。 伪撰庐山成道记。 装饰虚辞尽是无根之语。 诳惑善信遍传在人耳目。 逮今不能改革。 予乃参考大藏弘明集高僧传。 察其详要略举七事。 以破群惑识者鉴之。 远公礼太行山道安法师出家。 妄传师栴檀尊者一诳也。 妄以道安为远公孙者二诳也。 远公三十年影不出山足不入俗。 妄谓白庄劫掳者三诳也。 晋帝三召远公称疾不赴。 妄谓卖身与崔相公为奴者四诳也。 道安臂有肉钏。 妄谓远公者五诳也。 临终遗命露骸松下。 全身葬西岭见在凝寂塔可证。 妄谓远公乘彩船升兜率者六诳也。 道生法师虎丘讲经。 指石为誓石乃点头。 妄谓远公者七诳也。 悲夫世之姦佞。 不知祖师实德道。 听途说妄装点许多不逊之事。 播丑于后世取笑于四方。 谤渎圣德。 识者见之不察其所由。 得不轻侮于吾祖师耶。 岂非出佛身血五逆罪乎。 尝观宋元嘉中僧才观惠严谢灵运翻涅槃经。 增损其辞。 因梦神人诃之曰。 敢以凡情轻渎圣典。 观等惧而止。 又惠琳以才学幸帝。 时号黑衣宰相。 自着白黑论毁佛教。 即感恶疾肤肉糜烂而死。 夫如是则妄造祖师传记。 三途地狱可不惧乎。 凡吾同志详审远公实迹。 从本至末痛告诸方。 光扬祖道庶先圣之屈于斯雪矣。 壁谷释昙鸾大师师雁门人也。 少游五台。 感其灵异自誓出俗。 三乘顿渐具陶文理。 又尝抱疾行至汾州。 俄见云阴陡尽天门洞开。 六欲阶位上下重複。 鸾方瞬目疾乃随愈鸾于是切用心佛道常如不及。 开蒙诱俗无间远迩。 初鸾好为术学闻陶隐居。 得长生法涉远就之。 陶以仙经十卷授鸾。 鸾跃然自得以为神仙之术其必然也。 后还洛下遇菩提留支意颇得之。 问支曰。 佛道有长生乎。 其能却老为不死乎。 支笑而对曰。 长生不死吾佛道也。 即以观无量寿经授之曰。 汝可诵此。 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盈虚消息吉凶成败。 无得而生其为寿也。 有劫石焉有河沙焉。 沙石之数有极。 寿量之数无期。 此吾金仙氏长生也。 鸾承其语骤起深信。 遂焚所学仙经。 而专观经焉。 每于观经得其义理。 修三福业想像九品。 虽云寒暑之变疾病之来不懈于始念。 魏主怜其志。 尚又嘉其自行化他。 道业弘广号为神鸾。 勅住并州大严寺。 未几移住汾州玄中寺。 一夕鸾正持诵。 一梵僧轩昂而来。 入其室曰吾龙树也。 所居净土。 以汝有净土之心故来见汝。 鸾曰。 何以教我。 树曰。 已去不可及未来未可追现在今何在。 白驹难与回言讫而失。 鸾以所见胜异必知死生之期届矣。 即集弟子数百人盛陈教诫言。 其四生役役其止无日。 地狱诸苦不可以不惧。 九品净业不可以不修因。 令弟子齐声高唱阿弥陀佛。 鸾乃西向瞑目顿颡而示灭。 是时道俗同闻管絃丝竹之声由西而来。 良久乃寂。 天台智者大师师讳智顗。 字德安。 姓陈氏。 頴川人。 母徐氏梦香烟五彩绕身有孕。 诞生之日神光焕室。 目有重瞳眉分八彩。 孩幼见像即礼。 逢僧必拜。 十八岁投湘州果愿寺出家。 诵法华经兼通律藏。 性乐习禅遂往大苏山礼慧思禅师北面事焉。 思师一见乃曰。 昔日灵山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因授与法华三昧。 三七日诵经至于药王本事品。 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 至此句时身心豁然。 寂而入定。 照了法华。 若曦和临于万象。 达诸法相如清风游于太虚。 将证白师。 师曰。 非汝不证。 非吾莫识。 汝所证者是法华三昧前方便得旋陀罗尼。 汝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后弘法邺都屈伏时匠。 晚入天台降魔进行。 化缘既息。 于新昌大石像前示疾告灭。 弟子请问生方乃曰。 吾诸师友皆从观音而来迎我。 及夜侍人见有佛至倍大石像。 临终说诸法门令唱无量寿经及观经题目。 乃顾大众合掌赞曰。 四十八愿庄严净土。 华池宝树易往无人。 火车相现一念改悔尚得往生。 况戒定熏修圣行道力实不唐捐。 言讫称三宝名奄然而灭。 后有僧求知生处。 乃梦观音金容数丈。 智者从后而语僧曰。 汝疑决不。 再验智者生西方矣。 京师善导和尚释善导。 唐贞观中周游寰宇求访道津。 见西河绰禅师行方等忏。 及净土九品道场讲观经。 导大喜曰。 此真入佛之津要。 修余行业迂僻难成。 唯此观门速超生死吾得之矣。 于是笃勤精苦若救头然。 续至京师击发四部。 弟子无问贵贱俾屠沽辈亦激悟焉。 导每入佛室合掌胡跪。 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 乃至寒冷亦须流污。 此相状表于至诚。 出即为人说净土法。 化诸道俗令发道心。 修净土行无有暂时不为利益。 三十余年。 无别寝处。 不暂睡眠。 除洗浴外。 未尝脱衣。 般舟行道礼佛方等专为己任。 护戒持品纤毫不犯。 未尝举目视女人。 绝意名利远诸戏笑。 所行之处净身供养。 饮食衣服四事饶益。 皆不自享并将回施。 好食送大厨供养徒众。 唯食麁恶以自支身。 乳酪醍醐皆不饮噉。 诸有衬施将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 所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 所至见坏伽蓝。 及故砖塔寺皆悉营造。 燃灯续明岁不绝。 三衣瓶钵不使人持洗。 始终无改化诸有缘。 每自独行不共众去。 恐与人行谈论世事妨修行业。 其有暂申礼谒闻说少法。 或得同预道场亲承教训。 或曾不见闻披寻教义。 或展转授净土法门者。 京华诸州僧尼士女。 至有投身高岭。 或委命深泉。 或自堕高枝焚身供养。 略闻远近百余人。 诸修梵行弃舍妻子。 诵阿弥陀经十万。 至三十万遍者。 念阿弥陀佛日得一万五千至十万遍者。 及得念佛三昧往生净土者不可知数。 或问导曰。 念佛之善生净土耶。 对曰。 如汝所念遂汝所愿。 于是导乃自念阿弥陀佛。 如是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 十声至千百声光亦如之。 导谓人曰。 此身可厌诸苦逼迫。 情伪变易无暂休息。 乃登所居寺前柳树。 西向愿曰。 愿佛威神骤以接我。 观音势至亦来助我。 令我此心不失正念。 不起惊怖不于弥陀法中少生退堕。 愿毕于其树上端身立化。 时京师士大夫倾诚归信咸收其骨以葬。 高宗皇帝知其念佛口出光明。 又知舍报之时精至如此。 赐寺额为光明焉。 天竺式忏主略传云。 阿弥陀佛化身。 自至长安闻涯水声。 和尚乃曰。 可指念佛遂立五会教广行劝化人。 有至信者见和尚念佛佛从口出。 三年后满长安城内皆受化。 念佛事见别传。 后有法照大师即善导后身也。 德宗时于并州行五会教化人念佛。 帝于长安常闻东北方有念佛声。 遣使寻觅至大康果。 见照师劝人念佛。 遂迎入内用刘球绳床。 教宫人五会念佛。 事彰本传矣。 金台法照大师释法照。 唐大曆二年栖于衡州云峯寺。 慈忍戒定为时所归。 一旦于僧堂食。 钵中覩五色云云中有寺。 寺之东北有大山。 山有涧。 涧北有石门。 门去可五里复有一寺。 金牓题曰大圣竹林寺。 照虽目覩而其心内尚怀陨穫。 他日食时复于钵中见五色云。 云现数寺无有山林秽恶纯金色界。 池台楼观众宝间错。 万菩萨众而处其中。 中有诸佛严净国土种种胜相。 照欣所见因访问之。 有嘉延昙晖二僧曰。 圣神变化不可以凡情测。 若论山川面势乃五台尔。 四年夏照于衡州湖东寺启五会念佛道场。 其年六月二日五色祥云弥覆其寺。 云中亦有楼阁。 阁上有数梵僧。 身可丈余执锡行道。 又见阿弥陀佛与二菩萨。 其身高大等虚空界日既暮矣。 照于道场之外遇老人。 曰汝先发愿于金色界礼觐大圣今何辄止。 照曰。 时艰路难不止如何。 老人曰。 但能亟去则去之何其艰也。 照未暇对老人失焉。 照以所见胜异重发愿曰。 愿以此身奉觐大圣。 虽复火聚氷河终无退隋。 其年八月十三日与同志数人。 由南岳前去果无艰险。 五年四月五日。 至五台县遥见寺南有数道光。 六日达佛光寺一如钵中所见略无差脱。 是夜四更复有异光北来射照。 照不知所裁乃问曰。 此何祥也吉凶焉在。 僧云。 此大圣不思议光摄汝身心何乃问也。 照闻之即具威仪前诣一寺。 寺之东北可五里果有山。 山有涧。 涧北有石门。 门傍有二童子。 一称善财。 一称难陀。 引照入门北行。 几五里见一金门。 门上有楼。 其楼之侧。 复有一寺。 寺门有大金牓。 题曰大圣竹林寺。 寺之方圆可二十里一百余院。 院院皆有宝塔黄金为地。 华台玉树充满其中。 照入寺之讲堂。 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 皆踞师子高座。 照于二菩萨前。 作礼问曰。 末代凡夫智识浅劣。 佛性心地无由显现。 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 惟愿大圣断我疑网。 文殊曰。 汝所请问今正是时。 诸修行门无如念佛。 我于过去劫中。 因念佛故得于一切种智。 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多。 甚深禅定。 乃至诸佛正遍知海。 皆从念佛而生。 照曰。 当云何念。 文殊曰。 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 彼佛愿力不可思议。 汝当继念令无间断。 命终之后决定往生。 说是语时二大菩萨。 舒金色臂以摩照顶。 与授记曰。 汝以念佛不思议故。 毕竟证无上觉。 若善男女愿疾出离应当念佛。 时二菩萨互说伽陀照得闻己益加踊跃。 文殊又曰。 汝可往诣诸菩萨院巡礼。 以承教授。 照如其言历请教授。 次至七宝华园。 从其园出于大圣前作礼辞退。 且见向者善财难陀二童子送至门外。 照复作礼举头俱失。 至十三日照与五十余僧。 往金刚窟无着见大圣处。 忽见其地广博严净。 琉璃众宝以成宫殿。 文殊普贤可万菩萨。 佛陀波利亦在其中。 照得见已随众归寺。 其夜三更于华严院之西楼。 又见寺东岩壑之畔。 有五枝灯大方尺余。 照曰愿分百灯以归一面。 灯分如愿。 重愿分为千炬。 炬亦如之。 行行相当。 光光相涉。 光中殊异遍于山野。 照又前诣金刚窟愿见大圣。 殆其三更见一梵僧。 自称佛陀波利。 引之入寺。 至十二月朔日。 于华严院入念佛道场中。 载念文殊普贤二菩萨。 谓我毕竟证无上觉。 又复记我念阿弥陀佛决定往生。 于是一心念佛。 正念佛时倏见前来梵僧入道场。 云汝之净土华台现矣。 后三年华开汝当往矣。 然汝所见竹林诸寺。 何为不使群生共知。 照闻之忆念昔时所见。 因得命匠刻石兼于所见竹林寺处。 特建一寺号竹林焉。 寺之云毕。 照曰吾事毕矣。 吾岂久滞于此。 不累日而卒焉。 睦州少康法师师缙云仙都人。 母罗氏。 游鼎湖峯。 得玉女捧青莲花授之。 且曰此华吉祥。 授之于汝。 当生贵子。 及生康日青光满室香似芙蕖。 年十有五诵法华楞严等经五部。 寻往越学究毗尼。 及听华严瑜珈诸论。 贞元初至洛下白马寺。 见殿内文字累放光明。 康不能测即探而取之。 乃善导昔为西方化导文也。 康曰若于净土有缘。 当使此文光明再发。 此愿未已果重闪烁。 康曰。 劫石可移而我之愿无易也。 遂之长安善导影堂。 大陈荐献倏见善导现于空中。 谓康曰。 汝依吾教利乐有情。 则汝之功当生安养。 康闻如有所证。 南适江陵果愿寺。 路逢一僧曰。 汝欲化人念佛当往新定。 言讫而隐。 洎到睦州人未从化。 康乃乞钱诱引小儿曰。 能念阿弥陀佛一声与汝一钱。 小儿务得其钱念佛者众。 师曰。 念佛十声乃与一钱。 如是一年大小贵贱凡见康者。 则曰阿弥陀佛。 于是念佛之人盈溢道路。 贞元十年康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 筑坛三级聚人。 午夜行道入道场。 时康自陞座。 令男女弟子面西高声念阿弥陀佛。 众见师念佛一声佛从口出。 连念十声若联珠状。 康曰汝等见佛不。 如见佛者决生净土。 其礼佛人亦有不见佛者。 贞元二十一年十月三日嘱累道俗。 当于安养起增进心。 于阎浮提生厌离想。 此时见佛真我弟子。 言讫。 放异光数道奄然而逝。 塔于台子岩。 天自德韶禅师重新之后之人多指其塔为善导焉。 省常大师师讳省常。 字造微。 颜氏子钱塘人。 十七岁出家受具戒行谨严。 通大乘起信。 习天台止观法门。 续庐山远公遗风。 宋淳化中住杭州西湖昭庆寺。 专修净业结净行社。 相国向公王文正公且为社首。 士大夫预会皆投诗颂自称净行弟子。 师乃自刺指血和墨。 书华严经净行品。 每书一字三拜三围绕三称佛名。 刊板印成千卷分施千人。 又以栴檀香凋造毗卢遮那佛。 像成而跪地合掌发誓愿云。 我与一千大众八十比丘。 始从今日发菩提心。 穷未来际行菩萨行。 愿尽此报身以生安养国。 翰林承旨宋白撰碑。 翰林学士苏易简作净行品序。 状元孙何题社客于碑阴。 孤山圆法师作师行业记中引苏公序曰。 予当布发以承其足。 剜身以请其法犹无嗔恨。 况陋文浅学而有悋惜哉。 宋公碑曰。 师慕远公启庐山之净社。 易莲花为净行之名。 远公当衰季之时所结者半隐沦之士。 上人属昇平之世所交者多有德之贤。 方前则名士且多。 垂裕则津梁曷已。 因二公之言想当时之盛亦可概见矣。 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示寂寿六十二。 长芦慈觉禅师师讳宗赜。 号慈觉。 襄阳人也。 父早亡。 母陈氏鞠养于舅氏。 少习儒业志节高迈学问宏博。 二十九岁礼真州长芦秀禅师出家。 参通玄理明悟如来正法眼藏。 元祐中住长芦寺。 迎母于方丈东室。 劝母剪发。 甘旨之外。 勉进持念阿弥陀佛。 日以勤志始终七载。 母临终际果念佛无疾吉祥而逝。 师自谓报亲之心尽矣。 乃製劝孝文。 列一百二十位。 撰苇江集坐禅箴。 仍遵庐山之规。 建莲花胜会。 普劝僧俗同修念佛。 导以观想其次立法。 预会日念阿弥陀佛。 自百声至千声。 千声至万声。 回向发愿期生净土。 各于日下以十字计之以办功课。 师一夕梦一人乌巾白衣风貌清美。 可三十许。 揖谓师曰。 欲入莲花会告书一名。 师乃取会录问曰何姓名。 答曰普慧。 书已。 白衣又云。 家兄亦告上一名。 师曰令兄何名。 答曰普贤。 言讫遂隐。 师觉已谓诸耆宿曰。 华严经离世间品。 有普贤普慧二菩萨助扬佛法。 吾令建会共期西方。 感二大士幽赞。 乃以二大士为会首云。 于是远近皆嚮化焉。 永明寿禅师师名延寿。 字冲玄。 号抱一子。 丹阳人。 父王氏生而早异父母有诤。 即从高榻奋身于地。 二亲息诤。 长为儒十六岁献吴越王齐天赋。 众推间世之才。 欲出家父母不听。 遂刺心血濡毫断荤终期副心。 三十四岁依龙册寺永明大师落发受具。 朝供众夜习禅。 因览智度论云。 佛世一老人求出家。 舍利弗不许。 佛观此人曩劫採樵。 为虎所逼上树失声念南无佛。 有此微善遇佛得度获罗汉果。 师念世间业系众生不能解脱。 惟念佛可以诱化。 乃印弥陀塔四十万本。 劝人礼念一日忏堂绕旋次。 忽普贤像前莲华在手。 因思宿愿进退未决遂作二纸阄。 一曰一心禅定。 一曰万善生净土。 中夜冥心自期曰。 于此二途功行成者须七度拈起。 并得万善生净土阄。 一无间隔。 于是每日诵经礼佛念佛说戒施食放生。 日行利益事一百八件未尝暂怠。 越王剏净慈寺命住持。 赐智觉禅师号。 会三宗师德。 製宗镜录一百卷。 万善同归集神栖安养赋等九十七卷并行于世。 师志诚殷重专以念佛劝人同生净土。 世称宗门之标准。 净业之白眉临终预知时至。 殊胜甚多荼毗舍利鳞砌于身。 尝有僧死入冥。 见阎王殿左供养画僧一帧。 礼拜勤致云是永明寿禅师。 此人生西方上品故礼敬之。 天竺慈云忏主师讳遵式。 字知白。 姓叶台州临海县人也。 号慈云忏主。 其母乞灵于古观音遂生法师。 初住东掖山师义全。 十八祝发。 先于禅林寺习律。 继入国清普贤像前燃指誓习台教。 学高行苦名冠二浙。 博习教观专志安养。 甞要期般舟三昧九十日。 素苦学呕血。 处道场两足皮裂师以死自誓。 忽一日恍若梦寐见白衣观音。 垂手指口中引出数虫。 又指间出甘露注其口。 身心清凉自此宿疾顿愈。 出忏顶相高寸余。 双手下垂过膝。 声如鸣钟皆与旧异众皆叹仰之。 师建下天竺寺数百间。 三经贼难每爇而火自灭。 乃愿力坚固所致。 师当化之日山中人见大星殒于灵鹫峯。 度弟子百人。 学徒千数。 临终界炷香瞻像而祝之曰。 十方诸佛同住实际。 愿住此实际受我一炷之香。 诸佛证明往生安养。 或问其所归者以净土寂光对之。 至其夕坐终当天圣年间也。 寿六十九腊五十。 着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及净土忏法。 金光明观音诸本忏仪行于世。 天台风教益盛于吴越者。 实资夫天竺慈云之德也。 观决疑行愿二门。 经曰十方谛求更无余乘。 唯一佛乘斯之谓欤。 忏主悟本性之常寂光。 履唯心之佛土净自利利他。 事理无碍着述数百篇。 每发言皆以净土为归向之宗。 大阐诸经教理普化一切。 自忏文传流于世。 往生净土者不知其几千万人。 继天台之道。 赞净土之化。 世未有也。 文潞公传公姓文。 讳彦博。 守洛阳。 尝致斋往龙安寺瞻礼圣像。 忽见像坏堕地略不加敬。 但瞻视而出。 傍有僧曰何不作礼。 公曰。 像既坏吾将何礼。 僧曰先德道。 譬如官路土人掘以为像。 智者知路土。 凡人谓像生。 后时官欲行还将像填路。 像本不生灭路亦无新故。 公闻之有省由是慕道甚力。 专念阿弥陀佛期生净土。 晨香夜坐未尝少废。 每发愿曰。 愿我常精进勤修一切善。 愿我了心宗广度诸含识。 每见一切人则劝以念佛。 誓结十万人缘同生净土。 如如居士有颂赞曰。 知公胆气大如天。 愿结西方十万缘。 不为一身求活计。 大家齐上渡头船。 潞府宗坦疏主师俗姓申氏。 本贯潞州黎城人也。 自幼年于本州延祥院出家。 礼僧道恭为师。 年十六落发授具。 少通义学为时所称。 长而遍访名师广弘知见。 自尔讲林德誉垂五十年。 以大藏为游息。 以圆顿作门庭。 先讲圆觉等经。 后集圆觉十六观经等疏。 老年多于唐邓汝頴之间。 讲净土观经。 兼劝人念佛求生安养。 是时听者如云皆禀净业。 后于唐州青台镇誓求安养。 念佛观想以为常住。 三业四仪未尝暂忘。 大宋政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 忽于梦中见弥陀化佛。 告曰。 汝说法只有六日在。 后当生净土也。 师觉白众曰。 吾修求安养。 似得因缘相应。 适来化佛告我得生净土敢不信乎。 次日虽觉不豫讲唱不辍。 于当年五月初四日丑时自知时至。 乃鸣钟集众告曰。 因缘聚散固当有时。 净土胜缘唯凭时刻。 幸望大众念佛助往。 又告曰享年七十六。 四大分离处。 净土礼弥陀永超三界苦。 言讫坐灭。 满空雷鸣白云覆地。 从西而来三日方歇。 师先有玛瑙念珠一串。 临终盘于指上。 众人竟不能取。 感应事繁如别处说。 慈照宗主师讳子元。 号万事休。 平江崑山茅氏子。 母柴氏夜梦佛一尊入门。 次旦遂生。 因名佛来。 父母早亡。 投本州延祥寺志通出家。 习诵法华经。 十九岁落发。 习止观禅法。 一日正定中闻鸦声悟道。 乃有颂曰。 二十余年纸上寻。 寻来寻去转沉吟。 忽然听得慈鸦叫。 始信从前错用心。 于是利他心切发广度愿。 乃慕庐山远公莲社遗风。 劝人归依三宝受持五戒。 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五不酒。 念阿弥陀佛五声以证五戒。 普结净缘欲令世人。 净五根。 得五力。 出五浊也。 乃撮集大藏要言。 编成莲宗晨朝忏仪。 代为法界众生礼佛忏悔祈生安养。 后往淀山湖。 剏立莲宗忏堂同修净业。 述圆融四土三观。 选佛图开示莲宗眼目。 四十六岁障临江州。 逆顺境中未尝动念。 随方劝化即成颂文。 目曰西行集。 乾道二年寿圣高宗诏至德寿殿。 演说净土法门。 特赐劝修净业。 莲宗导师慈照宗主。 就钱塘西湖昭庆寺。 祝圣谢恩佛事毕回平江。 尝发誓言。 愿大地人普觉妙道。 每似四字为定名之宗。 示导教人。 专念弥陀同生净土。 从此宗风大振。 师集弥陀节要。 法华百心。 证道歌。 风月集行于世。 三月二十三日。 于铎城倪普建宅。 告诸徒曰。 吾化缘已毕时当行矣。 言讫合掌辞众奄然示寂。 二十七日荼毗舍利无数。 塔于松江力及市五港吾觉昌宅。 勅諡最胜之塔。 宋朝无为子杨提刑公讳杰。 字次公。 无为郡人。 道号无为子。 雄才俊迈年少登科。 官至尚书主客郎提点两浙刑狱事。 而又尊崇佛法。 明悟禅宗江西临济下棒喝之辈犹谓常流。 复阐扬弥陀教观接诱方来括其所谈。 乃谓众生根有利钝。 其近而易知简而易行者。 唯西方净土也。 但能一心观念总摄散心。 仗弥陀愿力直超安养。 更无他趣决取成功矣。 龙树所谓易行之道依他力故也。 公作天台十疑论序。 王古直指净土决疑集序。 法宝僧监。 弥陀宝阁记。 安乐国三十赞。 备陈西方要律。 诚为万世往生龟鉴矣。 公有辅道集专记佛乘。 东坡作序。 其略曰。 无为子宿禀灵机遍参知识。 凡所谓具烁罗眼者。 次公目击而道存焉。 公晚年作监司郡守。 乃画丈六弥陀尊像。 随行观念至寿终时。 感佛来迎端坐而化。 辞世颂曰。 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 太虚空中之乎者也。 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宣和中有荆王夫人神游净土。 见公坐莲华上则往生必矣。 然则本朝士大夫洪赞净方入正定聚者。 唯公洎王敏仲侍郎二人而已。 岂非天欲久其道。 世必生其人者欤。 龙舒居士王虚中国学进士王日休。 字虚中君。 自行之智化他之悲。 已见张于湖序文兹不再述。 公龙舒人。 有净土文。 因以为号。 其文盛行天下。 修净业者莫不览之。 乾道中庐陵李彦弼。 染时疾垂革棺椁已备。 忽梦一人神清貌古。 以手按摩肢体。 弼惊问。 答曰予龙舒居士也。 弼因以疾告。 公曰。 汝起食白粥即差矣。 又曰。 汝还记阚仲雅教汝捷径不。 弼曰。 每日念佛不辍。 弼觉因索白弼食之病果愈。 后见公画像俨如梦睹。 弼敬重公称生死骨肉。 遂遣子姪远从其学。 一日忽回曰。 居士于某夜讲书罢如常礼念。 至三鼓忽厉声称阿弥陀佛数声。 唱言佛来接我。 屹然立化。 邦人此夜有梦二青衣引公西行者。 又三日前遍别道友勉修净业。 有不复相见之语。 噫自非了唯心本性之道。 达生死变化之数。 不臻于是。 或疑李之梦因想以成。 弼曰其指白粥愈病。 又安可欺哉。 时丞相益国公周必大。 睹君奇迹製为之赞曰。 皇皇然而无求。 惕惕然而无忧。 闵颓风之将坠。 揽众善以同流。 导之以仁义之源。 诱之以寂灭之乐。 世知有作而莫识其无为。 故中道奄然而示人以真觉。 李君谨愿无以报德。 遂刊公像并事迹以传远。 自是庐陵家家供事之。 仪真王侍郎王侍郎讳古。 字敏仲。 东都人也。 曾任尚书礼部侍郎。 因作发运使。 遂居仪真。 禀性至仁宽慈爱物。 大弘佛教开阐化原。 曩遇京师乃尊宿丛林之渊薮。 尝与之论道。 及游江西黄龙翠岩。 与晦堂杨岐辈同为禅侣深契宗旨。 又悟弥陀净土法门之胜。 博考诸经深究往生贯穿经文发明佛意。 乃作直指净土决疑集三卷。 杨次公提刑作叙载之本传。 侍郎纂集大弥陀经四十八愿。 十六观经九品往生。 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 忠国师对肃宗随意往生念佛三昧宝王论。 及诸经论。 备陈往生净土要门该罗具录。 如称念南无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 亦于藏经中。 节出至于诸菩萨论。 净土法门之要皆悉编集。 侍郎平日修行观念之心未尝间歇。 数珠持念常不去手。 行住坐卧悉以西方净观为佛事。 有僧神游净土。 见侍郎与葛繁大夫。 同在净土而作佛事。 乃往生安养之证验也。 弘通净土开示要津。 助阿弥陀普化一切。 自庐山十八贤之后继此道。 以助佛扬化者。 独次公敏仲着名于当时流传数百世之下。 弘通弥陀大教。 广度摄化之盛无有穷尽。 则晋代朝士之高致。 唯二公独得之。 乃能光显前贤。 克继其遗风也。 已上诸祖得道宗师。 并係大藏高僧传往生传宝珠集中录出。 如慈照宗主道化盛行于世。 王臣僧俗悉皆崇向念佛得道者甚众。 及观诸传录中都不备载无文可考。 今搜访慈照宗主事蹟已入集。 其余应有一切在家出家念佛得道名行之士。 专侯高贤用心寻究实录。 广为发扬即当补入刊行。 庶免埋没前修之德。 仰亦法门之光幸也。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派卷第四(终)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6:18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fojing/1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