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四教义 内容: 四教义卷第九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撰第三约别教明位。 释净无垢称义者。 别教诠因缘假名。 如来藏佛性之理。 菩萨禀此教门。 修行得证必有浅深。 故须明位。 此别教入道亦有四门。 一有门。 二空门。 三亦有亦空门。 四非有非空门。 别教虽有四门。 而寻经论意。 多用亦有亦空门明行位也。 如涅槃经云。 第一义空名为佛性。 又云。 智者见空及以不空声闻辟支佛但见于空不见不空。 不空者即佛性也。 若趣机利物四门入道。 各还根缘岂可偏用。 但一往明位义便事须如此。 是以今明别教行位。 还约空有门以辨也。 就此即为四意。 一经论出别教菩萨位不同。 二总明位。 三别解释。 四约别教位释净无垢称义。 第一经论出别教菩萨位断伏对法门不同者。 寻别教正明因缘假名。 恒沙佛法佛性。 涅槃常住之理。 菩萨禀此教。 观三谛理。 历劫修种种行。 断恒沙无知别惑。 欲见佛性求常住四德涅槃。 是则教别理别。 断别。 行别位别。 因别果别。 此唯明一乘。 二乘闻此如聋如哑。 但诸经明此别位名数多少断伏高下。 对诸法门多有不同者。 即为三。 一者位数不同。 二断伏高下不同。 三对诸法门不同。 一位数多少有不同者。 如华严经明。 三十心十地佛地。 有四十一地。 璎珞经明五十二位。 仁王经明五十一位。 新翻金光明经。 但出十地佛果。 胜天王般若大品经等。 亦但明十地佛地。 不辨三十心等觉地也。 涅槃经明五行十功德。 约义配位。 似开三十心十地佛地。 而文不出名。 又十地论摄大乘论地持论十住毗婆沙论大智论。 并释菩萨地位。 如此等诸经论。 明诸菩萨位。 名数多少不同。 断伏高下亦异。 对诸法门明位非无殊别。 所以然者。 此既明界内界外生法两身菩萨行位。 如来方便。 用四悉檀。 化界内众生随机利益。 岂得定说。 若不广寻经论则不知同异。 偏取定执空增诤论。 此同无目诤天上日。 今明别教大乘次位。 须用璎珞仁王两经。 若明断伏高下。 须约大品三观。 若明观行对法门意。 属涅槃五行。 释义对诸法门随便採诸经论。 一家说法正在初心。 观门教门须分明也。 诸佛菩萨三乘圣位。 此非凡测岂可妄说而须明位。 知大乘意者。 若行人修道破增上慢心。 若说法讲经权须消文引物希向。 又欲令听者咸知大乘经论。 出别教菩萨位行不同。 宁可偏执是非诤竞也。 问曰。 何意明数的取璎珞仁王判位名目。 答曰。 华严顿教。 多明圆位四十一地。 又不出十信之名。 诸大乘方等经文。 多明诸法门正不辨位。 前四时般若亦多明菩萨观行法门意。 亦不明正辨位。 今谓璎珞经明五十二位。 名义整足。 是结成诸大乘方等别圆之位也。 仁王般若明五十一位。 恐是结成前四时般若别圆之位也。 法华但开通别之权位。 显一圆位。 涅槃大乘亦明别圆两位。 而不的出名目。 问曰。 断伏高下。 何故取大品三观。 答曰。 一家义便。 问曰。 别教观行对法门。 何故取涅槃五行。 答曰。 末代入道正得其宜。 别教明观行有二种。 一者不共二乘说。 如华严十地论地持九种戒定慧。 及摄大乘论。 二者共二乘说。 如方等大品中论释论。 今明涅槃五行实为末代行用之要义也。 第二总明别教菩萨位者。 即为三意。 一约璎珞经明位数。 二约大品经三观明断伏。 三约涅槃经对法门辨位。 一约璎珞经明位数者。 璎珞有七种明位。 七位者。 一者十信。 二者十住。 三者十行。 四者十回向。 五者十地。 六者等觉。 七者妙觉地。 初十信心即是外凡。 别教乾慧地伏忍之位也。 十住即是习种性位。 从此已去尽三十心解行位。 悉是别教之内凡性地。 柔顺忍位也。 约别教义推如煗法。 十行者。 即是性种性。 别教义推如顶法也。 十回向即道种性。 别教义推如忍法。 世第一法也。 问曰。 别教何须明煗顶忍也。 答曰。 十地既对四果故须明也。 通教通真似解。 说为煗顶忍世第一法。 今别教别真似解。 义立此名以比决分明也。 次十地即是圣种性。 此皆入别教四果圣位。 悉断无明别见思惑。 六明等觉位。 即是等觉性。 若望菩萨名等觉佛地。 若望佛地。 名为金刚心菩萨。 亦名无垢地菩萨。 七明妙觉地。 亦名妙觉性。 即是究竟佛菩提果。 大涅槃之果也。 二约大品经及三观合位明断伏高下者。 大品经云。 佛告舍利弗。 菩萨欲具足道慧。 当学般若波罗蜜。 此即是十信习从假入空。 伏爱论见论欲入十住位。 若得十住即断界内见思也。 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 当学般若。 此即从空入假入十行也。 欲以道种慧具足一切智。 当学般若。 此即修中道正观。 入十回向位也。 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 当学般若。 此即是证中道正观。 入十地也。 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 当学般若。 此即是等觉地也。 无明烦恼习尽名之为佛。 即是妙觉地也。 问曰智度论何故。 云佛说三智一心中得。 答曰为显圆教从初一地即具足一切诸地。 若执此义。 即乖三慧品说别相三智之义也。 三约涅槃经明五行合位者。 初戒圣行定圣行生灭四谛。 慧圣行即是十信位。 次无生四真谛圣行。 即是十住位。 次无量四圣谛。 即是十行位。 次明修一实谛无作四圣谛。 即是十回向位。 次若发真见一实谛。 证无作四圣谛。 即是圣行满位。 无畏地得二十五三昧。 能破二十五有。 名欢喜地。 五行具足。 而说十功德者。 恐此表住大涅槃十地之功德也。 过此明住大涅槃。 即是妙觉地也。 第三历别解释者。 释七番别位。 初明十信心者。 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护法心九戒心十愿心。 此十通名信心者。 信心者顺从为义。 若闻说别教因缘假名无量四谛。 佛性之理常住三宝。 心顺不疑名信心也。 今略释初信心义。 即为二意。 一者发菩提心。 二者行菩萨道。 发心即是目。 修行即是足。 目足备故入清凉池。 即是别教初贤善直之义也。 一发菩提心者。 闻大涅槃方等经典。 因信解心大悲誓愿发也。 大涅槃经明有五行。 一圣行二梵行三天行四婴儿行五病行。 云何菩萨修行圣行。 若从如来闻是大涅槃经。 闻已生信作是思惟。 诸佛世尊有无上道。 有大正法大众正行。 复有大乘方等经典。 我当愿乐割爱修道。 即是信心。 所以者何。 若闻大涅槃经信心欢喜。 即信佛性常住三宝。 即是信非因非果大涅槃果也。 若闻五行心生爱乐。 即是信非因之因圣行因也。 若信心开发。 即是发菩提心。 欲行菩萨道。 发菩提心者。 即是慈悲怜愍一切众生。 故于无量四圣谛。 慈与众生无量道灭之乐。 悲救众生无量苦集之苦。 起无量四弘誓愿。 未度无量苦谛者令度。 未解无量集谛者令解。 未安无量道谛者令安。 未得无量灭谛者。 令得大涅槃常乐我净。 是为别教菩萨因于信解。 初发菩萨心也。 问曰前明因大涅槃经四种圣谛。 约此人辨别教菩萨位。 今何故但约无量四圣谛发弘誓。 愿不取余三种四谛发愿也。 答曰若总在别教。 此四种四谛皆名无量。 所以者何。 菩萨观无量生灭四谛。 调心异于二乘。 观无量无生灭四谛。 断界内结异于二乘。 观如来藏无量四谛之理。 虽非即是无作。 而二乘亦不闻其名。 若证无作四谛。 尔时无作亦名无量。 所以者何。 依一实谛即有四谛。 名为无作。 世间出世间因果法相。 数量无边与虚空等。 亦名无量。 缘无量四谛发菩提心。 即是四种四谛也。 问曰若生灭无生灭二种四谛。 皆名无量者。 何故胜鬘经。 说名有量四圣谛耶。 答曰虽复数无边量。 在二乘心同归灰断。 故名有量也。 问曰若有无作。 何意不约无作发心。 答曰此无作犹是无量。 以无量以无作证果时。 名非不思议无作也。 如生灭尽。 无非是无生四谛也。 二明修菩萨行者。 即是受持读诵大乘方等。 为人解说。 自行圣行亦教人行圣行。 自行圣行者。 大涅槃经。 明圣行者有三种。 一戒圣行。 二定圣行。 三慧圣行菩萨思惟佛性之理。 幽微难见。 初心不可顿入。 必须持戒修定慧。 次第三观调心而入中道。 三谛惑障若除方乃得道。 见于佛性住大涅槃。 别相三观如前说。 一戒圣行者。 菩萨护持五篇之戒如护浮囊。 爱见二种烦恼罗刹来乞。 若能与我令汝得入涅槃者。 令得属爱世间乐之涅槃。 属见世间乐之涅槃也。 菩萨若不随爱见破戒。 即具五支诸戒。 所谓具足菩萨根本业清净戒。 前后眷属余清净戒。 非诸恶觉觉清净戒。 护持正念念清净戒。 回向具足无上道戒。 又复护持性重戒息世讥嫌戒等无差别。 如是持戒施与一切众生。 愿一切众生。 令得禁戒善清净戒善戒不缺戒不折戒大乘戒不退戒随顺戒毕竟戒具足成就诸波罗蜜戒。 菩萨善能护持诸戒。 得入于初不动地。 菩萨住不动地中。 不动不退不堕不散。 是名菩萨修戒圣行。 二修定圣行者。 所谓从初安般随息观息。 入根本持胜通明净禅。 见身三十六物。 如明眼之人开仓见穀粟麻豆。 又分别三十六物不见有我。 又修八背舍观禅。 观身内外不净。 除却皮肉谛观白骨。 见骨色相异。 所谓青黄白色鸽色。 如是骨相亦复无我。 得观禅欲界之定。 菩萨尔时次第观骨。 观青骨时。 见此大地东西南北悉皆青相。 黄白鸽色亦复如是。 此即是得观禅未到地定成也。 又云。 作是观时。 眉间则出青黄赤白鸽等色光。 光中见佛。 是为初背舍。 乃至成就八背舍。 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 菩萨住背舍胜处诸禅定中。 修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四摄法神通变化。 即是共念处。 又因受持读诵大乘方等。 于禅定中思惟名义。 修四无碍辨。 即是缘念处。 若念处成就。 得住堪忍之地。 是名菩萨修定圣行。 此二念处。 若未与性念处相应。 犹属停心初贤位也。 三修慧圣行者。 即是四谛。 大涅槃经云。 所言苦者逼迫相。 集者能生长相。 灭者寂灭相。 道者大乘相。 又复苦者现相。 集者转相。 灭者除相。 道者能除相。 又苦者三苦相。 集者二十五有。 灭者灭二十五有。 道者修戒定慧。 此即先观生灭四谛。 调伏界内见思烦恼。 修性念处。 即是正观生灭苦谛。 若观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 如是正观生灭四谛。 谤观无生无量中道佛性之理。 而正用生灭四谛。 伏界内属见爱一切烦恼结集。 皆是性念处智慧力也。 性念处义具如前说。 若菩萨得是性念处。 与前共缘念处合。 即于堪忍地。 智慧善根增长。 从初信心。 乃至愿心。 十心成就。 即是铁轮外凡乾慧伏忍也。 问曰别教菩萨。 成就几法。 所得信心异前通教。 答曰还约十法即知不同。 一信正因缘者。 即是知四种四谛因缘不乱。 二真正发菩提心者。 知于无量四谛。 发慈悲誓愿心也。 三勤修止观者。 即知次第善修四种止观也。 四破法遍者即观因缘。 生灭空假中道破三谛惑遍也。 五知通塞者。 即是知四种道灭是通。 四种苦集即是塞也。 六善修道品者。 即是知次第。 修四种三十七道品也。 七善修助道法者。 即背舍胜处。 能成一切对治。 六波罗蜜助开三脱也。 八善识次位者。 即知因四种四谛。 入七位不叨监也。 九安忍强软贼者。 即是知修四种道谛时。 于四种苦集。 心能安也。 十顺道法爱不生者。 即知次第。 修四种道谛发诸顺道法。 不生爱着心也。 别教信心菩萨解此十事分明。 异于通教之信心也。 此之十法深解义趣。 即得用释十信心。 至下明圆教十信。 备出其相也。 璎珞经云。 一信有十十信有百。 此之百法为一切道法之根本也。 二明十住位者。 即是十解习种性。 初入内凡十贤之位也。 一发心住。 二持地住。 三修行住。 四生贵住。 五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 七不退住。 八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 此十通名住者。 会理之心名之为住。 故仁王般若经云。 入理般若名为住。 此即体假入空观。 成发真无漏。 见通教真谛之理。 断界内见思惑九十八使故名发心住也。 此有二义。 一发真解。 住偏真法性之理。 二生中道似解。 住第一义佛性之理。 若生偏真之解。 即是通教八人地。 见地智断齐生中道似解。 是初得别教善有漏五阴。 入别教内凡性地。 柔顺忍之位也。 所以者何。 是菩萨因前持戒禅定生灭四谛智慧。 调心观无生四谛。 断界内见思烦恼。 是声闻经说。 五种佛子位齐。 五种佛子位者。 一须陀洹佛子。 二斯陀含佛子。 三阿那含佛子。 四阿罗汉佛子。 五辟支佛佛子。 开一为二。 合十品即对十住位。 断见思烦恼及习气。 是辟支佛齐。 侵断恒沙上品。 但菩萨观无生四谛。 如涅槃经说。 凡夫有苦无苦谛。 声闻缘觉有苦有苦谛。 而无真谛。 诸菩萨等解苦无苦。 是故无苦而有真谛。 凡夫有集无集谛。 声闻缘觉有集有集谛。 诸菩萨等解集无集。 是故无集而有真谛。 声闻缘觉有道非真。 菩萨有道有真。 声闻缘觉有灭非真。 菩萨有灭有真。 无生四真谛具如通教初说。 但大涅槃经。 明此灭谛是常乐者。 此意与通教有同有异。 同即四谛即真。 通教三乘观无生四谛。 见第一义即真谛也。 别者菩萨能知于空即是不空。 别知佛性涅槃常乐我净也。 问曰若尔涅槃经何得说二乘有苦有苦谛而无真实。 答曰此明声闻经三藏教门所辨。 非关摩诃衍初门通教也。 若得灭道。 能观佛性常住即发中道似解。 为别教之煗法也。 三明十行位者。 即是性种性。 内凡十贤。 一欢喜行。 二饶益行。 三无瞋恨行。 四无尽行。 五离痴乱行。 六善现行。 七无着行。 八尊重行。 九善法行。 十真实行。 此十通名行者。 行以进趣为义前既发真悟理。 从此加修从空入假。 观无量四谛。 无量四谛如大涅槃经说。 知诸阴苦。 名为中智。 分别诸阴有无量相。 悉是诸苦。 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是名上智。 是名无量苦谛。 知诸入者名之为门。 名为苦谛。 分别诸入有无量相。 悉是诸苦。 即是无量苦圣谛也。 知十八界名之为分。 亦名为性。 即是苦谛。 分别诸界有无量相。 悉是诸苦。 是名无量苦圣谛也。 所言无量集圣谛者。 知爱因缘能生五阴名之为集。 一人起爱无量无边。 况一切众生所起诸爱。 如是等爱无量无边。 即是无量集圣谛也。 所言无量灭圣谛者。 知灭烦恼名为灭圣谛。 分别烦恼不可称计。 灭亦如是不可称计。 即是无量灭圣谛也。 所言无量道圣谛者。 能断烦恼名为道谛。 分别道相无量无边。 所离烦恼亦无量无边。 即是无量道圣谛也。 如是四谛大涅槃经说。 悉云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故知此属别教菩萨之所学也。 菩萨住此无量道谛。 学十波罗蜜。 一切诸道断尘沙无知。 十品十行成就。 从空入假平等观成也。 得道种慧法眼清净。 相似中道之解。 转更分明。 即是别教顶法之位。 菩萨住此位中。 游戏神通净佛国土。 成就众生也。 四明十回向位者。 即是道种姓内凡位十贤也。 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二不坏回向。 三等观一切佛回向。 四至一切处回向。 五无尽藏功德回向。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八如相回向。 九无缚无着解脱回向。 十法界无尽回向。 此十通名回向者。 回事向理回因向果。 回己功德普施众生。 事理和融顺入法界。 故名回向。 正修中道第一义谛观。 从无量四谛学无作四谛也。 约实说四实。 不作四故名无作之四。 观四得实故名四实。 因名无量得果名无作。 证果断苦集有道灭。 非圆教之无作也。 今立无作四实谛名义意在此。 故涅槃经云。 一实谛者名为真法。 若法非真不名实谛。 实谛名无颠倒。 无颠倒者名为实谛。 实谛无有虚妄。 若有虚妄不名实谛。 实谛名为大乘。 非大乘者不名实谛。 实谛是佛所说。 非魔所说。 若是魔说非是实谛。 实谛者一道清净无有二也。 有常有乐有我有净。 是即名为实谛之义。 又涅槃经云。 一实谛者。 即是如来虚空佛性无差别也。 有苦有谛有实。 有集有谛有实。 有灭有谛有实。 有道有谛有实。 如来非苦非谛是名为实。 虚空佛性亦复如是。 又涅槃经云。 所言苦者名无常相。 是可断相。 是为实谛。 如来之性非苦非无常非可断相是名为实。 虚空佛性亦复如是。 所言集者。 令五阴和合而生。 亦名为苦亦名无常是可断相。 是为实谛。 如来非是集性。 非是阴因非可断相。 是为实谛。 虚空佛性亦复如是。 所言灭者。 名烦恼灭。 亦常亦无常。 二乘所得名曰无常。 诸佛所得是则名常。 亦名证法。 是为实谛。 如来之性不名为谛。 能灭烦恼。 非常非无常。 不名证知。 常住无变。 是故名实谛。 虚空佛性亦复如是。 所言道者。 能断烦恼亦常亦无常。 是可修法。 是名实谛。 如来非道能断烦恼。 非可修法常住不变。 是为实谛。 虚空佛性亦复如是。 若菩萨学无量无作四谛观。 观知如来藏无量无生死种子。 恒沙佛法。 断恒沙下品烦恼。 伏无明别见相似中道之外。 更转增明法界愿行事理和融。 成别教一切智。 得六根清净。 即是别教忍法世第一法位也。 四教义卷第九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6:24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fojing/1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