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十 内容: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十隋天台智者大师说弟子法慎记弟子灌顶再治释禅波罗蜜修证第七之六从背舍已去有六种法门。 并属不坏法道所摄。 利根声闻具此六法发真无漏。 即成不坏法大力阿罗汉。 故摩诃衍云。 不坏法阿罗汉能具无诤三昧愿智顶禅。 今分此六种法门即为四意。 谓观练熏修。 一者背舍及胜处一切处。 此三门并属观禅。 故摩诃衍云。 背舍是初行。 胜处是中行。 一切处是后行。 悉为对治破根本味禅中无明贪着及净法爱也。 二九次第定即是鍊禅。 三师子奋迅三昧即是熏禅。 四超越三昧即是修禅。 今释第一观禅即为二意。 一先释三番修观禅方法。 二明观禅功能。 第一释三番观行方法者。 一先释背舍。 二次释胜处。 三释一切处也。 先释八背舍。 八背舍者。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是初背舍。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是二背舍。 三净背舍身作证是三背舍。 四虚空处背舍。 五识处背舍。 六不用处背舍。 七非有想非无想背舍。 八灭受想背舍。 今释背舍即为五意。 一释名。 二明次位。 三辩观法不同。 四明修证。 五分别趣道之相。 第一释名此八法门所以通名背舍者。 背是净洁五欲离是着心。 故名背舍。 言净洁五欲者。 欲界麁弊色声香味触。 贪着是法沉没三涂名为不净五欲。 欲界定未到地根本四禅四空。 是中虽生味着皆名净洁五欲。 今以背舍无漏对治破除。 厌离不着欲界根本禅定喜乐。 故言能背是净洁五欲舍是着心名为背舍。 复次多有人言。 背舍即是解脱之异名。 今用摩诃衍意往捡此义不然。 所以者何。 如大品经云。 菩萨依八背舍入九次第定。 身证阿那含人。 虽得九次第定。 而不得受具足八解之名。 故知因中厌离烦恼名背舍。 后具足观鍊熏修发真无漏三界结尽。 尔时背舍转名解脱。 如此说者义则可依。 第二明次位者解释不同。 若依昙无德人所明。 初二背舍位在欲界。 三净背舍位在色界四禅。 第四五六七此四背舍位在四空。 第八灭受想背舍位过三界。 若依萨婆多人所说。 初二背舍位通欲界初禅二禅。 第三净背舍唯在四禅。 彼云三禅乐多。 又离不净近故不立背舍。 下五背舍明位不异于前。 复有师言。 三禅无胜处。 四禅无背舍。 此则与前有异。 今依摩诃衍中说。 论言。 初背舍初禅摄。 第二背舍二禅摄。 当知此二背舍位在初二禅中。 为对治破欲界故。 皆言以是不净心观外色。 第三净背舍位在三禅中。 故论云。 净背舍者缘净故净遍身受乐故。 名身作证。 三界之法若除三禅更无遍身之乐。 论文又言。 是四禅中有一背一背四胜处。 如比上进退从容当知。 位在三禅四禅。 苟而遍属即互乖论。 今若具以此义破射于前及融通教意。 甚自纭纭。 下五背舍配位不异于前。 今依后家之释以辩位次也。 第三释观法不同者。 若昙无德人明此八解脱观。 并以空观而为体。 若萨婆多人明此背舍不净观。 并是有观厌背为体。 今此八背舍具有事理两观。 在因则名背舍。 果满则名解脱。 亦名俱解脱也。 若偏依前二家所说。 此则事理互有不具。 岂得受于俱解脱之名。 此中观行方法与前二家不同。 浅深之异在下自当可见。 第四明修证。 行者欲修八背舍无漏观行。 必须精持五篇诸戒极令清净。 复当精勤勇勐大誓庄严心无退没。 及能成办大事。 所言初背舍者。 不坏内外色不内外灭色相。 已是不净心观色是名初背舍。 所以者何。 众生有二分行。 爱行见行。 爱多者着乐多缚在外结使。 见多者多着身见等诸见为内结使缚。 以是故爱多者观外身不净。 见多者观内身不净败坏。 今明背舍观行多先从内起。 内观既成。 然后以不净心观外。 云何观内。 行者端身正心谛观足大拇指想如大豆胀黑。 亦如脚茧之相。 于静心中观此相成即复想胀起如梨豆大。 如是乃至见一拇指脚如鸡卵大。 次观二指三四五指亦然。 次观脚法复见肿胀乃至脚心脚踵脚踝[跳-兆+专]膝髀臗悉见肿胀。 次观右脚亦如是。 复当静心谛想。 大小便道腰嵴腹背胸脇悉见肿胀。 复当静心谛观左胛臂肘腕掌五指悉见肿胀。 乃至右胛亦复如是。 复当静心谛观颈项头颔悉见肿胀。 举身项直。 如是从头至足从足至头。 循身观察但见肿胀。 心生厌恶。 复当观坏脓烂血污不净。 大小便道虫脓流出。 复既坼破见诸内脏及三十六物臭烂不净。 心生厌恶。 自观己身甚于死狗。 观外所爱男女之身。 亦复如是。 不可爱乐。 广说如九想。 但除散烧二想为异耳。 行者修此观时若欲界烦恼未息。 当久住此观中令厌心纯熟。 若离食爱是时应当进观白骨。 一心静定谛观眉间想皮肉裂开见白骨如爪大。 的的分明。 次当以心向上裂开皮肉。 即见额骨及发际。 骨[口*疑]然而开即见骨相。 复观顶骨亦见皮肉脱落髑髅骨出。 复当定心从头向下。 想皮肉皆随心渐渐剥落至足。 皮肉既脱但见骨人节节相拄端坐不动。 行者尔时即定心谛观此骨从因缘生。 依因指骨以拄足骨。 依因足骨以拄踝骨。 依因踝骨以拄[跳-兆+专]骨。 依因[跳-兆+专]骨以拄膝骨。 依因膝骨以拄髀骨。 依因髀骨以拄臗骨依因臗骨以拄腰骨。 依因腰骨以拄嵴骨。 依因嵴骨以拄肋骨。 复因嵴骨上拄项骨。 依因项骨以拄颔骨。 依因颔骨以拄牙齿。 上有髑髅。 复因项骨。 以拄肩骨。 依因肩骨以拄臂骨。 依因臂骨以拄腕骨。 依因腕骨以拄掌骨。 依因掌骨以拄指骨。 如是展转相依有三百六十骨。 一一谛观知大知小知强知软共相依假是中无主无我何者是身见。 出入息但是风气。 亦复非身非我。 观受观心乃至观法悉知虚诳无主无我。 作此观已即破我见。 憍慢五欲亦皆除灭。 尔时复当定心从头至足从足至头。 循身谛观深鍊白骨乃经百千许。 遍骨人筋骨既尽骨色如珂如贝。 深观不已即见骨上白光煜爚。 见是相已即当谛观眉间。 当观时亦见白光焴焴悉来趣心行者。 不取光相但定心眉间。 若心恬然任运自住善根开发。 即于眉间见八色光明旋转而出遍照十方皆悉明净。 八色者。 谓地水火风青黄赤白。 普照大地见地色如黄白净地。 见水色如渊中澄清之水。 见火色如无烟薪清净之火。 见风色如无尘清风。 见青色知金精山。 见黄色如薝卜华。 见赤色如春朝霞。 见白色如珂雪。 随是色相悉有光耀。 虽复见色分明而无形质可得。 此色超胜非世所有。 是相发时。 行者心定安隐喜乐无量。 不可文载也。 行者复当从头至足深鍊骨人。 还复摄心谛观于额住心缘中。 复见八色光明旋转而出。 如是次第定心观发际顶两耳孔眉骨眼骨鼻口齿颔骨颈项骨。 从上至下三百六十诸骨诸节。 悉见八色光明旋转而出。 行者摄心转细从头至足从足至头。 观此骨人悉见遍身放光普照一切悉皆明净。 若是菩萨大士咸于光中见诸佛像。 若行人善根劣弱。 乃至四禅方得见诸佛像。 行者既光明照耀定心喜乐倍上所得。 是名证初背舍相。 所以者何。 内骨人未灭故。 故名内有色相。 见外八种光明及欲界不净境故。 故言以是不净心观外色。 外色有二种。 如欲界不净此是不净外色。 八种清净之色是出世间色界之色。 故名外色。 行者见内外不净色故。 背舍欲界心不喜乐。 见八种净色故。 即知根本初禅无明暗蔽虚诳不实境界麁劣。 即能弃舍心不染着故。 论言背是净洁五欲。 离是着心故名背舍。 复次如摩诃衍中说。 初禅一背舍。 当知背舍即是无漏初禅。 若是初禅即便具有五支之义。 今当分别。 如行者从初不净观来乃至鍊骨人光耀。 即是观禅欲界定相。 次摄心眉间泯然定住。 即是观禅未到地相。 八种光明旋转而出觉此八色。 昔所未见心大惊悟。 即是观禅觉支之相。 分别八色其相各异非世所有。 即是观支。 庆心踊跃即是喜支。 恬憺之法怡悦娱心。 即是乐支。 虽覩此色无颠倒想三昧不动。 即是一心支。 今略事分别此无漏观禅五支之相。 当知与上根本特胜通明中五支条然有异。 二背舍者。 坏内色灭内色相。 不坏外色不灭外色相。 以是不净心观外色是第二背舍。 所以者何。 行者于初背舍中骨人放光既遍。 今欲入二禅内净故。 坏灭内骨人取尽欲界见思未断故。 犹观外白骨不净之相。 故云以是不净心观外色。 今明修证。 行者于初背舍后心中。 不受觉观动乱。 谛观内身骨人虚假不实内外空疎。 专取坏散磨灭之相。 如是观时渐渐见于骨人腐烂碎坏犹如尘粉。 散灭归空不见内色。 是时但摄心入定。 缘外光明及与不净。 一心缘中不受观。 觉于后内心豁然明净三昧正受与大喜俱发。 即见八种光明照从内净出明十方倍胜于上。 既证内法大喜光明。 即知根本二禅虚诳麁劣厌背不着。 故名背舍。 亦名无漏第二禅。 是中具有四支推寻可见。 三净背舍身作证者。 如摩诃衍中说。 缘净故净。 遍身受乐故名身作证。 所以者何。 行者欲入是三背舍。 于二背舍后心即不受观外不净。 悉皆坏尽散灭无有遗余。 亦不受大喜勇动。 但摄心谛观八色光耀之相。 取是相已入深三昧。 鍊此八色极令明净住心缘中即泯然入定。 定发之时与乐俱生。 见外八色光明清净皎洁。 犹如妙宝光色。 各随其想昱晃明照遍满诸方。 外彻清净外色照心。 心即明净乐渐增长。 遍满身中举体怡悦。 既证此法背舍根本心不乐着。 是则略说证净背舍相。 亦名无漏三禅。 是中具足五支深思可见。 乃至四禅净色亦复如是。 皆净背舍所摄。 但以无遍身乐为异耳。 问曰。 若尔从初背舍来悉有净色。 何故今方说为净背舍耶。 答曰。 是中应用四义分别。 一者不净不净。 二者不净净。 三者净不净。 四者净净不净。 不净者如欲界三十六物之身性相。 已是不净。 不净观力。 更见此身胮胀脓烂青瘀臭处。 此则不净中更见不净。 不净净者如白骨本是不净之体。 谛心观之膏腻既尽如珂如贝白光焴烁。 此则不净中净也。 净中不净者。 从初背舍来虽有净光。 但此光明有三种不净因缘。 一者出处不净。 谓从骨人出也。 二者所照不净。 谓照外境也。 三者光体未被鍊故不净。 譬如金不被鍊滓秽未尽光色不净。 以是因缘初禅虽有光明不名缘净故净。 二禅虽无白骨光从内净而出。 犹照外不净而未被鍊。 及大喜故亦得名为缘净。 今言净净者八色光明本是净色。 今于此地又离三种不净故。 净言净净。 亦名缘净故净。 既净义具足。 所以说为净背舍也。 四虚空背舍者。 行者于欲界后已除自身皮肉不净之色。 初背舍后已灭内身白骨之色。 二背舍后已却外一切不净之色。 唯有八种净色。 至第四禅此八种色皆依心住。 譬如幻色依幻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谢灭。 一心缘空与空相应。 即入无边虚空处。 此明灭色方便异于前也。 证虚空处定义如前说。 行者欲入虚空背舍当先入空定。 空定即是背舍之初门。 背舍色缘无色故。 凡夫人入此定名为无色。 佛弟子入此定深心一向不回。 是名背舍。 云何名深心。 善修奢摩他故。 云何名一向不回。 于此定中善修毗婆舍那空无相无作无愿故。 能舍根本着心。 即不退没轮转生死故名一向不回。 复次佛弟子当入无色定时即有八圣种观。 如痈疮等四种对治观故。 即能厌背无色之法。 无常等四种正观故。 即破无色假实二倒能发无漏。 八圣种观行方法并如前离虚空定修识定时说。 但彼欲离虚空故方修八圣种。 今行人即入虚空定时即修八圣种。 虽住定中而不着虚空定故名背舍也。 五识处。 六无所有处。 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 亦当如是一一分别。 八灭受想背舍者。 背灭受想诸心心数法。 是名灭受想背舍。 所以者何。 诸佛弟子厌患散乱心故。 入定休息似涅槃法安着身中。 故名身证行者修是灭受想背舍。 必须灭非想阴界入及诸心数法。 云何灭是。 非想中虽无麁烦恼。 而具足四阴二入三界十种细心数法。 所谓一受。 二想。 三行。 四触。 五思。 六欲。 七解。 八念。 九定。 十慧。 云何为受。 所谓识受。 云何为想。 所谓识想。 云何为行。 所谓法行。 云何为触。 所谓意触。 云何为思。 所谓法思。 云何为欲。 谓入出定云何为解。 所谓法解。 云何为念谓念于三昧。 云何为定。 谓心如法住。 云何为慧。 谓慧根。 慧身及无色爱无明掉慢心不相应诸行等。 苦集法和合因缘则有非想。 前于非想背舍中。 虽知是事不着非想故名背舍。 而未灭诸心数法。 今行者欲入灭受想背舍故。 必须不受非想。 一心缘真绝阴界入则非想阴入界灭。 一切诸行因缘悉灭。 受灭乃至慧灭。 爱无明等诸烦恼灭。 一切心数法灭。 一切非心数亦灭。 是名不与凡夫共非是世法。 若能如是观者是名灭受想。 以能观真之受想。 灭非想苦集之受想。 今行者欲入灭受想之背舍。 复须深知能观真之受想亦非究竟寂静。 即舍能观之定受慧想。 舍此缘真定慧二心故。 云背灭受想诸心数法。 譬如以后声止前声。 前声既息即后声亦如是能除。 受想既息因此心与灭法相应。 灭法持心寂然无所知觉。 故云身证想受灭。 此定中既无心识。 若欲出入但听本要期长短也。 第五分别趣道之相。 行者修八背舍入道有三种不同。 一者先用背舍破遮道法。 后则具足修习胜处乃至超越三昧事理二观。 具足方发真无漏证三乘道。 二者若修八背舍时是人厌离生死欲速得解脱。 是时遍修缘谛真观等。 即于八背舍中发真无漏证三乘道。 亦名具足八解脱也。 当知此人未必具下五种法门。 问曰。 若尔此人未得九次第定。 云何已得受八解脱之名。 答曰。 是义应作四句分别。 一者自有九次第定非解脱。 自有是解脱非次第定。 自有次第定亦是解脱。 自有非次第定非解脱。 而是八背舍。 三者若人厌离生死心重。 但证初背舍时即深观四谛真定之理无漏。 若发便于此地入金刚三昧证三乘道。 当知是人亦复未必具上七种背舍。 菩萨摩诃萨心如虚空无所取舍。 以方便力善修背舍。 具足成就一切佛法度脱众生。 当知背舍即是菩萨摩诃衍。 次释八胜处法门。 八胜处者。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 是名胜知胜见。 一胜处也。 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 是名胜知见。 二胜处也。 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 是名胜知见。 三胜处也。 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 是名胜知见。 四胜处也。 五青胜处。 六黄胜处。 七赤胜处。 八白胜处若依缨络经用四大为四胜处。 今明胜处即为四意。 一者释名。 二明阶位。 三辩修证之相。 四明趣道。 第一释名。 此八法通明胜处者则有二义。 一者若净若不净。 五欲得此观时随意能破。 故名胜处。 二者善调观心。 譬如乘马击贼非但破前阵。 亦能善制其马故名胜处。 此则有异背舍。 经亦说为八除入。 若因胜处断烦恼尽。 则知虚妄阴入皆灭。 尔时胜处变名八除入也。 第二明次位者今但依摩诃衍中说。 初二胜处位在初禅。 次第三第四胜处位在二禅后。 四胜处位在四禅。 所以三禅不立胜处者。 以乐多心钝故。 前二禅离欲界近。 欲界烦恼难破。 虽位居二禅犹观不净破下地结。 四禅既是色中之极。 故色胜位极于此。 四空既无色故。 亦以破地烦恼薄故。 故不立胜处。 第三明修证所以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者。 缘少故名少。 观道未增故观少因缘。 观多畏难摄故。 譬如鹿游未调则不中远放。 云何名观少。 行者自观见己身不净。 亦观所爱之人不净胀烂白骨。 心甚厌恶。 如初背舍中说若好若丑者。 观外诸色善业果报故名好。 恶业报故名丑。 复次行者从师所受观法观外缘种种不净。 是名丑色。 行者或时忆念妄生净想。 观净色是好色。 复次行者自身中系心一处。 观欲界中色有二种。 一者能生淫欲。 二者能生瞋恚。 能生淫欲是净色名为好能生瞋恚者是不净色故名丑。 胜知胜见者。 观心淳熟于好色中心不贪爱。 于丑色中心不瞋恚。 但观色四大因缘和合而生。 如水沫不坚固。 智慧深达假实之相。 行者住是不净门中。 淫欲瞋恚诸结使来能不随故名胜处。 胜是不净中净颠倒诸烦恼故。 复次好丑者。 不净观有二种。 一者见自身他身三十六物臭秽不净。 是名丑。 二者除内外皮肉五脏。 但观白骨如珂如雪乃至流光照耀。 是名为好。 行者见不净时即知虚假心不畏没。 见净色时知从缘生心不爱染。 是名胜知胜见。 复次行者于少缘中随意观色转变自在。 亦能善制观心故名胜处。 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 是名胜知胜见者。 行者观心既调。 尔时不灭内骨人。 更于定中广观外色。 所谓谛观一死尸乃至十百千万一国土。 乃至十百千万国一阎浮提。 乃至一四天下等。 皆见悉是死尸。 若观一胮胀时悉见一切胮胀。 乃至坏血污脓烂青瘀剥落亦如是。 行者既广见死尸不净心甚厌恶。 次当谛观一死尸。 脱除皮骨但见白骨。 如是乃至一切死尸悉除皮肉皆见白骨遍满世界。 此观如禅经广明。 是中应具说。 行者外骨观既成。 复当定心谛观内身白骨。 鍊使明净如珂如贝。 当自观骨时见外一切骨人。 悉皆起立行行相对罗列举手而来。 行者于三昧中即知此诸骨人皆是随想而来。 无有定实。 心不惊怖。 复当心默念诃此骨人。 咄汝诸骨人从何而来。 如是诃时悉见骨人悉还躄地。 如是或至多反。 行者深观内骨即见光明普照十方。 一切骨人为光所照悉亦明净。 此观成时于一切怨亲中人及诸好丑。 其心平等无有爱恚。 是名若好若丑胜知胜见。 好丑胜知见义如前说。 复次行者住此观中。 能见一骨人遍四天下皆是骨人。 是名为多还。 复摄念观一骨人故名胜知胜见。 随意五欲男女净洁相中能胜故。 故名胜处。 又能善调观心。 虽知能观之心性无所有。 而于缘中自在回转观诸境界无有障阂。 故名胜处有义。 如摩诃衍中广说。 复次有师言。 若但观一切人见不净白骨是名少。 若作大不净观是名多。 大不净观者。 为破一切处贪爱故。 何谓一切观。 观象马牛羊六畜飞禽走兽之属。 悉见为死尸胮胀。 复次观饮食皆如虫如粪。 衣服绢布犹如烂皮烂肉之段臭处可恶。 钱财金宝如毒蛇蚖。 斯须死变臭烂不净。 穀米如臭死虫。 宅舍田园国土城邑大地山川林薮。 皆悉烂坏臭处不净流溢滂沱。 乃至见白骨狼藉一切世间不净如此甚可厌患。 行者于三昧中随观即见回转自在。 能破一切世间好丑爱憎贪忧烦恼。 故名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胜知胜见。 问世间资生既不净。 悉是皮肉筋骨之法。 云何悉见不净烂坏。 答曰。 此为得解之道心力转变非实观也。 所以者何。 一切非实是净。 净倒力故遂悉见净而生贪爱。 一切虽非悉不净。 今不净观智慧力皆见不净。 破诸烦恼复有何过。 譬如劫烧火起一切大地有情无情若干种类皆成火焰以火力故。 今以不净心。 观一切世间悉见不净亦如神通之人转瓦石为金玉。 当知诸法有何定性。 彼师如是明。 第二胜处深思此意义理观行悉可依用也。 次明第三第四胜处。 观行方法不异于前但以内无色相为异。 灭内色方法前二背舍初门说。 今行者为欲界烦恼叹破故。 于第二禅中重修此二胜处。 对治除灭下地结使令无遗余。 亦以重转变观道令利熟增明。 牢固不失工力转胜也。 次释青黄赤白四胜处者行者不受三禅身证之乐。 入第四禅时念慧清净四色转更光显如妙宝光明。 胜于前色故名胜处复次行者于四禅中用不动智慧鍊此四色少能多多能少转变自在。 欲见即见欲灭即灭。 故名胜处。 复次行者于三昧中见是胜色结漏未断。 或时法爱心生。 为断法爱谛观此色知从心起。 譬如幻师观所幻色知从心生则不生着。 是时背舍变名胜处。 第四明趣道之相亦为三意。 一者先用胜处调心。 然后具足修习超越等法。 发真无漏证三乘道。 二者此八胜处具足成就深入四谛真观。 第四禅中发真无漏。 具足三十四心断三界结证三乘道。 三者自有行人得初胜处入初禅时厌畏心重。 即作念言。 我今何用事中诸禅但须疾取涅槃。 作此念已即于此地深观四谛十二因缘中道实相。 若发无漏即证三乘圣果也。 下七胜处亦当一一如是分别。 菩萨摩诃萨虽知诸法毕竟空寂。 怜愍一切众生故。 深修胜处。 于胜处中发大神通。 摧伏天魔破诸外道度脱众生。 当知胜处即是菩萨摩诃衍。 次释十一切遍处法门。 十一切处者。 一青二黄三赤四白五地六水七火八风九空十识。 此十通名一切处者。 一一色各照十方遍满故。 名一切处。 乃至空亦如是。 前背舍胜处虽有八色所照既狭。 未能普遍。 是以不得受一切之名。 复次经中有时说为十一切入。 有人解言。 此犹是一切处之异名。 今则不尔。 初名以一色遍照十方名一切处。 后心转善巧能于一切遍照。 色中一一互得相入无相妨阂。 故处立一切入名。 今明十一切处即为二意。 一明阶位。 二辩修证。 第一明阶位者。 十一切处初八色一切处位在第四禅中。 次第九空一切处位在空处。 第十识一切处位在识处。 所以前三禅中不立一切处者。 行者初学彼三地中有觉观喜乐动故。 不能令色遍满停住上无所有处定无物可广。 亦不得快乐。 佛亦不说无所有处。 无量无边故不立一切处。 非有想非无想处心钝难取想。 广大故不立一切处。 第二次明修证。 行者住第四禅中以成就自在胜色。 尔时应用念清净心舍七种色直念青色。 取少青光焰相如草叶大。 一心缘中即与少青相应。 观心运此少青遍照十方。 即见光明随心普照。 一切世间皆见青相遍满停住不动如青世界。 是名青一切处。 余七一切处修观之相亦当如是一一分别。 自有师言。 修一切处缘取草叶等相因外色起相遍满普照。 如此说者非唯乖失观门之法。 亦与摩诃衍所说都不相关。 行者既已成就以一切处欲入虚空一切处。 当入虚空背舍。 但背舍缘狭。 未名一切处。 今更广缘十方虚空故。 名虚空一切处。 欲入识一切处者。 当亦先入识处背舍。 于识定中广观此识。 遍满十方皆见是识。 故名识一切处。 行者若欲修一切入既得一切处成。 当以一切处为本。 然后用善巧观心于青一切中。 令黄赤白等皆入其中不坏青之本相。 而能于青色之中具见余色。 是则略说一切处一切入竟。 问曰。 何故不于一切处中分别趣道之相。 答曰。 一切声闻经中。 多说一切处是有漏缘。 但是修通法。 既于发无漏义劣故不分别。 若依摩诃衍义欲分别者。 类如前背舍胜处中说。 今菩萨为欲令神通普偏成就普现色。 具足一切法界中事故。 修是一切处。 故大品经亦说名一切处波罗蜜第二明观禅功用之法者。 佛弟子既得此三番观行。 若欲为化众生现希有事令心清净。 应当广修一切神通道力。 所谓六通十四变化四辩无诤三昧愿智顶禅自在定鍊禅十八变化等诸大功德。 皆应住此背舍胜处一切处中学。 既学得已令多众生覩见欢喜信伏得度故修神变。 次释六神通。 六通者。 一天眼通。 二天耳通。 三他心通。 四宿命通五如意通。 六漏尽通。 皆言神通者神名天心通是智慧性。 以天然之智慧彻照一切色心等法无阂。 故名神通。 今约此诸禅后释六通即为三意。 一明得通因缘不同。 二正明修通方法。 三明变化功用。 第一明得通因缘不同者自有三种。 一者报得。 如诸天大福德净土中人受生即得报得五通也。 二者发得。 若人但因忏悔。 或深修上所说禅定。 虽不作取通方便而神通自发。 故经云。 深修禅定得五神通。 三修得者。 行人虽证上所说诸深禅定。 而未断障通无知则神通终不发。 若于禅定中更作取通方便。 断障通无知神通即发。 今正约此明义。 第二次明修通法者。 经论所说乃各不同。 今但取摩诃衍中意以略明修通方法。 一修天眼通者。 行人深心怜愍一切。 发愿欲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之相。 尔时当住色界背舍胜处一切处及四如意足中。 正念修习具足四缘即生天眼通。 何等为四。 一光明常照昼夜无异。 二谛观世间隔障悉如虚空无有覆蔽之相。 三专心先取一易可见境以心缘之。 常勤精进善巧修习欲见前境。 四于禅定中发四大造清净眼根成就。 是名具足四缘和合。 因此生清净识。 即见十方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 若明暗近远障内障外麁细之色。 彻见无阂了了分明。 是名天眼通。 二次明修天耳通。 行者既见色已。 若欲闻其声。 当于禅定中谛取障外可闻细声。 一心听之愿欲得闻。 若心明利发得四大造清净色耳根。 即闻障外障内一切六道音声苦乐忧喜言辞不同。 是名天耳通。 三明修他心通。 行者既闻声已。 若欲知众生心所念事。 当即于禅定中观前人喜相瞋相怖畏等相。 悉知依心而住。 借此等相谛观其心所缘念法。 一心愿欲知之。 若心明利因此发通。 随所见众生即知心所念事。 是名他心通。 四次明修宿命通。 行者既知他心已。 若欲自知己宿命及他宿命百千万世所作事业。 即当于禅定中自忆己所。 于日月岁数中经作之事。 乃至歌罗逻时所作之事。 如是忆念一心愿欲知之。 若心明利便发神通。 即自知过去一世乃至百千万世劫数中宿命所作事业之相了了分明。 乃至知他宿命亦如是。 是名宿命通。 五次明修身如意通。 行者既知宿命。 若欲得身通变化。 当于三昧中系心身内虚空灭麁重色相。 常取轻空之相发大欲精进心。 智慧筹量心力能举身未筹。 已自知心力已大能举其身。 譬如学跳之人常自轻举其身。 若观心成就即发。 身如意通有三种。 一者能到。 二者转变。 三者自在。 所言能到者即有四种。 一者身能飞行如鸟无阂。 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 三此没彼出。 四一念能到。 二次明转变者。 大能作小小能作大。 一能作多多能作一。 种种诸物皆能转。 三圣如意者。 外六尘中不受用不净物能观令净。 可受净物能令不净。 是自在法。 如意神通从修胜处一切处四如意足中生。 是名证身如意通。 行者得是身如意通故。 即能随意变现。 若欲自得解脱及度众生。 必须断除心病。 是时应修无漏通。 修无漏通下明谛观中当广分别。 问曰。 修下六次第一向如前所说耶。 答曰。 此约一途论次第。 若行人随所乐通前学即得。 未必皆如前辩。 第三明变化者。 十四变化能生神通。 亦因神通能有变化。 云何名十四变化。 一者欲界初禅。 成就二变化。 一初禅初禅化。 二初禅欲界化。 二者二禅成就三变化。 一二禅二禅化。 二二禅初禅化。 三二禅欲界化。 三者三禅成就四变化。 一三禅三禅化。 二三禅二禅化。 三三禅初禅化。 四三禅欲界化。 四者四禅成就五变化。 一四禅四禅化。 二四禅三禅化三四禅二禅化。 四四禅初禅化。 五四禅欲界化。 是为十四变化。 若人成就此变化即具十八变化。 一切神通力观行功德无量无边。 是事微细岂可以文字具载。 今但略出名目。 欲令学者知一切神通变化皆从观禅中出。 此诸神通若在菩萨心中名神通波罗蜜。 次释九次第定。 九次第定者。 离诸欲离诸恶不善法。 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 如是次第入二禅三禅四禅空处定识处定不用处定非有想非无想处定灭受想定。 是名九次第定。 释九次第定即为三意。 一者释名。 二明次位。 三明修证。 第一释名。 今此九法皆转名次第定者。 上来诸法门既观行未熟。 入禅时心有间故。 不名次第定也。 行者定观之法先已成就。 今于此中修鍊既熟能从一禅心起。 次入一禅心心无间。 不令异念得入。 若善若垢。 如是乃至灭受想定是名九次第定。 亦名鍊禅。 所以者何。 诸佛弟子心乐无漏先得诸味禅。 今欲除其滓秽以无漏禅鍊之。 皆令清净如鍊金之法问曰。 说九次第定中鍊法。 与阿毗昙人明熏禅之法。 有何等异。 答曰。 有同有异。 彼以无漏鍊有漏。 今亦以无漏鍊有漏故同。 彼则但明鍊四禅为防退转转钝为利。 现法乐及生五净居故。 唯鍊四禅。 无色界则无鍊法。 今明从初禅乃至非想悉皆鍊之。 令一切诸禅清净调柔增益功德。 故为异也。 寻下修证自当可见。 第二明阶位者。 此位虽一往约四禅四空及灭尽定。 然实位通诸禅。 所以者何。 如上所说特胜通明背舍胜处悉有四禅四空。 未必但是根本。 今修鍊之法悉应普入诸禅令心无间。 不可的约根本世间禅以为次位也。 故大品云菩萨依八背舍逆顺出入九次第定。 若依成论毗昙义但用无漏心入八禅。 缘真入灭以为九次第定。 今用大品摩诃衍论所明九次第定。 意往望彼则大有斗阙。 习者寻上来所说言意叵类。 同异之相冷然可见。 第三明修证者行者既具足诸禅。 今欲入九次第定者。 先当从浅至深修鍊诸禅。 定观之法极令调柔利熟。 然后总合定观二种法门。 一心齐入善断法爱自识其心。 从初调心入一禅不令异念间杂。 如是乃至灭受想定。 所以者何。 行者于根本禅中定多而智少则心不调柔。 故入禅有间。 背舍禅等观多而定少故。 心不调柔。 入禅有间。 譬如车有二轮若一强一弱则载不安稳。 亦如刀刃强软不调则无利用。 此亦如是。 今修此定既定观均等。 定深智利。 定深故在缘则不散。 智慧利故则进入捷疾无阂。 是故从一禅起入一禅时利疾。 心心相次无诸杂间。 随念即入亦名无间三昧。 行者若用此心遍入诸禅非但次第调柔心无杂间。 亦复增益诸禅功德转深微妙。 如鍊金光色更增价直亦倍。 故说此定名曰鍊禅。 问曰是中亦有欲界未到中间。 何故但说九定。 答曰虽有此法既不牢固。 又圣人所得大功德不在边地。 是故不说。 复次上来入禅心钝故。 于方便中间经停则久。 是故分别有未到中间之相。 今此九定定慧心利欲入正地随念即入。 既不久住方便中间。 是故不说若分别趣道之相。 具如前背舍胜处中说。 故不别明。 次释三三昧。 三三昧者。 一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所以次九定后明三三昧者。 此二种禅名虽有异而法相孱同。 所以者何。 九定既通鍊诸禅而自无别体。 三三昧亦如是。 此义在下自当可见。 释三三昧即为三意。 一释名二辩相三名出生三昧。 第一释名觉观等三法名同次位。 已如前根本禅中说。 三昧今当分别。 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 秦言正心行处。 是心从无始已来常曲不端。 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直。 故名三昧。 譬如蛇行常曲入筒则直。 此亦如是。 问曰。 若言禅定摄心名三昧者。 根本禅定与此有何异。 答曰有异彼则但明根本摄心。 今遍约一切诸禅中明摄心。 当如此则定深而广。 岂得不异。 复次根本禅但是缘事摄心。 未断邪倒不名端直。 今明三昧并据缘理摄心能断邪倒之曲。 故以心端直处为三昧也。 第二次辩相者。 此三三昧义同九定既无别体。 但约诸禅以辩相也。 一明有觉三昧。 如上所说。 根本初禅乃至特胜通明背舍胜处等初禅。 各有觉有观相应心数及诸功德。 行者入此等诸初禅时住正心行处。 皆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如上所说。 诸禅中间乃至特胜通明背舍胜处。 各有中间与观相应心数法及诸功德。 行者以正心行处。 入此等诸禅中间。 皆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如上所说。 根本二禅乃至有顶。 及特胜通明背舍胜处等。 各有二禅。 从二禅已去乃至有顶。 及灭受想定有无觉无观相应法并诸功德。 行者正心行处。 入此等诸禅功德。 皆名无觉无观三昧。 当知。 此三三昧更无别体。 但是总诸禅以为三分。 大圣欲令众生虽闻广说诸禅。 而不失根本故。 总以三法收摄诸禅。 罄无不尽。 譬如数法若至百万总为一亿。 此亦如是第三明出生三昧之相者。 则有二种。 一者出生二乘三昧。 所以者何。 如上所说。 诸有觉有观初禅等。 悉发念处三昧。 乃至八圣道。 空无相无作。 十六行。 十二因缘。 暖顶忍。 世第一。 等三昧。 电光三昧。 金刚三昧。 乃至佛智无诤等三昧。 此诸法门涅槃经中。 悉说名三昧也。 若于诸初禅中发此等三昧。 即证二乘若道若果。 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乃至无觉有观无觉无观。 亦当如是一一分别。 二者如上所说。 诸有觉有观禅各发大乘诸三昧者。 如观佛三昧。 二十五三昧。 般舟三昧。 首楞严等诸菩萨三昧。 百则有八。 诸佛三昧不动等。 百则有二十及八万四千诸三昧等。 皆因有觉有观三昧发。 乃至无觉有观无觉无观。 亦当如是一一分别。 菩萨摩诃萨得此诸三昧故。 即入菩萨位。 亦能现身。 如佛度一切众生。 三三昧义。 如摩诃衍中广分别。 次释师子奋迅三昧。 今明师子奋迅三昧者。 如般若经中说。 行者依九次第。 定入师子奋迅三昧。 云何名师子三昧。 离欲离不善法。 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 如是次第入二禅三禅四禅。 空处识处不用处。 非有想非无想处。 入灭受想定。 从灭受想定起。 还入非有想非无想定。 从非有想非无想处起。 还入不用处。 如是次第还入识处入空处。 入四禅入三禅。 入二禅入初禅。 是名师子奋迅三昧也。 譬如师子奋迅之时。 非但能前进奋迅而去。 亦能却行奋迅而归。 一切诸兽所不能尔。 行者入此法门亦复如是。 非但能心心次第。 从于初禅直至灭受。 亦能从灭受想定却入非想。 入至初禅。 此则义同师子奋迅。 上来诸禅所不能尔。 故说此定为师子奋迅三昧。 行者住此法门。 即能覆却遍入一切诸禅。 熏诸观定悉令通利。 转变自在。 出生诸深三昧种种功德。 神智转胜亦名熏禅。 譬如牛皮熏熟。 随意作诸世物。 此亦如是。 分别次位此同九定。 但有却出无间之异。 是中用心巧细。 修习之相略知大意。 不广分别也。 次释超越三昧。 今明超越三昧者。 如般若经中说。 行者因师子奋迅三昧。 逆顺出入超越三昧。 云何超越三昧。 离诸欲恶不善法。 有觉有观。 离生喜乐入初禅。 从初禅起。 超入非有想。 非有想起入非无想处。 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 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 从初禅起入灭受想定。 灭受想定起入二禅。 二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三禅。 三禅起入灭受想定。 灭受想定起入四禅。 四禅起入灭受想定。 灭受想定起入虚空处。 虚空处起入灭受想定。 灭受想定起入识处。 识处起入灭受想定。 灭受想定起入无所有处。 无所有处起入灭受想定。 灭受想定起入非有想。 非有想起入非无想处。 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 从灭受想定起入散心中。 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 灭受想定起还入散心中。 散心中起入非有想。 非有想起入非无想处。 非无想处起住散心中。 散心中起入第四禅中。 第四禅中起住散心中。 散心中起入第三禅中。 第三禅中起住散心中。 散心中起入第二禅。 第二禅起住散心中。 散心中起入初禅。 初禅起住散心中。 是超越三昧。 今明超越之相。 自有超入超出相。 如前二番经文说。 超入出中各有四种。 一者顺入超。 二者逆入超。 三者顺逆入超。 四者逆顺入超。 超出亦如是。 复次此超越三昧中。 复有傍超。 傍超亦有四种。 类如前说。 譬如师子有四种趠。 一者前掷四十里。 即譬顺超之相。 二者却掷四十里。 即譬逆超之相。 三者右傍掷四十里。 即譬傍超入根本禅定之相。 四者左傍掷四十里。 即譬傍超入观禅之相。 复有二种超越。 一者具足超。 二者不具足超。 具足超即是菩萨超越。 如上所说。 不具足超即是声闻超越三昧。 不能自在。 远超入故。 故摩诃衍云。 譬如黄师子白师子二俱能趠。 若黄师子趠则不远。 若白师子则能远掷。 声闻之人入超越三昧。 但能从初禅超入三禅。 尚不能超二何能超三。 此则如黄师子之超。 菩萨不尔。 从于初禅逈能超入灭受想定。 随意自在。 此则如白师子之超。 若三乘行人入此三昧。 具足修一切法门。 是时观定等法转深明利。 更复出生百千三昧。 功德深厚神通勐利。 故名观禅。 亦有鍊禅自在定。 鍊禅如上说。 自在定者。 于诸法门自在出入住。 转变见八自在也。 亦名顶禅。 于诸禅中最为高极。 则能转寿为福转福为寿。 故复名佛智三昧。 欲知随愿即知三世事。 二处摄。 谓欲界四禅。 复有无诤三昧。 令他心不起诤。 五处摄。 欲界及四禅。 复有四辩。 诸词辩二处摄。 谓欲界初禅。 义辩乐说辩九地摄。 谓欲界四禅无色定。 复有五神通十四变化心十八变化。 皆如前说。 若禅中欲闻见触时。 皆用梵世识。 识灭则止。 复次是诸禅中。 皆有三十七品。 三解脱门。 四谛十六行观。 十一智。 三无漏根。 如是等智行。 在下当分别。 若二乘人具此诸禅者即是俱解脱。 事理具足成就无累。 故亦名不坏解脱。 具足成就出世间诸禅定法。 故具足三明六通。 及八解脱等一切诸大功德故名大力阿罗汉也。 若是菩萨于正观心中入此三昧。 得诸法等相即得二十五三昧。 能破二十五有住王三昧。 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是时亦名禅波罗蜜满。 此则略说三乘共禅行行法门竟。 是中法门无量。 令欲更诠入道要行。 岂得具说耶。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十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6:27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fojing/1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