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释净土群疑论 内容: 释净土群疑论序屯田员外郎平昌孟铣撰虚空无际。 天地生其中。 墟宇既形。 品庶滋其内。 于是群生竞起。 众识齐奔。 沉浮爱欲之河。 驱驰生死之躅。 因报纷糺。 非累墨之能分缘对循环。 岂积尘之可计。 前佛后佛。 报身化身。 各返行迷。 咸祛溺丧。 敞三明以济俗。 临八苦已宣慈。 皇矣弥陀聿采净国。 发弘誓愿。 现大光明。 既疏方便之门。 又阐感通之路。 十念云就。 俄引伏于金地。 九辈往生。 遽偕游于银国。 理浮敻劫。 事验无边。 道安幽赞于秦中。 慧远始通于晋末。 爰兹已降。 同赞前声。 其有克任绍隆。 遥膺付嘱。 思成就于往法。 将究竟于来今。 疏奥旨于贯华。 赞微言于贝叶者。 其唯怀感法师乎。 法师以本无今有。 既生则逝。 信力坚正。 戒品清严。 妬路之文。 既弘宣而走誉。 毗尼之旨。 乃演畅以驰声。 虽善说而不穷。 恐有言之为累。 思练神以息际。 伫依定而保光。 舍义学共遗踪。 遂诚求而取证。 霜怀特发。 氷践孤超。 功由理谐。 机与神会。 敛容赴寂。 乃觐安养。 法师则意归真。 即是阿鞞圣侣。 虽念存有相。 而情体无着。 众所知识。 俗共归仰。 胜幢虽建。 魔垒尚高。 未悟圣力所牵。 多以常途致惑。 青眼以之鹗视。 赤髭由其蝟张。 始则干非。 后遂凌讟。 请战之曹踵武。 设伏之党肩随。 法师先据不竭之赀。 次命无前之语。 洪钟才振。 短兵已北。 烧须之渠折角。 鍱腹之侣流肠。 领屈者。 拔旗以祈生。 吞负之者。 与榇而归西。 安养之师告捷。 般舟之旅载宁。 式诠詶问之机。 遂有释疑之论。 当其诘朝相见任气争前。 问既直锥以起心。 詶亦推锋而陷脑。 故有疑必问。 客无问而不深。 有问必詶。 主无詶不当。 因权告实。 语为四部所宗。 即生宣常。 理为五众攸报。 信往生之逸路。 乃净域之亭衢。 撰次未修。 门成乃化。 遗编累复。 有怀恽法师恽与感师。 并为导公神足。 四禅俱寂。 十胜齐高。 契悟之深。 讵止同游七净。 缘习之重。 宁唯共趣一乘。 [门@外]岁易掩。 长年先逝。 三门徒然。 七众同悲。 恽以。 昌言之书。 既成之于旧友。 释疑之论。 敢行之故人。 以平昌孟铣早修净业。 凭为序引。 资以播扬。 辄课芜旨。 式旌宝昌。 言之为七卷。 宣之为一部。 云尔。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一西都千福寺大德怀感撰问曰。 佛有几身。 净土有几种。 释曰。 佛有三身。 土有三土。 三身者。 一法性身。 二受用身。 三变化身。 土有三种者。 一法性土。 二受用土。 三变化土。 法性身居法性土。 受用身居受用土。 变化身居变化土。 法性身土。 俱以真如清净法界。 以为体性。 如般若说。 彼如来妙体即法身。 诸佛如法界体性经文殊师利礼云。 无色无形相。 无根无住处。 不生不灭故。 敬礼无所观等。 维摩经云。 如自观身实相。 观佛亦然。 法性土者。 如般若云。 庄严佛土者。 即非庄严。 又维摩经云。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 又云。 诸佛国土亦复皆空。 又云。 十方佛国皆如虚空。 虽知身土并一真如。 夫如者不一不异。 而言法性身居法性土者。 此以觉照性义名身。 法真理体名土。 是施设安立谛门说。 二受用身土者。 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身土。 二他受用身土。 自受用身土。 以菩萨行八万四千波罗蜜行。 修习圆满恒沙果德。 自利利他四智周圆净五蕴等。 为自受用身体。 即以智上所现微细周遍广大清净四尘。 唯佛与佛乃能知见。 自受用身所依止处。 为自受用土体。 他受用身土者。 为初地已上诸大菩萨。 平等性智。 击发镜智利他功德。 随其所应现一分细相。 为他受用身土体性。 变化身土者。 为于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 以成所作智。 击发镜智利他功德。 随其所应现一分麁相。 为变化身土体性。 此受用变化二土体性者有三。 一摄事归真体。 二摄相归心体。 三本末别明体。 摄事归真体者。 一切众法。 皆以真如为体。 此报化二土。 即以真如为体。 二摄相归心体者。 此报化二土。 皆如来等净心所现。 故维摩经云。 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即唯识论及摄大乘论等明。 一切万法皆不离自心。 三本末别明体者。 此二净土。 俱以众宝庄严为体。 问曰。 今此西方极乐世界。 三种土中。 是何土摄。 释曰。 此有三释。 一是他受用土。 以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等故。 唯是于他受用土。 二言。 唯是变化土。 有何圣教。 言佛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等。 即证是于他受用身土。 何妨净土变化之身。 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以观经等皆说为凡夫众生往生净土。 故知是变化土。 三通二土。 地前见变化土。 地上见他受用土。 同其一处。 各随自心所见各异。 故通二土。 由此经言。 是阿弥陀佛非凡夫境。 当作丈六观也。 问曰。 前第一释。 若是他受用土者。 云何地前凡夫生。 若变化土者。 云何地上圣人生。 释曰。 计彼地前菩萨声闻凡夫。 未证遍满真如。 未断人法二执。 识心麁劣。 所变净土。 不可同于地上诸大菩萨微细智心所变微妙受用净土。 然以阿弥陀佛殊胜本愿增上缘力。 令彼地前诸小行菩萨等。 识心虽劣。 依託如来本愿胜力。 还能同彼地上菩萨所变净土。 微妙广大清净庄严亦得见。 故名生他受用土。 佛地论等说。 初地已上生他受用土。 地前菩萨生变化土。 此据自力。 分判地前地上居二土别。 不据他力别愿胜缘而说。 只如肉眼论言唯见障内色。 唯见欲界不见色界。 唯是离中知不是合中知。 然法华经说。 父母所生清净肉眼。 见于内外弥楼山等。 乃至阿迦尼吒天色。 岂不是肉眼能见障外等色。 及见色界诸天色耶。 又解深密经及摄大乘论等说。 如人照镜自见本面。 以彼镜中无有面像。 当见自面黑白之精。 此扶根尘与眼根合。 何见彼扶根色尘。 此岂不是合中知。 若言见障外色界及自扶根色尘者。 便与论文相违。 若不见者。 复与经文相违。 故知。 佛地论师。 据大分自因而说。 不据他殊胜力别缘而说。 而定自在所生色。 非是色尘。 不合为眼所见。 若得大威德定。 所变定自在所生色。 即能令凡夫人眼所见。 今此亦尔。 以本愿力。 令彼地前菩萨等生受用土。 不可一向判令不生也。 又如观经第九观云。 阿弥陀佛真金色身。 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八万四千相好。 唯是他受用身佛。 非是地前所能观见。 下文言。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 有忆想者必得成就。 故知乘宿愿力。 观见受用之身。 亦乘宿愿之力。 生受用土。 佛地论中亦作是问。 前说净土最极自在净识为相。 云何会中有声闻等。 而不相违。 有何相违。 诸声闻等同菩萨见。 同菩萨见故闻说妙法。 一论师言。 或复如来神力加被。 令暂得见闻说妙法。 此是如来不思议力。 不可难以根地度等。 此师意明。 说佛地经时。 在他受用土。 诸声闻等见彼净土。 闻佛地经。 此由如来不思议力。 彼是一时化缘。 令暂得见。 今此是不可思议本愿力。 令亦得生。 斯有何过也。 问。 若然者此亦有过。 地前不合生他受用土。 以乘本愿。 得生亦可。 地上不合生自受用土。 应乘本愿得生。 答。 自受用土名为自。 不可乘愿令他用。 他受用土既为他。 乘彼胜缘亦得往生。 又自受用土极微妙。 不可乘愿而得生。 他受用土为他现。 纵有微妙令下见。 又他受用土有本愿。 乘其本愿凡夫得生。 自受用土无本愿。 为此不令菩萨见。 问。 若自受用土名为自。 他亦若得生自义不成。 自受用土佛同见。 他佛得见无自义。 答。 佛是究竟解脱身。 圆证一如应他自。 菩萨惑障未除尽。 不可生佛自土中。 如是等众多问答。 不可一一具说。 诸有智者。 随义应思也。 又纵令地前菩萨等。 自识相分见麁相净土。 不见微妙清净国土。 同诸菩萨所见微妙清净宝土。 然以诸大菩萨受用法乐。 无有一切身心忧苦。 唯有无量清净喜乐。 无有恐怖。 或喜乐。 或生厌离。 或断疑。 故亦得名为生他受用土。 又起信论云。 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 名为报身。 此之论文已通地前。 得见他受用身。 若得见他受用身。 何妨得生他受用土。 此以一义。 通佛地论一师所解。 或起信文。 据初地已上证发心说见佛。 言变化土地上菩萨生者。 此有现一身理通报化。 随宜见者。 凡圣各别何妨。 下不得生上受用土。 以下不能见胜妙之土。 又业劣弱不得往生。 上能见下。 为欲接引地前凡夫。 生变化土。 有何妨废。 又地上菩萨生变化土者。 皆是化身。 亦无有过。 问曰。 极乐世界既许凡夫得生。 未知。 为是有漏土。 为是无漏土。 释曰。 如来所变土。 佛心无漏。 土还无漏。 凡夫之心未得无漏。 依彼如来无漏土上。 自心变现作有漏土。 而生其中。 若约如来本土而说。 则亦得名生无漏土。 若约自心所变之土而受用者。 亦得说言生有漏土。 虽有漏以託如来无漏之土。 而变现故。 极似佛无漏亦无众恶过患。 问曰。 若是有漏土。 三界之中何界所摄。 释曰。 此有二释。 一有漏净土是欲色界摄。 以有漏心不离五界故。 三界即有漏。 有漏即三界。 既言有漏。 即三界摄。 若未离欲界欲。 以欲界生得善或方便善。 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修三福行又十六观等。 以此善根生于净土。 此心所变即欲界摄。 若已离欲。 得色界心。 修十六观生于净土。 即色界摄。 故彼净土通欲色二界。 无色界众生无实色身可生净土。 以净土是众宝庄严故。 实非无色界摄。 定心示现其理可然。 彼净土宝地上者。 是于欲界。 虚空中者。 是欲色天。 故无量寿经。 阿难白佛言。 彼佛国土若无须弥山。 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佛语阿难言。 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 皆依何住。 阿难白佛言。 行业果报不可思议。 佛语阿难言。 行业果报不可思议。 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 其诸众生功德善力。 住行业之地。 故能尔耳。 下卷言。 尔时佛告阿难。 汝见彼国。 从地已上至净居天。 其中有微妙严净自然之物。 为悉见不。 以此准知。 彼之净土有漏心所变。 即欲色二界摄。 二释虽是有漏所变净土。 不得名为是三界摄。 问。 既是有漏识心所变。 有漏之心即三界摄。 无有漏心而出三界摄。 心既三界摄。 所现净土宁非三界耶。 释。 虽知有漏体性不出三界。 然以别义。 但得名有漏。 不得名三界。 故三界名局。 有漏名宽。 只如凡夫得生西方非五趣摄。 故无量寿经言。 横截五恶趣。 恶趣自然闭。 又阿弥陀经言。 彼佛国土无三恶趣等。 又无量寿经言。 彼国众生非天非人。 因顺余方。 故有人天之号。 故知彼土无五趣。 既许生是凡夫。 而非五趣所摄。 何妨土名有漏。 而非三界所收。 问。 彼土凡夫是人是天。 于义何废。 经文但言无三恶趣。 何妨得有人天趣耶。 而经言非天非人者。 此说大菩萨等非天非人。 因顺余方故有人天之名。 非据凡夫得往生者。 凡夫生彼。 或是人趣。 或是天趣。 于理无妨。 答。 若是凡夫得生净土。 是人天趣者。 若是人趣。 人趣有四。 为是南阎浮提人。 为是东西二洲及北郁单越人趣耶。 若是天趣。 为是四天王天乃至色界阿迦尼吒天耶。 若是四天下人趣者。 彼北郁单越。 应是八难之中郁单越难。 若是色界等。 应是长寿天难。 此是难处。 云何名净土。 劝众生生耶。 若言是人趣而不得名四天下人等。 亦得名天趣。 而非四天王天等。 若然者。 四天下外。 别有人趣耶。 四天王天等外。 别有天趣等耶。 若言有者。 何即净土众生是人天。 非四天下等人天耶。 亦有净土有漏非三界有漏。 其义何妨。 若言四天下人趣等外。 无别人趣。 四天王天等外无别天趣。 净土凡夫亦得名凡夫。 不得名人趣天趣者。 何妨净土亦得名有漏。 不得名三界也。 以彼五趣例此三界。 其义显然。 不可迷执也。 又诸法相中。 有宽有狭。 只如世间名宽有漏名局。 有漏名宽三界名局。 三界名宽四生名局。 四生名宽五趣名局。 何者只如如来所变秽恶国土。 虽似三界非如三界。 虽是无漏而名世间。 此则世间名宽有漏名局。 有漏名宽三界名局者。 即是凡夫等有漏识心所现净土。 亦得名有漏。 不得名三界。 故大智度论言。 净土非三界。 无欲故非欲界。 地居故非色界。 有形故非无色界。 此论义意。 非是净土无漏识心所现净土名出三界。 但有漏识心所变净土器世间相布置法用安立有情利乐等事。 不同于此三界等相。 名非三界也。 三界名宽四生名局者。 四生唯取异熟五蕴有情世间。 三界通三性及器世间。 故三界名宽。 四生名局也。 四生名宽五趣名局者。 中有是化生而非是五趣。 及净土众生等是化生非趣。 如是等名字宽狭。 体性差别。 此经论等有此不同。 岂得有漏识心所变净土之言则令是三界摄也。 又如第八识有三名。 一名阿赖耶。 二名阿陀那。 三名异熟。 若得阿罗汉辟支佛果。 及入八地诸菩萨等所有第八识。 但名阿陀那。 及名异熟。 不得名阿赖耶。 岂依无阿赖耶名。 即遣阿罗汉无第八识。 执持诸法种子耶。 岂以无三界名。 而令凡夫众生生于净土。 有漏识心不变化净佛国土。 受用种种大乘法乐也。 又託如来无漏净土。 虽以有漏心现其净土。 而此净土从本性相土。 土亦非缘缚相应缚缚。 不增烦恼。 如有漏心缘灭道谛烦恼不增。 犹如观日轮损减眼根也。 故非三界。 非三界系烦恼增也。 问。 若不许是欲色界摄者。 何因无量寿经言乃至净居天等。 答。 此是施设为天。 不可即为实天分欲色界也。 若实天者。 如来净心所变。 岂是欲色界摄。 又言若是色界者。 已下欲天为胜为劣。 若劣者。 如何色界反劣欲界。 若胜者。 如此娑婆世界欲色两界胜劣不同。 欲色有情优劣差别。 彼土亦尔。 生色界者胜生欲界。 何因四十八弘誓愿。 说国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丑者。 不取正觉。 彼色界形既胜欲形。 如何说同。 故知假安立说为净居天等。 非实即是欲色界也。 于前二解初释为正。 异熟识体是实有情。 生彼众生诸菩萨等未灭异熟。 何得说彼非实天人。 问曰。 若凡夫所变净土是有漏。 非三界所。 感之生彼者。 不同余人天造恶受苦果。 说非人天。 如胜鬘经。 说变易生死非三界摄。 非彼生死实报。 是化生非人天趣者。 未知净土化生凡夫非三界。 璎珞经说。 三界之外有众生者。 是洴沙王国安多偈师义。 非佛说。 故是三界身。 实非三界身耶。 依此后解复为斯问。 释曰。 此何所惑更为斯问。 净土器世间虽有漏识心所变。 而不得名三界。 即有漏义宽。 三界义局。 净土凡夫但名化生有情。 不得言人天二趣。 此即四生义宽。 五趣义局。 今此亦尔。 虽是凡夫有漏之身。 不得名为三界身也。 问曰。 此义更难。 若尔者即应身非三界之身。 业非三界之业。 若业非三界者。 当在娑婆孝养父母。 修行三福。 作十六观念佛等业。 此等业当起之时。 未得色界心。 即是欲界生得善闻慧思慧心。 若得色界定。 即是色界修慧之心。 生色界已。 愿生西方。 即是色界生得善闻慧修慧心。 无漏之心不能感报。 业既是其界所摄。 以业招报。 还须三界所收。 因果决然。 岂得乖斯道理。 而言生净土非是三界之身耶。 释曰。 前言是其有漏非是三界。 已广成立。 此但失名。 而不失体。 斯有何过更复重徵。 虽知造业之时此业是于欲色二界有漏善心。 有漏善心所感之报。 即是净土之形。 不名欲色界摄。 而此业报以果摄因。 不得名为欲色界业。 但得名为净土之业。 若言是欲色界身起欲色界心而造于业者。 宁容不是欲色业者。 欲界之业所感人天受报。 极长不过万六千岁。 若感净土遂得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岂欲界业能感彼命无量阿僧祇劫耶。 斯亦乘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弘誓愿力。 令其业力感报极长。 非是凡夫所测度。 经文显然。 不可不信。 大乘道理意趣难知。 诸佛境界非凡所测。 但知仰信专诚修学。 不可一一依诸法相楷定是非。 论是三界非三界也。 问曰。 凡夫众生所生净土。 凡夫未得无漏净心。 随心所变土还有漏。 有漏之土即名秽国。 何得亦言生净土。 释曰。 净有多种。 有真实净。 有相似净。 有究竟净。 有非究竟净。 真实净者。 谓无漏善心。 相似净者。 谓有漏善心。 究竟净者。 谓诸佛世尊。 非究竟净者。 谓十地已下乃至凡夫。 有体净相秽。 有体秽相净。 有体相俱净。 有体相俱秽。 体净相秽者。 谓佛心无漏清净。 故所现之土亦复清净。 然所现土现于秽相名体净相秽。 故维摩经言。 为欲度斯下劣人。 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 体秽相净者。 如十地已还本识及有漏六七识并地前凡夫一切有漏心所现净土。 是有漏故名为体秽。 以依如来清净佛土。 自识变似净土相现。 故名相净也。 体相俱净者。 如佛及十地已还无漏心中所现净土。 名体相俱净。 体相俱秽者。 如有漏心所现秽土等。 是也。 今此得生西方。 虽是凡夫。 然前第二句。 体秽相净也。 问曰。 如维摩经说。 若菩萨欲得生净土。 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此之心净经文。 乃约十地菩萨方名净心。 如何凡夫即欲生于净土。 若言得生净土。 应言己净其心。 且具缚凡夫见修诸惑纷纶竞起。 无暂时停。 今既不净其心。 如何得生净土。 释曰净土有多种。 非是一途。 有究竟净心。 有未究竟净心。 有有漏净心。 有无漏净心。 有有相净心。 有无相净心。 有伏现行净心。 有断种子净心。 有自力净心。 有他力净心。 其义非一。 不可为难。 诸佛如来逗机说法。 或就究竟作语。 或就未究竟为语。 如是等说其义不定。 不可唯依维摩经说究竟净心。 十地之位心净土净之文。 不信观经伏现行惑。 依藉他力得生西方。 云心不净不生净土。 譬如得通之人方能陵空。 何妨未得通人依得通者亦陵空也。 又彼言净。 谓究竟净心能为他有情现无漏净土。 今往生净土。 谓依佛净相而现其净土。 彼本此末。 依他他依。 师弟道殊遂分胜劣。 彼据胜说。 此约下论。 不相妨也。 问曰。 彼西方净土之处为亦有秽土不。 若有者如何名净土。 若无者亦如卢舍那佛千叶莲花一一花上有百亿国。 此一一国皆是秽土。 如何莲花藏世界卢舍那佛所坐花王之座净叶之上而有秽土。 又身子见秽。 梵王见净。 此并净秽二土同处而现。 何故极乐唯有净土。 而无秽土耶。 释曰。 此有二释。 一云极乐世界唯有净土。 于彼方处无秽土相。 以是净土极净妙故。 如其有者。 即有亦净亦秽之过。 又色法质碍不可同处。 秽净二相俱时现行不相容故。 杂乱过故。 观经等文曾不说故。 四十八愿无斯愿故。 如其有者。 往生众生应亦生故。 亦应得见。 不生不见。 故知无也。 有说。 亦有秽土。 同处同时不相障碍。 言二色法不相容受。 此是小乘不了之教。 净秽两土皆遍十方无边限故。 如此秽土即有净土。 如卢舍那净花王座即有千百亿秽土之相。 皆悉净处有秽。 秽处有净。 不相杂染。 不相障碍。 各随所见净秽不同。 各随所生净土秽土。 如前所难并是小乘。 非大乘宗。 作如是说。 广如摄大乘论等及诸大乘经所说。 不烦广述。 虽知同处净秽可成。 然彼西方唯净非秽。 心秽众生不生彼故。 经唯说净不说秽相。 令余方众生欲生彼故。 问曰。 如安法师净土论说。 净秽二土为一质异见。 为异质异见。 为无质而见。 彼释言。 一质不成故净秽亏盈。 异质不成故搜玄即冥。 无质不成故缘起万形。 虽有此释文义幽隐。 请为开示。 广陈玄旨。 释曰。 安法师慧悟开明。 神襟俊爽。 制造斯论。 妙穷深旨。 于时大乘经论文义未周。 已能作此推寻。 实为印手菩萨。 可谓。 凿荒途以开辙。 标玄旨于性空。 然且文隐义深。 读者罕知其趣。 今当为子广宣其义。 净秽两土由净秽二业。 令其自心变现作净秽相。 此净秽相是净秽心现。 心净土净。 心秽土秽。 各由自心。 心既有殊。 土宁称一。 故曰一质不成故净秽亏盈。 佛未足指按地。 秽盈而净亏。 佛已足指按地。 净盈而秽亏。 如维摩经说。 故知。 身子梵王二心各异。 所现之土净秽有殊。 不可言其一。 故曰一质不成故净秽亏盈。 虽复净秽两心现净秽二土。 心有两体。 土成二相。 然同处同时不相障碍。 不可言有净处无秽。 有秽处无净。 别处而现而有障碍。 以同处同时现净秽故。 故曰异质不成故搜玄即冥。 搜者搜求也。 玄者幽玄者。 搜其幽玄旨趣。 净秽两相冥然同在一处。 不可分成二所也。 计此应言异质虽成搜玄即冥。 此法师犹未全解唯识义。 故以同一处言异质不成也。 亦可。 净秽相殊其体无二。 搜其实体唯是一如。 故言搜玄即冥。 无质不成故缘起万形者。 此净秽土虽同处现。 而二相别。 皆由净秽两业因缘差别。 变现种种棘林琼树瓦砾珠玑。 从缘所生依他起性。 方成土相。 不同于彼空花龟毛兔角遍计所执性情有体无无形质体。 故曰无质不成故缘起万形也。 问曰。 净秽二土如同处者。 此二土相虽珠玑瓦砾净秽有殊。 莫不皆是四尘色香味触四大所造地水火风八微合成质碍为性。 如何同处同时诸微不障。 坏彼色性无质碍能。 既法相违。 义难通释。 请除此滞。 以显微言。 释曰。 唯执极微有质碍性。 此乃是萨婆多宗部执异计。 岂是大乘通相妙旨。 只如大乘时节长短世界大小皆悉不定。 时即演七日为其一劫。 促千载而为片时。 量即纳须弥于芥子。 内巨海于毛孔。 岂限长短巨细者哉。 质碍亦尔。 碍无定碍。 其碍即以木碍木。 以石碍石也。 不碍者。 人水鬼火天珠鱼宅。 本同一处。 何有异方。 以兹类彼义可知矣。 故身子丘坑本无别处。 梵王净刹岂指殊方。 盖由万境万心。 随心净秽。 唯识妙旨岂局质碍者哉。 问曰。 有漏之心体既是秽。 秽心所现诸器世间。 只应能现秽土之相。 如何能现净土之相。 如彼无漏净心所现出过三界净土相耶。 若彼秽心能现净相。 维摩经何故说言。 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国严净也。 释曰。 体既是净。 得现秽相。 何妨体是其秽而得现其净相。 故一心之上有种种净秽等相。 心有多功能。 现众多相。 又由以本愿与众生。 令为现净土。 众生宿。 于佛所有生大愿。 深厌秽心。 修清净行。 诧彼如来净土相上。 虽是有漏。 而能现彼清净佛土。 还如世尊所现无漏清净佛土。 此由他力为增上缘。 令此有漏之心现其净土相也。 又佛有大神力。 能令上人见秽不见净。 如众香世界九百万菩萨来此娑婆。 唯见秽国不见净土。 或能令下人见净不见秽。 如以足指按地。 令舍利弗等见三千世界纯是珍宝庄严。 或令净秽俱见。 如宝盖之中现十方净土及此秽国也。 今此得生净土者。 盖是诸佛之力。 不可以凡夫之智测量大圣作此疑难。 但须依教修行也。 问曰。 如大品经等。 说内空外空内外空等。 今净土即是外空。 众生即是内空。 既尔有何众生为能生。 有何净土为所生。 又维摩经言。 诸佛国土亦复皆空。 又问。 以何为空。 答曰。 以空空等。 又言。 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维摩诘言。 如第五大第六阴第七情十三入十九界等。 法法花经言。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般若经言。 如来说。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 又言。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如是等诸大乘经究竟了教。 咸言诸法空寂。 何因今日说有西方净土。 为所生之土。 众生为能生之人。 劝人着相起行依不了义经。 此乃不得诸佛深义。 取着有相。 不名习学大乘法也。 释曰。 如向所说。 大乘空义究竟了教。 深生敬信。 不敢诽谤。 究竟出离二种生死。 断人法执。 证大涅槃。 唯此一门。 更无二路。 小行菩萨二乘凡夫。 修菩萨行。 欲求佛果。 未证无生法忍。 不免退转轮回。 非无种种法门句义。 依之修学。 趣求出世。 如何所引诸大乘经。 说毕竟空破人法相。 唯此等教是真佛说。 今观经等所说西方净佛国土。 劝诸众生往生其国。 此亦是于真佛言教。 既俱佛说。 并为真语。 何为将彼空经。 难斯净教。 信彼谤此。 岂成理也。 然佛说法不离二谛。 一俗谛。 二第一义谛。 俗谛是因缘生法。 依他起性。 非有似有。 第一义谛是无相真法。 圆成实性。 诸圣内证。 妙有真有。 然其二谛非一非异。 以真统俗。 无俗不真。 即一切诸法皆归寂灭。 若不以真摄俗。 即一切诸法缘会故有。 缘离故无。 万法宛然。 不可言无也。 佛或破众生相。 令归无相。 欲除人法二执见修两惑。 偏明第一义谛。 说一切皆空。 欲令众生舍凡成圣。 断恶修善。 欲求净土厌离秽土。 具说种种法界因果差别。 凡圣两位净秽二土。 今遣舍秽归净隔凡成圣。 即于此门中。 说种种诸法。 皆为成就佛法利益众生。 化宜方便。 逗机善巧。 理宜如此。 故教有二门。 不可读第一义谛之经毕竟无相之理。 即谓净土因果等教将非是佛真言。 不为究竟之说。 便谤而不信也。 不可读种种因果差别言教。 不信说一切空寂。 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无相玄宗。 便毁而不持也。 此即于诸大乘经三藏圣教。 有赞有毁。 怀疑怀信。 亦修善法。 亦造重罪。 信不具足名一阐提。 如十轮经具明其罪。 可须俱生敬信。 善会二宗旨趣也。 故维摩经言。 能善分别诸法相。 于第一义而不动。 能善分别诸法相者。 此依世谛门说也。 于第一义而不动者。 此依第一义谛门说也。 又言。 诸法不有亦不无。 以因缘故诸法生。 不有不无者。 第一义谛。 离有离无等四句也。 诸法生者世谛。 从因缘等世间出世间种种诸法生也。 又言。 虽观诸佛国永寂皆空。 而不毕竟堕于寂灭。 是菩萨行。 虽成就一切诸法。 而离诸法相。 成就一切诸法者。 世谛法也。 而离诸法相者。 第一义谛无相也。 又言。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 而常修净土。 教化于群生。 上两句第一义谛。 下两句世谛。 大品经等虽说内外空等。 第一义谛也。 而言净佛国土教化众生。 世谛也。 如是等众多大乘言教。 皆说毕竟空寂法门。 即言净佛国土教化众生。 子须具读经文。 上下参综。 自相和会。 除其信谤之心。 为人宣说。 勿有赞毁之语。 此即自利利他。 同得离苦解脱。 而乃披寻圣教。 文义不同。 自信不具毁陷其身。 令他听徒成阐提业。 自损损他也。 解深密楞伽经及瑜伽论。 摄大乘论唯识论等。 三性三无性义。 一圆成实性。 二依他起性。 三遍计所执性。 圆成实性离相真实。 依他起性非有似有。 遍计所执性情有理无。 犹如龟毛兔角等物。 汝引大品经等。 或约圆成实性毕竟空理。 佛说为空。 实非空也。 或约遍计所执犹如空花。 佛说无法。 今说净土等。 教约依他起性。 从因缘生法。 非有似有。 因果之义万法宛然。 而子但见说圆成实性。 无相之教破遍计所执。 毕竟空无之文。 遂不信说依他起性因缘之教法也。 即是不信因果之人。 说于诸法断灭相者。 故经文宁起我见。 如须弥山。 不起空见如芥子许。 斯言诚可诫也。 又说。 空有皆俗随机。 第一义谛非空非有。 故说净土佛国空者。 皆俗。 随机令其入法。 何是何非。 问曰。 净佛国土离众秽恶。 一得往生。 超绝生死。 永离三恶道。 无复五烧苦。 皆是正定之聚。 悉是阿鞞跋致。 无量寿经言。 次如泥洹之道。 若尔者。 不可着相凡夫具众罪业。 心有所得而得往生。 当须依诸大乘经文及中百等论。 广学无所得法。 方可往生净土。 今乃劝人。 依观经等。 作十六观宝树池等及佛菩萨相好色身。 或称名号。 存心住相。 岂非是有所得心住着诸相成于病也。 既是有病。 未免轮回。 如何得生西方净佛土也。 释曰。 若能观一切诸法毕竟空寂。 无能观所观。 离诸分别及不分别。 作此观察。 得生西方。 咸为上辈生也。 如观经中说。 上品生等于第一义。 心不惊动。 此人临命终时。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来迎行人。 赞言。 法子由汝解第一义谛。 我来迎汝。 即生西方无量寿国。 然凡愚之人在俗。 纷扰不能广习诸大乘经。 观第一义谛。 作无所得观。 或复净持禁戒。 孝养尊亲。 或修行十善。 专称念佛。 虽有所得亦是不可思议殊胜功德。 皆得往生西方净土。 如经具说。 但往生净土行门非一。 往生之人九品差别。 岂得唯言无所得法而得往生。 不信三福十六观等往生净土也。 又有所得心通于三性。 善不善业咸能感报。 今三福等悉是善业。 经言。 是三世诸佛善业正因。 既是善业。 宁容不感净土之报。 子今云何唯以无所得而得往生。 有所得心不得生者。 出何经教。 既无圣典。 何所依凭。 今观经等具明三福十六观等。 作此相业。 说得往生。 文义显然。 不可诽谤。 宁容不依圣教自率凡情。 言有所得心不得生于净土。 以有所得心是善性有殊胜福。 能灭娑婆重罪。 得生西方净土。 如地观等言。 作是观者。 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舍身他世必生净土。 心得无疑。 此岂不是作有相观等生西方也。 若不信如是等言教。 便成不信受佛语轮。 成就十恶轮罪也。 又言。 称佛名故。 于念念中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得生西方极乐世界。 如此等经文诚证非一。 不可非废众多圣教。 言不得生唯言学无所得而得往生也。 以往生众生有凡有圣。 通小通大。 有相无相。 或定或散。 利根钝根。 长时短时。 多修少修。 咸得往生。 而有三辈九品差别。 花开早晚有异。 悟道迟速不同。 故知往生既有品类差殊。 修因亦有浅深各别。 不可但言唯修无所得而得往生。 有所得心不得生也。 以往生者非唯圣人。 凡夫亦生也。 又佛净土有理有事。 有报有化。 故修彼因有种种异。 生理净土修无相因。 生事净土修有相因。 生报净土修无漏因。 生化净土修有漏因。 土既有本末。 因亦有胜劣。 故非无相一因得生一切净土也。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6:51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fojing/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