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四 内容: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四长水沙门子璿录造论主疏三。 初释马鸣。 初生等者。 一义。 又善等者。 二义。 中印等者。 三义。 咸皆也。 躬身也。 余并如文。 二释菩萨。 具云等者。 以此方时俗不贵秦音。 故存梵语。 厌繁好简。 又削提埵二字。 由是但云菩萨。 亦者。 例前义也。 例前马鸣之三义故。 所求是佛佛即是觉。 所度是生生即有情也。 此即全取所求所度之境。 以彰能求能度之人。 即有财释觉悟智者。 即始觉之智。 情虑识者。 即六染等识。 此亦全取所有觉智情识。 以立能有者名。 亦有财释。 所求是佛智佛智即是觉。 能求是。 自身自身即有情。 此即求菩提之萨埵。 以胜显劣。 依主释也。 此三义中初唯约境。 次唯约心。 后双约心境。 又初约悲智。 二约真妄。 三约人法。 由是约心境悲智真妄人法。 以明菩萨理无不尽也。 又智度论云。 菩提为无上智慧。 亦名为觉。 亦名为道。 萨埵云众生。 或云大心。 或云勇勐心。 小品云。 是为觉一切法无障碍故。 名为菩萨。 当为大众作上首故。 名摩诃萨道行云是人于一切法悉了知。 故名菩萨。 天上天下最尊胜。 故名摩诃萨。 三释造字製作者。 拣非撰述也佛灭等者。 明造论时二五百初。 解脱者少。 故造此论以被入证也。 摩耶等者准摩诃衍论说。 有六马鸣前后异出。 一者胜顶王经说。 佛成道十七日有一外道。 问难于佛。 名曰马鸣。 二者摩尼清净经说。 佛灭后一百年有一菩萨出世。 名曰马鸣。 三者变化功德经说。 佛灭度后三百年有一菩萨出世。 名曰马鸣。 四者如疏所引。 五者常德三昧经说。 佛灭后八百年有一菩萨出世。 名曰马鸣。 六者庄严三昧经说。 过去有一菩萨名曰马鸣。 具说有六。 今当第四矣。 然准大论所说。 此菩萨道成先劫号大光明佛。 今乃助化示居八地。 父名卢伽。 母名瞿那。 又名功德日。 菩萨如别处明。 辈流类也。 真谛等者。 亦名拘那罗陀。 此云亲依。 梁元帝等者。 以此三藏是梁武帝太清二年戊辰岁。 见帝于宝云殿。 帝勅译经。 自太清二年。 迄元帝承圣三年岁次甲戌。 于正观等寺。 译金光明弥勒下生等经。 起信论等一十一部。 合二十卷。 此论乃是其年九月十日。 与京邑英贤惠显智恺等。 于衡州建兴寺译。 并翻论旨玄文二十卷。 属侯景作乱。 遂欲汎舶西归。 遇风飘还广州。 刺史留住制止寺。 请译经论。 自陈永定元年至太建元年己丑。 更译佛阿毗昙论及俱舍论等。 总梁陈二代共译经论三十四部。 一百四十一卷。 博解者。 群藏广部罔不措怀。 艺术异解[例-歹+(鉓-金)]素谙练。 神异者。 或敷座以凭河。 或当暑而无汗。 余如疏文。 大周者。 以则天初载二年九月九日。 改国号为大周。 改元为天授元年。 故曰大周则天也。 解前译者。 以后译之本是疏主证义。 恐涉情党。 故解他本。 ◎◎归依三宝者。 然诸论具阙不同。 有具归者如智论等。 有唯归佛者如地持论等。 有唯归人者如十地论等。 有并不归者如十二门论等。 此乃各随作者之意。 今所归者具也。 疏文二。 初叙意。 荷恩者。 佛大慈悲故。 垂之以教教不自阐。 传之以僧。 使我于苦不至于乐有得。 即知三宝于我大有恩德。 为感荷故而归命之。 加护者。 将欲造论摧邪显正。 先归三宝请以冥资。 助增智慧使其通晓。 故云加也。 恐其魔娆有成难事。 假以威力防外缘障。 故云护也。 生信者。 论主示居因位种智未圆。 所述论文恐鲜有信。 承力而作必信无疑。 仪式者。 夫臣子之道。 欲有所作必先告于君父。 今遗法弟子将造论文。 必先归命三宝。 为后代仪式也。 尊胜者。 三宝尊重首出众物。 为世良田。 论初归之表殊胜也。 益物者。 然佛法僧能益庶品。 其利博哉。 凡愚迷倒莫有知者。 故伸归命以显于物有大利益也。 论归命下二释文三。 初能归至诚文二。 初释文二。 今初事相。 释依投等四字。 共成归义。 谓归依归投归趣归向故。 御根下约能连持色心种子不断功能。 名之为命。 由命御之使根不坏。 即不相应行法所摄。 一身下命在身存命终身坏。 人之所重无以加焉。 举此下约所归。 以明能归也。 命可重者。 由无二故。 佛可尊者由无上故。 今以可重之命。 归于可尊之境。 是所宜也。 疏又归下二观行释也。 众生下且明迷源也。 虽言六根兼取六识。 俱从一心分湛所起。 以本是纯元之一心。 背之遂成六种根识。 识不自起由尘所发。 念念奔逸莫能自反。 即背觉合尘之义。 故佛顶经云。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今举下正显还源义。 总摄六情者。 情即根也。 以命能总御诸根故。 今举总摄别但言归命。 以命还于一心之时。 余皆随合故。 经云。 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脱。 又云。 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 然上所说但派一为多。 即是背义。 摄多为一。 即是归义。 实无能背所背能归所归也。 一心下谓有觉照为佛。 可轨持为法。 具万德和合无违为僧。 一心之上而辨三义。 故云一体。 疏然能下二通出。 体二一通约三业也。 能归体即马鸣身口意也。 业即三用。 欲显下释具三业。 所以疏有三意。 一显佛胜德。 二圆自善根。 三为彼来果。 以身业归。 显有天眼见。 以口业归。 显有天耳闻。 以意业归。 显有他心知。 圆满下昔以三业悉皆不善。 谓杀等十支今既归佛。 即三业皆善。 以身礼口赞心缘。 即杀盗淫等自然不生。 三轮因者。 三轮是果。 谓神通正教记心也。 因即三业善三轮之因。 依主释。 以因中身业归果获神通轮。 谓如意天眼天耳通也。 此能引邪归正故。 因中口业归果获正教轮。 谓宿命漏尽通也。 此能观根说法令解脱故。 因中意业归果获记心轮。 谓他心通也。 此令未信者信。 未修证者修证。 或与记莂等。 俱名轮者。 以能摧辗众生惑障故。 或见下明归之仪式。 此乃不论三业前后。 但随见闻等处。 则用三业对而归之。 此有四句。 如疏列配。 然上二句且约一期句数配属则可。 若细推之就佛就机。 恐无此理。 如佛得自在。 岂有见而不闻等处耶。 若就机者。 如见佛身不闻说法。 岂只以身作礼而不意敬口赞耶。 如闻说法不见形相。 岂只口赞而不运意作礼耶。 又虽不见闻如专意念佛之人。 岂无身口耶。 况身口由心所使。 意业不行。 身口不动。 若如此所配。 且约一期。 疏今云下二结。 属意业以身口皆由意使故。 意为根本。 余二为末。 况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诚为可重。 故但意业。 论尽十方者。 二所归分齐也。 疏二。 今初明处所分齐。 非直者。 不但也。 谓不但于一方三宝而展归命。 此解十方也。 每方下释尽字。 然有两意。 谓每方不但一刹两刹。 每刹不唯一佛二佛。 显三宝下释所以也。 普遍者。 经云。 毗卢遮那遍一切处。 此法身遍也。 法身是理报身是智。 理智不二报身亦遍。 法报是体应身是用。 即体之用应身亦遍。 余二例知。 此约所归广大者。 约能归由所归普遍故。 能归广大能所相称。 如函与盖也。 简小者。 约教释也。 亦是通约能所。 以小乘中不信有他方佛。 今言尽十方故。 拣异彼也。 然三下二明三宝分齐也。 住持者。 彫铸塑画等像佛也。 经律论三藏教文法也。 比丘等五众和合僧也。 依如是法而住持故。 别相者。 五教浅深不同。 佛即三身十身。 法即教理行果。 僧即三贤十圣八辈上人。 以五教不同三宝各异故。 同体者。 虽有本性观行融通之异并以觉照为佛。 轨持为法。 和合为僧。 皆约一法体上说故。 为福下通释宝义。 盖能生福利故喻之以田。 咸可尊重故褒之以宝。 由是三皆可宝。 故云三宝。 带数释也。 然汎论田。 有三种。 一敬田。 即三宝恭敬生福故。 二恩田。 即父母报恩生福故。 三悲田。 即贫病悲愍生福故。 此约一期别义而说。 然亦非可局定。 如三宝岂无恩耶。 智度论说。 令传法修行报佛恩故。 疏中六意之初。 以荷恩德故。 又父母岂不敬耶。 如论语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贫病岂无恩耶。 佛因众生方得成道。 故佛化身名为恩德故。 华严云。 因于众生而起大悲。 因于大悲生菩提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又云。 若无众生。 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是故菩提由于众生。 又此悲境岂得不敬乎。 故礼记曰。 母不敬。 孝经云。 敬其父即子悦。 敬其君即臣悦。 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 又佛法中一切恭敬。 又于父母岂无悲耶。 且悲能与乐。 孝经云。 养则致其乐。 又于三宝岂无与乐之义。 苟能供养即斯义矣。 故知三田各通三义。 今约别说故。 以三宝独称福田。 今所归下结简该。 同体者。 以今法宝中体相二大。 正是同体三宝。 故云该也。 别相是正同体是兼。 在文可见。 疏中不配住持者。 以住持佛法二俱色收。 全用此中体大为性。 故下云。 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 又彼僧宝不离五众。 此亦体大所摄故。 下文云。 真如自体相者。 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等。 此中同体便摄住持。 故不言也。 论最胜下。 所归三宝文三。 初佛中疏二。 初略配过小有两意。 一佛果(三身三德)过于小乘之果故(罗汉辟支佛)二菩萨所归之佛(报身)过于小乘所归之佛(化身)超因亦二意。 一佛果(妙觉)超于菩萨之因故(等觉已下)二真应无碍(自受用身)超于菩萨所见他受用身故。 然若据马鸣所见。 合是他受用身。 今以意业归之。 不取眼见。 眼见则随其功力。 意归则极至真身故。 当自受用尔。 上各二义中前义为正。 业者下标。 谓意下释也。 意明业之一字通身口意。 如疏所配。 然最胜之言亦通三业。 谓遍知是意业最胜等。 亦可救世利他。 余当自利。 即自利利他悉圆满也。 若配三德。 即如次为智断恩也。 疏遍知下别释中四。 初明佛意业。 真智下亦名实智根本正体智等。 此智证理之时。 尽真如际无不圆极。 故名遍知。 即如理智证真义。 俗智下亦名权智后得等。 此智分别缘生染净等法。 无不明了。 亦名遍知。 即如量智达俗义。 理量下双结也。 谓此二智缘二境时。 不前不后亦不一时。 智体无二境亦无二智。 无二者。 其体不异其用有殊。 约知真处名为真智。 约知俗处名为俗智。 境无二者。 谓色即是空为真境。 空即是色为俗境。 由是证真时必达俗。 达俗时必证真。 证真达俗竟无前后。 况无心外之境。 何有境外之心。 心境浑融为一法界。 强分能所故曰智境。 了无能所方曰无倒遍知。 无倒即正也。 如理如事故。 疏色无下二明佛身业也。 华严等者。 即不思议品中一一根遍即大也。 不坏根性即小也。 性即体性不坏见闻之体故。 谓眼见耳闻对境不错。 不杂等者。 正遍之时根相宛然。 各有区别不相浑杂。 所谓度量则不见边涯。 覩对则未尝移易。 是以极至梵天。 不见丈六之顶。 遍满法界不起寂灭道场。 大小无碍为若是也。 相作者。 谓一一根皆能见闻觉知。 非同凡夫眼唯见色等。 炳然者。 谓分明无乱之义。 斯即事也。 性空即理也。 谓所见之色全性而起色。 正起时即是性起也。 斯则事不碍理。 本疏复云。 妙理常湛而不碍业用广大。 此句即理不碍事。 此乃性起为相。 一多缘起而无边。 相得性融。 千差涉入而无碍。 其犹镜像水月。 思之可知。 华严云。 佛身无去亦无来。 所有国土皆明见。 又金刚云。 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又下论云。 色性即智智性即色。 遍一切处等。 皆斯义也。 圆回下然通两意。 一约一会之中各见佛面。 二约他处遍应同时。 十方下约处显遍。 无有一处而不有佛故。 多机下约机释疑。 闻说十方齐现。 将谓分身赴感。 今云多机顿感。 应虽一时而其佛身寂焉不动。 如一月影千万人见。 各随其人东西而去。 影且不分。 佛亦如是。 故华严云。 佛身充满于法界。 普现一切众生前。 随缘赴感靡不周。 而常处此菩提座。 疏世者下三明佛口业中三。 今初所救三世间者。 智正觉世间。 众生世间。 器世间。 正觉为能化众生为所化。 器界为化处。 以器界是无情正觉是佛故。 唯众生为所救也。 疏大悲下二能救也。 三缘者。 谓四无量心皆具三缘。 一众生缘。 缘于众生如父母眷属等。 二法缘。 缘于众生俱是众法合成。 三无缘。 不见众生及与法相。 今虽言悲必具四心。 无缘下释大字。 于三缘中此最胜者。 谓与法性同体故。 名为大也。 佛性下引证。 暂救等者。 反显也。 谓暂起缘心好行小惠。 见贫苦者或施以金帛。 济以衣食。 见危难者或施以无畏。 致之安乐。 不忘我人众生之见。 有厚薄亲疎之心。 此则必不长久。 不唯不久。 抑亦不普。 以见众生及以我相。 生疲劳故。 由是佛法诃为爱见也。 永救等者。 顺明也。 谓见众生本成佛道如我无异。 伤此迷倒妄处轮回。 若返其源定当作佛。 是故为化一众生。 于微尘处经无量劫难行苦行。 于一既尔。 于多亦然。 此乃不唯久永兼。 能普救方曰大悲。 故下文云。 所谓发愿尽于未来。 化度一切众生。 使无有余。 皆令究竟无余涅槃。 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 法性广大遍一切。 众生平等无二。 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疏然万下三通妨也。 或曰。 佛具无量功德。 何以唯举大悲。 故此通之。 万德者。 谓三明八解五眼六通十力四无。 所畏十八。 不共法等。 佛德无量今言万者。 举大数尔以本性功德无量故。 果显之德亦无量也。 大悲为力等者。 准阿含说。 凡力有其六种。 谓孩子以啼。 女人以瞋。 国王以憍傲。 沙门以忍辱。 罗汉以精进。 佛以大慈悲。 如佛垂登正觉。 魔兵大至。 佛入慈定魔即退败。 况大慈悲是佛心体。 故经云。 佛心者。 大慈悲是。 今请加护理合称之。 疏者者下四结德属人也。 疏牒论文故。 重言者。 德即上说三业功德。 谓遍知者。 色无碍者。 救世者者。 谓人也。 论及彼下二法宝也。 疏二。 初出体。 四种即教理行果。 教浅者。 能诠麁显是假名故。 理深者。 所诠真实智所证故。 行分者。 因位功力未究竟故。 果圆者。 智断二德悉成就故。 今取下去取。 初二句标。 故约下正配论文。 约佛明法。 即当果法显身等者。 身是用大。 依体相起由。 佛证得体相二大。 然后起用。 既为所证即当理法。 疏标下二释文二。 初解标文。 即论之初句中。 二今初单解及字。 简前者。 明法不是佛。 如言彼子及父。 即知子父不同也。 合集者明。 佛法皆归。 如言请子及父。 即知非独一人而已。 疏此中下通释。 此文二。 初正释文。 非一义者。 彼佛及法二不同故。 非异义者。 此法离佛非别有体。 即是彼身之体相故。 当知佛法不即不离也。 以是一心义。 说佛法也。 以用下二通伏难。 初正通也。 难曰。 既云彼身体相合配属佛。 其义则顺。 何以却云法宝耶。 故此释之。 以佛有三身。 用大之中已摄报化。 即属佛宝。 体相二大正是法身。 配归法宝。 于理甚宜。 疏以彼下二转释。 或曰。 此句既属法宝。 何故复言彼身。 彼身岂非佛耶。 故此释之。 谓依体起用用不离体故。 今约用以标体。 相会用归体。 故云彼身。 非谓都属佛宝。 疏次二下解释文三。 初正释体相二。 初体中三。 初释法性。 上句释体大者。 即法性真如海一句。 释上标中体之一字。 法性下略标意。 谓显真性平等顿周。 情与非情共一体故。 染净因果皆此性故。 故云普遍。 非直下释也。 若言佛性。 即但局于果不通诸法。 若言法性则无所不该。 不唯于佛也。 一切法则色心染净等性谓真性。 即体大也。 即显下结也。 染谓世间法。 净谓出世法。 情通凡夫圣人。 非情通净土秽土。 深则竪穷三际。 广即横该十方。 故华严云。 法性遍在一切处。 一切众生及国土。 三世悉在无有余。 亦无形相而可得。 智论下引证。 今则一往随名定义。 故有斯文。 若知三名一体。 情与非情俱佛性也。 只是真如一法随相异名。 既名随相异。 则法性语通佛性语局也。 以佛亦即是法以法未即是佛。 由此佛性法性同而不同。 故金錍云。 然虽体同不无小异。 凡有性名者。 多在凡在理。 无性名者。 多通凡圣等。 应知名虽。 有异其体元同故。 圆觉云。 与一切法同体平等。 论下文云。 一者体大。 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 言真下二释真如。 此明下标意也。 以无变异故名真如。 真者下释义。 伪谓诈伪。 鍮如真金妄谓虚妄。 影如本质。 今明法性悉无此事故。 名为真。 无改异者。 过去如现在。 色中如受中。 染处如净处等。 故经云。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无有变异故名为如。 又真者不可遣。 如者不可立。 故下文云。 无有可遣。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亦无可立。 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法性若此故曰真如。 三释海字疑意释意。 如疏可知。 法准思之者。 应云真如随缘成于染净。 染净虽成真如不变。 无变之性不碍染净。 染净万差不碍一性。 是故性相无二也。 由是海之一字以喻真如随缘不变。 下句下二释相大。 即无量功德藏一句。 释上标中相之一字。 法身者。 约果如来藏者据因。 以体不二故双举也。 藏约含摄身名积聚。 所摄所积皆性功德。 如下文云。 二者相大。 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 遍照法界义。 真实识知义。 乃至云。 无有所少义。 故名为如来藏。 亦名如来法身。 疏或此下二却收教行初两句标。 即是前来所拣。 浅分者今约义。 却收表无所遗。 谓教及行俱有含摄。 悉名为藏。 教含下释也。 教为藏者。 以能含藏斯诠无量事理之胜德故。 此乃所诠名德能诠名藏。 德之藏也。 教义二法不相舍离。 故华严云。 文随于义义随于文。 是以能诠之教。 名为藏者。 即德藏也。 行摄等者。 释行名藏也。 以行能摄藏所成功故。 此则所成名功能成名藏。 功之藏也。 然功行二法亦不相离。 但修习名行成就曰功。 是以能成之行。 名为藏者。 即功藏也。 下文云。 如来功德皆因诸波罗蜜等无漏行熏之所成就。 当知下结也。 然理中含藏唯是性德。 果中含藏兼修生德教含义。 德行摄功德由是四种。 皆名藏也。 虽通四法。 但教行是兼理果是正。 宜善分别。 疏又海下三重释海喻。 此有四义。 体相相半。 前二喻体后二喻相。 体则竪深而横广。 相则具德而现法。 亦可体相皆具四义。 以此二法不相离故只是一体而有二名也。 故皆具四百非者。 此于一异有无等四字。 上明之。 谓一非一亦一亦非一。 非一非非一。 为一四句异等。 例此共成十六。 又过现未来各有十六。 成四十八。 又已起未起各四十八。 共成九十六。 并根本之四都成百非。 然过虽无量总而言之。 不出一异等四。 是故约此以明百非。 此等俱无仍非暂尔。 故名永绝。 故下文云。 当知真如自性非一相非异相。 非非一相非非异相。 非一异俱相。 非有相非无相。 非非有相非非无相。 非有无俱相等。 若以此十句。 一一能生十使烦恼。 亦成百非也。 是则言语路绝心行处灭。 不可识识不可智知。 深中更深故云甚深。 故智论云。 智度大海唯佛穷底。 包含物者。 如下文云。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诸法虽多不踰世。 与出世今皆摄尽。 此即大中又大故云广大。 如楞严云。 外洎山河虚空大地。 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无德不备者。 如前所引相大中文结云。 乃至无有所少义。 故无不备者。 盖言备也。 无像不现者。 随染缘即现三细六麁等染像。 随净缘即显十力四无畏等净像。 故下文云。 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 悉于中现。 不出不入不失不坏等。 楞严云。 色心诸缘及心所使。 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 妙心中所现物。 华严云。 譬如深大海珍宝不可尽。 于中悉显现众生之形影。 甚深因缘海。 功德悉无尽。 清净法身中。 无像而不现。 更有八奇特十胜相。 皆喻真性也。 论如实下三僧宝也。 疏三初总相简辨凡圣者。 凡谓内凡三贤外凡十信及未入位者。 但方袍圆顶亦名凡僧。 圣谓小乘四果大乘十地宝。 唯圣位者。 以能发无漏智断障染证真理故。 菩萨为胜者。 以行二利除二执断二障证二空。 比对小圣。 此为胜也。 是故下结拣大。 拣地前菩萨拣小。 若据马鸣所归。 合是九地已上。 今约地上同是如实行故。 所以归之。 疏谓证下二正释当句二。 今初依本论证理。 起行者。 谓地上菩萨发无漏智。 证真如理。 所起之行一一契真。 无不如实。 实即实相也。 行如于实名如实。 行下文即随染本觉智净相文。 彼文但云依法力熏习。 如实修行满足方便。 今疏随文配位。 故有是地前等言也。 地满位者以地满行绝故。 言位而不言行。 今举如实以等地满故。 云举中等后。 二又依下依宝性也。 前约地位竪论故。 以地上等取地满。 今约智行横说故。 以正体等取后。 得了如理者。 此依真如门修其止行。 亦是离相行。 亦即证真义。 故名如实。 备知等者。 此约生灭门修其观行。 亦是随相行亦即达俗义。 故名遍修。 如下文云。 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 离于妄见不住生死。 观一切法。 因缘和合业果不失。 起于大悲修诸福德。 摄化众生不住涅槃等。 此同净名经云。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然此二说约位约智。 虽即有殊。 俱就地上而论故皆取之。 然据论主示迹因地。 合归一切圣贤。 若以此而言等字。 通于下位。 即以圣等贤以大等小。 自然合前归心广大理。 该同体之言也。 疏又解下三兼取上文三。 初正释。 举德取人者。 如名人为三藏等。 随修一行等者。 谓此菩萨修一行时。 具一切行。 以此一行。 如理起故。 理体具足无不摄故。 故云集成等。 法界者。 此之万行既依理起故。 一一行皆契于理。 理遍行遍故云等也。 是谓非真流之行。 无以契真。 即斯义也。 积功所得者。 德者。 训得也。 即地上菩萨所修等法界之行。 名之为德。 由地前久积功力。 至于地上而获得故。 此乃功力为因是能得。 实行属果是所得。 今因果合论故言功德。 人能摄德者。 功德多少属于一人。 若无其人约何言德。 人有此德则人是功德之藏也。 正叹行德者。 是前积功所得之行。 即如实等法界行也。 据后下引证可知。 疏然菩萨下二通妨。 或曰。 此句既属于僧。 何以前文指云法宝。 故有此释。 如前教理行果俱名为法。 今此是行故属法宝也。 亦如下三引例。 此则前于佛中取体相。 后于僧中取功德。 共成法宝。 若使体相归佛功德还僧。 则何有法宝而归敬之。 通上下者在上为法在下为僧如前体相之文。 在上为佛在下为法故引为例也。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7:16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fojing/1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