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十七 内容: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十七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梵行品诸师。 谓梵行四心为体。 圣行三品为体。 引经云。 说四无量是梵天道名转梵轮。 说四谛是第一义天道名转法轮。 又师言。 慧定戒为梵行体。 七善悉知知即慧也。 四心是十二门禅即定也。 后明持戒得失即是戒也。 若然与圣行何异。 异者梵是化他圣是自行圣。 以慧为正。 戒定相成梵以戒为正慧定相成。 圣是圣人所行。 梵是净道。 道通凡圣。 圣先戒后慧。 梵先慧后戒。 是为梵圣异也。 又师言。 因果是梵行体。 梵者言净是涅槃因。 能得涅槃故以因果为梵行体。 义皆不然。 若四心为体。 斯乃梵天道。 非大涅槃。 若三品为体。 虽异圣行不出二乘。 非大涅槃。 因果为体者尚存因果。 云何名净非大涅槃。 若非大涅槃是谁梵行名义无取故皆不用。 今言梵者名净。 净义有三。 谓净净。 不净净。 非净净非不净净。 云何净净。 所谓七善四无量心三品六念。 如是等法悉是出世涅槃净道。 今以梵行遍净诸净。 文云。 谁是一切诸善根本。 当言慈是。 是名净净。 云何不净净。 我说是慈有无量门。 所谓。 神通。 调象。 调狂。 治眼。 治创。 慈游世间悲入汤镬。 慈善根力无所不现。 使诸不净悉皆得净。 是名不净净。 云何非净净非不净净。 所谓大乘大般涅槃。 非因非果非自非他。 非染非净毕竟清净。 即是如来常乐我净。 文云。 慈若有无是有是无是声闻慈。 慈若有无非有非无。 如是之慈是如来慈。 如来慈者乃是非净净非不净净。 若此三慈纵横并别。 非妙非净即一而三即三而一。 不可思议。 乃得名为清净梵行。 从三得名名梵行品。 文为二。 初明梵行。 次叹经。 初梵行为三。 先七善。 次四心三持戒。 初七善中二。 初徵次释。 释中三标释结。 标则标章。 唱数列名。 此七善者。 前三通自他。 次两专自行。 后两是化他。 若旁正言之。 正是化他旁是自行。 释中二。 初明别七善。 次明圆七善。 别七善中即为七章。 初释知法者。 法通自他。 以知法故能自行化他。 此章亦有标释结。 初标如文。 次释中二。 先列。 次释。 释中十二部经为十二段。 初云修多罗者。 旧云。 无翻五义训释。 或云。 契经是用此代彼。 或云。 契经是正翻。 开善云。 但通无别。 庄严云。 有别即是偈颂长行。 引成论云。 祇夜颂修多罗。 祇夜者。 具足应云路伽祇夜。 祇夜翻为句亦云颂。 开善云等句。 庄严云等颂光宅云重颂。 是颂长行之偈。 受记者。 梵云和伽罗那。 论云解义经。 此翻受记。 即授六道三乘等记。 伽陀经。 一云不等句。 二云不等颂。 三云直偈。 即孤起偈。 所言除修多罗者。 除别相被颂长行。 又言及诸戒律者。 又除戒律中有此偈。 知前有长行。 无长行者即是孤起。 优陀那。 论云。 无颂之长行。 经云。 无问自说因缘。 此偈出法句。 尼陀那论云。 本末次第即因缘经阿波陀那。 论云。 即譬喻经。 伊帝目多伽。 论云。 一竹伊帝目多伽。 开善翻如是语。 庄严翻为本事。 言我所说名界经者。 各有界别。 欲明各有封印。 名如是语。 阇陀伽。 论云本生。 然本生本事不异。 即合第九为本生。 第八为如是语。 开异者第八名本事。 第九名本生。 毗佛略者。 论云广。 今经方广。 亦云鞞佛略。 直广是小乘中名。 方广是大乘中名。 阿浮达磨即未曾有。 优波提舍。 即论义。 亦云大教。 亦云解义。 大乘中没解义名。 光宅。 以前和伽罗那名解义。 谓解受记义(云云)。 菩萨若能下。 是第三总结。 次释知义者。 即知十二部经所诠之理。 今明此解极略应言解十二部经空平等义。 又于一句解无量义。 又解毕竟清净义。 若解三义义势则周。 第三知时。 如是时中任布施善即是化他。 余句多是自行。 四释知足下。 两善是自我。 五自知者。 谛视善不善。 如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六云何知众下。 两善皆属化他。 知众者应备知十法界众。 文中略举人及二乘。 于一一众施三业化。 但略举身口。 又化他多用身口。 少用意是故略之。 七知尊卑者。 应备知十界尊卑。 文亦简略。 不信是阐提。 即地狱界。 此则极卑。 不往僧坊。 无事中福德。 即饿鬼界。 不礼拜是憍慢。 即畜生界。 不听法不受法训。 谄曲很戾即修罗界。 不至心听散善不专即人界。 不思义者虽至心听不能思义是天法界。 不能修行。 但有闻思。 无有修慧。 是二乘方便道浅劣皆卑。 但求小乘无大志愿。 虽复发真此亦为卑。 若求大乘此乃为尊。 次第相望乃至圆别。 是佛菩萨界。 如是节节迭为尊卑。 善男子去。 即第二明圆七善举两譬者。 如意珠譬圆生善。 甘露譬圆灭恶。 一善一切善无善不备。 一灭一切灭无恶不除。 故举两譬。 先譬。 次合譬可见。 次如是下合譬云。 于人天中最尊最胜。 若直以世人天解者未为允当。 于贤圣人天中尊胜乃应合文。 善男子是名下。 第三总结。 能具七善即梵行中之一品。 第二明四无量心者亦名四等。 无量从境。 四等从心。 何者前境非一故名无量。 在境虽多。 我心一相故名为等。 通而为言。 境亦名等。 心亦无量(云云)。 文为二。 初明四心。 后明心果。 初辨四心又二。 先明次第四。 后明圆四。 次第又三。 一略标。 二论义。 三领解。 初标如文。 次迦叶下论义。 先问次答。 问开五难。 一难四心应三。 二难四心应一。 三重难四心应三。 四难四心应二。 五重难四心应一。 合而言之亦成三难。 第一与第三难四令三。 第二与第五难四令一。 第四一难难四令二。 且依经文而分五难。 第一以两心无异同能治瞋应同是一。 喜能与乐舍能除痴。 是故但三不应有四。 慈有三缘下。 第二皆同有三难令唯一。 先唱三缘。 次释三心。 三缘深浅但为一义。 然约境虽异缘心无别。 如缘贫穷即众生缘。 知此贫人应须衣食即是法缘。 若知众生须知如来受第一乐。 则无所须即是无缘。 能缘既一不应有四故只是一缘五阴名众生缘者。 五阴从何而生。 缘所须物而施与之。 是名法缘。 若缘如来不须此物。 即是无缘。 欲明缘境心遍。 乃至上缘于佛况复余境。 慈之所缘下。 第三举三缘难。 众生境浅法空则深。 无缘两无是故极深。 既有三缘宁得有四只应有三。 成论人云。 缘生是生空。 缘法是法空。 缘如来是平等空。 此失文意。 文云。 缘众生者。 缘于父母妻子愿与其乐。 何时云空。 人有二种下第四难。 人有二种。 见行利根。 爱行钝根。 利人好瞋为教钝者。 十遍不解是故生瞋。 为此义故须修慈悲以舍瞋心。 钝见利者恒生嫉妬。 所以令其修于喜舍即除嫉妬。 若尔只见有二不应有四。 夫无量者下。 第二以名字离合作难既言无量岂得唯四。 既其但四不应无量。 若无量者唯应是一。 次如来答为二。 先破定四之执。 次答无四之难。 初有三。 一明教门广略不定。 二明反常不定。 三明治惑不定。 既其不定何必须四。 初约十二因缘不定为答。 或十一乃至二一因缘。 随机利益不可为定。 除生一法者。 河西云。 萨遮尼揵。 聪明鍱腹。 头戴火冠来至佛所。 其心高逸不听佛法。 密迹杵拟怖方听法。 其父是梵志母是尼揵。 俱共出家。 以从非法父母生故。 唯此为耻。 余无所惮佛将护之。 故除生一法唯说十一。 为迦叶说。 以辟支根利复无忌讳。 具说十二。 善男子如来方便下。 第二反常不定。 或谓口密不定。 佛实具足常乐我净。 亦说无常不净。 生死实是无常不净。 亦说常乐我净。 善男子或有众生下。 第三治惑不定。 谓身密不定。 作转轮王施财是舍。 与五欲乐是喜。 作僕使趋走是慈。 诃谏是悲。 善男子是无量下。 第二答无四之问。 又二。 前总后别。 总又二。 初举二事。 次总非前问。 举二事者。 前举体异。 次明用异。 初体异者。 得报不同。 慈得遍净。 悲得空处。 喜得识处。 舍得不用处。 处异故治惑不同。 如是无量伴类下。 第二明用异者。 贪取人物。 慈与人物。 瞋与人苦。 悲拔人苦。 嫉忌人乐。 喜与人乐。 痴长憎爱。 舍亡爱憎。 以是义故下。 二总结前非。 非一者非第二第五。 非二者非第四。 非三者非第一。 第三如汝所说下。 第二别答五问即为五章。 此初答第一治惑难唯三无四。 今明。 虽同治瞋。 瞋有轻重。 是故成四。 有六复次如文。 是故迦叶是无量下。 答第二同缘难。 治惑不同伴类有四。 何得令同。 有三缘但共为一。 复以器下。 答第三浅深难。 难令有三。 今明随用有四。 岂逐行为三。 或言器是境。 以行分别下。 答第四据人利钝难。 欲明虽有两人而有四行不得为二。 以无量故下。 答第五名字难为二。 初列四章门。 次广解释。 欲明无量有四句。 何妨得有四种无量。 迦叶白佛下。 第三领解如文。 世尊颇有菩萨下。 第二明不次第即圆四心又二。 初料简小慈。 次显大慈。 此之大小小亦不小。 不可以凡夫为小二乘为大。 二乘为小菩萨为大。 何以故凡夫二乘俱不住于大涅槃故。 今以次第慈为小。 不次第慈为大。 此两俱住大涅槃故。 有人。 以似为小真为大。 此亦不然。 次第似真俱小。 不次第似真俱大。 故简小有两问答。 初问有菩萨住大涅槃有慈悲心。 非是大慈心不此正问次第梵行。 次佛答为三。 一唱有。 二释有。 三结有。 初倡如文。 次释有中二。 先出境。 次明观。 初境有九品。 冤亲中人各有三品。 或谓中人唯一但七。 中人于我无冤无亲不须开三。 一往如此。 然此中人不无愚智贵贱之殊。 故可分三便成九境即有九慈。 次是菩萨下正明修观。 若全未修。 但欲与其三亲三乐三冤三苦。 三种中人不与苦乐。 若初修慈。 于三亲中与三品乐。 于三中人与三品乐。 于三冤人上冤与下乐。 中冤与中乐。 下冤与上乐。 第二修时。 上冤与中乐。 中下两冤与其上乐。 第三修时。 三冤併与上乐。 未是亲中三种之乐。 第四修时。 即以中人下乐併与三冤。 第五修时。 以中人中乐併与三冤。 第六修时以中人上乐併与三冤。 第七修时。 以三亲下乐併与三冤。 第八修时。 以三亲中乐併与三冤。 第九修时。 以三亲上乐併与三冤。 是名上冤与增上乐。 尔时得名慈心成就。 又直取三品乐与九种境。 初入观时三亲与三乐。 第二时中亲与上乐。 下亲与中乐。 第三时下亲与上乐。 第四时下中人与下乐。 第五时下中人与中乐。 第六时下中人与上乐。 第七时上冤与下乐。 第八时上冤与中乐。 第九时上冤与上乐。 是名慈心成就。 今文中但略有四番入观。 初番三亲等与上乐。 此总三亲以为一番。 别开三冤以为三番。 若明修观实有九品修习不同。 而今文中但明三品。 善男子是名得慈下。 第三结有。 世尊何缘下。 是第二番亦先问。 次答。 答为三。 一倡难成。 二释。 三结。 初文但次何以故下释先法。 次譬凡举四譬如文。 惑彊慈弱不得名大。 达惑慈成方名大慈。 以是义下第三结。 善男子菩萨住初地下。 是第二显大明圆四心方是大慈。 文为二。 一明大慈。 二明虚实。 初大慈又三。 一正明大慈。 二明兼用。 三明善本。 初正明大慈又三。 谓倡释结。 初倡如文。 次释中意者。 上来于上冤与上乐。 未于阐提与其上乐。 今此圆慈。 缘于阐提。 但见实相不见其过。 故不生瞋方是大慈。 三结如文。 善男子为诸众生下。 是第二明慈兼用者。 若慈但与乐悲唯拔苦则非兼用。 今明慈亦拔苦悲亦与乐。 舍中亦二如文。 唯四无量心下。 第三明善本为三。 初为六度本。 次为发心本。 三自相本。 迦叶白佛下。 第二明虚实开善谓为实观亦先问。 次答。 问为三。 一夺难。 二纵难。 三遮难。 初夺难者又二。 先法。 次譬。 初法者明虽欲拔苦实未拔苦。 皆是虚言。 虽欲与乐。 实不得乐。 此是假说。 次举譬显。 亦如比丘作假想观。 观羹为薉而实非薉。 虽言与乐实不得乐。 世尊若非虚妄下。 第二纵难。 纵有实益何以不见得安乐者。 若实与乐今佛菩萨无量无边。 何以不见与众生乐。 若当真实下。 第三遮难。 佛若答言是虚无实如来亦由往昔行慈得为梵主。 最胜最上何得无益。 是故遮云。 不得无益故名遮难。 次佛言善男子下。 答前三难。 初答遮难。 次答夺难。 三答纵难。 初答遮难为二。 先叹其遮。 次正答。 答中四偈为三。 初一行明大慈。 次一行大悲。 三两行格量。 实能与乐功福无量。 善男子夫修慈者下。 二答夺难。 又二。 初倡真实。 故举声闻假想之非。 显菩萨是实。 云何知耶。 第二广明是实。 又五。 一实能转境。 二实能治惑。 三实能善本。 四实能遍诸法。 五实不可思议。 初为三。 一倡。 二释。 三结。 初如文。 释中意者。 解此有二。 一实能转境。 二但能令见。 若转金为土则可实转。 若令众生为非众生但能令见。 一师云。 经云能成。 云何二解。 菩萨非但能转金成土亦转众生成非众生。 非众生者即是草木。 转非众生成于众生。 若言众生本来虚妄无所有者。 当知众生有非众生。 若言诸法有安乐性。 即非众生亦是众生。 情与无情有性无性准此可知。 私问。 若众生与非众生实更互转。 情作无情无情作情是义难信。 若不实转圣力徒施。 总而言之只是诸佛菩萨。 自既依正。 不二而二二而不二。 能令众生亦复如是。 此则永转。 若暂转者。 不无斯义。 亦令转者不自觉知。 况复慈即如来如来即慈。 慈即佛性佛性即诸法。 敬请后德思之思之。 复次善男子下。 第二明实能治惑。 又三。 谓倡释结。 旧云。 四等但是功德猗乐相伏非究竟断。 此中四等即是般若即是能断。 复次善男子四无量下。 第三明实为善本。 又二。 先明能为大乘善本。 次明能为三乘善本。 初又二。 初明通为一切善本。 次明能为布施之本。 初文可见。 善男子菩萨下。 二偏明为布施之本。 又五。 一正施本。 二无相为得。 三有相为失。 四明一心即四心。 五广发誓愿。 初明施本举八事。 为下八事作本。 如是施时下。 第二明无相为得。 又三。 初总。 次别。 三结。 初如文。 次别中云。 不见因果者。 施时是因。 得报是果。 得果是常。 不得是断。 菩萨皆不作如此施。 三虽复下结如文。 善男子菩萨若见下。 第三明有相为失为三。 法譬合。 法如文。 譬中。 人譬浅行菩萨。 箭譬悭起。 眷属请医譬知识劝施。 言且待者。 譬不肯时施。 我当观者。 取相分别。 毒箭谁射。 譬分别福田若持若犯。 何箭竹柳。 譬分别施物何物可舍何物不可。 所有毒者。 譬执施之人竟不知施。 而命终者。 既不得施为悭所蔽断善根命。 合譬如文。 复次善男子下。 第四一心即四。 显圆慈相。 明行施时具有四等。 施时生慈及以起悲施时心喜施已是舍。 菩萨于慈心中下。 第五广发誓愿。 凡有八重。 初明施食乃至灯明。 初三如文。 第四施衣云离身一尺六寸者。 一依理云。 裂诸见衣除十六知见。 二依事云。 面各四寸即一尺六。 第五施华香中云无戒者。 是无戒之戒非是不受及受不得之无。 华严云。 如虚空戒无所依戒。 大集云。 无所住戒见住戒非故。 言无作戒者非是非色非心之无作。 乃是此戒。 不作生死涅槃之戒。 余如文。 善男子一切声闻下第二为三乘本。 又三。 初明三乘。 次一切法。 三总结。 以此章用慈摄一切法无法不遍。 圆慈之义转更明显。 然善本者。 即是利他。 利他之中慈悲最胜。 初文即是三乘。 菩萨摩诃下。 第二别列一切法。 不净与出入息即是二甘露门。 七方便者数师云。 一不净。 二别相。 三总相。 四煗。 五顶。 六忍。 七世第一。 论师云。 一色苦。 二色集。 三色灭。 四色道。 五色过。 六色味。 七色出。 三观处者。 谓苦无常无我。 此小乘名。 若大乘者。 观十二因缘苦业烦恼。 以为三观。 又璎珞云。 明三观者。 二谛观。 平等观。 中道第一义观(云云)。 无争有三解。 一云。 慈心成故无争。 二云。 空解明故无争。 三云。 随心觉照与物不争。 本际智者二解。 一空解为本际故。 阿若憍陈如。 名了本际。 二以边际智。 缘延促自在为本际智。 以是义下。 第三总结。 善男子能为善者下。 是第四实遍即是诸善。 亦是遍于一切善法。 明圆慈转显。 又二。 先明即大乘诸善。 一十五句。 次明即小乘诸善。 有十六句。 初十五句。 句句中皆结是如来慈。 慈若无常下。 是第二遍小乘善法十六句。 亦句句后皆结是声闻慈。 善男子慈若有无下。 第五明实不可思议。 又四。 一叹大慈体。 二叹行慈人。 三叹诠慈教。 即大涅槃。 四叹说慈主。 初叹慈体。 旧有三解。 一云。 众生慈缘有。 法缘缘无。 无缘缘非有非无。 二云。 初地至三地。 空心多故是无。 四地至七地。 有心多故是有。 八地至十地。 有无并观故云非有非无。 三云。 同据佛果妙有故是有。 无生死界故是无。 冥真故非有非无。 今言不然。 缘五阴法如何是无。 若是无者即应入真。 既不入真何得是无。 有若是无。 无缘何异。 又初地至三地。 岂一向空。 又非有无岂皆佛地。 今文叹于行慈之人。 但行慈者皆有双非。 不必唯佛此乃正明梵行中意。 若缘净净是无。 若缘不净净是有。 若缘非净非不净。 是非有非无。 不并不别。 又缘于三谛。 缘真故无缘。 俗故有缘。 中故非有非无。 中论云。 因缘所生法。 即空即假即中道义。 问四句是戏论何以释经。 答定性四句即是戏论。 假名四句非是戏论。 菩萨住于下。 第二叹行慈人。 是大涅槃下。 第三叹诠慈之教。 诸佛如来下。 第四叹说慈之主。 迦叶白佛下。 第三追答第二纵难。 前难云。 慈悲若实应有利益。 故更牒问请答。 还复进退两难一就实修慈为难。 若佛实修应与众生。 何以众生不得慈益。 若慈不能与众生益。 慈即无用。 答又三。 初明实有益。 二引事证。 三结叹不思议。 初又三。 前倡有益。 次善男子下释益。 三以是义故下结益。 初如文。 次释益。 若定业不转则不得益。 若不定业则得益也。 虽是定业若修善者还成不定。 如定寿八十此不可转。 若中间非横慈即益之。 云何定业。 如初兴杀起重毒害。 杀时决定杀后畅快。 并起恚心。 此业即定则不能与乐。 若不定者慈能与乐。 问业自不定自应得乐。 何须慈与。 答业虽不定或转成定。 若得慈益转重为轻。 见虎豹等自然生怖者。 喻行慈者人见生喜。 善男子我说是慈有无量门下。 第二引事为证。 凡举八事慈运神通以救众生。 初事中文云。 谓呼是血者。 有三解。 此是十二年前未制坏色故纯着赤。 二云。 五部不同。 十诵一衣三种杂点。 五分四分三随着一。 谓青泥木兰。 木兰赤色。 三云三色。 衣中一衣即用三色点之。 如大豆许。 但诸弟子併着点衣但其点虽小遥望犹赤。 次五事可见。 第七事初云憍萨罗舍卫者。 或有言是一国异名。 或云。 憍萨是附庸国。 其国有贼故波斯遣兵。 善男子下第三结叹。 夫无量者。 不可思议乃是通叹菩萨所行。 不可思议叹次第慈。 诸佛所行即叹圆慈。 是大乘典即是叹教。 皆不思议俱会一圆。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不可说不可量。 梵行品之二起卷。 是第二明四心果。 又为二。 初明三心极爱地果。 次明舍心空平等地果。 旧二解。 一云。 三心未成但共一果。 一心已成独得一果。 二云。 三心同是有行故共一果。 一心空行独得一果。 义皆不然。 三心未成何以得果。 又四心同缘众生。 同缘于法。 同是有行。 同缘无缘同是无行。 有无既同三一应等。 今亦一往别圆两判。 别者即理而事。 慈悲喜三与爱相扶故制一果。 舍心扶空故独一果。 若圆判者。 上明一慈即悲喜舍。 圆慈即遍一切诸法。 无法不收果岂隔别特是文略亦是互现(云云)。 一子地文为二。 初明地果。 后论义。 初先倡章门。 次解释初文。 旧云。 是性地。 二云。 八地已上。 三云。 是初地。 今明不然。 先明圣行即是自行已云初地。 此明梵行即是化他。 先之自行已入初地化他何容但是性地。 何容超至八地已上斯皆若过若不及。 正是初地证化他果。 云何此地去。 是解释。 先标两章。 谓极爱一子。 然极爱故一子。 一子故极爱。 不应有异。 而今分别。 极爱就心。 一子就境。 子非我内故言外境。 次释中凡举五譬。 初譬释极爱。 四譬释一子。 结判分明。 初如文。 譬如父母下。 第二譬菩萨见诸凡夫起恶。 因是生悲。 如人小时下。 第三别譬发心学人起于取着。 土块等譬五阴。 下文合云。 身口意业。 左譬实智。 右譬权智。 又左譬定观。 右譬智拔。 捉头救其身非。 挑出救其口过。 譬如父母下。 第四别譬众生感于苦果。 故言同生地狱。 譬如父母下。 第五通譬救因果。 迦叶白佛去。 第二论义。 两番问答。 初番论义。 次番领解。 初中先问次答。 初问为二。 一直申不解。 次若诸菩萨下。 正是论义。 或云五难。 或云三难。 一难杀婆罗门。 二难骂提婆达多。 三举须菩提为况。 初杀婆罗门。 又三。 一何故杀。 二应护念。 三何不堕狱。 若使等视者。 是第二骂调达。 三举须菩提小乘况大。 小乘尚乃护生若此。 况佛果满犹有杀骂。 若慈何故令人增长烦恼。 汝今不应下。 第二佛答。 答前三问。 但不次第。 初答况难。 次答杀难。 三答骂难。 问何故不次。 答只是逐近何必须次。 是例甚多。 然况难最剧。 何者说师无慈不及弟子。 是故前遣仍诃责之言其不应。 先总诃。 次举七事。 别别诃之。 初言蚊嘴者。 鸟口尖者曰嘴。 蚊口似此。 以类名之。 中五可见(云云)。 最后文中更有多事。 于中云宁与毒蛇等。 总寄迦叶诫制愚蒙。 善男子如汝所言下。 第二答杀难。 还酬三意。 今初答何故。 杀而实非杀。 广举六度。 文为三。 先牒问。 次正答。 三结。 实不杀汝向所问下。 酬其护念问亦三。 先牒问。 次我时已得下。 是正释上迦叶问。 未得不动地时得破戒不。 佛答言得。 此中答云。 杀时已得一子之地。 二文云何。 一解云。 上问家。 问未得。 佛答云。 得地及破戒。 二解云。 上言未得未得于真。 此中言得即得于真。 旧解云。 是见机杀故云无罪。 河西云。 一大悲心恐其堕狱。 二为护法。 其既谤法。 是故杀之令免谤罪。 三为灭邪见。 四生其信心。 作此观之亦似实杀。 兴皇云。 是示现杀。 如前童子盗听。 如后骂于调达。 今问若是化杀岂有地狱三念。 甘露十劫之事。 若皆是化。 如来所作为利益谁。 若俱非化。 童子死已后生何处。 故知二解不可偏用。 若得意者理在其间。 三以是义下结。 善男子若人掘地下。 三酬其不堕问又三。 一更反问。 二迦叶答如文。 佛赞下第三正答。 又三。 一叹述。 二简内外诸杀。 三会通所问。 此初叹述。 明恶心杀草尚得罪者。 若无恶心杀人无罪。 婆罗门法下。 次简内外。 初简外杀如文。 佛及菩萨下简内。 善男子若有能杀下。 第三会通。 言杀无罪者。 下文云。 施一阐提得千倍报。 施一饿狗得百倍报。 而此中云杀阐提言无罪者。 互明与夺。 若据阐提现在无善。 害之无罪。 过去五戒感报人身。 胜于畜生故报千倍。 汝上所言下。 第三答其骂难亦为三。 牒问。 正释。 结会。 初如文。 次释中引昔七事为证。 又为二。 初总略述意。 次如我一时下。 别举七事。 我于尔时下。 三结会所问。 迦叶白佛下。 第二领解。 又二。 先领。 次述成。 四味者即四谛味。 出是出苦味。 离是离集味。 灭道如文。 迦叶白佛下。 第二明舍心果。 文为二。 初明空平等。 二辨知见。 所以然者。 即寂而照。 即空而有。 即实而权。 上三心果。 即事而理。 而后结云诸佛境界。 即事而理。 与今互显。 初又三。 一明平等果。 二辨空义。 三明利益。 初文先问后答。 答中二。 初略明空门果。 后广明空门果。 叹须菩提者。 于声闻中解空第一。 举小况大以明地体。 旧有二解。 一云七地。 引经云。 七地能入寂灭。 二云八地。 空有并观故是平等。 今云。 初地与一子地。 理同能异。 故立别名。 何得浅深。 例圣行中戒定之果。 同在初地。 善男子下。 第二广明空门果。 又三。 法譬合。 初法说具明人法二空。 不见父母等即是生空。 不见阴界即是法空。 而复言众生寿命者。 更牒前生空。 次譬如虚空下。 举事空为譬。 一切诸法下合。 迦叶白佛下。 第二广辨空门义。 又二。 先问。 后答。 答又三。 一列十一空章。 二一一解释。 三结。 初文者。 若大品明十八空。 或论七空。 今处中说故但十一。 然大品广空而略性。 此经广性而略空。 总其二经互显其美。 菩萨云何下。 解释十一空。 旧有二说冶城云。 前六空是互无空性空。 下五空是任理空。 任理是真谛空。 互无是世谛空。 庄严用之。 开善皆是理空。 而广斥冶城。 仍分为四。 初六是假名空。 次二是实法空。 次一是平等空。 次二是佛果空。 以修行有渐故。 观师云。 此十一空皆是破病。 引释论云。 如药有十一破十一病。 空十一有名十一空亦得皆明理。 亦得言前八是破病后三是显真。 今明罗列十一。 界分不同即世界。 缘宜十一说之生善是为人。 治十一病是对治。 闻一一空即能见理是第一义。 通方融治岂应定执。 私谓经论不同不逾四悉。 该括渐顿融通显密岂逾于斯。 此十一空即为十一段。 初文明内空云无外法外空无内法。 冶城呼为互无空。 开善明外空时例解内法亦空。 内空时亦例解外法亦空。 知有为是空时例知无为亦空。 知无为时有为亦空。 有人评此二解。 谓冶城于文为得于理为失开善于理为得于文不便。 有师言。 待内明外既无内即无外。 此还扶开善解。 文解内空无有常乐三宝等。 后文又云。 如来法僧不在二空。 解言。 前云无者。 无理外横计。 后言不无者。 即理内正法。 若释内外空作互无释。 极不相应。 若作相待意则易见。 既待内外得离内外以为二空。 既无内外即无内外合为一空。 有为空者。 如内外空。 无为空者。 而言佛等四法。 非有为非无为。 即中道正法。 无始空者。 一云。 破外道冥初。 故言无始。 二云。 远讨其根无初来处非今始空始破。 明无无无有始。 性空。 一云。 破性说性空。 二云。 本性皆空。 如贫穷人一切皆空。 旧云。 从眼生灭去。 就法空明第一义。 从何等去。 就人空明第一义。 开善云。 何得用于浅近生法两空释大涅槃。 又诸经无不前明生空。 何故此中前明法空。 观师云。 眼生时无所从来即不生义。 灭时无所去即不灭义。 还是中论两不之义。 若眼是有不应本无今有。 已有还无。 推其实性无眼无主。 推一切法亦应如是。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十七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48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fojing/1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