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十五 内容: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十五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圣行品中起卷广明集谛。 文为三。 初明集谛。 次会通。 三料简。 初又三。 一标名。 二释体。 三明是非。 初标名二。 先牒章门。 次释云集因能得阴果。 故言是阴因缘。 所谓集者下。 二释体。 昔教以业烦恼为集。 烦恼之中具足十使。 今但言烦恼不明于业本是烦恼烦恼润业。 于烦恼中偏说贪爱。 爱是系地之惑润业故生。 华严云。 无业无烦恼苦谛无所住。 无明无所行平等行世间。 又十二缘不生不灭是为平等。 乃名集谛。 若十二因缘生灭是集非谛。 此中有七番。 一明集因。 于果已起即是五阴成辨于爱。 还爱此有是爱阴身。 次爱有二种下。 是明二种爱。 己身是我。 所须是所。 三二种爱欲得已得。 四即三界爱。 五三种谓业因缘爱。 以报因故感此苦果。 如鸽雀多欲皆先业果。 次言烦恼因缘爱者。 以习因故生爱可解。 次苦因缘爱。 为脱重苦于轻苦生爱。 如畏死苦而苦治令差。 然针炙实苦因此得差即便生爱。 六复有四爱即是四事。 七复有五种爱即是五阴。 善男子爱有二种下。 第三明是非。 若不善爱则是集。 若善爱则非集。 其中复三番料简。 初将圣对凡简。 次举菩萨对二乘简。 三谛非谛简。 故云凡夫爱名为集不名为谛。 菩萨爱者名为实谛不名为集。 菩萨爱者名为实谛不名集者。 取其解智故名为谛。 凡夫不尔。 故但名集。 若例此义俗亦非谛。 若望解了则得名谛。 若复随情则称于俗。 迦叶白佛下。 第二会通。 昔说业惑为集。 今云何独说爱为苦因。 先问次答。 问中先引四经。 次正结难。 初引经中言六触者。 即是六识取尘而有触对。 此亦是集缘此识心得来世果。 如四识住处为五盛阴今以何义下正结难。 次佛答中又二。 先叹其问。 次正答初如文。 次正答中意云。 昔教今教。 两不相违。 是故今日说爱是阴界本。 就今教又二。 初明爱是根本。 二明爱之过患根本。 又二。 谓法说次譬说。 凡三譬谓大王腻衣湿地皆如文。 善男子菩萨下。 第二明爱过患又二。 先标列九章门。 后一一广释释中自为九章。 一一章中仍当分合譬。 前一为二乘作譬。 后八为凡夫作譬。 初文者二乘未断习如还财未尽。 下八为凡夫寻文可见。 次善男子以是义故下。 第三料简。 苦集世间因果已竟。 于四谛中间。 结前有作苦集。 起后无生四谛。 忘前是忘生死。 忘后是忘涅槃。 约此生灭。 文中料简。 即令第二三。 四三番皆显。 所以者何。 若见有苦则有苦生。 若有苦生则有苦灭。 既解苦无苦苦则不生。 苦既不生苦则不灭。 大品云。 即色是空非色灭空。 色性自空空中无生亦复无灭。 净名云。 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 若能如是解苦无苦而有真谛。 夫集从苦生既解苦无苦宁复有集。 解集无集即是真谛。 苦集灭故名为灭谛。 既无苦集宁得灭谛。 灭本不然今则无灭。 是为解灭无灭而有真谛。 道治苦集既无所治亦无能治。 故道不二解道无道而有真谛。 又寄此中间简无生者明二边无生。 世间因果既其不生。 出世因果亦复不生则无四谛。 只解世间苦集无苦集。 只解出世道灭无道灭即是无生四谛。 其意无量且略言之。 若欲简出第三番者。 解苦无苦而有实者。 是就实中又有二意。 次第实不次第实。 次第实者即是无量四谛。 不次第实是无作四谛。 还就简四谛为四章。 初简苦谛自有两本。 若旧本则言凡夫之人合声闻缘觉皆言有苦谛。 若新定本于集谛中。 则开凡夫二乘有异。 凡夫但有苦无谛。 二乘则有苦有谛。 此于二乘而与夺之。 旧云苦是境谛是智。 凡夫无智但有于境所以唯苦无谛。 二乘之人有少分智故有苦有谛。 无真实者不能观苦解苦无苦故非真实。 集谛例尔。 道灭二谛不论凡夫者。 唯二乘与菩萨道灭二谛有真伪之异。 以二乘人不能观灭谛非谛故非真。 菩萨能知故是真实。 从善男子下。 第三广明灭谛。 虽复灭道寄彼生灭中间。 而料简之以生灭灭道犹未释故。 故更释之。 无生等三后自广释。 次释灭谛文为三。 先唱两章门。 次释。 三结唱。 见灭见灭谛两门。 若见灭即是断章门。 见灭谛是离章门。 二乘灰身灭智但有断离两事。 菩萨具智德等事(云云)。 二所谓断一切烦恼下是解释。 初八字释见灭门。 是断惑之无以之为断。 若烦恼下是释见灭谛章门为二。 初用次体。 初用中凡五句。 初四句是四德。 或谓五德。 今且作四德是就用为言。 常于色声下二就毕竟寂灭是约体论。 三善男子菩萨下结如文。 善男子云何下第四广明道谛。 文为二。 初明道谛。 次会通。 初为三。 一章门二解释三结。 释中先譬次合。 初譬中言因灯者即譬八道。 然灯照物。 物即常无常等虽异终是一道随缘异说。 次合譬中云陀罗骠者。 河西云。 是真实谛。 求那是庄严璎珞功德等。 旧云主谛依谛。 非陀罗即非真非求。 那即非俗。 迦叶白佛下。 第二会通佛昔种种异说今但言八道是故会通。 文为二。 先问次答。 问中二。 先问次难。 初问为三。 一唱不相应。 二释不相应。 三结不相应。 初如文。 次何以故下释者。 十四经多是阿含等教信心乃至布施说道不同。 次世尊若八圣道下难。 又三。 一以今难昔。 二以昔难今。 三结过。 初文者若昔是则今非。 二若今是者昔何不说(云云)。 三结如文。 佛答为二。 第一叹问。 善男子去正答。 又二。 谓法譬。 法说中意者。 以机别故说异。 会齐故理同。 譬如良医下譬说也。 凡举六譬。 一良医。 二饮水。 三金师。 四然火。 五一识。 六一色。 皆先譬次合。 初良医譬可见。 河西解。 水名尼婆罗者。 煮诃梨水名钵昼罗。 煮树叶为汤。 以树为名。 次饮水中波尼罽宾水名。 郁特者东天竺水名经本或言郁特。 今未定相承为郁特纱利蓝中天竺水名。 婆利声论水名。 波耶药和水名。 三金师譬合。 文云。 或说五种。 所谓信行等。 见到道者。 即信法两行。 是见谛道中人信解与见到亦名见得。 此二是思惟道中人。 四人在两道各分利钝。 信行在见谛时钝。 入思惟还成信解钝。 法行可知。 一往如此。 数习则利。 不习则钝。 翻覆不定。 数人云。 十五心是见谛道十六心去是思惟道。 论家不尔十六皆是见谛道。 论家分利钝在五停心中。 入见道无利钝。 譬如平。 水乘船有迟有疾。 得风顺流无复利钝。 余三文可见。 善男子是四谛下第三总结。 迦叶白佛下。 第三明无量四谛慧。 文为三。 初明无量无量。 二结为四无量慧。 三结为二无量。 他谓此文会通四谛。 开善谓是摄法尽不尽。 今谓。 正是无量无量慧章。 初文问答。 问中先举昔事。 昔举大地草木喻于无量无量。 手中少许喻有作无生。 当知先说者少不说者多。 如此之多四谛摄尽。 四摄不尽若尽不应言多。 不尽应有第五谛。 佛答亦摄尽。 亦摄不尽。 同名四谛。 名摄则尽分别相貌。 彼竟不说摄则不尽。 名同义异故有尽有不尽。 今佛答之以名往牧则皆摄尽。 迦叶复白去。 第二结无量无量为四无量慧。 文有问答。 答中二。 先示根辨智。 次正释谛相。 初文者具论谛智。 应有三品。 下是凡夫不足可论故不说之。 但举中上者。 就四人中判于中上。 若就法者应指四种四谛以判中上。 有作无生如前说。 无量今当辨。 夫无量者。 非是超然出四谛外。 还是四谛种别不同。 故文云分别校计有无量种。 若委论者应从地狱乃至于佛凡圣五阴种别不同。 于一一阴复更分别无量界入。 岂是声闻缘觉所知。 是无量苦谛。 又从地狱乃至于佛行业不同。 一一行业分别校计有无量种。 亦非声闻缘觉所知。 是为无量集谛。 又从地狱乃至于佛。 应以何身应说何法令其修学。 一一身法分别校计无量法门以为眷属。 亦非声闻缘觉所知。 是为无量道谛。 又从地狱乃至于佛。 得解脱时因缘不同。 一一解脱复有无量解脱。 分别校计有无量种。 亦非声闻缘觉所知。 是为无量灭谛。 如此四境既异有作无生。 亦非二乘中智所及。 名称同异为四谛相。 如大地一名为无量其相浩然。 今当略说。 就正释中四谛为四。 初苦谛中经文但约阴入界三。 及重明阴略示苦相初阴者。 文云。 知诸阴苦是名中智。 分别诸阴有无量相是名上智。 云何分别六道。 阴者是盖覆义。 盖人天善及无漏善。 盖人天善则沉没三涂。 盖无漏善则轮回诸有。 二乘阴者盖覆等德。 盖四等则不能化度众生。 盖四德则不能至于宝所。 菩萨阴则盖覆生死涅槃盖生死则大悲拔苦。 盖涅槃则大慈与乐。 佛阴则盖覆法界事理。 盖事则以应身遍应一切机根。 盖理则以法身遍一切处又六道阴苦。 二乘阴乐。 菩萨阴双是。 佛阴双非。 如此分别岂是二乘所知。 次知入为门名为中智。 分别诸入。 有无量相是名上智。 云何分别六道六入。 名为入门亦名会入。 眼根色尘会入有为。 乃至意根法尘会入有为。 二乘入者。 入无常无我会入无为。 菩萨入者。 眼根入施会入檀波罗蜜。 乃至意亦如是。 眼根入戒忍进禅慧之门会入诸波罗蜜。 乃至意亦如是。 诸佛入者。 佛眼是入普门。 普门入一切法界慈悲喜舍。 法界咸应会入萨婆若海。 乃至意亦如是。 诸经中明六根。 为寂静门平等门。 此义甚多(云云)。 又六道之入。 是入苦门。 二乘之入。 是入不苦门。 菩萨之入。 入亦乐亦苦门。 诸佛之入。 入非苦非乐门。 三又知界分性者是名中智。 分别诸界有无量相是名上智。 云何分别六道。 眼界性分唯见于色不能闻声。 色界性分但对于眼不对于耳。 乃至意界性分但能知法不能见闻。 法界性分但对于意不对耳眼。 二乘界者。 眼界性分。 但是无常苦空无我不得常乐。 乃至意界性分亦复如是。 菩萨界者。 菩萨眼界性分。 但见色空不能即空即假即中。 乃至意界性分。 但能即空不能即假即中亦复如是。 佛诸界者。 眼是法界法性性分。 即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 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议具足一切无量佛法。 乃至意亦如是。 又六道以苦为界。 二乘不苦为界。 菩萨亦乐亦苦为界。 佛以非乐非苦为界。 又知色坏相是名中智下。 重广约阴。 文云。 分别诸色无量坏相是名上智。 六道之色坏善坏定。 二乘之色坏因坏果。 菩萨之色坏有坏无。 佛色者坏上诸坏。 坏为法界。 非坏非不坏悉是法界。 又六道色坏乐。 二乘色坏苦。 菩萨色坏双是。 佛色坏双非(云云)。 又知受是觉相是名中智。 分别是受有无量相是名上智。 六道之受。 受违受顺受不违顺于违起瞋觉。 于顺起贪觉。 于不违顺起痴觉。 二乘之受。 于三觉中。 一一皆起五分法身。 须陀洹人初觉无漏(云云)。 菩萨受者。 受佛法受众生。 受佛法时觉于十力四无所畏诸波罗蜜。 受众生时觉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诸佛受者自觉觉他。 即觉不觉非觉非不觉悉是法界。 又知想取相名为中智。 分别是取有无量相是名上智。 六道之取。 但取人我众生寿命色香味触。 二乘之取。 取于无常苦空无我。 取于涅槃。 菩萨之取。 不取二边但取中道。 如来取者。 取即不取即非取非不取悉是法界。 又知行作相是名中智。 分别是行无量作相是名上智。 六道之行。 能作二十五有。 二乘之行。 能作涅槃。 菩萨之行。 作诸波罗蜜。 诸佛之行即作不作即非作非不作作等法界。 又知识是分别是名中智。 分别是识无量知相是名上智。 六道分别。 取此取彼饮苦食毒。 二乘分别。 厌生死沉涅槃。 菩萨分别离边会中。 诸佛分别非边非中。 经文约苦谛竟。 二知爱因缘能生诸阴是名中智。 知一切爱是名上智。 六道之爱是后阴因缘。 二乘之爱五分因缘。 菩萨之爱是无等等色。 乃至无等等识因缘。 诸佛之爱是色解脱乃至识解脱因缘。 三知灭烦恼是名中智。 知灭烦恼不可称计。 灭亦如是。 不可称计是名上智。 凡夫六道亦得有灭差已还生。 二乘之灭灰断不起。 菩萨自灭复令他灭。 诸佛之灭。 灭一切灭即是法界。 道离烦恼是名中智分别。 能离之道无量无边是名上智。 六道之道离善之恶离恶之善。 二乘之道离漏之无漏。 菩萨之道离边之中。 诸佛之道无离无至。 何以故。 一切诸法即是佛道故。 动见修道品。 不动见修道品。 亦动亦不动见修道品。 非动见非不动见修道品(云云)。 是为分别无量四圣谛竟。 从知世谛者是名中智去。 是第三结四无量为二无量又二。 先明二谛。 次明二谛慧。 初文即是二谛。 文中直知世谛是中智。 分别世谛无量无边是上智。 直知三法印即是中智。 知第一义无量无边不可称计是上智。 世间人但言第一义谛真谛涅槃。 只得是一不得有二。 况复无边。 今文明第一义谛不可称计。 岂唯一种。 此中言无常涅槃等真谛者。 与数论不同。 数云。 四谛十六谛并皆见真得圣悉是第一义论家唯无我一种通于真俗余皆世谛。 而皆相从言是真者。 以无常尽于常等倒。 苦集随真相从名真依。 净名云。 不生不灭是无常义。 尽是实相皆第一义。 又是三法印。 尔时文殊下。 第二明二谛慧者。 先出旧解六种二谛。 一有空。 二虚实。 三世流布亦言随事。 四相续。 五相待。 六因生。 空有指大品。 虚实流布指阿毗昙。 相续相待因生指成论。 又解意同名异。 一凡圣。 二虚实。 三空有。 四假实。 五事理。 六亲疏。 旧释名云。 俗是浮虚真名真实。 世是代谢。 第一义是无过。 俗待不俗。 不俗名真。 真待不真。 不真名俗。 虚实相待真俗名生。 他问真是真。 实可称为谛。 俗是浮虚何以称谛。 彼解云。 审实浮虚。 若尔谛义两释。 俗以浮虚释谛。 真以审实释谛。 兴皇云。 谛未曾二约缘故二。 俗于凡为实。 真于圣为实。 俱用实以释谛不用浮虚。 今问真于圣为实圣。 有照真实智可得称为谛。 凡于俗为实。 凡无照俗智安得称为谛。 若凡无照俗智而于俗为实得称俗谛者。 凡无照真智于真亦为实亦应称真谛。 凡于真无智不称真谛者。 凡于俗无智安得称俗谛。 又圣于真为实而称为谛者。 圣何以于俗不实不得称为谛。 是则圣人无权智。 今言谛者还是审实。 净名云。 四谛是菩提不虚诳故即是审实。 有随情审实随智审实。 随情智审实故。 随凡随圣。 约真约俗。 俱得称谛。 喻如一色。 凡夫谓有。 贤圣为无。 亦如一日醉醒不同有转不转。 一谛二谛其义亦尔。 旧解二谛一体不异龙光云。 既称二谛宁当一体。 二谛有二体亦俱通缘。 假法为世体。 无相理为真体。 虽有二体而实相即俗。 虽名相即无名相。 真无名相不妨名相。 又言。 二谛一体空为理本故。 以真为体俗是其用。 或言从俗取真。 俗为其体真是其用。 开善云。 二谛共以中道为体。 义皆不然。 若二谛二体则世无第一。 第一无世但是不相即不得有相即。 若其一体但是一谛则无二谛。 若其二谛以中为体。 取相障真无知障俗。 谁复障中。 二谛之智不能见中。 焉得为体。 若二谛二体二体各异不论相即。 若二谛一体只是一谛与谁相即。 仁王般若云。 二谛不相即犹如牛二角。 大品即色是空。 净名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 及此经中皆云二谛相即(云云)。 旧云。 合四谛为二谛。 或言苦集世间是世谛。 道灭出世是真谛。 或言。 三谛是世谛。 唯灭是真谛。 或言。 四谛皆是世谛明因果故。 无相因果乃是真谛。 或言。 只四谛是世谛。 即世谛是真谛。 文云。 解苦无苦而有真谛。 余三亦尔。 今明非但四谛开合不同。 只就二谛开合非一在后当说。 就文两番。 问答初问为三。 一直审。 次世尊下。 双定定相有不。 三如其有者下双难。 难中意者。 若言有者。 即是一谛真俗相即故。 真中有俗。 俗中有真。 二谛不异故言是一。 如其无者。 即是虚妄实而言之。 定有定无。 定一定异。 皆是虚妄。 皆出经者互现其文。 若定有无便成断常虚妄之说。 善男子下。 如来直答二谛相即不断不常定非虚妄。 世尊下第二番问答。 初问意者。 还成一谛故云则无二谛。 如长在短中则失长。 真在俗中则失真只成一谛。 佛答有二。 初略明大意理实中道唯有一体。 善巧方便为缘说二。 若随言说下第二广说。 凡有八种。 一世出世。 二名无名。 三实不实。 四定不定。 五法不法。 六烧不烧。 七苦不苦。 八和合。 他亦作六种二谛。 若言空有虚实等谛。 皆言有虚有实两理铿然故非经意。 今文云。 随顺众生说有二谛。 如随醉人说则有转日。 当用此意以释经文。 一师云。 七种一统随缘说异。 一师言。 七种各异。 今明智者大师有七二谛。 名虽不同其义可会。 一生灭。 二无生。 三襌俗複真。 四襌俗襌中。 五複俗襌中。 六複俗複中。 七圆二谛。 若依法华玄文。 名相稍别义意必同。 读者应知。 就一种中复各三种。 谓随情随智随情智。 今欲以彼七种二谛来释此文。 佛旨难知。 且出一师之见八种不同。 即为八文。 初约世出世两人。 判二谛者通冠下七。 一一二谛各有此意。 世情多想束为世谛。 圣智多知束为真谛。 此即随情智判二谛。 次善男子五阴和合者。 约名无名判。 揽阴名生即世谛。 即阴离阴如性知之性即真谛。 此约有作四谛立之。 三复次善男子或有法有名有实者。 他云。 世谛有名名名于体。 物应于名。 真谛但有名而无实。 今文反此。 世但虚名而无真实。 不生不灭与法相称即是真谛。 不能即色而空故有名无实。 能即色是空。 故有实有名。 此依无生四谛立之。 四善男子众生寿命如旋火轮。 此襌俗複真以论二谛。 假名幻化热焰火轮但有其名而无其实。 称世流布即是世谛。 真与中合共为真谛。 若襌以真为第一义者。 不得言苦集灭道是第一义。 俱指四谛即真中合此明无量四圣谛中若真若中同为第一义谛。 前文云。 第一义无量无边不可称说。 五善男子世法五种去。 此约襌俗襌中以明二谛。 上以热焰火轮五譬。 以譬人我而为世谛。 今以五法而为世谛。 五法如焰轮。 焰轮譬法。 法譬互举同是襌俗。 心无颠倒如实知之即襌指中道以为如实。 此明有作无生等苦集为俗。 指下一实谛为真。 六善男子若烧若割去。 此约複俗襌中以明二谛。 若烧若死此明体法始终。 若割若坏此明析法始终。 即以两始为有两终皆无。 此之有无合之为俗即是複俗。 襌指中道非有非无故无烧割即第一义。 明上有作无生之真俗同名为俗。 指下一实谛而以为真。 七善男子八苦有无去。 此约複俗複中以明二谛。 複俗如向。 言複中者非襌指理。 即事而理法界圆备名为複中。 此合上来有作无生真之与俗皆名为俗。 指下一实不可思议而为真谛。 文虽不显义推自成。 然此一番犹是複俗。 複中二谛。 八复次善男子下。 先譬次合明圆二谛真俗相即皆不可思议。 譬如父母和合生子。 一人多能以譬圆俗。 十二缘和合三道即是三德即第一义以显圆真。 是名不可思议二谛。 一切二谛悉入此中。 方便随俗说诸二谛无量无边。 止论七种何足惊怪。 能如是知名慧圣行。 古来皆迷此二谛文。 今用天台大师七种二谛义。 来释八番义。 则相应真顺圣慧。 文殊师利下。 第三明一实谛慧圣行。 若前文中举四举二共显一实。 何不从四至三而超至二。 非无三谛。 但此中文束四为二。 其义则便。 束四为三。 义少不便。 故不言三。 解者不同此间以常住佛果是一依一实谛。 引胜鬘云。 一苦灭谛即是真实地人云。 除妄显黎耶即是实谛。 中假师云。 除断常显中道为一实谛。 兴皇悉不用。 佛果所依能依。 焉是一实。 妄惑与黎耶为一为异。 若一既除。 妄惑亦除黎耶。 若异待妄说实岂是一实。 对边说中中还是边亦非一实。 然一切法本无所有毕竟清净。 实无所有何曾有实及以不实。 谛与不谛为缘方便假设。 言教依文正以一道清净为一实谛是正真法。 故华严云。 法性远离是故今明。 若非彼是此非一实谛。 若随缘异说得意无咎。 文显一实甚自分明。 就文为二。 一标宗。 二论义。 初标有问有答。 答中有八。 善男子初二共成初义则有七不同。 一约境。 二约心。 三约言说。 私谓亦可约言行。 四据人。 五约教。 六约因体。 七约果体。 文殊白佛下第二论义还论七章。 初约境论义。 有问有答。 问中先领问。 一往似问如来虚空佛性三种有何差别。 寻下答意。 正是问此三种与一实。 谛有何差别。 佛答有三。 一倡两章门。 二释。 三结。 初倡章门又二。 初倡昔四谛。 次倡今一实。 兴皇名初为实灭章门。 次为灭实章门。 取教为实灭。 取理为灭实。 亦以四谛教中之实即是实谛。 若虚空佛性皆是理实。 即为谛实。 故名为谛。 今此初倡昔四谛章者。 各有三句。 苦是苦境。 谛是苦教。 亦是苦智实是苦谛之理不二为实。 又云。 除苦一句。 余二亦得判实。 又但取实除两句只用实为谛。 次如来非苦下。 第二倡一实章门三种皆是实。 非苦者非境。 非谛者非教。 是实者是理。 后三谛亦尔。 如来虚空佛性亦尔。 显时名如来。 隐名佛性。 虚空取隐显不二。 所言苦者下。 第二释两章门。 只约四谛即为四别。 一一谛中皆先释实谛。 实谛即是昔四谛中之实。 次释谛实皆如文。 复次言真实者即是如来下。 第三结章门又二。 先结三法与真实相即更无异体。 次从有苦有苦因下。 更结是非又两。 初结三法异于四谛。 故是谛实。 次结三法异于有为有漏。 是故是实。 所言有苦即苦谛。 苦因即集谛。 苦尽即灭谛。 苦对即道谛。 问非虚非实称为实者。 非虚非实亦应称谛。 答如所问。 问二义若齐何故二乘称谛。 如来称实。 答与夺之殊二乘审知是苦。 又解苦无苦与其谛名。 未穷理实故夺其实。 文殊白佛言如佛下。 释第二据心章门。 先问次答。 初问意云。 谛摄倒不。 如其摄者云何得言不倒为实。 若不摄者复违前言摄法皆尽。 进退两望悉皆有过。 然下文具明是苦集摄。 此中但明是苦谛者。 偏据果报酬因之义。 第三问答释约言说章门。 其中二事可见。 私请准佛答文既约断惑知是约行。 文殊言如佛所说下。 第四就人为问云。 二乘所说为实不实。 佛不定判实与不实。 约断惑边是实。 而非常住义当不实。 文殊魔说下。 五就教为难。 魔所说者圣谛摄不。 佛答意云。 四谛之中苦集谛摄。 问外道二十五六等谛为属何谛。 又外道所说四谛之中为坏几谛。 今明但坏苦集不坏道灭。 何者。 彼云冥初生觉。 后生五大五微等。 生觉是因坏佛集谛。 大微是果坏佛苦谛。 二十五六为佛苦集二谛所摄。 文殊师利言如佛下。 第六释约因体章门。 文殊牒佛一道清净是实谛者。 外道亦云一道清净。 应是实谛。 佛答意明外道但有苦集无道灭。 于非灭中而生灭想者。 即横计非想以为涅槃。 非道道想者。 计鸡狗戒而以为道。 非果果想者。 计于万物微尘世性之果。 非因因想者。 计微尘世性是万物因。 问前云不坏灭道。 今计非想鸡狗等戒。 岂非坏耶。 答此起横计横坏道灭。 前则不尔。 彼明二十五谛直言冥初生觉等。 六谛之中但言主谛依谛。 何处云计非想之与狗戒。 故知不坏道灭二谛。 又问外道有苦谛者。 前何故云凡夫有苦无谛。 答直言有苦境以为苦谛非谓苦智。 文殊言如佛所说下。 释第七据果体章门。 先问次答。 问为三。 一唱外道有四德。 二释。 三结。 此初唱有如文。 何以故下释。 凡有二十四复次。 计有常乐我净即为四别。 初八复次计有常。 二五复次计有乐。 三三复次计有净。 四八复次计有我。 此初八复次计常文。 在初者通以因果故知有常。 二列杀生因必得恶果故常。 三据能专念故常。 四举忆想据所念。 五举修习。 六举算数。 七据读诵。 八据形相。 皆如文。 次计乐有五复次。 一据因果。 二据有求。 三据乐因。 四据乐缘。 五据三品。 三三复次计有净。 一据净因。 二据净缘。 三据净器。 四八复次计有我。 一据造作。 二据相貌。 三据别味。 四据作业。 五据求乳。 六据名字。 七据有遮。 八据伴类。 世尊诸外道等下。 第三总结外道应有实谛。 佛言下二如来。 答文为三。 初略。 次广。 三结。 初文二。 初非后释。 初如文。 次何以故下释非。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十五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50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fojing/1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