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十三 内容: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十三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一切大众所问品六卷称随喜品。 古本称忧悲叹颂品。 六卷取迦叶见纯陀修成菩萨道我亦随喜。 古本取佛受纯陀供即入涅槃忧悲叹颂。 今取何义以题品目。 有二解。 文中实无大众相问之言。 及以大众问佛之事。 但有化佛受大众供即为大众所问之境。 二云如来今日受我供已当入涅槃。 我等当复更供养谁。 乃是大众更相慰问。 观师云。 迦叶发问元为大众。 佛是所问。 能问所问意在兹品。 从此得名故言大众所问品。 今明文中不载问词据答显问。 上明常住不变。 今示涅槃之相。 相与说反众问斯义。 佛以偈答毕竟常住不入涅槃。 从答显问故言大众问品。 文为两。 一次第答问。 二欢喜领解。 初中河西云。 此品答七问为四章。 初章答示现涅槃问。 兼答示人天魔道问。 次说偈已下答知法性问。 三释有余偈正答说秘密问。 兼答远离病问及近无上道问。 四云何复名无余义耶。 答毕竟问就初为二。 一大众奉供。 二如来受供。 奉供又二。 一缘起二献供缘起为五。 一放光二欲献三人天遮四重放光五奉供。 而以此为答示现涅槃问者。 河西解云。 示现涅槃有三种。 一言说示现。 二神通示现三即事示现。 即事者。 香木酥油受最后食是也。 神通者放光现瑞是也。 言说者。 告纯陀言汝欲令我久住世者宜当速奉最后供养。 即答问意。 尔时天人下是第二献供。 又二。 初大众供。 次纯陀供。 初大众供。 又二。 一大众供。 二比丘持衣钵。 次纯陀供为四。 一办供二变土三悲请四称叹。 尔时世尊下。 第二如来受供。 又四。 一受大众供。 二受纯陀供。 三大众兴念巨细相容。 四大众悲叹。 所以兼答示人天魔道者。 河西云。 世界严净毛孔化佛。 纯陀少供普充大众。 凡此殊胜希有大事。 能令时会了了覩见。 故是兼答示人天魔道问。 尔时世尊下。 是第二章。 答知法性问。 受于法乐又二。 初正答问。 二领瑞结成。 初正答问又二。 先答知法性问。 次答受法乐。 初又二。 先偈文中正明知法性。 后长行褒贬得失。 初有二十一行偈为三。 初四行止悲诫听。 次十三行正辨法性。 三四行结劝修习。 初四行如文。 次十三行为二。 前十二行二二相对。 以为六双显法性之理。 后一偈总结止悲。 然正是十二偈。 而后文云十三偈者。 兼取总偈。 初一双中初行中云乌与鸱者。 此二鸟得共处。 若乌鹆与鸱不得共处。 鹆即鸲鹆只是鸺鶹此鸟与鸱乌不可共处。 次双可见。 第三双中云七叶至臭婆师极香。 迦留毒树。 镇头甘果。 余三双可见。 后劝修中云三宝同真谛者。 开善云。 佛果冥真真既常绝果亦常绝。 庄严云。 佛果出真真所不摄。 是常妙绝与真同故故同真谛。 二师犹作偏真释之。 言果出真外复与真同。 既同宁出既出岂同。 今明佛僧是人谛即中道。 中道之法即法是人即人是法。 故言三宝同真谛偈。 后长行褒贬得失者。 庄严用此文答示人天魔道问。 旃陀罗即是魔道。 阿罗汉是人天道。 有师不用此。 释罗汉非人旃陀罗非魔。 此但是结前得失之意。 知三宝常堪受供养。 如阿罗汉名之为得。 若不知常为害法身。 如旃陀罗名之为失。 次尔时人天众去。 明受法乐。 因事答问又二。 先受法乐。 次伸供养。 尔时佛告下。 第二领瑞结成为二。 前命迦叶领。 次命纯陀领。 前迦叶文中。 云复见大众说十三偈者。 一云佛与大众各说十三偈。 此文是佛说。 大众偈不来。 二云又见大众属上句。 说十三偈属佛。 不是大众说十三偈。 于命迦叶领中。 文为四。 一命二领三推功在佛四推菩萨能知。 次命纯陀亦四。 一命二领三佛重结四迦叶随喜。 世尊一切契经下第三章。 答上云何为众生演说于秘密问。 兼答远离一切病得近无上道三问。 但有余之偈。 是如来隐覆随缘之说。 非平道显理究竟之义。 今演隐覆令秘显露即是酬其上问。 而文中明五逆四重谤法三种病人罪灭病愈。 即是兼答远离一切病由病差罪灭得近无上道。 兼答两问意在于此。 文为二。 初略问答。 次广出七偈。 初中初略标有余无余之问。 次略答有余是不了是密无余是了是显(云云)。 次纯陀白下。 是广出七偈。 问答即为七章。 七章或是纯陀举。 或是文殊举。 或佛自出(云云)。 初一章是纯陀请问。 文为六。 一简阐提二取三罪人三释取意四释简意五结偈六缘起。 初简阐提中有四番问答。 初举偈请释。 云何一切布施皆可赞叹布施持戒可赞。 布施破戒云何可赞。 次佛答中除一阐提。 第二第三番问答可见。 第四番问何名阐提。 次佛答中有三番。 初通说四部弟子谤法造重究竟无改。 虽非即是而亦趣向一阐提道。 第二番指四重五逆。 第三指说言无佛法众拨无因果。 除三番外施皆可叹。 尔时纯陀复白下。 是次问答取三罪人即四重等。 于中三。 初一问答略出三相。 次广明四重谤法五逆可灭。 后别明诽谤因缘。 初略如文。 次广中先问次答中意为三。 初明灭恶法。 次释灭恶法。 三正明恶灭。 初灭恶法者。 河西云。 有六妙药。 一发菩提心。 二惭愧悔过。 三守护法。 四恭敬护法者。 五达罪相。 六受持解说大乘经典。 此亦六缘大同小异。 一被法服。 二惭愧改悔。 三生护法心。 四供养护法者。 五自受持读诵。 六为他说。 河西云。 发心达罪亦可会此。 次何以故下释。 中即释其意有譬合结三。 若有毁谤下正明恶灭。 应具如前而今文略。 直言还归正法举是举非。 犯五逆者明五逆可灭。 亦举是举非。 此中三罪皆悉可灭。 即是兼答远离一切病问。 既得灭罪即得近于无上之道。 又善男子。 犯重罪者下。 第三释取三罪人意。 有法譬合。 譬为四。 一未生解。 二已生解。 三明护法。 四得果报。 初譬造罪破戒时。 女譬浅行菩萨有生解义。 如女怀妊蕴解未发。 值国荒乱譬破戒众。 持犯路绝故言远至他土。 次在一天庙譬生解。 天庙譬此经依经生解旧邦丰熟闻持戒功德所得果报。 三路经恒河譬护法。 断常邪众譬恒河。 邪辩忉谄譬河水暴急。 宁失报命不舍其解故言不独济也。 四命终之后是得果报生天。 三犯四重下合譬可寻。 四纯陀复言下。 释简阐提。 先问次答。 答中三。 法譬合。 法中意云施此人不得福也。 譬如有下譬。 既破核竟种则不生。 施一阐提如种破核。 然阐提改悔则非阐提。 下文云阐提作佛亦名谤佛言不作佛亦名谤佛。 若言阐提悔而作佛是不谤佛。 合如文。 五善男子下结偈意。 前一切施可称叹者是有余说。 今明差别则无余说。 六纯陀复言下是说偈缘起。 复次善男子如我昔日下第二章。 佛自举偈为三。 一佛举偈。 二文殊举偈反质佛偈。 三如来解释。 初文可见。 次文殊反质中云方等阿含者。 阿含翻法归。 众法所归。 阿含通小大。 小直云阿含。 大加方等。 三佛言下是佛为释。 尔时文殊下第三章文殊重难。 于中先难。 次佛告下佛答。 初问中意言九十五种皆趣恶道。 声闻为正即是善道。 华严云。 九十六种皆是邪道。 二文云何通。 解言。 华严指实行二乘故不名正。 古百论疏云。 顺化声闻皆是外道。 次佛答如文。 尔时世尊下第四章。 复是佛举偈为三。 初佛举偈。 次文殊疑。 三佛印赞。 尔时文殊下第五章。 复是文殊举偈。 又二。 先文殊说偈。 次如来印成。 贪爱无明者。 旧解云贪心是内向。 喻之如母。 无明是外境喻父。 然只是贪爱岂堕无间。 因贪起邪见是故堕落。 此义不然。 贪爱无明俱有内外无明是受身之本如父。 贪是枝末烦恼如母。 又父是疏缘如无明。 母是亲缘如贪爱。 如来复为下第六章。 如来自举偈为三。 一如来举偈。 二文殊难。 三如来释。 第七章文殊自举偈。 又二先举偈。 次如来违释。 尔时迦叶白佛下第四章。 答云何说毕竟及与不毕竟问。 一番问答。 答中具腾上意无余即是究竟义。 云何复名一切义乎即不究竟。 佛还酬两问。 唯除助道是无余义。 酬其毕竟问。 其余诸法通余无余。 酬其复名一切义乎不毕竟义。 唯除助道常乐善法者。 河西云。 助道是因。 常乐是果。 修万行因得万德果。 此则无余为利根人。 作真实说无法不尽故云一切。 亦皆无余。 其余诸法悉是有余。 就有余中亦有无余。 如为声闻说四谛为缘觉说十二缘。 称器取之故言无余。 兴皇云。 助道语通不的是因。 今以常为果善法为因。 此果此因并是助道为缘斥倒。 非因非果乃是正道名无余义。 迦叶菩萨心大下。 即是大段第二大众欢喜领解。 初开章为二。 一次第答问。 二欢喜领解。 今答问既竟。 次大众欢喜文为二。 一正领解。 二现病结成。 初又两一迦叶领解。 二大众领解。 迦叶领又二。 初领解赞叹。 次迦叶更问功德。 尔时诸天世人下。 是第二大众领解又三。 一大众称叹劝请。 二如来止悲酬请。 三大众供养发心。 初文四偈为三。 初一行标请。 次两行释请举出家二人在家一人未至不应入灭。 后一行结请如来止悲酬请两行半为二。 初两行酬请。 次半行止悲。 但初酬中二人云阿难多闻士自然能解了是常及无常。 六卷云。 观如来两足自知常无常。 如来涅槃时一足黑黮一足光净。 光净表法身常住。 黑黮表迹应无常。 尔时大众下。 第三大众供养发心又三。 一供养。 二发心。 三进位可见。 尔时世尊下第二如来结成又三。 一授记。 二付嘱。 三现病。 旧云。 从付嘱下便为现病品。 今则不然。 现病为结成前在此无妨也。 背痛者出大智论。 昔鹿王为后来跛兔忍死待之。 今佛为须跋故背痛也。 现病品庄严名第二周。 梁武称中后。 开善答离一切病。 兴皇两存。 前虽答竟何妨更说。 后虽更说何妨答前。 观师两望。 望前是结成前答。 望后是生起五行。 虽复两望望前是旁望后为正。 今皆不然。 从此品去是第三涅槃行。 其文有二。 先明修五行。 次明证十德。 初文为五。 一病行。 二圣行。 三梵行。 四天行。 五婴儿行。 今说初行。 从此标名故言现病品。 然品题现病而文明无病此义云何。 由前品末授记付嘱竟即云我今背痛举体皆痛。 如彼小儿及常患者。 从此义故题现病品。 由现此病致有三推三请明如来无病。 就文为四。 一明推请。 二现无病相。 三大众供养。 四广明无病。 初有三推三请。 一请说法。 二请息恶慢。 三双请二事。 三推者一推自行二推化他三推证果。 两三相间皆先推次请。 合成三段开成六章。 初约自行推者。 佛万行悉满众苦屏除宁当有病。 次化他推者。 佛自行竟化他功满。 能断众生三毒之病宁当有病。 三证果推者。 佛地圆足种智现前湛然常住宁得有病。 就推自行文为两。 初明无病因。 后明有无病因。 偏言四分者通见思故。 五见及疑别在见谛。 通别病因佛必定无。 有二因缘下推有。 无病因。 怜悯是内心给施是外舍。 内救外济除众苦恼即是无病之因先推竟。 次世尊世人有病下。 是请说法文为四。 一请教弟子。 二请大乘。 三请教不退即是生善。 四请治恶人。 即是灭恶在文可见。 此亦是四悉意也。 诸菩萨等下。 是推化他文为二。 先明化他除三障。 次明化他及以发愿。 初文三。 先标三障。 次释。 后结。 初标可见。 次释中又三。 初释烦恼障。 四句料简。 利而不深。 亦深亦利。 若数数起妨修道者名烦恼障。 深而不利。 不深不利。 不数数起。 虽是烦恼而不名障。 通论四句皆是烦恼。 此别分别故尔。 七慢如文。 成论有大慢为八但此文略。 河西有九慢。 谓小中上。 等中等。 单慢。 开为两。 小中上者。 自恃我解胜他小愚。 恒自慢于小者。 等中等者。 我与他齐起胜彼心。 慢慢者。 谓其智解胜一切人更无及者。 大慢者。 等中上。 上中等。 不如慢者。 多不如中言我小劣而实悬殊。 我慢者。 观五阴为我着我所由。 邪慢者。 实无功勳自以为有。 次释业障者。 决定四趣业能障初果。 决定欲界业障第三果。 决定色无色业障第四果。 此中重恶之病乃是报障。 何以释业。 旧二解。 一云重恶之病实是报障。 而释业者果中说因。 二云五无间业如恶重病借此为譬。 三释报障云。 谤法阐提何关报障。 亦二解。 一云生在谤法一阐提家岂非报障。 二云恶人具二。 一是恶业。 二是恶报。 故雀欲蛇嗔皆先业果。 复次世尊下。 二即是请除恶慢文为二。 初请除愚人之恶见。 佛现病生必死想起斯恶念。 后请息外道之慢。 复次世尊下三是推佛证果。 身力具足岂当有病又二。 先明身力。 次明智力。 初身力中广举诸力格量。 优钵罗等象者。 此象色青。 芬陀利色赤。 二云象行时足下有华。 如优钵罗因以名之。 大拏云行莲华上白象即其证也。 又云雷震时芽上生优钵罗华。 故以为名。 余者例之。 钵建提此翻坚固。 那罗延此翻金刚。 如来今者下。 三是双请说法息恶。 先长行略请。 后偈广请。 偈有七行。 初三行正请。 次三行释请。 后一行结请。 初正请又二。 前一行请起说法。 次两行请除恶慢。 初文中迦叶是佛弟子何以同彼外道称佛为瞿昙。 解云凡称瞿昙亦有所简。 如人瞋唤及以喜唤皆云张王。 况复但言瞿昙圣德岂同外道慢心唤耶。 次释请又二。 初一行释息恶。 次两行释说法。 后结请可知。 尔时世尊大悲下。 是第二佛示无病相文为三。 一光明利益。 二莲华利益。 三化佛利益。 而此三意有事有理。 事者病色萎悴健色光悦。 今放光晃耀即无病相。 莲华是瑞非是病相。 化佛者如来所作。 若是病人不能所为。 有所为者则非病相。 表理者光从身出表法身。 华能含果表解脱。 佛是觉慧表般若。 三德具足宁当有病。 三章各二。 初光明。 次利益。 初光中。 云大悲熏心者。 佛德无量何独大悲。 上文请云。 三世如来大悲为本。 如是慈悲今何所在。 今酬此请故言大悲熏心。 前亦放光不言过百千日。 正为现病非病所能现光破疑。 大悲熏身。 惠施众生下明利益。 二尔时世尊心无疑虑下。 是莲华利益亦为二。 初辨莲华。 次是诸光明下利益。 华益之处遍于三涂。 弥见其华以表解脱明矣。 八寒地狱。 前四从声。 后四从色。 罪人初入见是华池起爱即往从见得名。 或言只是地狱色如四华。 擘字应作噼裂读之。 三如是一一华下。 化佛利益亦为二如前(云云)。 尔时一切天龙下。 是第三大众供养劝请。 劝请意者。 向谓卧病恐即涅槃。 今见光相知未入灭。 是故请法先供后请。 初文中云建陀者。 河西云一肩鬼。 使人肩痛。 优摩陀能令人醉鬼。 阿婆摩罗令人狂鬼。 二说偈下。 是劝请十五行并少长行分为二。 初十四行正请。 次一行并长行经家叙事。 初文三。 初两行标请。 次十行释请。 后两行结请。 初如文。 次十行为五。 初本誓故请。 次堕恶故请。 三下愚不知故请。 四施甘露法故请。 五疗病故请。 次结请如文。 二是诸大众下。 是经家叙事为二。 初请已默止。 次请声所至至净居者。 色顶有形有耳识故。 无色不尔故不至彼。 序品中云有顶(云云)。 例世间天生天净天。 应言生净居无漏净居第一义净居(云云)。 尔时佛告下。 品中第四广说无病又二。 一明如来无病。 二举病行对辨。 初文为三。 一明无病。 二举往证今。 三云现病是方便密语。 此初叹迦叶。 迦叶是请首是故叹之。 善哉是总叹。 四句是别叹。 叹得叹离。 离外恶缘及内恶因。 得内善因及外善缘。 二善男子我于往昔下。 明我久无此病。 过去无量者。 是举昔证今。 三如言如来下。 现病是方便密语。 凡举十二事密语。 初十一事是举类。 后一事合无病。 迦叶世有三人下。 是第二举有病对无病。 如此之人可得有病。 佛不如此岂得有病。 又为二。 先明三病人。 次明五病人。 此中三病人异前三人。 前三人不差今三人不差差差差。 初是三种罪人。 次是二乘小道。 三是闻经菩萨。 初法譬合。 后二皆有譬合。 合第三人云。 为谀谄利养诳他故。 受持是典与前硕异。 宁当不受不持不用破戒读诵。 此乃与夺之意。 初列三病人。 不差者即开出三不差。 差者未开。 差者即开出怖畏利养等六事。 约五法师合三十种中者。 后更开五种病人都合三十八种(云云)。 二迦叶有五种人下。 还成上第二病人。 既言遇缘可差不遇缘死。 即是四果缘觉此等带病修行故言有病行处。 菩萨在因亦应例此。 如此之人可言有病。 佛断惑尽即无复病。 初果断三结者。 我见。 疑。 戒取。 人天七反者尚略。 广则十四二十八。 此文八万劫成菩提。 下文八万劫发菩提心须会释之。 三果断五下结。 即欲界烦恼。 更以贪瞋。 足我见疑戒取。 为五下分(云云)。 罗汉或出有佛世。 或出无佛世。 故非独一之行。 辟支决定出无佛世。 故名独一之行。 圣行品上次第释名枝本说不说。 次第者河西明。 前略广门说涅槃果。 五行修涅槃因。 十德聚功奖劝行因。 旧云。 五行辨因十德明果。 开善云。 五行明有行。 十德明空行。 义皆不然。 河西以望果行因文乃承蹑义不相干。 何者前明圆极之果。 五行是梯隥之因。 方圆非类于义不允若旧以五行是因。 不应言佛之所行故名圣行。 若十德是果。 复不应言菩萨修行大涅槃经得十事功德。 又且五行非圆因。 十德非极果。 不成次第。 开善五行是有。 是亦不然。 圣行是开空法道。 梵行修十一空住平等地。 天行是第一义理。 婴儿行不来不去。 病行是如来密语。 岂可偏据有行义耶。 言十功德是空义者是亦不然。 十是数法。 昔所不得不闻不知今得闻知。 以闻一句半句见少佛性何独偏据空行耶。 今明次第者。 上因食论不食广明大般涅槃施竟。 今因病何不病。 病有三种。 一不可治。 二应须治。 三不用治。 不可不用皆不须方一须用治治。 又为两。 一者次第。 二不次第。 服此方法名为修行。 修故有证证十功德。 功德是不病。 不病故体显。 体显故见性。 见性故遍法界。 用摄恶摄邪。 摄恶邪竟付嘱焚身分布舍利。 若取斯义善成次第。 次释名者。 文云圣者诸佛菩萨之所行故。 故名圣行。 此含两意。 菩萨所行即次第行。 诸佛所行即非次第。 乃是复有一行是如来行通称圣行。 其义未显今当别释。 何者圣名为正菩萨所行前浅后深。 真不知俗俗不知中。 偏而非正但通称圣行未为别意。 若复有一行是如来行。 一行一切行。 一智一切智。 故知圆行名正名圣。 故上文云是大乘经名为佛乘。 如是佛乘最胜最上圆根性人行于佛乘修如来行。 法华云。 佛子行道已来世成正觉。 即此义也。 经文有两通释别释。 人多从通不识别意。 今从别释名故名圣行。 梵行者梵者净也。 涉有同尘尘不能染。 就功能立名。 天行者。 就谛理立名。 婴儿行者就譬喻立名。 病行者就所治立名。 如来行者就圆人立名。 通称行者。 不住名行。 自证不着令他不住故称为行。 文列五行一行。 而圣行在初。 从初立名故称圣行品。 枝本者有人言。 病是根本从病开四。 是义不然。 彼见病行其文在前而言是本。 此是读文何关推义。 何者病同他恶乃是枝末。 云何以末而为本耶。 文云菩萨住于大般涅槃。 专心修习五种之行则涅槃为本。 言涅槃者即是天行。 缘于涅槃自修名圣行。 缘于涅槃化他名梵行。 涅槃理显乘理自进名天行。 乘理化物同善名婴儿行。 同恶名病行。 岂不以天行为本而弃本从末。 有师言。 五行通是病行。 引文云是五种人有病行处唯佛无病。 是义不然。 五人有病修于圣行以治自病何能病行。 唯佛无病能作病行。 若五行次第从浅至深则病行居后。 若论一行即是五行则一病行备于五行。 迦叶推佛佛因无病即是圣行。 推果无病即是天行。 大悲熏心即是梵行。 如彼小儿即婴儿行。 及常患者即是病行。 一即具五名为圆行是如来行。 余之四行亦复如是。 若判通别亦以天行为通。 余行则别。 虽作此释不可一向(云云)。 有师言。 五行为因一行为果。 是义不然。 俱称为行云何偏判。 有师言。 五行别一行总。 一五五一束散之异。 其理乃尔。 其行不然。 诸佛境界非是二乘菩萨所知。 上能束散于下。 下不能卷舒于上(云云)。 此品列五行名。 说三不说二。 何者天行是众行众圣之本其意可见故遥指杂华。 私谓以杂华中自始之末偏圆菩萨事理行愿因果义足不可卒备不如指经以令因指往寻覩彼广文不逾一理。 初住已上天之行故故名天行。 行即天故故名天行。 为天修行故名天行。 因天行进故名天行。 远指于天故名天行。 有通有别思之可知。 病行前已现说道后自彰故不说二但说于三。 私云既不说二还成现品未有。 若尔应云结前起后。 病无病相结前说常酬迦叶请。 说行因果起后不然。 则云说四不说一也。 就文为三。 初双标五一。 次双释五一。 后单结五行。 标中先标次第行为四。 一标人谓菩萨。 二标所缘法谓大涅槃。 三列名即次第五行。 四结劝。 谓治之即差不治不差。 是故劝也。 标不次第行为三。 一标行名。 谓复有一行。 二标不次第人。 谓如来也。 以如来因行即因人也。 三标不次第法。 谓大乘大涅槃经。 大乘即圆因。 涅槃即圆果。 即因而果具足无缺。 是为一行一切行。 不结劝者。 是人必差是故不劝。 问五一两行俱缘涅槃是义云何。 答同缘涅槃立行有异。 一缘涅槃次第立行从浅至深。 一缘涅槃即以涅槃为行。 于一一行无非涅槃。 而有偏圆。 他不见此而作因果束散之说。 谬滥多矣。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十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51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fojing/1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