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十二 内容: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十二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文字品此品意有四。 一次第者。 上性品明字下之理。 此品明理上之字。 答上问云何解满字及与半字义。 前问名字功德。 正论此经。 专解出世上上满字。 今品通论众教。 若半若满。 世间出世间上上等文字。 开密者。 他解。 无常为半常为满。 兴皇弹云。 如樝梨两片。 是半边之满。 他又解。 昔说无常不名为满。 今教具说常与无常。 是故名满。 又弹。 若以常足无常者。 一片梨足半片樝。 应为一果者。 此是足满。 兴皇解。 涅槃佛性之体。 非常非无常。 常无常具足。 故名为满。 今明。 彼家弹旧。 或为半边。 或为足满。 自说非常非无常。 常无常为满者。 此亦是樝梨柹栗四片合为一果。 今依此品。 开一切字悉是满字。 文云。 如来出世能灭半字。 是故汝今应离半字。 随逐满字。 于一切法无阂无着。 本对半明满。 既无有半。 亦复无满。 当知字非字以无字为满字。 文云。 半字是诸经书记论文章根本。 又半字是烦恼言说根本。 又云。 满字是善法根本。 一切善法言论根本。 异论咒术一切文字。 悉是佛说非外道说。 当知佛所说者。 悉是内道正法。 此以正法而为满字。 又云。 若解文字能令众生口业清净。 佛性不尔。 不假文字。 然后清净佛性自净。 当知诸字悉是佛性。 佛性非字非非字。 而能字能非字故称满字。 虽有三义勿作三解。 即字无字。 无字即字。 亦即非字非非字。 具足无缺。 不纵不横。 尔乃名满。 譬如金银种种等宝。 同入炉冶。 俱成一器。 而种种不失。 亦名种种亦名于一。 一即种种。 种种即一。 亦复非一非种种。 而一而种种。 开一一字悉是佛性。 法性法界亦复如是。 包一切字。 不得一字一切字。 而具一字一切字。 岂隔半边。 而非满字。 是则名为开秘说满。 从此立名。 名文字品。 文中为三。 一略标字本。 二广明字义。 三领解述成。 初文先总标。 异论咒术皆是佛说。 有二解。 一云。 根本皆在佛法之中。 三宝四谛涅槃四德。 悉是佛法名教。 长者去后。 劫掠群牛。 外道偷之。 安其己典。 二云。 是佛方便之说。 如清净法行经云。 迦叶为老子。 儒童为愿回。 光净为孔子。 若如前解佛则认归。 若如后解方便施与。 若开一切文字。 皆佛正法。 则非认非与(云云)。 迦叶白下。 第二广明字义。 有二番问答。 初问如文。 佛言下。 如来重答为三。 初明文理之本。 持诸记论下。 二别明字本。 凡夫人下。 三明学半得悟满法。 迦叶复白下。 第二番腾问请答。 问如文。 善男子十四音下。 如来答为三。 一通明诸字。 二别释半满。 三结得失。 亦是明无字之义。 初又四。 一以音随字即是明音。 二以字随音即是明字。 三音字所因。 四音字利益。 初文音随字者。 十四音也。 是十四音去。 是也。 古来六解。 大为二涂。 前四解襌。 后二解複。 一宗师云。 书缺二字师不能通。 故无两音止有十二。 二招提足悉昙二字。 三梁武足涅槃二字。 引经云。 所言字者名曰涅槃。 四开善云。 于十二字中止取十字。 除后庵痾。 谓是余声故。 经释炮音便云于十四音是究竟义。 更取下鲁留卢楼四音足为十四。 插着中心。 谓阿阿伊伊忧忧鲁留卢楼咽[黑*(企-止+ㄎ)]等。 五庄严複解。 前十二为六音。 后五五相随。 又取后三三相对中四字耶啰和赊。 足前五成六。 足上成十二。 取罗沙娑诃罗。 为一迟音。 鲁留卢楼为一速音。 是为十四。 六冶城云。 前两两相随有六。 次五五相随有五。 后三三相随有三。 合成十四音。 观师云。 古来六解次第弹之。 初云。 书缺二字者。 外道师不解。 反启问太子。 太子自知。 今说涅槃。 岂不安二字犹言书缺。 弹招提者。 悉昙通是外国十四音之总名。 岂得将总足别。 弹梁武者。 涅槃亦云槃利涅隷槃那。 此则六字。 亦云。 般涅槃那。 此则四字。 何故止取两字足之。 弹开善者。 除庵痾两字。 足鲁留卢楼四字。 若鲁留卢楼是音者。 何不在音次第而在字后安之。 弹庄严者。 经文现云十四音。 何时云以字足音。 音字两异。 何得相溷。 庄严不成冶城亦坏。 又河西以前十二即是。 十二音取后四字合为二音。 古经本云梨楼梨楼。 即是四字为二音。 足前为十四。 又梵本言字不言音。 今十二字。 或十六字随世所用。 又一解云初十二是音。 后迦佉下是字。 又一解云。 初十二字有三事。 一字二语三音。 因此字以为言论端首。 然后方及余字。 故言字本。 初半字者。 世法名半字。 佛性名满字。 又以九部为半字。 大乘为满字。 又云。 梵本无半满之言。 但以事未成为半。 成就为满。 兴皇有半边相足。 无牵申等满(云云)。 河西云。 十二字喻之如饭。 后二十五字喻之如羹。 后九字摄持诸句。 如守门人亦如璎珞。 后九字亦字亦音。 鲁留下之二字童蒙所不习学。 吸气舌根。 是第三明诸字所因。 皆有差别故迦佉等是舌本声。 多他等是舌上声。 吒侘等是舌头声。 波颇等是脣间声。 遮车等是齿间声。 故言皆因舌齿差别。 如是字义下。 第四明字之利益。 前举字义。 后明佛性云不如是。 又半字下。 第二别释半满为三。 先法。 次譬。 三合。 何等名下。 第三更明无字之义亦是得失。 后番领解述成如文。 鸟喻品河西云。 文字。 鸟。 月。 三品。 同明真应。 文字半满只是鸟喻常无常。 常无常只是月喻隐显。 因字识理达常无常能隐能显。 今更次之。 如来常依二谛三谛说法。 故知文字是佛教。 即文字达三谛。 具足一教一切教。 欲显圆满修多罗。 故题文字品。 次鸟喻者。 依教立行即双流行二行。 并观一行一切行。 下文云。 复有一行是如来行。 次文字之后明二鸟共行。 故成次第。 亦是依教生智。 智望于教教即成境。 由境发智由智立行。 教转成境智转成行。 故为次第。 此品答云何共圣行娑罗迦隣提。 此还举鸟以况于行以为答问。 能喻是娑罗迦隣提。 所喻是双流共行。 旧解不同。 或言娑罗是双。 迦隣是鸟。 然娑罗翻为坚固。 何得言双。 或言娑罗是一隻。 隣提是一隻。 此乃两类不得是双。 或言娑罗一双迦隣提一双。 引下文云。 鸟有二种。 一名鸳鸯。 二名隣提。 此乃两类为两双。 或言娑罗翻为鸳鸯。 问中问娑罗。 答中答鸳鸯。 类异义同。 乃以鸳鸯替于娑罗。 或言隣提无翻。 或翻为天鹤。 引六卷云。 雁鹤舍利。 然汉不善梵音只增争竞。 意在况喻取其雌雄共俱飞息不离。 以况一中无量。 无量中一。 非一非无量。 而一而无量。 呼为双流乃名共行。 问为凡与凡共行。 圣与圣共行。 凡与圣共行。 他解云。 观生死无常不识涅槃常。 观涅槃常不识生死无常。 二解不明。 如但识金不识鍮。 但识鍮不识金。 若精识二物乃是双观苦乐。 我无我亦如是。 圣如是行凡亦如是。 故言共行。 此不应尔。 与譬相违。 譬明二鸟俱游。 如汝所释。 一鸟穷下之生死。 一鸟穷高之涅槃。 升沉硕乖双游不显。 假令二鸟但双游下不双游高。 游高不游下双游不成。 又一家引半满约一法。 双游约二法。 若取生死无常佛果是常。 共为满者两物各异。 梨柰体别安得是满。 夫双游者。 观生死中有常无常。 观佛果中亦常无常。 取生死涅槃两常为一双满。 取生死涅槃两无常为一双半。 即是两法共起。 乃曰双游。 今明义皆不尔。 两常俱起乃是二雄俱飞。 两无常起乃是二雌并飞。 与譬相背双游不成。 今言双游者。 生死具常无常。 涅槃亦尔。 在下在高双飞双息。 即事而理即理而事。 二谛即中中即二谛。 非二中而二中。 是则双游义成雌雄亦成。 事理双游其义既成。 名字观行乃至究竟双游皆成。 横竪具足无有缺减。 此中备有凡凡共行。 凡圣共行。 非凡非圣共行。 约人法分别俱成。 以是义故。 故言鸟喻品。 文为二。 先总。 次别。 总又二。 初略。 后论义。 略中先譬后合。 初譬中举二鸟譬常无常而合文。 以苦无我合者但是略耳。 私谓又显义同是故互出具论应六。 次论义中先问后答。 答中先法后譬。 初法中言异法是苦是乐者。 旧云。 生死异涅槃。 涅槃异生死。 故言苦乐。 观师言。 前多斥倒约竪以论常与无常。 今品一时明常无常。 只生死中有异法而说苦。 有异法而说乐。 乃至我无我亦如是。 后譬五穀各异成前异意。 下别譬中云华叶无常而果。 是常者非常住常。 言华叶不定故无常。 果已定故是常。 借此以显无常成常。 从如是诸种去。 别说共行又为三。 一就生死明无常。 二就涅槃明无我。 三双就生死涅槃以明苦乐。 然前两是横。 后一是竪。 理应备论。 但文互现。 初文又二。 初正明二行。 次结章。 初正明中举五譬。 初譬又二。 先譬。 次合。 譬又三。 一譬。 二论义。 三领解。 初萌芽譬生死中无常。 熟时譬生死中常。 次论义二。 先问。 次答。 答中明生死常与如来常异。 三迦叶下。 领解又二。 先领解。 次述成等皆可见(云云)。 善男子虽修一切下。 二合譬。 未闻是经皆言无常。 闻是经已皆云是常。 岂非生死中具常无常。 契经诸定者。 修多罗翻名为契经。 又是定藏。 故言诸定。 后四譬皆有合。 次譬云金朴者。 玉未理者名璞。 金未理者亦名朴。 此有木边玉边之异。 金未理者亦名矿。 矿者异金名也(云云)。 招提呼为朴音。 观师呼为矿音。 然朴字两唤(云云)。 是故我言下。 第二结章。 正应明常无常。 而复结言无我。 欲明例尔迦叶白佛下。 第二就涅槃以明无我。 我二行无忧悲。 即有我有忧悲。 即无我文为二。 先问。 后答。 问为二。 正问。 结问。 一往谓是无端之问。 然佛说涅槃亦有无常。 无常是有为。 有为即忧悲。 今问忧悲。 是问涅槃有无常不。 佛答为四。 一释问。 二叹理。 三重释问。 四重叹理。 初文二。 先譬。 后合。 譬中三。 先正作譬。 次更为譬作譬。 三还以譬合譬。 初云无想天者是譬。 次更举树神譬显无想譬。 即是为譬作譬。 佛法亦尔下。 以譬合譬。 二复次善男子无想天下。 叹理甚深。 先譬。 次合。 如来实无忧悲。 但于无中说有。 众生有苦未得脱难。 见佛有苦。 既其有苦即有忧悲。 佛断苦因受第一乐。 复无忧悲。 有忧即无我。 无忧即有我。 若应物云如来有忧。 实理即无。 今问既示有悲亦应有苦。 如来心地不念众生应是无苦。 问如来实无忧喜。 汝何以云如来实喜。 今亦反问佛无忧喜。 何以定云如来无忧。 我说如来实非忧喜。 义说忧悲。 此是不定之言。 三譬如空中下重释问。 两譬。 先举舍住譬。 次举幻师譬。 皆先譬次合。 初譬中有二。 前为法作譬。 心亦如是下。 即为譬作譬。 后复举无想天寿亦为譬作譬。 如来忧悲下正是合譬。 如幻师下次譬二譬合。 如来有忧及以无忧下重叹理又四。 一法。 二譬。 三合。 四结。 此即法说。 譬如下人下。 第二譬说。 若依毗昙有三种度义。 一人度。 二根度。 三地度。 下果不知上果。 上果能知下。 即是人度。 钝根不知中上。 中上能知下。 即是根度。 初禅不知上禅。 上禅能知下禅。 即地度。 成论不尔。 互有知义明猕猴尚见佛心。 岂有钝根不能知利。 今亦有少分故知亦得言知。 不能具足知故亦言不知。 三合譬。 四结。 可寻。 复次善男子下。 第三双就生死涅槃以明苦乐。 即是竪论。 文中有二先释。 后论义。 就初释中三。 谓譬合结。 此即譬说。 二鸟喻法身。 子譬众生。 盛夏水长譬起倒。 选择高原者。 病无常即须常药。 常为高原。 病常即无常为药。 以无常为高原。 即是非常非无常。 常无常具足能离诸倒。 为长养者譬令其解常无常理。 然后随本安隐而游。 譬如来度讫然后游诸觉华。 如来出世下。 第二合譬。 是名异法下。 第三结成。 迦叶白佛下。 第二论义。 三番问答具简六行。 初番又二。 先问。 次答。 问可见。 此中又兼常无常我无我等。 佛言下第二如来答又四。 先举二偈为答。 次长行解释。 初中又二。 初偈明生死涅槃二果。 次偈明生死涅槃二因。 初偈上半明涅槃果。 下半明生死果。 次偈亦尔。 可见。 次长行从若放逸者下具释上两偈如文。 三如人在地下。 明下不知上以明于苦。 亦先譬后合。 初譬中明不见鸟迹者。 欲明空中鸟飞无行地迹亦有毛羽气息。 当其飞处亦有此迹。 但非地下人之所见。 合如文。 四精勤勇进下。 明上能知下。 以明于乐又二。 初举两偈正是解释。 此初偈明人后偈明法。 次少长行通释二偈。 迦叶白佛下。 第二番先问次答。 问中二。 先非佛说。 次则难。 难意既无忧无喜。 云何复言升智慧台。 佛答以凡夫有忧故云如来无忧。 正是对治之义。 又正念众生故言有忧。 如净名说。 众生病故菩萨亦病。 第三番亦先问后答。 皆可寻。 月喻品前鸟喻俱游。 横论一时。 今月喻隐显。 竪论前后。 先横次竪。 自成次第。 又俱游是自行隐显。 是适宜自行化他。 复成次第。 河西云。 三品皆是一真应意此乃一涂。 问答既三意宁一耶。 自有两问一答一问两答一问一答。 河西云。 只是一句余之二句推文可解。 今云。 其问既异答亦不同。 前问共行以鸟喻答之。 今对三光以立三问。 以月喻答之。 然其问中非独问月备问三光。 月取亏盈日用长短星以吉凶。 虽有少殊同况隐显。 在先答月故以标品。 私谓月摄日星故月题品。 又名异义同故月义便。 梁武勅学士撰天地义有三。 一宣夜。 二周髀三灵宪。 宣夜久废不传。 诸学士推理不得。 周髀者是周公问殷齐论天地义云。 天如圆繖。 边下中高为盖天义。 日月横行。 同于佛法。 灵宪即是浑天义也。 张衡作浑天图云。 日如鸡子黄。 天如鸡子白。 日从东出渐渐西没。 复从土下入地东出绕天地转。 故言日出扶桑日入濛氾日月竪行。 长阿含及楼炭云。 日月天子果报与四王同寿五百岁。 旧云。 二百五十。 日形纵广五十由旬。 月形四十九由旬。 星小者不减三由旬方百二十里。 日城为两宝所成。 二分火精二分金精。 月为二宝所成。 二分瑠璃精二分白银精。 星唯一宝所成。 谓水精。 绕须弥山照四天下。 楼炭第五云。 劫初未有三光。 众生福力感乱风。 吹火精黄金二宝作日。 日天子所居城郭七重。 东西二千里。 南北高下亦然。 周围八千。 又乱风吹二宝瑠璃白银作月天子所居。 其城七重。 东西一千九百六十里。 南北高下亦然。 周围七千八百四十里。 又乱风吹水精作星天子所居。 皆大风持。 犹如浮云右转而行。 大者周围七百二十里。 中者四百八十里。 小者一百二十里。 月以三事故缺减。 一者角行。 二侍臣形服如瑠璃色在于月前。 三以日有六十光照之故减。 有三事故增。 一月正行故增。 二十五日处正殿侍臣不当前故增。 三日所放六十光照月皆不受是故增满。 此品正答。 云何如日月太白与岁星。 既具答三光而以月喻。 当名者如向分别。 一者月在中从中题品。 又月有亏盈譬隐显易见。 有月譬文多从易从多以用题品。 古来云。 品后明日出时众露悉除十行六字属菩萨品出经者误。 招提云。 非误只是叹经力用之文。 兴皇不定。 或属前品。 或属后品。 观师云。 属前。 今分为二。 先答问。 二结叹。 经初约三光分为三段。 用答三问。 就月为六。 一出没。 二亏盈。 三大小。 四善恶。 五长短。 六乐厌。 初明出没中。 先譬后合如文。 从善男子如此满月下次明亏盈。 亦先譬后合。 长阿含云。 从十六日去黑衣侍臣初一日一两上侍至三十日诸臣併上。 故稍稍亏。 从月一日诸臣渐下至十五日诸臣都下。 故稍稍满。 二云。 日天子放六十种光夺月故亏。 若月天子处正殿后光对日天。 是故盛满。 三云。 从月初一出白银面。 至十五日银面全现瑠璃全隐。 从十六日出瑠璃面。 至三十日瑠璃全现白银全隐。 因须弥山者为五风所吹。 自然运转。 一持风。 二住风。 三动风。 四转风。 五行风。 世云。 六月一食者。 书云。 正由运行相遇六月一周阴阳相御故有此食。 经云。 修罗所为。 三复次譬如满月者明大小。 先譬次合。 初譬中云。 鍑口者关西谓釜为鍑。 关东谓鍑为釜。 四复次如罗睺去。 是明善恶。 亦明制戒文为三。 一制止。 二轻重。 三如来教戒。 皆有譬合。 五复次如人见月去。 是明长短。 亦有譬合。 譬中诸天须臾见食者。 此据四天王同见此月。 忉利身光不须日月。 六复次譬如明月下是明乐厌。 先譬次合。 文云。 众生若有贪恚愚痴则不得称为乐见者。 为是众生不乐见月。 为是其月不乐见耶。 解言两意。 一云。 直由三毒众生不乐见月。 二云。 月名不乐见。 如作盗人自名其月为不乐见。 复次譬如日出去。 是第二举日。 亦先譬次合。 三时异者。 佛法无秋故言三时。 二云。 佛法有秋。 经言。 秋耕为上。 又云。 过夏名秋。 秋雨连霔。 金光明云。 三三本摄足满四时。 律明三时为简贼住。 今言。 三时非简贼住。 为春秋同不分为二。 合譬有两。 初以如来寿命合。 次以经教合。 可寻。 譬如众星者。 第三举星喻文为三。 一举众星。 二举阴暗。 三举彗星。 皆先譬后合。 前二可见。 第三譬中言黑月者。 优婆塞戒经云。 十六日至三十日名为黑月。 六卷云。 支斗星。 梁武翻为恶相星。 或作岁音。 或作戍音。 形如埽帚。 世人或呼为刁。 或呼为麻。 谓其作除故布新之怪。 即如辟支佛出无佛世。 复次善男子譬如日出下第二结叹。 前喻文为三。 一叹。 二劝信。 三结叹。 又二。 先叹灭恶。 次叹义深。 以是义下劝信。 又二。 先劝信。 次劝学。 结叹如文。 今用此三文结三光喻叹教理行。 结日喻叹常住教。 结月喻叹常住理。 结星喻叹常住行。 菩萨品此品次第者。 上有十三或十五问。 是问佛事。 佛答已竟。 从此品去有十九问。 问菩萨事。 佛皆答之。 诸师或言。 此品答十二至十七问。 今明答十二问。 诸问不可备题。 从初为名故言菩萨。 释菩萨义略有四重。 一三藏菩萨。 从见释迦佛三事供养名初发心。 三阿僧祇百劫。 修相名为中心。 坐菩提树名为后心。 二通菩萨。 从初虚信诸法幻化未霑理水名乾慧地。 理水霑神伏断见思名为中心。 游戏神通净佛国土。 余有残习微烟薄障是名后心。 三别菩萨。 从十信三十心是初心。 十地是中心。 等觉是后心。 此三菩萨摄法不尽。 退不摄一切众生。 进不摄佛根性人。 四圆菩萨。 初谓理性菩萨。 名字观行相似分真究竟。 菩萨始自理性通诸众生终于妙觉。 皆名菩萨。 所以迦叶问云。 云何未发心而名为菩萨者。 故知不问前三菩萨。 正问于圆。 就圆菩萨不问五位。 正问理性。 故从所问得名正。 是理性菩萨标品。 就如来答中正答理性。 是未发心称为菩萨。 而此理性为因。 涅槃教光为缘从谤而信转成名字。 名字即是发心菩萨。 理性即是未发心者。 问答之义炳然在文。 安作余解岂会经宗。 从此题名故言菩萨品。 然河西明此品答四问。 同为一意。 谓未发心者因经发心得见佛性。 见佛性故处众无畏。 乃至见佛性故。 如医疗病不为病污。 今明经之圆意靡所不通。 何但答于四问而已。 乃至见性能为船师能脱故皮。 如天意树等佛性之力无所不能。 举体皆通而少于眉目。 今就答十二问为两。 先自行。 次利他。 初自行又二。 先答生善。 次答灭恶。 初答生善中。 先牒譬叹经旁答上问。 次正合问。 初叹经旁答文两。 一旁答。 二料简。 兴皇云。 以涅槃经力令未发心者发心。 又偪令发心如梦罗刹。 即是其义。 若尔乃是内因外缘令得发心。 发心方乃名为菩萨。 非未发心得菩萨名。 又救云。 先已闻经中忘斯意。 今蒙声光冥入其体方能发心。 发心之前已是菩萨。 今不用此解。 何者中忘之前已曾发心。 若未曾发何名中忘。 若已曾发已是发心何谓未发名为菩萨。 涅槃光者二解。 一云。 佛放身光入彼毛孔。 佛即涅槃名涅槃光。 二云。 以涅槃教诠理分明喻之若光。 阐提无善光不入心。 四重五逆善根微少故言毛孔。 光譬于教。 毛孔譬信。 契经者修多罗藏故举三藏以彰劣。 显涅槃以为胜。 又今经当机胜余契经。 二料简中。 先问次答。 问中先领叹旨。 次仰非。 后作难。 初领旨者。 先领生善之叹即此品之前。 次领灭恶之叹。 即前品之末。 次仰非如文。 后作难有三。 一作持犯等难。 二作赏善罚恶不等难。 三作难易难。 初何以故去。 即持犯等难。 若光入毛孔皆能发心持戒毁戒修善作恶有何等异(云云)。 次如来何故说四依义是不等难。 四依出世正欲赏罚。 若因光发心何用赏罚。 三如佛言下即难易难。 上说熙连三恒犹未解义。 此即是难。 今云。 经耳能除烦恼此即是易。 既不解义焉能除惑。 以此难难易。 今明迦叶以别难圆就别明义。 则持犯升沉赏罚自异。 云何得等。 就圆为论皆即佛性。 何故不等。 就别为言积善方解。 就圆为语即理为解。 故佛答云。 大事大德即是圆意。 二佛言去答。 又为两。 一正答。 二释答。 初正答中二。 初明去取。 次正答。 初中二。 初简阐提。 次明其余皆能发心。 然发心者。 非是随宜。 乃是大福大事。 二释答者。 大福大事乃是秘藏。 如来佛性此即不简阐提。 阐提宁非秘藏佛性。 欲明名字等菩萨故简阐提通取其余。 欲明理性菩萨故言秘藏如来性也。 若无一家圆别之义如何消经(云云)。 从迦叶白佛下。 第二正答问又两。 一问。 二答。 初问正是腾上作请。 此有远近。 远则腾初偈十二问。 近腾品初之说。 从佛告下答又二。 初正答后简阐提。 初正答又二。 初因经致梦。 次叹经。 初因经致梦者。 即是答四位菩萨除前置后。 但答中四。 何者其问菩提因正答其问略举四耳。 得闻涅槃。 是名字菩萨。 梦见罗刹寤已发心。 即观行菩萨。 不堕三恶人天续发。 即相似菩萨。 是大菩萨。 即是分真明文在此(云云)。 次叹经可解。 二从善男子去。 举十譬简阐提文为四。 初一譬双简。 次一譬别简。 三四譬重双简。 四四譬重别简。 初譬除阐提取善根故言双简。 虚空譬法身。 云譬报身。 雷雨譬应身说法。 大地下田陂池譬四位菩萨。 枯木石山高原堆阜。 喻于阐提不受佛教。 次一譬唯简阐提。 是故云别。 三四譬中初譬可见。 第二譬中言药树王和乳酪六物者。 旧云依经作六行观。 若未譬长行散说。 丸譬偈颂。 涂创譬闻慧。 熏譬思慧。 涂目譬修慧。 见譬读。 嗅譬诵。 根譬法说。 叶譬譬说。 取身譬理味。 取皮譬文言(云云)。 开善但九譬不取最后金刚譬。 前第六金刚譬中云白羊角。 释论云山羊角(云云)。 迦叶白佛下。 是品中第二但前答未发心是生善之义。 次答三问是灭恶之义。 生善灭恶是菩提要路得佛近因。 迦叶为后世开眼故有斯问。 就灭恶三问即灭三障。 初答云何于大众而得无所畏。 是灭业障。 次答云何处浊世不污如莲华。 是灭报障。 三答云何处烦恼烦恼不能染。 是灭烦恼障。 今举三偈以答初问。 前二偈明忏悔灭业障。 后一偈明护法灭业障。 即是改恶修功补过。 通论忏悔凡有十意。 谓逆顺各十如别记。 忏护是其二也。 忏中二。 初偈举非。 次偈显是。 初约恶以明忏悔。 先举偈问。 次释偈为答可见。 二迦叶复言下。 是约善以明忏悔。 亦先举偈问。 次释偈为答。 凡三番释偈。 初番见所作即现在。 生死际即过去。 至无至处即未来。 通忏三世业障。 次番举非。 不见所作谓一阐提。 后从若有菩萨所作善业即是举是。 二作恶不即受下第三偈。 是护法灭业。 护法力大能灭业障。 复感长寿不坏眷属等。 亦先举偈次释。 释此偈有四意。 初举非。 次明是。 三重举非。 四叹经。 初举非中。 河西云。 天竺热停乳少时自然成酪。 文明恶即不受报。 不如乳即成酪。 而文不更安不字者不须加之以上不字而冠于下。 次譬如王使下。 明是正以护法灭业障。 先譬后合。 王譬佛。 使譬四依。 善谈论譬内智慧。 巧于方便譬外能说法。 实智居怀巧说外化如是之人能护法利他。 奉命即传佛旨。 他国是入生死。 宁丧身命不匿教者。 身轻法重死身弘法合譬可见。 三善男子有一阐提下。 重举非更出前偈。 四是故当知下叹经。 先叹灭恶。 如莲华下叹生善。 皆可见。 复次善男子如优钵罗下是品第三答上云何处浊世不污如莲华灭报障之问。 文为两。 初举华喻正答。 次举风喻助答此释报障。 云何说华生淤泥耶。 盖由烦恼能成于报。 如华生泥相缘由故。 明于烦恼正意在报可寻。 复次譬如良医下。 品第四答上云何处烦恼烦恼不能染。 是答灭烦恼障问。 凡十四譬。 初十二譬譬所说教。 次两譬譬能说人。 初譬教中。 初一譬譬昔小教。 先譬次合。 初譬譬昔教。 八种譬八正。 文云无常不净等五门因缘慈悲不净观为八种。 阿萨阇无的翻。 义言无可治。 次良医譬今教可解。 第三如文。 次第四譬双明生善灭恶为三。 一正举譬。 二更问答料简。 三重举譬。 初譬次合。 旧解吐忏现在下忏过去通生善灭恶为涂身。 别持灭恶为灌鼻。 求理为熏。 受持文言为洗。 持偈颂为丸。 持长行为散。 兴皇分此八句。 初四句譬昔无常。 吐譬苦。 下譬无常。 涂身譬无我。 不净譬灌鼻。 后四句譬今教。 常德譬熏。 净德譬洗。 乐德譬丸。 我德譬散。 贫愚不服医将还家。 旧解云众生颠倒惮教不受故言不肯服。 将还家者示三涂苦报是罪楼处所。 兴皇云。 一说不受再更为说。 今明慈悲是圣人之家慈心为说故言将还。 女人产者。 旧云女人譬生善。 阇楼此言儿衣。 儿譬常解。 衣譬烦恼。 烦恼难除譬衣不出。 兴皇云。 女譬菩萨。 产譬正观。 衣譬常无常两教。 夫儿衣裹儿。 儿若出者衣亦须去。 若不出者反为大患。 常无常教本生中观。 观解若成此教须去。 教若不去反复成病。 下双合二譬可见。 次料简中先问次佛答亦可见。 三如彼婴儿。 即重举譬还明前意正观渐增。 如婴儿长大。 先藉教生解。 故言是医最良。 药病不同故言善解。 一切众生未闻经时常处无明。 故言我本处胎。 与母药者母譬经教。 药譬常与无常相治。 病去解生故言安隐。 惑心既解还叹于教。 故言奇哉。 十月者二解。 一云十使所覆。 二云十地行满。 推乾去湿者。 旧云。 慢为乾爱为湿。 兴皇云。 二乘如乾凡夫如湿。 除不净者旧云除无明。 兴皇云。 除断常诸倒容受中道故言长养其身。 犯四重下合譬可寻。 复次譬如良医下第五譬。 解者不同。 一云医譬佛。 子譬菩萨。 药譬经教。 二云医通譬此教。 子譬持戒灭罪。 蛇譬谤法。 蛇似于龙。 谤似阐提。 龙譬五逆。 蝮譬四重。 良药譬理。 涂屣譬教。 触毒譬破谤法之心。 又云屣是下物譬不善心。 不善被调能破恶毒。 譬如有人以毒涂鼓。 下第六譬。 人譬佛。 毒药譬今教。 涂鼓譬着教。 又云人譬此经。 虽无心欲闻遇时闻者必能断惑。 譬如闇夜是第七譬。 昔教如夜今教如明。 犹如天雨是第八譬。 八十者三解。 一云应言八千。 如持品中八千得记是也。 出经者误为八十。 二云外国本有八十人受记。 此文不来故无。 三云此非人数乃是指于诸老声闻年已朽迈于法华中方得信解。 后之两解不可承用。 若定以八十为数。 数陕不该诸得记人。 若定是年何必併同有过有少故不可用。 秋收冬藏是第九譬。 虽非正譬教。 要因于教得收藏故。 闻他人子是第十譬。 医譬此经。 使譬弘者。 又言是灭罪生福章句。 他人子者往是佛子起逆起重即成他子。 非人所持譬被外诱。 卿若迟晚我当自去者。 譬弘经人不称化缘佛当自化。 又迟晚者即是差机。 若能诣理即是自往。 聋人是第十一譬。 譬如良医是第十二譬。 王譬犯罪众生。 必死病者譬必入恶道。 王不信者譬不受此教。 不见腹内者不见未来。 下药譬忏悔昔罪。 王不肯服譬诸众生不肯忏悔。 以咒力故令隐处生创者譬经之力令于梦中见堕地狱(云云)。 复次善男子下。 有两譬。 是第二说教之人文为两。 先譬昔教主。 后譬今教主。 上十二譬亦尔。 前一譬譬昔教。 后十一譬譬今教。 初中昔教云八术。 今云过八。 又下文中合譬皆以佛菩萨合之。 以是得知譬今昔教主。 从譬如大船去。 品中第五答上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师之问。 前答除障但自解缚。 今答船师能解他缚。 前是因时藉经获自行力。 今是果时藉经有化他力。 前是法身善逝力。 今是应身应来力。 文举四譬。 前二譬是正答。 后两譬叹经助答。 就初明船未明船师。 后譬具明船师及所度人。 船譬涅槃。 师即化主。 所度之人即受化者。 风及风王两譬并叹经教如文。 复次如蛇脱故皮。 即答第六应去之问。 问云何舍生死如蛇脱故皮。 此中还举蛇喻为答文有两譬。 前蛇喻是正答。 次金师譬助答。 蛇譬譬一方应去。 金师譬处处应来处处应去(云云)。 复次如庵罗树下。 是品中第七答云何观三宝犹如天意树。 今还举人间树为答天树。 随天欲见华果长短。 悉随天意譬佛适缘。 宜见生王宫。 宜见灭双树(云云)。 人树三时荣枯不同。 取其譬便亦应无在。 文为五。 一明佛身有三异。 二明如来密语。 三明兴衰。 四劝立丈夫志。 五论起没。 前三是三宝。 佛身是佛宝。 密语是法宝。 兴衰是僧宝。 然三宝有两。 一体多约果人。 别体并约因果。 佛是果人。 僧是因人。 此中既云僧有兴衰即是别体。 初佛身譬又三。 初譬。 次合。 三领解可寻。 次善男子如来密语下。 明法宝文有四。 法譬合结。 庄严云。 密是涅槃总名不可别翻。 如四非常。 从大乘出于一无常。 即备四义各有其意。 苦为破乐。 乃至空为破有。 智者应解如此密语。 大乘亦尔。 虽说一常各有其意(云云)。 今奇一事论密语者。 佛但说一具四种意。 如说有句即具于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但作有解不名智臣。 此与四教义合。 佛说生灭即不生灭。 即亦生灭亦不生灭。 即非生灭非不生灭。 但作三藏生灭之解即非智臣。 此义又与四门义合。 有门乃至非有非无门(云云)。 六卷譬与此异。 三者剑四澡槃(云云)。 三合譬中。 先合无常。 后合于常。 初文具以四无常合四种语。 以是义故是正解脱去。 是举常教为合亦四。 而不与前相对。 初明不动。 次明无相。 三明常不变。 四佛性。 虽有四种只一涅槃。 亦如四句只先陀婆。 四是诸比丘下总结可寻。 三复次如波罗奢树下。 双明二宝衰相为三。 初明经无威德即法衰。 次比丘起过即僧衰。 三深诫弘经即是双明二宝。 初文先譬后合。 夫药树值雨尽堪愈病。 若值亢旱树死无力。 正法亦尔。 得好弟子弘宣此法能破颠倒。 值恶比丘法即衰灭。 二复次如来正法去。 是比丘起过即是僧衰。 由末世恶人懈怠造过令僧衰讹。 三放牧下。 是深诫弘经令好护持。 由人起过致毁法僧。 先譬次合。 譬者旧云。 本一斗乳初加二分者。 加二斗水成三斗。 又加六斗成九斗。 又加二九成二十七斗。 又加二分成八斛一斗。 又有解言此不应尔。 初本一斗加二分成三。 又加二成五。 又加二成七。 又加二成九。 合譬有七句前四度加水譬于添译。 后正譬于弘法之人。 牧女譬弘经者。 女性谄曲譬弘经人不能亡怀为法。 而多谄求利故以牧女譬之。 初加二分者。 一钞略此经。 二分为多分。 第二加二分者。 一除深妙语。 二安世言词。 第三加二分者。 一钞前着后。 二钞后着前。 第四加二分者。 前后着中中着前后。 有人解。 第四加二分云一所遮则开。 二所开则遮。 是时当有诸恶下。 合第三加二分也。 是诸恶人虽复读诵下。 合第四加三分。 第五譬受学者求法。 为子纳妇供宾客者。 旧云子譬常解。 妇譬常境。 余知见譬宾客。 又子譬中观实智。 妇譬师资相继。 世人为后不绝纳妇。 譬欲使其化不绝师授于资。 急须此乳者。 譬求法人速请知解。 宾客譬以方便巧用。 至市欲买譬至讲堂求法。 卖乳者。 是第六弘经之人多求利养。 七是人语言者。 即听法人善别深浅。 值我客急者。 譬听人云为无听处而来于此。 取以还家者。 譬听已作观都无所以。 犹胜千倍者。 虽无深旨犹是大乘。 比于小典则胜数倍。 二善男子下。 备合上七意也。 天台大师释云。 牧女譬佛。 真乳譬于涅槃之法。 佛欲说此法法不可说。 说必依谛。 所谓二谛故言加二分水。 余牧女譬作论通经菩萨。 为经难解更作优波提舍申二谛教。 即是第二加水。 近城女人譬弘论之师。 为论。 难解更作义疏以申此论。 即是第三加二分水。 城中女人譬受学者为疏难解更作记申释。 即第四加二分水。 经文以恶世比丘钞略作多分合初加水。 不以如来为缘说法。 缘乐钞略为依二谛而分别之。 佛以所被缘合。 智者以能被缘合。 亦不违经。 合第二加水云隐深密语此似作论申经。 复次善男子去。 第四劝立丈夫志为二。 先劝次领解。 初又二。 先毁訾女身。 次定判男子。 初诃毁如文。 何以故下定判也。 经判出两句。 若广明应有四句(云云)。 复次如蚊子泽下。 第五明大法起没又二。 先没相。 次双辨起没。 初文先譬次合。 恶世恶人多弘宣人少。 如蚊子泽不能救旱。 次过夏名秋去。 双辨起没。 没如没地盛如秋雨(云云)。 从尔时文殊下。 是品中第八答上三乘若无性问。 文为两。 初释偈疑兼遣上问。 二迦叶论义正答上问。 初文为五。 一文殊腾纯陀疑。 二如来许说。 三文殊出疑。 四如来为释。 五文殊领解。 然此是答问那忽腾疑。 疑何不决复使他腾。 河西解云。 文殊是游方大士影响释迦即众中上座。 恒为启发之主。 所以为其腾疑。 二云圣无彼我唯益是存。 况复二人为友为腾何妨。 纯陀于何处生疑。 前设五难。 佛答中。 未见性是无常。 见性是常。 如来受饭食已入金刚三昧。 是食消已则见佛性得三菩提。 如此之常即本无今有已有还无。 便是无常。 当知如来不得是常。 何故复言兼答迦叶三乘若无性云何得有三乘差别之问。 今举此偈明差别无差别。 所以得为兼答问也。 迦叶所问悬与理同。 若三乘人同一乘性何得三异。 若三乘人全未有于一乘之性云何说有。 若举偈答差无差疑一切皆遣即兼答意也。 然纯陀与佛论未见性是无常见性是常。 时凡三根解悟。 上根于哀叹品中已悟。 中根于迦叶问中悟。 下根既未解悟。 今文殊更为腾疑。 此一偈凡四出。 一出此中。 二出梵行。 三出二十五。 四出二十六。 大意是同而为缘则异。 此中释差无差别义。 梵行中释得无所得义。 二十五释有不定有。 无不定无。 非有非无中道之义。 二十六为释破定性明无性义。 此之四出亦为下品三根。 成论师云。 金刚心未是常后心是常。 无常则本有而今无。 常则本无而今有。 此释正是纯陀所疑非关偈意。 又解。 本有者本有烦恼此昔日之本。 今无者今无般若即昔日之今。 皆是金刚心前本有今无耳。 三世有法无有是处者。 据金刚心已后常住。 佛果非三世摄故言无有是处。 复云上半不异前。 而言三乘人同入无余涅槃。 故言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复一解。 本有烦恼今无烦恼非三世摄。 本无涅槃今有涅槃亦非世摄。 诸师虽作众解都不遣纯陀疑。 只为汝本既无常今亦无常。 本未得常今始得常。 本无今有三世所摄。 疑难宛然何关偈意。 地人云。 常法非是始得本来体用具足。 但为妄惑所覆后时方显。 若尔先隐后显亦应显已还隐。 既显已不隐亦应隐而不显(云云)。 三藏师云。 生死无始而有终。 涅槃有始而无终。 今时始得故言有始。 一得永已故言无终。 作此释者还同地人。 小乘亦得作如此说。 惑灭道存本无今有悉是无常。 作此说者准旧不免纯陀之难。 兴皇云。 迦叶难意。 三乘各得涅槃云何同一佛性。 同一佛性亦应同一佛乘。 佛答三乘只一佛性。 昔于一为三。 今只三为一岂可三乘。 前来无性而今方有但随缘异辨。 前来未悟则本有而今无。 今时始悟则本无而今有。 例如过去灯王多宝此是本有今无。 未来弥勒即是本无今有。 亦是现在过去现在未来斯乃上半意也。 至论佛性何关有无及以今本即下半意。 又弹他解云。 有三可三便成差别。 有一可一便成无差。 若差则失无差。 若无差则失差。 开一为三则失一。 合三为一则失三。 今明不尔。 昔三犹是今一。 今一犹是昔三。 开三不失一。 合一不失三。 即是差即无差无差即差。 若得此意本有今无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亦应例言。 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斯有是处。 无常常境智非境智因果非因果。 例皆如是。 又云。 本有只是有今无只是无。 又本不有今不无只是非有非无。 又云。 上半是有下半是无。 无有是处。 是非有非无。 例本无今有亦复如是(云云)。 然兴皇以同一佛性为本有。 始悟为今无释上半。 佛性非今非本释下半。 指此为差别无差别义。 斯乃分文两派义不相关。 今则不尔只约一句。 差即无差无差即差。 一谛即三谛故言本有。 三谛即一谛故言今无。 即三一而非三一故。 言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如是展转不得相离。 乃是差即无差无差即差。 非差非无差。 是则遣迦叶之难豁无遗余。 亦是无常即常常即无常。 即非常非无常释纯陀之疑。 云消氷冶智悟亦然。 悟一即三名本有。 悟三即一名今无。 悟三一非三一名无有是处。 此则何难不遣何疑不除。 如是则本有者。 一有一切有即是世界。 今无者一无一切无即是对治。 合此有无一切亦有亦无即为人。 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即第一义。 今此一悉即具四悉。 乃遣难释疑。 私谓若二人疑难皆遣皆释。 是则物机咸融悉会。 本有即有句有门。 今无即无句无门。 声闻缘觉亦有差别。 亦无差别。 即亦有亦无句。 亦有亦无门三世有法。 无有是处。 即非有非无句非有非无门。 一四相即乃遣难释疑。 观师三释。 一云上三句出所非除性有性无。 后一句结无有是处。 二云。 本有即不有此有可令无。 本无即不无此无可令有。 此有不有故非有。 此无不无故非无。 非有非无故言三世不摄。 三云上半无差别而差别。 下半差别而无差别。 释此为二。 一者当体。 二者为缘。 当体即法身本地故无差别。 约缘故有三乘之异差别不同。 又释本有今无即是无今之本此本非今即是非今之本。 本无今有即是无本之今此今非本即是非本之今。 故非世摄。 此解大意可见不复具之。 迦叶白下。 第二正答上问又为四。 一论无差别。 二论有差别。 三双领二义。 四重论有差别。 初有问答。 问如文。 答有两譬。 前譬闻经信见。 后譬分明证见。 初譬中二。 先譬次合。 譬中为三。 初譬众生同有佛性。 次譬致疑。 三譬解悟。 长者有二解。 一云譬佛。 二云譬众生。 诸牛譬六道不同。 种种色者譬于六道差别万品。 一人守护譬有信心。 又云譬弘经菩萨令教化之。 为祠祀者。 譬弘经者能报佛恩。 尽[(壳-一)/牛]一器。 观诸众生同中道性。 白色者譬理性净。 次寻便惊怪下。 譬一往生疑讥迦叶之问。 众生既殊佛性岂一。 三是人思惟下譬解悟。 众生业报今乳色一。 知是众生正因之性即一中道。 次合譬中还合上三。 初合同一佛性。 次而诸众生下合致疑。 是诸众生久后下合解悟。 次如金卝下譬于证见。 先譬后合可见。 迦叶白下。 第二明有差别两番问答。 初问三乘同一佛性者。 应同如来常住涅槃。 不应灰断令三别异。 文云不同如来涅槃而般涅槃。 有文云不同。 如来涅槃不般涅槃。 此二并得同般者同证常住。 不般者常住不变何曾证入。 次佛答意。 为懈怠者说有三乘。 实同如来一般涅槃。 世若无佛者假设之言而实不尔。 是故实无二乘涅槃。 佛不出世即有二乘得二涅槃。 佛若出世并同如来得一涅槃。 第二番问答如文。 迦叶言下。 第三双领两义。 迦叶言云何性差别。 即第四重论差别有三。 初二问答佛仍无差别中作差别答。 第三迦叶复言下。 问意者。 既言声闻佛性胜者。 那忽凡夫前得记作佛。 佛答意者。 不以佛性故前作佛。 有速愿者即速与记。 从迦叶复白下。 是品中第九答上云何诸菩萨而得不坏众。 迦叶更牒问为请。 次佛答中还以护法为答。 迦叶白佛何缘下。 是品中第十答上云何为生盲而作眼目导。 先腾脣口乾焦即生盲义。 佛答中先答口爽。 次答生盲。 初云口爽者。 不知三宝常住之味名为口爽。 口爽即是生盲。 若计定有捡觅即无。 从复次善男子下答生盲。 盲故即是不识。 不识手足者。 不识身内之佛性也。 复次如来常为下。 是品中第十一答上云何示多头之问。 佛答如来示种种身即是多头。 说种种法即是多舌(云云)。 复次如人生子下。 是品中第十二答上云何说法者增长。 如月初之问。 前举月问佛。 今约生子悉有增长答之。 十六月者二解。 一云十箇六月即是五岁。 二解始经十六月即是过周四月。 在文可见。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十二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52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fojing/1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