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十一 内容: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十一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邪正品邪者魔也。 正者圣也。 邪魔多种。 谓邪恶邪俗邪偏邪渐。 邪恶者阐提谤法四重五逆十恶四趣等果是也。 文云。 听畜八种不净即谤佛。 执九部经谓无方等即谤法。 若欲行淫应脱法服。 即犯四重。 此等名为邪恶。 邪俗者通谓二十五有。 因缘烦恼业阴天魔等是。 文云。 依因父母爱欲和合生育是身。 爱即烦恼是身即阴。 以有漏形作无漏身即是天魔。 往昔苦行即是业等即其义也。 邪偏者谓声闻缘觉。 无常苦空邪曲涅槃等是。 文云。 如来无常变异宣说无我即其义也。 邪渐者谓分别历别弃舍二边别求中道。 亦三昧魔菩提心魔等是。 文云。 如来于诸外道邪论无所知。 于世间汤药无所知。 无所知故故名如来。 于刀割香涂不生憎爱。 唯能处中故名如来。 即是其义。 正者名圣。 圣正多种。 谓执正善正真正方正。 对于四邪以论四正。 四邪既出于文翻邪即正不俟更论。 此四邪四正即四悉意。 邪恶尤重众邪之根即世界也。 邪俗之邪为清升者。 立此名字即为人也。 邪偏偏破生死入涅槃即对治也。 邪渐所到之处即是常住。 从历别门立此邪名即第一义。 正亦如是执正是魔是欲界主执正。 欲界即世界也。 善正是世间之善。 为成众善即为人也。 真正是出世之法。 对破世间方乃名正。 是次第大乘能到实相。 实相即第一义。 通涂邪正其相如是。 今经所指两法两人。 谓魔经魔律。 持魔经律是为四魔。 此意则宽该前诸邪正亦四种佛经佛律。 持佛经律是为四正。 则冠前四正。 从此立名故言邪正品。 此品答前迦叶问。 云何知天魔为众作留难。 如来波旬说云何分别知。 然四依有广大之德。 邪正有分别之能。 虽二义相成。 而四依答广大邪正答分别。 两品备有形声两伪。 而前品多明形乱。 后品多明声乱(云云)。 文为五。 一略明邪正。 二广明邪正。 三论义。 四领解。 五述成。 初略中有问有答。 问则牒上四依。 答则出邪三宝。 魔即邪佛。 所说即邪法。 受持者即邪僧。 如百论迦毗罗自谓为佛所说。 弟子等为此惑乱须上四依。 迦叶白佛去。 二广说邪正。 有问有答。 问中双问邪正三宝云何分别如文。 上问云何知天魔为众作留难。 是问形乱。 如来波旬说云何分别知。 此问声乱。 今问魔及所说即上两问。 而言随魔行者即是徒党还随魔作形声两乱。 广答文为二。 先答形乱。 次答声乱。 初云七百年者正法。 千年。 由度女人减五百年。 六百七百入像法时。 摩耶经云六百年马鸣出。 七百年龙树出。 是时魔盛。 即有四依。 魔有有漏通。 能变为四部四果及佛色像。 犹如猎师外被袈裟内怀杀害。 魔亦如是。 外为圣像内挟邪谋。 夫无漏在心不在于色。 云何言作无漏之形。 圣人有无漏威仪亦是无漏五阴故魔学之。 从是波旬当作是说下。 二是明声乱文为五。 一乱佛身。 二乱结戒。 三乱佛德。 四乱经律。 五乱罪福。 初乱佛身者。 又四。 一乱生。 二乱行。 三乱入庙。 四乱纳妃。 初文者若言实生是魔说。 言不生生是佛说。 次就行中亦应例尔。 今不尔者。 明不行是魔说。 行是佛说。 何者。 魔邪常欲隐佛之德显佛之过。 名乱佛行。 入庙纳妃皆如文。 从佛在舍卫去。 是乱结戒如文。 六十四能者。 佛有三十二相。 外道夸毗谓倍胜佛。 故云有六十四能。 又佛有三十二相并业。 外道攀对求等故立六十四能。 三从若有说言去。 是乱佛德。 此中明佛不知好恶不别冤亲。 刀割香涂悉不欣恶。 如即人云刺眼不眴。 此以痴意乱德。 四从若有说言如来为我者。 是乱经律。 初通就经律作乱。 后就常无常作乱如文。 五从复有人言去。 是乱罪福。 文为三番。 初明正。 次明邪。 三更明正。 初比丘自知非圣。 答云非圣是则无犯。 次从复有说言无波罗夷去是邪。 三从若复说言于诸戒中去。 更明正。 若过一法者。 说戒时最初问清净不。 三唱不答。 即犯妄语(云云)。 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者。 佛性是正因。 持戒是因缘(云云)。 迦叶白佛去。 是第三论义。 文有三番。 一论佛性。 二论过人。 三论梦觉。 初番先问(云云)。 次答中。 如来或说我。 或说无我。 是名中道者。 中论云诸法实相中。 无我非无我。 我无我皆是假名。 言我是假。 言无我是实。 非我非无我即是中道。 次第二番问答先问次答。 答中先明犯。 次明不犯。 后重明犯如文(云云)。 第三番问答中二。 先问次答。 梦淫无罪寤已应悔。 若寤已赞叹得罪大品中意亦尔(云云)。 摩诃楞伽此云赤色。 与下文被服赤色相违云何通。 解云。 下文说未制戒时。 此中说制戒后。 又一解。 赤亦多种。 大赤则遮如乾陀。 轻赤此则不遮(云云)。 迦叶白佛去。 第四是领解。 第五述成。 四谛品此品。 答上云何诸调御心喜说真谛。 旧云佛昔随情但说有量四谛。 止在界内圣心不畅。 今缘常住说无量四谛。 出三界外故佛心喜。 亦名有为无为四谛。 亦名有作无作四谛。 今问。 有量出分段不出变易。 无量亦不出变易。 不出既同俱是有量。 量与无量是对小大两缘何足为喜。 又有量是有为者。 那言三是有为一是无为。 若尔有为义不成。 若无量是无为者。 那得犹有变易生死。 解言。 不为分段身命所为故言无为。 不无三相。 若尔实非无为。 无为不成。 无作亦坏。 胜鬘虽有此之名教别为一缘。 不得用彼无量四谛释此经文义不相会。 旧又明五时四谛初时约事如苦是逼迫相(云云)。 第二时至第四时约理。 如五受阴洞达空无所有。 是苦义义即是理。 解言。 入观之时亡名绝相无此四事。 藉四方便故言四谛。 如见谛入真无八忍八智但缘一灭。 言忍智者。 从方便为名。 为此义故四时不明佛性。 佛心不喜。 第五时以智为谛。 文云无苦而有真实故说佛性。 佛心则喜。 今问若还是前有量无量已如前难。 若非有量无量复是何谛则无别名。 既无别名则无别理。 复何用此以释今经。 今明此品与圣行品有同有异。 圣行具明四种四谛。 今文但明一实四谛。 其相云何。 佛性实相遍一切处。 能于四事明了实相乃可称谛。 若不了者倒而非谛。 经有明文何须致惑。 谓知如来甚深境界常住不变。 微密法身。 名之为谛。 此乃且举佛果为端。 实通一切畜生地狱阴界诸入。 悉了常住法身不。 变名苦圣谛。 于不净中而生真智。 不坏正法名集圣谛。 于断灭中识如来藏名灭圣谛。 明识三宝及正解脱名道圣谛。 谛非四数约四了谛故名四谛。 如来出世元为说此。 覆相今开涂乳获洗故言心喜说真谛。 从此立名故言四谛品。 文为二。 初明四谛。 二领解。 初四谛即为四章。 章章各六。 但有次第不次第之殊。 苦谛六者。 一明惑。 二明惑果。 三明解。 四明解果。 五结解。 六结惑。 一即是四四即是一。 名不思议。 此文明矣。 初明惑又两。 先直明苦。 后不解故苦。 下明苦有三种。 一是苦非谛非实。 二是苦是谛非实。 三非苦非谛是实(云云)。 当知是人必堕下是明惑果。 若有能知下是明解。 若一经耳下是明解果。 若如是知下结解。 若不知下结惑。 次集章亦六。 次第如前此初明惑。 以是不知下明惑果。 若有深智下明解。 以是因缘下明解果。 又牒昔迷举非显是。 若能知下结解。 若人不能下结惑。 次灭谛章亦六次第小异。 初明惑。 言多修空者。 一是二乘沉空二是外道拨无。 即是多修空。 次修苦灭者是明解。 亦应言逆声闻而偏语外道。 有二义。 一前来以诃声闻。 二声闻乖理即是外道。 若有修习下明惑果。 若有不作下明解果。 若能如是下结解。 若有不能下结惑。 道谛章亦六还如前次第。 但后结小异。 初即明惑先出所惑。 次正明惑。 以是因缘下明惑果。 若能发心下明解。 乘此一念下明解果。 若有人言三宝无常下结惑。 若修是法下结解。 实结道灭。 言四谛者。 道灭是四谛之后当于第四。 迦叶白佛去二是领解。 四倒品倒者惑也。 上云醉人眩乱日月回转。 况显惑义但倒数不定。 或一二三四八乃至众多。 一者只是无明虚妄罗笼自绕。 二者是见想取着而致毁伤。 三者痴心心倒狂狷想倒分别见倒。 四者常乐我净伪艺无实。 八者无常乐我净瓦砾非真。 众多者但涅槃佛性毕竟清净非倒非谛。 从解惑因缘而说倒谛。 先佛出世破倒之教遗法在世。 时去圣远执字亡旨。 不知方便药变成毒。 即起常乐我净四倒。 佛初出世投无常药而倒泻之。 病去药存执之为是。 迷佛方便起无常等。 佛观是病应用常等以治其病。 若后末世常等为病。 传付后佛乃能治之。 通亘前后皆名四倒。 若治常等则如昔教。 治无常等如哀叹品。 此品但明迷惑之病。 若其解病即能解药。 离倒无谛。 缘宜别说。 故明四倒。 文明八倒以四题品。 经家从略就合为四。 今从合题者欲对四谛使相成故。 近论三品相成。 魔说佛说总论邪正。 四谛别明正解。 四倒别明邪惑。 若但解谛倒者如偏识人。 入单知杌人非具足知。 不名正善具成就。 不能作善业。 双解邪正倒谛俱通。 即是正善具成就。 能作善业业者即如来性。 次第相成合为四倒。 其义则便故言四倒品。 文为二。 先明四倒。 后领解。 初就四倒。 即为四章。 初章为三。 一出苦境。 二出苦体。 三结。 于佛果非苦为苦此即是惑应招苦报。 遂言是解即是苦中生于乐想。 无常变异者谓佛行苦。 舍身入灭谓佛坏苦。 彼言如来是常谓为倒。 无常谓为谛。 我若说言下。 正是倒心乐生苦想(云云)。 无常常想即第二倒。 境中双举二想。 体中偏释一想。 上已双举不欲烦文亦出倒境。 后明倒体并结可见。 所言不修者。 即是不修般若空慧。 后二倒可寻。 第二领解又二。 先领解。 后述迷。 别论取拨无因果名邪见。 迦叶久无通取一切倒心为邪。 迦叶犹有(云云)。 如来性品此题。 不标佛而言如来者。 允同三世。 三世诸佛皆初号如来。 又举初以标后。 又如名不异破诸异计。 又如来即佛佛即如来。 故言如来性品。 四悉檀(云云)。 又如来是极果之胜号。 性是至理之本名。 非但极果名曰如来。 众生本性亦名如来。 又如来拟果。 性拟于因。 虽因果双列。 意在于因。 故言如来性品。 又果之本性性隐难辨。 举显以目隐故言如来性品。 又性理含藏备种种性善恶三乘。 举胜弃劣故言如来性品。 又如来名通。 夫有心者悉未来如来。 四依开士犹如如来。 十方诸佛同称如来。 就一佛之上有化应报法皆称如来。 今文中。 正辨如来藏之如来。 二十五有悉皆有我。 以我同故故名如。 以如示人故言来。 常不可坏名之为性。 从此立名名如来性品。 当知此如来藏即佛性也。 诸师解藏义不同。 论师言佛果在当。 即时未有故名为藏。 又言佛性众生心神。 心神自能避苦求乐。 即是心神。 开善云。 六法是佛性。 义皆不然。 此品以如来自性。 不以心神。 不以六法。 又如来藏隐。 心神六法皆显。 又如来藏常。 心神六法迁变无常。 与如来性全不相关。 今皆不用。 地人云。 惑覆于理名之为藏。 是义不然。 私谓非无一边但不与此品题合。 彼以惑与理异故惑能覆理。 今依经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 那得无性之惑覆于无惑之性。 不会经旨故不用也。 私谓非但惑性相即。 一切何所不收。 涅槃何法不在。 一切众生即涅槃相。 一切国土即涅槃相(云云)。 又论人云。 当果为性此即在外。 六法为性此即在内。 地人云。 惑覆黎耶此亦是内。 兴皇云。 非内非外偏据正性。 地人偏据本有。 论人偏据缘了。 复据当果果性果果性。 悉为经诃。 如盲触象不会玄旨。 今明四句平等清净无争故名为如。 以四悉檀巧示众生故名为来。 常不变易故名为性。 岂独一法为藏性耶。 又人执云。 如来藏者不得不有。 是义不然。 佛性非有非无。 非亦有亦无。 非非有非无。 那得独言是有。 虽非此四有因缘时于一门中作四悉说。 故言如来藏者不得不有。 以有接断。 以有破常。 以有令悟。 悟佛性时佛性非有。 三门亦尔。 云何执有而害三门。 如人问桥多争何益。 今明佛性其意若此。 若得此意。 亦在本性中间极果。 亦隐亦显亦外亦内。 如经舍内金藏大小不知。 善能掘出宗仰是人。 即其义也。 问藏性理三云何同异。 答只是一义。 若欲分别理惑合论名之为藏。 全不论惑称之为理。 不可改变称之为性(云云)。 有师。 生起五譬。 初问二十五有有我不耶。 佛举贫女藏答。 明其有我但隐而不显。 若尔何不早说。 佛举毒涂譬之。 由常病未歇不得洗乳。 前后两病就众生论。 隐显涂洗就佛教论。 若尔众生等有何故六道区分升沉硕异。 佛举因斗失珠。 致有悲喜不等。 若尔何故斗耶。 佛举甜药真正停留在山。 寡德所招流乎咸酢。 若尔真味不变谁能毁伤。 若叵毁伤则无杀罪。 佛举利钁能穿石砂不损金刚。 如佛不可害兴心逆罪。 性不可毁毁阴得罪。 然一答可解何故联翩。 只为佛性难明。 须万斧噼树。 生起五譬是彼之巧思故今存之(云云)。 然此一品答上两问。 初答云何作善业。 次答能见难见性。 此两相成只由善业能见于性。 性由善业。 业始性终从终题品。 论人解。 善业义者假名行人能御善恶。 御善则陶练心神得成正觉。 中论人问。 生死中有假人此人是佛性不。 彼答不得是佛性。 即并亦不得是我。 既其无我谁御善业。 又汝明假者是不自在。 我是自在二事相害。 地人明。 法界之体有善恶用。 体用具足在妄惑内。 如土覆金无能沮坏。 妄惑若尔此用无用何能作业。 今明此义如经金藏不可见者。 是时不能作于善业。 掘出藏已何须善业。 耘除草秽。 小乘运作非是善业。 异人方便示子金藏。 于舍掘之。 正是能作善业之义。 若约六位。 初位不能。 后位不须。 中间四句是作业位。 若约四句。 隐不能显不须。 亦隐亦显正能作业。 就答善业又二。 一明佛性为善业作缘。 二明佛性正起善业。 初为善业作缘又二。 一明业缘。 二论义。 初业缘中复有问答。 问近从四倒品生。 一切世间虽说有我不名佛性。 出世真我名为佛性。 是故兴问。 二十五有若定有我。 有则非有。 若定无我谁作善业。 故言二十五有有我不耶。 佛以两譬答之。 初譬则明本有不可见。 次譬不即得说以释疑。 初譬中有法譬合。 法说为两。 一本有。 二不可见。 然佛性非本非当为缘说之。 次譬文为四。 一譬本有。 二譬不可见。 三譬缘感。 四譬显说。 初文意者窘乏缘了故言贫。 有能生力故言女。 栖託五阴故言舍。 有正佛性故言金。 此性包含故言藏。 此性广博故言多。 次家人大小不知者。 旧解四果圣人为大。 三界凡夫为小。 此皆不知。 中论人云。 但菩萨为大。 但声闻为小。 亦皆不知。 今明人天为小。 析空二乘为大。 析空二乘为小。 体空二乘为大。 但空声闻为小。 但空菩萨为大。 但空菩萨为小。 出假菩萨为大。 皆亦不知。 三时有异人去譬缘感。 于中问答。 先以小道逗之故言耘除草秽。 缘不肯受故言不能。 若示子金缘为化力。 欲先于人。 我亦欲见。 即是后己。 四是人即去。 显说三合。 譬有二。 先合次帖。 合可见。 第二譬为二。 先譬次合。 初譬为四。 一明起有我病。 二说无我药。 三邪我病息。 四真我教兴。 意同哀叹。 彼譬显此譬隐。 旧解女人良医凡四师说。 一云女譬法身。 医譬应身。 二云女譬实智。 医譬权智。 三云女譬前佛。 医譬后佛。 四云女譬佛智。 医譬机缘。 上文贫女譬众生身。 此女既不言贫用譬佛智胜应。 生育一子譬于众生禀教生解。 以解微故故言婴孩。 着邪常故故言得病。 次是女愁恼下。 譬说无我之药又三。 一佛智观机。 二得机设化。 三断邪我。 初文者权智起悲故言愁恼。 觅无我机故言求医。 次良医既至即得机施化。 设三种药譬无常三修。 三因告女人下。 断邪我教。 此中乳譬真我。 真我非时故言莫兴。 苦味涂乳者譬以无我覆于真我。 如苦与甜其性相违。 前合三药中何故复有乳。 此亦是无我苦味与常相违。 三其儿渴乏下。 譬邪我病息。 先明病息。 次明药消。 真我缘起故言渴乏。 我无我相违故言毒气。 无我治邪。 邪消药息故言药消。 四母乃洗乳。 譬真我教兴。 又四。 一为说。 二违情。 三重说。 四受行可见。 次如来亦尔者合譬也。 但合二药。 不合二病。 本意疑于我无我异。 是故合药。 治病是旁是故不合。 哀叹亦尔。 问隐名如来藏我是佛性者。 一切众生有我性耶。 答一切众生皆悉有性。 未即是佛。 是故有我未是我德。 何者人别法通。 法通故有性有我。 人别故非佛非德。 问法是人法昔既无别人。 法是谁法。 解云。 法属法性(云云)。 迦叶白佛下。 第二论义问答。 初问者前明二十五有有我。 今难此义初总唱无。 次何以故下。 别作十二难。 合为四意。 初四难约果。 次两难约因。 三四难又约果。 四两难难处。 初为两双。 谓始生终没差别胜负可见。 次因难又两十恶等是约恶因。 酒后是约恶缘可见。 三重约果四难者。 一据苦果。 二据苦缘。 三据忘失。 四据忆念。 四责处两难。 初难别在何处。 次难遍在身耶。 或可但作六双为十二难。 或可十难难现用。 二难难处所(云云)。 二佛告下答也。 还酬十二难。 初举两譬答觅现用。 后利钁譬答觅处。 所言现用者。 其难真我若常应无生灭。 次差别胜负难。 佛答意实有真我为瞋痴所覆。 不能得见故有终没升沉。 前譬得而失。 后譬失而得。 但此妙解凡夫未得那忽言失。 此是理数之言。 应得不得故言得而复失。 得无别得还得于失。 失无别失还失于得。 得无所得失亦无失(云云)。 于初二譬中。 初譬三意谓譬合结。 譬为四。 一本有性理。 二遇缘起惑。 三根缘扣召。 四圣应破惑。 初文中。 言王家者佛所统处。 力士者。 譬众生有能降魔制外之用。 故言力士。 眉间者中道也。 金刚珠者。 或言理或言解。 或言理。 解圆净不可破坏如金刚珠。 次与余力士者。 即遇缘起惑失本有理。 又二。 一起惑二失理。 初文余力士者。 天魔外道诸恶知识(云云)。 角力相扑者。 断常乖于正观。 正观破于断常。 故言相扑。 以头触之者。 乃以身见触中道解。 次其额上珠下。 明失正理。 没在断常邪见身中。 三其处有创即是机缘感苦。 二见伤正解为创。 旧云感生死苦果为创。 即命良医机召于佛。 时有明医即圣智达知失理招苦。 即便停住者明失非失。 四是时良医下说法破惑又二。 初譬偏说。 次譬圆说。 初偏说者无我捡邪如就觅珠。 力士惊答譬禀教作于无我之观。 从迷得解故言惊答。 将非幻化即无我观。 为何所在即无常观。 忧愁啼哭即是苦观。 此为说偏教。 次是时良医下。 譬说圆教又为四。 一为说。 二不受。 三重说。 四即受。 譬说佛性一往不受也。 初文中。 言皮里者隐断常中。 影现外者。 旧云。 当果在当。 兴皇云。 佛智默照。 今明。 性理虚通遍一切处。 是影现于外。 次是时力士下。 是众生不受。 旧云。 皮里譬现在。 筋里譬未来。 若在现在何不破惑而出。 若在未来不应可见。 兴皇云。 惑轻曰皮。 惑重曰筋。 三时医执镜去。 是如来重说。 镜譬圆经。 照信心面。 文明理显信谛明了。 四力士见已。 即是信受。 次善男子下。 合譬但合三。 不合第一。 初合第二遇缘起惑。 譬中有二。 今唯合一起惑。 合相扑。 次故堕地狱下。 合第三招苦感失。 此中併得通答前十难。 三如彼力士。 合第四圣应说法。 初合偏说。 前有佛说众生作无我观。 今但合后意又二。 先合作观。 后明不知。 中有牒譬正合也。 譬如非圣下。 是虽观无我亦不能解。 何者若解真我方识无我。 既不解我所以无我不成。 先牒譬后合也。 次如来如是下。 合为说圆。 前譬有四但合后二。 此初合第三如来重说。 是诸众生下。 合第四信受。 先合后举譬帖。 正合中先明有惑时不信。 后明除惑时信受。 第三结叹不思议。 次复次善男子下。 雪山甘药譬。 旧云。 助答上问。 观师云。 譬失而复得。 开譬合譬。 开为四。 一失。 二得。 三重失。 四重得。 初明失中二。 初理性。 次辨失。 初文者雪山譬众生身。 一味药譬中道不二。 故云一味。 此理能除倒惑故名药。 名曰乐味。 其味极甜者。 教理相称即是教乐理甜也。 次在深丛下者。 明烦恼覆所以失理。 烦恼深邃倒惑交加致使不见。 次有人闻香下。 是第二明德又二。 先少分得。 后具足得。 初分得中云闻香者。 一云依经信知故言闻香。 二云十住菩萨见未明了故言闻香。 过去世中下。 第二明具足得。 即是前佛已证此理。 造作木筒者。 即是说教。 譬十地了因以因承果故言接药。 在在处处者。 过去生生修十地因。 从地流出集木筒中者。 因果相应了因克正故言流出。 三王既没已下。 重明失。 即是前佛去世众生纵逸。 构诸烦恼致使失之。 六味譬六道。 本味真正从起惑后流入六道。 或酢或醎是药真味停留在山。 譬众生身正性不异。 随六道流是故有异。 凡夫薄福加功不得者。 譬有着心苦行禅慧求觅真理而不可得。 亦譬种种掘凿欲觅性理了不相关。 四复有圣王下。 重得。 即是今佛复证此理。 善男子下。 第二合譬。 但合两失不合两得。 此初合有理而失。 前云在深丛下。 今合为烦恼丛林所覆。 前次譬云人无见者。 今合云无明众生不见。 以烦恼下。 合第三重明失。 即是或酢或醎。 正酬前胜负差别之问。 佛性雄勐下。 第二答前十二中后二责觅处所之问也。 前有别总之责。 今正答总问。 虽约五阴论有此性。 而身可毁性不可毁。 身是性之住处。 身家之性即是佛性。 性家之身无非佛性。 又二初正说。 次论义。 初正说为三。 初牒不可坏。 次广辨。 三总结。 迦叶白佛下。 二论义有问有答。 问者。 前云佛性雄勐不坏应无杀生之罪。 次佛答为二。 先法次譬。 初法为四。 一云。 五阴可杀故成恶业。 所言住五阴中者。 他用六法以为佛性。 非解此文。 六法只是五阴。 何容五阴住五阴中。 众生还住众生之中。 若用心神为佛性者。 心是四阴是则心神还住心神。 他解。 当果为佛性者。 当果继属众生。 故言住五阴中。 当果若有复非当果。 当果若无何所继属。 地人以梨耶为佛性为惑所覆。 释此乃便复当前难。 若有佛性即生之日便应有知。 今用下文释之。 佛性不即六法不离六法。 不即故不如诸师所解。 不离故言住五阴中。 实理言之佛性岂应有住不住特是为缘。 作此异说。 若定执此妨前后文。 毕竟清净宁有内外当之与现住不住耶。 私谓此说终穷。 又五阴中者。 约五阴论得有此性不约草木。 私云。 作此说者仍挟方便。 次以业因缘下释疑。 疑云。 或谓唯应杀堕地狱。 那复得有二十五有。 故今释云。 业缘不同致诸趣异。 三非圣之人下。 简诸外道。 自谓得圣计我不同。 四出世我相下。 明正我相。 二复次善男子下譬也。 又二。 先譬。 次合。 初譬为二。 先为五阴可毁作譬。 后为佛性不可毁作譬初譬中云。 善知伏藏者譬能杀人。 利钁譬杀具。 多杀于磐石砂。 卤等。 次唯至金刚下。 为佛性不可毁作譬可见。 次合中唯合不坏。 从善男子方等经者下。 是第二章。 正明佛性能起善业文为二。 初明作善业。 次论义。 初文者有人云。 佛性能起。 起于正道所作善业。 今观前譬。 佛性但为善业之缘。 今文明以佛性教作善恶业故喻喻之。 从迦叶复白佛去。 二论义。 初双问甘毒如文。 次佛答为三。 一明愚智二人。 次明一体三宝。 三明中道圆观。 妙解次第相生由智不惑。 教识一体三宝妙观得成能作善业。 愚者反此善业不成。 初约愚智中三。 先佛更徵问。 次迦叶答。 三佛为释。 释中初有七行半偈又二。 前四行半双辨愚智。 次三行偏明智者。 初文两譬两合。 前一行同服甘露有夭有寿。 次半偈同服毒药有死有生。 古来三解。 一云。 同禀大乘有得有失。 后譬同禀小乘有得有失。 二云。 约师弟。 师说大乘无得之教。 弟子解者为寿迷者为夭。 小乘师说有得之教。 弟子作大解为生。 守小教为死。 三者只是一大乘经。 于其得者作甘露名。 于彼失者作毒药名。 又只作一甘露名。 说其禀行者有得有失。 只作一毒药名。 说诸有禀者有生有死。 反覆相成。 今明于其失者俱名甘露及以毒药。 保爱染着名为甘露。 伤毁破坏故名毒药。 于其得者俱名甘露亦名毒药。 入理生善故名甘露。 显体破恶故名毒药。 具此二义名善业教。 诸文之下各有合譬。 寻之可见。 譬如癞人服鸩病差。 解药还醒。 譬学无常苦空断惑。 知是大方便即入摩诃衍。 从声闻及缘觉下。 偏明智者皆约人辨。 初约二乘。 次约菩萨。 后约众生。 似约三谛而作善业。 菩萨即中增进善业。 二乘即空而中以作善业。 众生即假而中便作善业。 故举三人意或在此。 从迦叶汝今当去。 第二辨一体三宝。 然昔初教举非显是破邪归正。 明别体三宝此义易知。 前长寿中明护法。 举法归依诸佛已成一体三宝不许归别。 归别体者归戒不具。 今文劝归己身当成一体三宝。 显于自体成善业。 故又免魔缚各有所据。 就文为三。 一劝。 二论义。 三领解。 初文中云善分别者。 劝令分别己身之中一体三宝。 先劝。 次释。 初如文。 次若能谛观者释劝也。 得入秘藏者。 即生理善甘露之义。 是人已出世者。 即是破恶毒药之义。 二俱有得即此明文。 又知我者是佛宝。 我所者是法僧。 二宝虽无异体义说为三。 又佛觉法不觉僧和合。 于一佛性说此三义。 二尔时迦叶下。 论义有二番问答。 初併不受。 后併归依。 佛皆不许。 初问有十偈为四。 前一行半唱不知。 次两行问昔别体。 三四行半问今一体。 四两行结问请答。 就初总云不知。 次无上者别不知归佛。 无畏者不知归僧。 云何作无我者不知归法。 次云何归佛者。 两偈问昔别体为三。 此半偈问佛宝。 得安慰者如前四相中说。 次一行问法。 三半行问僧。 转得无上利者。 如前波阇波提供僧得佛法功德。 僧是传法之人故言转得无上利。 三云何真实说下四行半问今一体中又四。 初一行半法说。 未来若不成去。 己身中隐三宝未来当成可得归依。 若其不成为可依不。 不如次第依于别体。 无预知者无预约自照。 次第约从他。 次云何未怀妊一行三句是譬说。 怀子譬解。 怀子必十月。 十月譬十地。 若有解者十地若满可得成佛。 若无解者徒自万月亦不成佛。 三众生业亦然一句合譬。 四如佛之所说下。 一行难佛不定说。 或令归现或令归当。 致令愚者轮回堕苦。 四假名下。 二行结问请答。 初一行明我不知结请。 次一行明佛知故请答。 二迦叶汝当知下。 佛答还酬四问。 从后为次。 初一行许断疑酬其请答如文。 次一偈酬问一体。 前举怀妊据了因作问。 佛以中道正因为答。 明诸菩萨与佛不异。 那得云无十地包胎不可归依。 于诸菩萨者。 旧有三释。 一是及字即是汝及诸菩萨等。 于第七佛偈文迮不安及字。 二改于为及。 三不须改明诸菩萨皆同是佛。 贤劫则第四。 若七佛数即第七佛。 佛是觉义能觉佛性与佛义同(云云)。 三两行酬其别体之问。 翻邪入正故须归依。 邪者天神为佛宝。 杀法咒羊云。 是婆薮杀汝而得生天即是法宝。 能杀之人即是僧宝。 翻此三邪。 归于三正。 问昔以正三翻于邪三。 何不以正我翻于邪我。 若以无我翻邪我者。 何不以无三宝翻邪三宝。 答对治之法略有二种。 一用有门为对治者立正破邪。 二用空门为对治者。 故用无我破于邪我。 各有便宜。 三宝是境归冯有在宜用有门。 邪我是内患宜以无虚之(云云)。 四如是下半偈酬前唱不知。 今言能知得无所畏不应不知。 迦叶白佛下。 第二问答。 初问中意者。 併欲归依。 三种三宝皆是佛说何所取舍。 初一行欲依昔别体别既翻邪即是正路。 次两行欲依自隐时一体。 后一行欲依他显时一体。 既出生死已成正觉。 故言诸有所无有。 又解诸有有现成佛。 无有无二十五有。 二尔时佛告下。 佛答佛欲更为分别不得妄依。 文为三。 初昔之别体有依不依。 二显时一体有依不依。 三隐时一体正是所劝一向须依。 初依不依者为二。 先明今不须依。 次明昔则须依。 初又二。 初别体既是昔时为缘。 今不须依昔依时翻邪昔日须依。 次所以者何去。 更释不依之意。 于佛性中有法僧二宝者。 非但已成之佛。 佛性之中具有法僧。 只当成佛亦具二性即佛法。 法佛不二即是僧宝。 身既具三何须依于别体三宝。 次须依又二。 初为欲化度下。 明昔则须依。 次若欲随顺下。 更释须依之意。 兴皇明四假。 理缘就缘对缘因缘。 昔即是对邪明正是故须依。 若依龙树四悉即对治意(云云)。 次从菩萨应作下。 明显时一体又二。 有依不依。 不依文为二。 初明不依。 文云。 我今此身归依佛者。 即是自归己身佛宝岂敬他佛。 次何以故下。 更释不依之意。 然我与他佛既无异。 何须归他。 次若欲尊重去。 明有依义。 为相尊重。 是故须依。 又二。 先正明后解释。 初正明者法身是本地。 舍利是应身。 欲令众生敬我意者为欲亦化众生生善。 三从亦令众生去明今之所劝。 隐时一体。 一向须依。 文有三。 法譬合。 初法中为五。 一分别一体有三。 此初文则自身有佛宝也。 一切众生皆依下。 即是自身有于法宝。 又有归依非真下。 即自身僧宝。 问身有法僧可尔何为有佛。 答身中佛性。 佛性即是法身佛宝。 能说此法即是法宝。 能受持者即是僧宝。 他尚归依我身三宝。 我今岂可不自归耶。 问会三乘归一乘。 名一乘者。 亦应会三宝归一宝名为一宝。 若会三乘归一乘无三乘异。 会三宝归一宝亦无三宝之异。 论师数师不敢为例。 观师例之。 会三宝归一宝。 上义说佛法僧异。 亦如会三乘为一乘义说三乘异。 故法华云。 真是声闻真阿罗汉(云云)。 从若有分别下。 次为他作一体三宝。 举体是佛。 佛是觉义。 举体是法。 法是不觉。 举体是僧。 觉与不觉而不相违。 从于生盲下。 三结别体。 为生盲凡夫作此分别。 复当为诸下四结一体。 为二乘得圣之人说我身有一体三宝。 如是菩萨下五双结两义。 为恶众生而作佛事。 则结自身说于别体。 为诸智者而作佛事。 亦结自身说于一体。 次譬说为三。 一大将。 二太子。 三大臣。 所以举三譬者。 大将譬了因。 太子譬正因。 大臣譬缘因。 亦譬三宝。 太子譬法宝。 大将譬佛宝。 大臣譬僧宝。 大将建意三。 一临阵制敌。 二我最第一。 三诸兵依我。 诸兵依我譬缘。 制胜譬了。 第一譬正。 太子亦尔。 绍继霸业譬正。 调伏王子譬了。 余王子依譬缘。 如王如先王成前譬。 王子大臣者王子即属大臣譬也。 三菩萨亦尔。 合譬中二。 先正合。 后结劝。 初合者所言三事与一体者别说于三。 即是一体。 一体之上义说于三。 如涅槃中具有三点实非别异。 次如来下。 结劝又二。 先劝舍昔别体之三。 次劝取今一体之三。 初舍中又二。 先出昔三宝。 后乃劝舍。 昔别体中。 举头譬佛宝。 头最为上。 支节手足譬法僧。 为化众生示此梯隥。 次是故汝今下劝舍。 次汝于大乘下结劝。 取自身中一体。 如大将大臣于自身中建决定意。 不取别体及他已成。 迦叶白佛下。 第三领解文为四。 一领解。 二佛劝持。 三称叹。 四佛述成。 初文又三。 一发迹。 二自领解。 三誓化他可寻。 善男子下。 第二佛劝持还只劝前自解化他。 自解即是高升秘藏。 化他即是下度愚迷(云云)。 迦叶复言下。 第三称叹。 称叹佛性即是隐时一体。 相好等即是显时一体。 尔时佛赞下。 第四述成从。 我今当更为汝下。 是第三明中道圆观。 文为三。 初许说。 次正说。 三叹教。 初中云。 入如来藏者。 入藏由观。 非观不入。 次若我住下是正说。 文为二。 初略后广。 略又为三。 一标中道。 二明乖中之惑。 三辨破惑之观。 初标中道即明非有非无。 若我住者明非有。 我住在身中即是常法。 不离于苦常即是我。 身即是苦此即是有。 此有非道。 若无我者明非无。 若定是无则无修因趣果。 亦无父母世间善法。 此无非道。 既作有无两责。 不得有无。 即非有无。 名中道说。 次若言诸法下。 是明乖中之惑又二。 初明惑。 次结惑。 初明惑。 中有六句。 三双相对。 三句计常。 三句计断。 于生死中自作此计。 障理不明故名为惑。 若开善云。 生死一向是苦无乐。 光宅云。 生死之中有定实乐。 庄严云。 生死之中有虚妄乐。 妄乐乃为行苦所偪。 故非实乐。 然三师所说皆为此诃。 开善云。 生死是苦即是此中断见。 光宅云。 一向是乐。 即是此中常见。 庄严云。 妄乐又为行苦所逼。 即是此中亦常亦断。 亦应有第四句计不知是谁。 次从修一切法常下。 结惑又三。 谓法譬合。 初法中言修一切法常下结。 堕断见者解有二意。 一云。 本自执常他将断难。 常义不立。 便执于断。 本自执断。 他将常难。 断义不立。 更执于常。 二云。 两见相因。 见修断过即自修常。 见修常过即自修断。 如步屈虫下譬。 六卷云折腰虫。 周易云。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时俗云。 桑枝变作。 未必全尔。 桑根为蝉。 腐草为萤。 其例亦然。 此虫腰折。 修常断者合譬。 明断因常生。 常因断生。 故有此譬。 以是义故下。 第三明破惑之观又二。 初正明。 次结解。 初亦有三双六句。 对前无我只应言我。 而经中言常者有二解。 一云误。 二云。 常是通名。 我等是别。 佛果万德通得名常。 言余法者中道之外皆名余法。 常乐我净即指如来秘藏佛法僧正解脱等。 当知中道只是真法二边为余。 当知如是下是结解又二。 先法。 后譬。 初法中云愚人无疑者有二解。 疑为解津愚既无解。 所以不疑。 二云。 中道分明显然易解。 愚尚不疑。 何况智者。 依文似如后解为胜。 如羸病人下。 譬说还余前二解。 若依惑意即愚人分别而生诸见如服酥轻便。 若依后解酥是好药。 健人服者本来自好。 羸人服者亦得轻便。 譬中道法。 愚人亦解。 六卷云。 服已迷闷。 即是不解迷惑意也。 有无之法下。 第二广明中道又二。 初约诸法有无显中道。 二约诸法不二显中道。 初文者夫有无者不可定取。 说有为无。 说无为有。 有是无有无是有无。 于无上说有。 有不定有。 于有上说无。 无不定无。 不有不无即是中道。 次不二者。 无二异不二。 无不二异二。 二不二不可得。 乃是非二非不二。 是名中道。 初文有无中。 有法有譬。 初法说极略。 唯此一句。 直标有无其性不定。 若他明。 三无为定无。 不可为有。 三聚定有。 不可为无。 此非不定不名中道。 譬如四大下。 次举譬。 先譬。 次合。 初譬中。 欲明有无不定。 如佛赴缘。 若执有者破有说无。 若执无者破无说有。 四大亦尔。 如善医师别知诸病。 若水病者以火药治。 若火病者以水药治。 地风亦尔。 不善医师不别病相妄授于药。 次善男子下合譬。 初总合。 次别合。 初可见。 次若言不别合又二。 先举有无为合。 后举常无常例合。 初又二。 先别破有无。 后总结为诫。 初文三句。 初句云智。 不应染者有二解。 一云。 智闻佛说佛性是有不应染着。 愚便责其现用处所。 或六根中或遍身中。 二若闻佛性是有应知佛意不定专在于有有即表无。 无即妄语者。 是第二句。 破无。 亦二意。 一云。 道理不无定无乖理故是妄语。 二云。 佛性虽有未有现用故言是无。 汝有智人不应云妄。 若言有者是第三句。 为执有情多。 故更重破不应默然者。 若有佛性应能现瑞。 何以默然。 二云。 若定有有者。 就汝推捡。 何以默然。 次亦复不应下结。 不许争论。 言有言无。 乃至四句并是戏论。 若说于苦下。 第二举苦无常等例合复有五。 一约苦。 二约无常。 三约我无我。 四约空寂。 五约幻化。 皆解惑对辨可见。 文云。 虽有去来而常住无变者。 此是即去来不去来。 即动而寂。 从若言无明下。 是第二约不二不异。 明中道亦有法譬。 法说为三。 一约因缘明不二。 二约观行明不二。 三总结明不二。 因缘是境。 观是智照。 总结是境智。 初十二因缘明不二又三。 先举无明。 次举行识。 三举善恶。 旧解。 无明是惑明即是解。 又云。 无明行是过去。 识等是现在。 三世分别。 此不会经。 经诃云。 明与无明行识等异是愚人法。 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若言应修下。 第二约观行明不二又三。 一苦。 二无常。 三无我。 我与无我下。 第三总结不二又三。 一结叹。 二结劝。 三结会。 结叹又二。 先结佛所叹后结说已。 结劝又二。 初劝持不二法。 二劝持不二。 经如我下三结会。 悬指般若。 旧云。 引深奥品中灯炷喻。 或云。 大品度不尽。 外国本经应有此文。 或言。 大品虽不的当。 而不二之义无差。 又云。 诸有二者名有所得。 无有二者名无所得。 又二是眼识。 识内了别。 眼外见色。 此则是二。 眼识无二。 乃是智者了达诸法亦尔。 从如因乳生酪下。 第二譬成因缘不二之义。 如五味相生无自他性。 即是因缘。 因缘即是中道。 其意显然。 文为三。 初列五味。 二广破自他。 三结因缘义。 初列五味者。 五味相生成前不二。 次如是酪性下。 广破自他。 先立章门后解释。 初章门中酪从乳生为章门。 次例四味。 就初又两。 初从乳生酪即是章门。 从自生他生。 并是非门。 次若从他生下。 第二释二章门先释非门。 次释是章门。 初非门中。 先释不从他生。 次释不从自生。 初破他生可见。 破自生中云。 不应相似相续自生是一往。 将谁相似相续。 而今见续乳后有酪等味。 故知不从自生。 自生即应五味一时。 既前后相续岂得一时。 虽不一时下。 释是章门。 破自他之后。 因缘假记云酪从乳生。 而不自不他。 而言先有者亦是因缘。 甘味多故不能自变者。 乳味即甜酪味即酢。 下论义难此。 是牛食啖下。 第三结是因缘。 先譬。 次合。 初譬中食水草譬禀经教。 血变成乳譬变恶为善。 若食甘草譬禀大教。 若食苦草譬禀小教。 雪山譬此经。 肥腻譬佛性牛若食者譬众生。 醍醐譬佛果。 能依此经。 修行得无上佛果。 无有青黄赤白等色。 譬依教而修无声闻天人之果纯得醍醐涅槃果也。 此中六位文义宛然(云云)。 是诸众生下。 第二合譬中先合。 次论义。 初合中。 先合二。 后合不二。 不二中。 云无明转变为明者。 他经复云。 明起断无明。 旧三解。 一云。 只断是变。 变是断。 文两义一。 二云。 变语就体。 断语就用。 一心体上有善恶两义。 只己心上变善为恶。 变恶为善心即不变。 次就用者。 须断无明。 只得于明。 不断不得即庄严师解。 开善嫌庄严浅近。 就修习缘了两缘释之。 从迦叶下第二论义。 从前乳中先有酪性生。 文为二。 先难。 次答。 难中又二。 先定。 次难。 难中二。 先难定有。 次难定无。 初难定有为三。 一正难乳中有酪者。 即是已有云何言生。 夫生义者。 先无而有。 乃名为生。 次法若本无下释难。 若言乳中下三并难。 若乳是酪因。 草亦乳因(云云)。 又倒并若草为乳因。 亦应乳为草果。 草为乳因草中得有乳者乳为草果。 乳中亦应有草。 乳酪因果亦例此。 并文中但举一耳。 若言乳中下。 二难定无者只应难有。 不应难无。 恐佛转计度入无中。 是故逆遮而难无也。 善男子下。 二佛答文为三。 初研譬。 二重为合譬。 三结譬意。 初又三。 一非定执。 二以理解。 三结非定执。 初非执中。 先作三章门。 后次第释破。 一定有门。 二定无门。 三他生。 释三门者。 初释不得定有。 云乳中有酪。 何者。 乳白酪黄。 乳甘酪酢。 色味既异何得定有。 次释乳中不得定无酪者。 文云。 置毒乳中酪即杀人。 先得置毒于乳后时乳变成酪。 饮此酪者毒犹杀人。 何得言乳定无酪。 是牛食啖下。 第二以理解释又二。 先明乳从草生还是因缘假说。 后明酪从乳生亦是因缘假说。 两文各二。 初二者先云。 从缘而有。 后结是因缘。 众生福力者有三义。 一牸牛之福欲饮子时血变为乳。 二犊子之福令母有乳。 三[(壳-一)/牛]人之福。 人若无福子尚不足。 况得充人。 是乳灭已下。 二明酪从乳生又二。 初明缘生。 后结因缘。 醪是以物搅之。 燸是火气。 经本或作酢字。 而今酉边着翏者非。 以物搅字亦非酒名。 酒名应酉边。 作孝盖书者谬。 是故不得定言下第三结非定执。 善男子明与无明下。 第二重为合。 譬此中开转断义如前释(云云)。 以是因缘下。 第三结譬意。 善男子众生薄福下。 第三叹教劝持又二。 先叹佛性理。 次叹教。 叹理为二。 先举忍草。 后牒两譬。 于中先牒两譬。 次诸众生下总合两譬。 次从譬如虚空下。 是叹教又二。 先叹经后劝信。 初文有譬有合。 虚空譬法身。 雷震譬说法。 起云譬慈悲。 象牙譬众生。 华譬佛性。 有三解。 一云别有象牙草闻雷生华。 二云。 是象牙生华。 经云。 四象优钵罗等。 闻天雷时牙上有华。 三云。 此象牙非别生华。 直是牙上有文彩如华。 众生佛性下合譬。 有三番合之可寻。 若有善男子下。 是第二结令劝信。 从迦叶白佛下。 品中第二答能见难见性。 文有四问答。 初两番辨深行证见。 后两番明浅行闻见。 闻见酬其能见。 证见酬其难见。 于证见中总有二番。 初番可见。 次番中有问有答。 答中总举十譬。 初以百盲通譬一切众生。 百是一数之圆。 例如世姓甚多而言百姓。 求解见性譬如治目。 造诣良医者。 根缘感佛。 是时良医。 譬佛垂应。 金錍四解。 一云譬此经一指。 三指譬昔三乘教。 亦云。 金錍譬佛方便慧一指。 三指譬根缘悟道。 除膜譬断无明烦恼。 二云。 三指譬三慧。 三云。 初教一指。 般若至法华二指。 涅槃三指。 四云。 譬三忍信顺无生。 解三忍为二。 一云。 十信信忍。 三十心顺忍。 十地无生忍。 又初地至三地是信忍。 四地至六地是顺忍。 七地至十地是无生忍。 今明不然。 经合佛性岂可余释。 一指示之答云不见者。 譬入真谛则不见性。 二指不见者。 譬空假二谛亦不见性。 三指示之答言少见。 此譬一谛三谛即空假中名为佛性。 初住初地则能分见故言少耳。 善男子下合譬又二。 前正合。 此况声闻。 初文者。 若寻合文金[镙-纟+廾]譬涅槃教。 三指譬佛性。 即是三德三谛等也。 文云。 无我惑乱者即是不了。 昔教惑于无我故不见性。 今教真我乃见佛性。 次九譬可寻也。 迦叶白佛下。 是第二有两番。 明浅行闻见。 初番问可寻。 佛答有四。 一譬。 二合。 三劝。 四褒贬。 初譬中云非想非非想天者。 三有四空之顶。 无身而有识。 无想而有想。 此事难知。 佛性亦尔。 非二乘所了。 二合等三文可见。 迦叶白佛非圣凡夫下。 第二番问答。 初问中云。 非圣凡夫者即外道也。 其自称圣如来夺之故言非圣。 若理内凡夫即圣凡夫。 内道外道俱云有我。 有我之性两事云何。 佛举贫富二人譬。 有三。 初譬。 次合。 三结成。 譬为三。 初菩萨施化。 二声闻施化。 三如来施化。 初菩萨化又为四。 一说教。 二禀受。 三舍应。 四起惑。 共为亲友者。 能化所化化道交通义言亲友。 王子富于法财。 真我显现故言富众生。 取我在身具足诸见故言贫人。 互相往反者。 感应相关。 是时贫人下。 是第二众生禀。 受见王子刀者非是证见。 闻菩萨说真我佛性。 好刀譬中道佛性真我。 心中贪着者。 爱乐此法。 王子后时下。 第三菩萨舍应。 持真我去故言持刀。 机感事密是故言逃。 更化余处故言他国。 贫人于后是第四凡夫起惑。 菩萨舍应众生流转。 受五阴身故言寄宿。 眠是闇时譬无明昏。 自号有我故喻呓言。 古本曰讇言。 寱者典诰呓字。 旁人闻下。 第二声闻施化。 应具论四果。 文略阙第三王。 初王是初果。 私谓余子之言。 可兼二三。 旧即旁人譬机。 机将是人是感初果。 故言收之。 兴皇云。 旁人是五方便似解。 王是初果真解。 似伏真断破彼我见。 言至王所。 众生对初果。 义言君臣。 屠割者。 譬分析五众求我叵得。 曾禀此法。 故言素为亲厚。 能化所化既非异辙。 故言一处。 眼见譬闻慧。 手触譬思慧。 取譬修慧。 并不得思修。 故言不敢手触。 况当故取。 羊角者邪曲计我。 欣笑譬悲惨。 未欲破此邪计。 故言随意。 去寻立余子即二果施化。 次第四王即四果。 却后下。 是第三如来施化。 但是前逃菩萨今还成佛。 数时者数耳。 唯明无我。 不言真我者。 望下文合中。 应有说我教也。 优钵罗华者。 婆罗门计神白色。 羊角者。 刹利神色黄。 火聚者。 毗舍神赤。 黑蛇者。 首陀神黑。 善男子合譬。 还合三譬。 譬云。 有一好刀。 合云。 说我真相。 譬云。 持是净刀逃至他国。 合云。 说已舍去。 声闻缘觉下。 合前第二四果施化。 为断如是下。 合第三。 如来施化又二。 先明无我之教。 正是合前。 善男子下。 第二更明真我之教。 前譬中无但有其义。 善男子若有凡夫下。 第三结成答意。 在文可见(云云)。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十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52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fojing/1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