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七 内容: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七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长寿品前之三品严观所安。 此品存本但改命为长。 移寿在下西方语倒不移亦善。 译人左右应无别意。 恐依上文。 当知如来即是长寿。 或依偈初。 云何得长寿长只是常。 何不用常为名。 正言由常乐我净。 获此长寿从所得立名故也。 今释长寿为四。 一同诸佛法身智慧寿命皆悉同等故言长寿。 二由物欣长恶短引令树善故。 三对破偏修无常之拙明圆胜修之常。 四长短相形是对治门。 会非长短之长故言长寿。 此是涅槃施中第三对菩萨众随问而施。 凡十四品诸问答中长寿为首。 从初命品余各随便。 其文有劝问正问。 初劝比丘。 次劝大众。 初劝有三佛法至三故。 又表佛殷勤故。 又初劝除疑。 二劝受寄。 三劝益物。 其上疑既尽。 初劝则默既不堪寄付。 次劝则辞既无化力。 后劝则推。 初文者何故偏劝问戒律。 河西云。 佛法有两一经二律。 上已问经。 今劝问律。 是义不然。 经深律浅。 既能问经岂不能问律而待劝耶。 观师云。 律是声闻之本。 又是今经之宗。 不杀为因得长寿果故偏劝问。 是亦不然。 今桉经云。 于诸戒律是则律仪定道俱名为戒。 诸语不一岂独律仪。 又将下验上非偏劝问律。 空者慧也。 寂者定也。 当知劝诸比丘问戒定慧。 有人作二谛消。 是亦不然。 二谛文晦三谛文明。 何者戒定慧三是入真之梯隥即劝问真。 本性空寂即是问中。 明了通达即是双照。 二谛即劝问俗。 又言。 莫谓如来唯修空寂者。 如来既不专修真俗即是劝问。 非真非俗第一义谛。 第二再劝为二。 初劝次辞劝问。 戒律初者一云略耳。 具说如上。 又取下文意佛欲寄付故以戒律而为劝端。 次辞者既于戒律不能问者即辞不堪。 有法譬合。 法说又三。 正辞释结。 正辞。 辞无智慧不能问于三号如文。 次释辞释于三号。 皆不思议如来境界深微之法允同诸佛故号如来。 我不能问则是辞上本性空寂。 所有诸定不可思议穷于甚深微妙禅定能为一切而作福田故名应供。 我不能问则辞上明了通达。 所演教诲不可思议者。 穷于一切言说边底示导众生。 是道非道号正遍知。 我不能问则辞上戒律。 又释辞不能问于三谛。 诸佛境界是不能问中。 所有诸定是不能问真。 所演教诲是不能问俗。 三结辞中云无智慧者无三智也。 次譬辞为四。 一声闻不堪寄。 二如来不应寄。 三声闻彊受寄。 四如来失所寄。 初明不堪。 言老人者。 阎浮果报将尽之年譬诸声闻。 十二缘观支支十二从过至现故百二十。 过现灭故老死灭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故将入涅槃。 身婴长病者正使虽尽习气尚存。 又无明别惑未侵一毫故言长病。 寝卧床席者沉空滞寂失游戏神通。 不能起居者不能入有如不能起。 不绍三宝如不能居。 气力虚劣者无常住命如无气。 无十力雄勐如无力。 少真实故名虚。 非胜修故名劣。 余命无几将入灰断。 次有一富人者下譬如来不应付嘱。 智断圆满故言富人。 缘事欲行者。 适化多务故言缘事。 乘如起应故言欲行。 以百金者百句解脱。 汉书称一万为一金。 既有百金即是百万。 一句解脱既有一万解脱。 以为眷属。 百句解脱即有百万解脱而为眷属。 或经十年二十年者。 有三解。 一云。 十劫二十劫。 二云。 人中为十天二十。 三云。 正法为十像法二十。 是义不然。 若尔后时如何得归会耶。 今明通惑为十。 别惑二十。 逗缘除物通别两惑名付家事。 受寄者除通别惑即感我归。 还时归我者旧二解。 一云。 只指释迦余方应尽。 此土感兴后还犹见我昔法宝。 二云。 弥勒下生犹见释迦真实之法。 法身不异故言归我。 今解。 通别惑尽即是还时即是归我此义稍便。 三是老病人下。 声闻妄受无继嗣者。 旧二解。 一云。 无善心实男慈悲心女。 二云。 无受化眷属绍续其后。 今言。 无常住信心之子。 病笃命终者灰身入灭。 四财主行还下。 如来失所寄法宝丧失。 痴人者二解。 一云。 受寄者即是痴人不能筹量妄受人寄。 二云。 能寄者名痴人。 假设此言。 若遂寄声闻则是痴人。 若不寄者则非痴人。 次世尊下合譬。 但合妄受丧失不合前二。 合后二中先合第三。 次我今下合第四。 从佛告下。 第三劝益物为三。 一劝二推三赞。 初如文。 次推功为二。 先譬后合。 譬又四。 一譬叹菩萨。 二十五者。 即二十五三昧。 盛壮端正者。 是诸三昧王多有财宝者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父母者三谛一谛为母。 一谛三谛为父。 法喜为妻。 善心为子。 道品为眷属。 十方诸佛即是宗亲。 次时有人下。 譬正应付嘱。 例上释。 三是时壮夫下。 譬秉持受寄。 四其人遇病者譬不失正法。 世尊下是合譬。 先举不应。 次合应寄。 三尔时佛赞下即赞也。 无漏心罗汉心者忘我推功也。 二缘者缘声闻不能菩萨则能。 或善能问答。 或法宝久住利益众生悉出上文。 从尔时佛告一切大众下第二通劝大众。 问佛既普等。 若得问人普皆利益。 又对于偏劝故普劝也。 先偏后普明偏普不定显非偏非普。 问比丘寡德殷勤三劝。 菩萨不尔何俟二三劝耶。 答佛如师子杀象及兔。 皆尽其力终无厚薄故皆三劝。 若尔菩萨亦应无疑而有辞让。 答比丘皆无菩萨皆有。 以有问故。 故知有疑。 是故菩萨则可付嘱以慈心故。 故能益他。 又例作无而意异菩萨久解。 是故无疑。 自谦是退义称佛菩萨乃是推功。 问何故约命言不可量约辩言不可尽。 若戒若归而劝问耶。 答多有所关略举四意。 一如来是大富施主随其所求而给与之。 若问命即开长寿金刚身身密等义。 若问辩即开般若四相口密等义。 若问归戒即开善业。 首楞严能建大义百句解脱意密等义乃至开邪正四倒四谛如来性文字月鸟等义。 涅槃施得显也。 二如来施主方便无量。 若问命即开天行。 若问辩即开梵行。 若问归戒即开圣行婴儿行。 归戒所防即开病行。 五行若立十德自显涅槃行明。 三如来施主正法宝城庄严无量如来能问无可问处。 如来能答无能问人。 百金妙宝初求付託得能问人。 问命即常庄严。 问辩即乐庄严。 问戒即净庄严。 问归即我庄严能问能答具二庄严双树涅槃其义得显。 四如来施主慈悲无量悯念邪僻哀怜不善。 若能问归即用常辩摄耶。 若能问戒即用常命摄恶。 涅槃之用得显为此义故举此三种以为问端。 问问端通后亦通前不。 答问命即是常修。 问辩即是乐修。 问归戒即是我修。 又问命即常法身德。 问辩即乐般若德。 问归戒即净我解脱德。 又问命即常命常色常力。 问辩即常语。 问归戒即常安。 又文云。 能如是问则大利益一切众生即通前通后问端该广笼括。 若此(云云)。 第二正问为四。 一欲问。 二许问。 三谦问。 四正问。 欲问又二。 初经家叙起。 次自咨。 发叙中为四。 一叙本位。 二叙。 迹宗。 三叙。 感对。 四叙。 威仪。 初本位者。 有通有别。 菩萨通位童子别位。 论云。 十二而能问者即有四意。 一正法非色。 不可以人幼而弃于法。 重法重人故也。 二生比丘善于菩萨道信念坚固。 三折伏高心。 四明佛力大。 若依十住即第九住。 若类文殊童子即十地顶。 圣位难知。 且用十地释童子也。 次迹宗中言婆罗门者。 迹託高宗姓。 大迦叶者。 寄生贵族如此间甲族。 三以佛神力者感对也。 为决定众而作上首感佛威加作对扬主。 令五十二众同饮甘露。 非斯大器孰能为之四即从座起叙其威仪。 次而白佛言下自咨发者。 佛虽通劝宁许问不。 是故有咨。 次佛告下佛许如文。 三从尔时迦叶去是谦问。 文为三。 初大小为一双。 次高广为一双。 三借助为一双。 初文者。 如来哀悯即大慈悲大中之大。 我以蚊蚋小智小中之小。 以小问大。 宁得相称。 次双者。 佛德巍巍明佛威高。 师子难伏明其众广。 如来之身犹真金刚。 佛色大故智慧亦大。 智海围绕则大众智大。 佛及大众高广若斯。 我以蚊蚋何能当此。 第三双者若论巨细不言自绝。 今假佛威神借助智力大众善根添我机辩。 乃能发问。 四从即于佛前是正问。 旧说三种不同。 一分偈。 二问数。 三因起。 初分偈不同者。 河西云。 前十九偈是问。 后四偈请答。 又一师云。 前二十一行是问。 后二行自谦。 又一师云。 从前至后无非是问。 又一师云。 从容两存后亦非问。 乃是迦叶巧致问之余势为诸品生起。 又亦得是问甚深行等是问五行十德。 安乐性是问师子吼迦叶等(云云)。 二问数不同者。 梁武三十二问。 河西三十四问。 灵味亮。 冶城素。 庄严旻。 并用之。 中寺安三十五问。 开善三十六问。 光宅三十七问。 三因起不同者。 开善云。 一一问皆从纯陀哀叹中生。 太昌宗云。 悉是临时致问皆不从前文生。 灵根令正云。 或有从前生。 或不从前生。 岂可一例。 从前生者云何得长寿。 问从纯陀品生。 当知如来即是长寿。 生金刚身问从法身常身金刚身生。 愿佛开微密从哀叹品秘密藏生。 云何得广大从迦叶为众作依止生。 有属当者可从上生。 无属当者不从上生。 兴皇云。 此问不应近自纯陀。 乃通论释迦一化教门始自王宫终乎双树。 何者文云。 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师。 即是问始即初成道时事。 后问云何舍生死如蛇脱故皮。 此即问终是最后涅槃时事。 中间施化法门非一欲显发如来方便密教应来应去种种示现。 此意宏壮包罗广大大明觉道囊括古今。 今观此二十三偈前十九偈虽即是问问中有请。 唯愿大仙说是也。 后四偈虽是请请中有问安乐性诸行等是也。 又开合不同。 如初一偈合成两问开成四问。 云何知天魔一偈合成一问开成两问。 若直数云何则有三十二问。 若数合偈亦只有三十二问。 若数开偈则有三十四问。 若数请偈中三问足合偈则有三十五问。 若数请中三偈足诸云何亦有三十五问。 若数请中三偈足开偈者则有三十七问。 各有去取致盈缩不同意在于此。 此是事数增减在人不劳生争。 今依河西数开偈不数。 请偈但为三十四问。 答尽大众问品。 言因起远近者若谓诸问因上文生声闻未曾闻常闻可生疑。 菩萨久闻何故致疑。 又声闻闻说疑执已破。 菩萨利根那忽未解。 救云。 为缘故疑。 若尔则问不因上。 又云。 菩萨知佛应说此法承佛神力预为咨问者佛力无所不至。 何乃近在两品耶。 又言。 问于一化始终者与经抗行全不相应。 经问长寿之因。 佛答往昔至心听法持不杀戒是长寿因。 今乃取一化从王宫来佛在何处听法从谁受戒。 双树之终复听谁经为受何戒。 若无此事一化不成彼为极谈。 今谓不与文会故非极谈。 今试出其意。 云何得长寿。 此问常果元本之因。 佛答云。 若业能为菩提因者。 至心听受闻已转说我修是业得三菩提。 今复为人广说是义。 如此之因盖非近世。 如法华中点尘数劫犹不能知。 今正问此久远之因。 本若无常果不应常。 本若是常常不可修。 而未能知长寿常果所因云何。 若问此义任运自显非常非无常之常因获得非常非无常之常果。 因果常义既显果上万德悉是双非之因获得双非之果。 义虽无边一往结撮是问过去本初因果行位誓愿功德智慧道品六度等诸法门。 若问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 即是问一化始终现在逗缘所施诸教。 何者若其无初即无于后。 今既问后任运问初。 既问初后中间可知。 当知一化始终凡对无量机缘所施言教不可穷尽。 虽不可尽一往结撮是问现世随他随自随自他无量法门。 若问云何得广大为众作依止即问来世所施方便。 引导众生国师道士儒林之宗。 住首楞严种种示现无量无边虽不可尽。 一往结撮是问来世权实曲巧方便诱接荷负度脱等诸法门。 略举三句示斯问意不出三世。 故文云。 如是甚深诸佛境界自利利他无量法门岂出三世。 若寻古始元元不穷。 若寻现世广广无极。 若寻来际永永无尽。 如是乃是囊括古今。 大明觉道可谓诸佛之境界。 岂只近因两品。 亦非远由一化。 今叙问意宏远若此。 犹惧不会诸佛境界之明文。 况诸师所言宁称佛旨。 兴皇嘲人云。 不知兔角有无而空争长短。 不知诸问进不而争于问数少多何益。 今用河西于问中分二十三偈为两。 前十九偈正作三十四问。 后四偈请答。 初一行问佛因果佛修因得果不可言是现未强可指于过去。 次一行云何于此经问今教。 今教当机而说不可言是过未彊可言是现在。 云何得广大下十七行虽义通三世上已属两世竟彊可名为未来。 何故言彊大般涅槃非三世摄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皆以世间文字彊说之耳。 后四偈请答前三意。 初一偈愿为诸菩萨说微妙诸行等。 前问长寿果果必有因。 因即是行。 故知此偈请答过去法门。 次一行请答现在前问云何开秘密此中请答安乐性。 安乐性由来未开。 故知是请答现在。 后两偈请答未来。 上问广大依止此请答未来法门甚自分明。 已列问数结请文竟。 次示答文处云何得长寿。 凡四问此品下文及金刚身品答。 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名字功德品答。 愿佛开微密四相品答。 云何得广大为众作依止。 实非罗汉等四依品答。 云何知天魔凡两问邪正品答。 云何诸调御心喜说真谛四谛品答。 演说四颠倒四倒品答。 云何作善业能见难见性并如来性品答。 云何解满字文字品答。 云何共圣行鸟喻品答。 云何如日月太白与岁星月喻品答(十五问竟)云何未发心下有十二问。 皆菩萨品答。 云何未发心梦见罗刹偪令发心答。 云何于大众而得无所畏三偈答。 云何处浊世四华喻答。 云何处烦恼医师等十四譬答。 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师风王四譬答。 云何舍生死如蛇脱故皮金师两譬答(龙能脱骨可譬涅槃)云何观三宝菴罗阎浮树答。 三乘若无性文殊腾疑本无偈答。 云何诸菩萨而得不坏众举护法因缘答。 云何为生盲而作眼目导如人口爽不知六味答。 云何示多头常为众生而作父母答。 云何说法者增长如月初如人有子始生六月答。 云何复示现究竟于涅槃凡七问皆大众问品答。 云何复示现究竟于涅槃放光奉供答。 云何勇进者知人天魔道若有比丘能以如来誓愿而发愿者于世最胜不能观了常者是旃陀罗答。 云何知法性而受于法乐说二十一行偈答。 云何诸菩萨远离一切病三病人答。 云何为众生演说于秘密广释诸有余偈以无余偈答。 云何说毕竟及与不毕竟用云何名为无余义耶。 云何复名一切义乎。 唯除助道常乐我净善法。 其余一切皆名有余答。 云何而得近最胜无上道。 亦取前诸菩萨。 远离一切病答。 上三种病人得灭罪后近无上道兼答此问。 若有病人若遇不遇悉得差者。 此去佛最近。 若遇即差不遇不差此则次近若遇不遇皆不差者此去佛远。 又云。 取大众发心如来授记以答此问。 今引十证明答问竟。 一者偈中兴问次第而来。 长行相对次第而答。 故知答问尽二者偈中设问竟即自谦云。 甚深微妙安乐性等非我所知。 请于如来为诸菩萨自演说之。 若从此意知答问尽。 三者答若未尽不应谢恩。 答问既竟时众得益起礼烧香散华供养。 故知答问尽四者上来召众云集殷勤劝问答。 若未竟宁得倚卧涅槃既右脇息言知答问尽。 五者付嘱文殊寝而无说。 大众重请既受请已加趺融怿方谈五行。 故知答问尽。 六者对告德王宾主有异知答问尽。 七者师子更问问人既别知答问尽。 八者文云。 如来初开涅槃经时说有三种人。 三种人乃是答问之末。 实非创说之初。 今云。 初开乃是后说之初非初说之初。 既有初说后说不同知答问尽。 九者前问多答卷少后问少不应答卷多知答问尽。 十者河西面对梵文口决昙谶指授殷勤亲说十九偈。 是问后四偈非问斯人不信孰可信耶。 尔时佛赞下。 第三佛答又二。 初赞问。 次答问。 赞问又二。 初赞。 次谦赞又二。 先总赞。 次别赞。 酬其上别总二请。 若三十四问是历法别。 请后则总请。 先酬总请故初云善哉善哉。 所以须此赞者。 世间问答酬往称美佛不违世法。 是故先赞人但见年幼不期智深。 见问渊玄方知非浅。 又若见佛赞皆发奇特心是故须赞。 他方来众见小小菩萨能问大大事皆生敬伏是故须赞。 又此一一问皆与理合。 是故须赞。 皆有所拟(云云)。 次别赞者即是别赞三世之问初赞其问过去。 法门有三义。 一举果赞因。 言汝未得者非全不得。 乃是因中分证非是果地究竟故言未得。 二举甚深密藏赞其所问。 汝问长寿佛以一切种智为命。 此之智命果地所证。 故言我已得之已得非始得已圆满。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故云。 甚深密藏而汝能问。 是故赞其所问之法。 三赞其被加其上请云。 承佛神力。 今加而赞之故言等无有异。 坐道场者赞其问现。 其上问云。 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佛即举三义赞之。 一举初以成后赞其巧问该现化之始终故言我坐道场初成正觉。 二赞其一人以均大众故云有诸菩萨亦曾问我是甚深义。 三赞其现得大众加助。 其上请云。 及因大众善根之力。 今明功德句义无异。 是为赞问现在法门。 从如是问者则能利益无量众生是赞问未来。 上问言云何得广大为众作依止。 此言利益可解(云云)。 旧解坐道场亦曾问者或言。 是华严中问翻经不尽其文未来。 或言。 是偏方不定教文亦不来。 或言。 是秘密教非显露摄。 义皆不然。 今明道场乃是元初圆满始坐非方便道场。 第二卷云。 我已久于无量劫来久已成佛。 亦如法华成佛已来甚大久远昔诸菩萨曾问此义。 如今不异正对过去之问。 非一化之始。 不应据寂灭道场及偏方秘密。 尔时迦叶下。 第二自谦佛向赞其。 上等如来下齐菩萨。 其谦亦两一谦所问横竪不及。 二誓闻法顶戴增加。 初文者不能飞过大海横不及也。 不能周遍虚空竪不及也。 次文云顶戴守护高深。 增加守护广大何以知然。 文中次释云。 愿令我得深广智慧。 从佛告迦叶下。 第二正答问大分为两。 初次第答三十四问。 次大众供养。 初答者初尽此品文是答长寿之问又两。 初答长寿因后答长寿果。 更释因果之名。 一云。 若有因果则堕常义。 若无因果则堕断义。 若言开因果之秘故说因果。 此语小胜。 若为显涅槃兼言因果。 此语最胜。 涅槃无因果方便说因果。 从容抑按显于正法故言因果。 今明若因自是因果自是果则堕自性。 由因故果。 由果故因则堕他性。 因果因缘故因。 因果因缘故果则堕共性。 非因非果故因果堕无因性。 皆堕断常。 但以四悉名为因果。 显非因果故云因果。 前文非不明果。 后文非不明因。 从多从正分此二门。 初答因为三。 初诫听。 次正答。 三论义。 初诫听者。 将说长寿甘露妙药若覆器不闻则思修俱失故须诫众。 释论云。 专视听法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云云)。 从如来所得长寿之业去。 是正答。 文为五双。 一指果人因人以标业。 二指果法因法以劝业。 三明自行化他以证业。 四开譬合譬以况业。 五示果报华报以结业。 初果人者如来。 因人者菩萨。 若无此业不名菩萨。 佛无此业不名如来。 此业成因因名菩萨。 此业成果果名如来。 业若定因不得作果。 业若定果不得作因。 当知此业非因非果能因能果。 虽能因果因果叵得。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如来境界不可思议。 精进菩萨亦不能知。 岂是凡情闇心图度不能已已辄述所闻。 次果法者菩提也。 因法者三慧也听是闻慧。 受是思慧。 转为人说即是修慧。 若菩提无此业不得成果。 三慧无此业不得成因。 至高无顶。 至广无涯。 多所成就。 其相云何。 若业能破业是为破业。 从无住业立一切业是为立业。 非破非立而破而立是为正业。 如是正业不可言三。 不可言一。 言一则失用。 言三则伤体。 即体而用即用而体。 即体而用故言此业能为菩提之因得菩提果。 道前体用广为人说。 道后体用即用而体。 非因非果非自非他。 故上文云。 以珠力故水即澄清。 岂非即体而用。 下文云。 大慈大悲名为佛性。 岂非即用而体。 三从善男子我以修习去。 是举自行化他证成于业。 我以修习故得菩提。 即证道前体用。 今复为人广说此法即证道后体用。 然我果久成道前之业非复今时。 故知却明过去法门答初之问。 四开譬中。 先譬次合譬。 如王子者似譬道前。 王譬菩萨。 子譬群生。 犯罪譬起恶因。 系狱譬受恶果。 怜悯譬天性相关。 爱念譬拔恶因。 躬至系所譬拔恶果。 夫王子者刹利种也。 罪为狱囚众生亦尔。 同佛之性罪业所拘流浪生死。 亦有佛性亦无佛性如王子是囚囚是王子。 为此义故慈悲与拔。 菩萨亦尔下。 合譬凡举三法合譬。 初一子地合同体大悲况即体而用。 次四无量心拔苦因与善因。 拔苦果与乐果。 大喜庆悦大舍平等。 况用不离体即用而体。 三四弘誓愿遍约四谛。 苦谛则通不但四趣。 集谛亦通不但十恶。 道谛不但戒善。 灭谛不但灰断。 弘誓之境囊括则周故用三法。 合譬况业。 五举二报结者。 圣人以慧为命。 智慧自在故寿命。 长即譬果报。 天上受乐则譬华报(云云)。 三从尔时迦叶白佛去。 是论义。 凡四番问答。 初番先问次答。 问有三意。 一述不解。 二谓不应。 三正作难。 不解者领长寿业。 非因非果非自非他故言深隐。 次不应者一子之地同体大慈体无爱恚。 云何子想。 若同子想即是起爱。 起爱云何同体。 同体云何起爱。 故云不应。 三作难者破戒作逆应须治罚。 治罚乖慈云何等视。 等则无罚云何言治。 治偏乖慈慈之与。 治二俱乖体。 展转有妨。 难从此生(云云)。 次佛以一言答其三意云。 我于众生同一子想。 如罗睺罗者同体之慈。 是慈清净微妙第一非染爱慈。 是慈深隐非但难解亦复难说。 即体而用不妨等视如罗睺罗。 既即体而用慈亦复然。 一言答三其意在此。 然迦叶问菩萨修慈此问道前。 佛以道后果慈答之云。 我于众生亦一子想。 举后答前前后不异。 次从迦叶复白去是第二问答先问次答。 初问中举昔事难今义。 力士无慈碎听戒童子。 童子命断即昔事也。 若承佛力即如来遣害伤慈纵毒顿乖一子即难今义。 次佛答中明三世之慈为三。 初明童子是昔事若答此事拟过去。 慈童子金刚二皆是化幻人。 幻杵以害幻命宁有实耶。 设权惩恶正是大悲拔其苦因。 假设济危正是大慈与其乐果至慈至巧非一子义何者是耶。 他解见机犹害五百净行尚实有害事。 若将此释都无所损。 次从迦叶去。 明现世慈本地指三业行慈又三。 初如来之意于诸众生生一子想。 虽谤法阐提邪见毁戒悉如一子。 况复余人。 心常平等即意慈也。 次从譬如国王去。 明口行慈又二。 一先举国宪。 次明佛法。 后结治罪。 初国之严刑以酷为本。 二佛之法网以慈为宗举非显是。 佛法有三。 若摈永出众外。 若四羯磨不出众外唯不得为羯磨之主。 十四知事人今通名羯磨。 而实有轻重。 初言驱遣羯磨即是律中驱出羯磨。 马师满宿二比丘于聚落污他家行恶行。 佛令与驱出羯磨出此聚落。 诃责者即律中苦切羯磨。 般荼卢伽比丘喜斗事斗构两头与人斗竞至城中诉。 乃以词牒结着衣带数数如是。 佛令作苦切羯磨苦恼切勒。 置者即依止羯磨是。 施越比丘为人轻薄数犯可悔罪数恼僧。 佛令与作依止羯磨。 令依刚正有德之人住持教示不令数犯。 举罪者即律中下意羯磨。 郁多罗比丘为质多居士菴罗寺主恒得好食。 居士后时遇优波斯那于舍供养不与寺主。 相知郁多罗生瞋语居士言。 饮食虽美但无胡麻欢喜丸耳。 此居士少年贫时曾为此业故以刺之。 居士因即说譬如鸡与乌共生一子。 或作鸡鸣或作乌声。 汝或善语或作恶语。 而此比丘父母异国故以讥之。 佛知令与作下意羯磨。 僧中遣一人将是比丘往居士所下意忏悔。 不可见即是三摈八法之中以明三摈。 一不见摈。 二不忏摈。 三恶邪不除摈。 此中无不忏之名是灭摈一事教门不同。 不可见即是不见摈。 车匿比丘数数犯罪诸比丘劝忏悔。 答言。 我不见罪。 佛令与不见摈。 不忏者还是车匿数犯人劝。 答云。 我虽见罪不能忏悔。 佛令作不忏摈。 灭即灭摈未舍恶见即恶邪不除摈。 事起利吒言欲不障道三谏不从与作恶邪不除摈。 三从善男子如来所以去。 是结无对治罪之意。 使其无复恶因则无恶果。 即是大慈施无恐畏。 三从善男子汝今下。 即是身行慈也。 旧云。 照人为一。 天为二。 五道为五。 又云。 常光为一。 非常光为二。 面门三。 眉间四。 通身为五(云云)。 从善男子未可见法去。 明来世行慈而言比丘纠治者。 比丘护法文为四。 一标来世。 二明持毁。 三譬。 四结。 初二可见。 第三譬中言暴恶者。 譬破戒人。 会遇重病者。 譬所犯彰露。 隣王兴兵者譬持戒纠治。 病王无力者。 毁禁恶止。 恐怖修善者明其得益。 譬中有三。 三种何异。 初为各住各学行非法者故以隣王为喻。 次为同住各学行非法者故以宅树为喻。 后为同住同学行非法者故以白发为喻。 又解断四住恶解惑相治如除隣王。 断尘沙恶除体上垢如除毒树。 断无明恶同体之惑如除白发(云云)。 四若善下结。 即判真伪。 不治毁禁坏乱佛法佛法中怨。 无慈诈亲是彼人怨。 能纠治者是护法声闻真我弟子。 为彼除恶即是彼亲。 从迦叶白佛去。 第三番问答。 先问。 次答。 问又为二。 初非佛旨。 次举事难。 初文者领前能诃责者是我弟子不驱遣者佛法中怨。 此则一是一非。 爱憎去取则无等视一子之心。 升沉硕异故仰非也。 次举事者。 若一涂一割等无憎爱。 亦应一持一犯咸不赏黜。 既赏持黜犯亦应治割赏涂。 涂割既等持犯应均。 若持毁禁此言则失。 若不治刀割彼言则虚。 进退结难。 次佛答为三开譬合譬况显。 开譬为四。 一生诸子。 二付严师。 三嘱苦教。 四得福无罪。 初王大臣者譬佛菩萨。 生育诸子譬生信者。 生信不同故言诸子。 形貌端正譬戒能防色聪明黠慧譬定慧防心。 二三四者。 有人云。 一二是出家二众。 三四是在家二众。 此义不然。 旧云。 若二是小大。 若三是三根。 四是四部。 此亦不然。 一是一乘。 二是小大。 大是一乘。 三是三根。 上根是一乘。 四是四部。 四部中有一乘。 若尔一子诸子皆处处着亦处处有。 是则太乱。 今以信心为子。 生信不同略为四种。 谓藏通别圆。 各有三学通皆得论。 端正黠慧准下合文。 以坏法者为子。 此不相乖三种信。 偏则破坏法性即是可悲为子。 就正信者可慈为子。 次付严师者。 旧云。 四依为师。 依下合文。 以国王四部为师。 此是秉法之人。 而秉法者以法为师。 下文云。 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法有严与不严。 不严有三。 严即圆法。 三而作下嘱教。 君可教诏者。 教偏入圆。 威仪礼节者譬圆戒。 技艺譬圆定。 书数譬圆慧。 学圆速成不须苦切。 若不速成要当苦治。 杖譬于智。 藉杖故子死。 如由智故偏破。 偏破故如三子死。 圆立故如一子成。 言破偏者非但治毁。 三藏通别持毁悉皆苦治。 何以故。 于藏是持于圆是犯。 通别亦尔。 故言虽丧三子我终不恨。 圆子信常是故不死。 未阶究竟故言苦治。 旧以四部为四子。 杖杀何部。 何部不死。 合义不成不会经文。 今所不用。 次合譬中。 如来合王臣。 视坏法者合诸子。 国王四部合师。 三品法合礼节等。 应当苦治合杖死。 不也者合唯福无罪(云云)。 三从善男子去。 是况显。 王之与师。 是子则念非子不念。 成就其子不成就他。 偏念偏治尚无有罪。 况佛平等慈念。 平等成就。 平等治之。 而当有罪。 故云如来善修平等心。 故王之与师偏念偏教。 尚得福无量。 况复如来等念等教。 宁不获福。 故举三世功德。 善修是现世。 长寿是来世。 宿命是过世(云云)。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七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54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fojing/1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