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五 内容: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五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纯陀品下从文殊赞言去。 是第三文殊称美。 文为四。 初领成其说。 二叹言行相应。 三叹玄。 会佛旨。 四受劝又劝领成前两劝兼领两诃初如文。 次善男子汝今下。 言行相应言长寿因缘者。 正见正知正护正说。 即是常住因缘也。 此领前合譬中似解之意故言因缘。 能知如来是常住法者。 此领前合譬中分真之解善覆如来。 此领后合譬似解也。 常受安乐者。 是领后合譬中分真解也。 若领真似二解即是兼领六位之意。 然文殊止一言诃劝。 纯陀作尔许诃劝。 文殊竟不觝攘翻更赞美。 良由纯陀所说会教会机。 圣人但说己法不说他法。 验知纯陀是分真位。 是故文殊还以分真美其言行。 即是发纯陀五戒之迹显分真之本。 私云当知十让从迹而说复以小初难大后者亦恐时会及未来世。 唯执小初以难大后。 妨于大后用破小初。 言时会者乃是新众。 何以故一代教门弹斥洮汰已会毫善。 岂执如来定入涅槃同于初小正为未来钝根小习而执于小。 故法华云除佛灭后。 若不尔者岂有如前幢旛妙供人天杂类菩萨声闻皆默不受而于城中工巧微供彰言纳受。 因兹普领时会之供复能难佛为佛所叹。 又与文殊旁论往复。 故知纯陀非聊尔人。 三从如来次后去叹玄会佛旨指哀叹等为广说。 四从我之与汝去受劝。 又汝劝我覆于有为。 我亦劝汝覆于无为。 虽终日说有不能尽其用。 终日说无不能罄其极。 言所不洎绝而置之。 又言置者。 指广置略即世界置。 涅槃正体非体非用非为无为。 既非正体可共置之即第一义置。 汝劝我覆有我劝汝覆无。 更互是非莫知其正即对治置。 有为无为乃是旁论。 今此正以献供为宗。 置旁复宗故言且置即为人置。 次从汝可随时去。 是复宗论文为四。 初复宗劝供有劝有诃。 二如来印赞成前起后。 三明悦可有问有答。 四明赞发赞纯陀之说发文殊之迹。 初又二。 先劝次诃。 就劝供为三。 一劝时二劝速。 三劝奉佛。 劝时者如初行时初到时病时物新熟时。 今最后供是初去时。 二劝速者古佛道法过中不食今速赴此时。 三劝奉佛者正为最后供佛涅槃。 次纯陀下诃。 亦为三。 一不知时。 二不知速。 三不知佛。 初令时者。 汝令时施佛可时施一切大众不皆涅槃。 此则非时非时索施理涉于贪。 次不知速者。 佛六年苦行尚一麻一米今须臾间何须速也。 三不知佛者汝谓如来实须食耶。 文殊同他见谓须杂食。 纯陀申已解食即不食故诃文殊堕三不知。 次尔时佛告去。 如来印赞成前起后印其诃即是成前赞其智即是起后。 三从文殊语纯陀去。 是明悦可。 文为五。 一偏庆悦可。 二破偏悦可。 三并悦可。 四解悦可。 五寂绝悦可。 时众谓纯陀行浅故佛印其所悦以破时情。 初文殊因此偏而庆之汝说无为蒙佛悦可。 次纯陀即以圆破偏。 非但悦可于我亦悦一切。 三文殊作两番关并先定之。 若定悦可一切众生我说有为亦应悦可若不悦我圆。 悦则破一切之义是则不成还是偏悦成佛爱憎即作伏并。 四纯陀觉其伏并还解两关。 一无偏染悦可。 二有普净悦可。 无偏为三。 一弹无偏悦可。 二释无偏之意。 三举譬显如文。 次从等视一切去。 明有普净悦可。 即是如来境界非我尔所知(云云)。 五从国王去明寂绝悦可。 不应作偏普筹量。 上文殊明有为无为且共置之即是绝言不可说悦。 此中意明有悦无悦。 是佛境界不可筹量即是绝思悦可。 初譬分智不及究竟。 王家驾驷譬究竟智。 群下驴乘譬分真智。 后譬分断不及究竟。 龟龙在水喻有无明菩萨行故见不了了。 金翅腾空譬无明尽佛不行故见则了了。 开善云。 前是下不知上后是上能知下。 冶城云。 两譬皆是下不知上。 初不知上智。 后不知上境。 灵味云。 初不知法身。 后不知应身(云云)。 四文殊去赞发。 赞纯陀之说故言如是如是。 其既高推佛境不可度量。 是故赞美。 发者拂我执一涂之义。 因汝试我试则非实故言有为非有为。 汝推未详故言无为非无为。 前文殊云。 且共置之则言语道断。 今纯陀云。 是佛境界非我所知则心行处灭。 覈微则言尽研极则思穷故说观皆寂。 从尔时面门去第四催供文为四。 一催供。 二请住。 三领解四。 办供。 前来诸瑞各有所表。 故知此光正为催供。 文殊前劝纯陀时施靳固弹诃。 今佛躬催不敢前却催文为两。 谓光催。 声催。 光催为两。 一催二默。 初催又三。 一放光。 二解光。 三腾光。 初放光中照文殊者。 上佛印纯陀所说会教合机。 今光照文殊亦扶上化下二人论难皆由佛力。 次即知是事者解也。 数人云见色知心文殊覩光遂解佛意。 三腾光催供如文。 次悲默者催供故悲未诺故默。 次声催亦二。 初三催次悲哭。 次复白大众去。 请住文为两。 初告众共请。 次重请。 初告众文为两。 初告众请。 次佛有酬告请如文。 次佛酬中二。 先止乱。 次说五门观。 观中二。 先作观。 次结。 初六譬空三譬无常三譬不净两譬无我后总结。 何故说五门耶。 汝请住世本为开道若能五观与住不殊。 若不能观住世何益。 遗教云。 能持戒时与佛在不异即此义也。 次重请亦二。 有请有酬请如文。 重酬为两。 初酬次释。 初文者。 汝请久住为哀悯我以入灭为哀悯(云云)。 释中二长行偈颂长行如文偈与下二偈意同后当说之。 偈中二。 先偈次长行。 止三尔时纯陀领解。 又二。 初领解次述成。 领解者虽知不灭不能不悲不能不请。 虽知如来灭而不灭不能不庆不能不悦。 述成又两。 一述不能不喜。 二止其不能不悲。 初喜者。 汝既能知如来方便亦应合知如来真实。 故举二鸟以譬权实不得相离。 春阳之时譬适会机宜。 无烦热池譬涅槃自在无畏。 诸佛同以二法逗缘无阂自在能如此解。 善哉善哉。 次汝今不应思量长寿短寿去。 凡举四义止其不能不悲。 一举如来境界不可思惟若长若短皆如幻化幻长幻短非短非长何所可悲。 二举如来方便若长若短如来于中无所染着何所可悲。 三举如来涅槃成汝檀因克不动果因果具足何所可悲。 四我为良田成汝因果汝克因果自是良田。 复能令他因果圆满自利利人何所可悲。 寻文可见。 四尔时纯陀下是办供。 先自谦。 次办供。 初文中云。 涅槃非涅槃者亦是共行二鸟义也。 即如来境界故下地绝思。 次办供中云。 寻与文殊者。 有二解。 一云文殊解最后供故携友共办。 二六卷云。 烧香散华尽心供养佛及文殊不云同去。 哀叹品上荼毒居怀曰哀。 悲号发言为叹。 略从事标言哀叹品。 广而言之内丧道法曰哀。 外失慈覆曰叹。 文云。 失廕及法味如犊失其母。 世界也。 又已生善讹故哀。 未生善翳故叹。 文云。 养育诸子付旃陀罗老少病苦而行险道生善也。 又现恶未尽故哀。 将恶方起故叹。 文云。 犹如困病人食所不应食对治也。 又应获秘而不获故哀。 应不失秘而失故叹。 文云。 独以秘法偏教文殊遗弃我等第一义也。 然四缘感佛佛则兴世四机若息。 佛则唱灭故约四悉释哀叹品。 此文梵本犹属寿命品。 谢氏分为两者略有十异。 前品从人后品从事。 前品对俗。 今品对道。 前品有供今品无供。 前品双请此品单请。 前品因人此品率自。 前品略明佛性常住。 此品具说三点四德。 前品论今教此品具今昔。 前品二人论今品对佛论。 前品动执生疑。 此品破执除疑。 前品闻法抑割。 此品见地动哀叹。 然此十义备有通别。 今举一边别彰其异。 兴皇释此品有七。 谓三请三酬结会生起云佛入涅槃众生孤露故哀请住世。 佛酬云。 汝本为献供闻法今已纳供生汝福德已说新伊生汝智慧而不肯学知住何益。 次祈请者。 如来昔教无常五十许年始得成就。 今说新伊常乐我净应久住教诏若入涅槃不如还修旧法。 举象迹秋耕惮教不受。 佛即酬云。 非全不教终令汝等得解新伊故云安置诸子秘密藏中。 我亦住中名入涅槃。 前已哀祈既不许住只应讥讽以命要请如来。 若具常乐我净即免四倒。 便得自在久住于世。 必入涅槃便不免倒常乐之言便为徒设。 若不住者我等毒身宁容久住亦当同佛入于涅槃。 佛即酬云。 我之去住岂汝所知汝言去是定去住是定住。 我之去住如二鸟双游去而恒住此何劳请住。 住而恒去亦何须请汝不解此宁得同我入于涅槃。 既三请不允情无所错即便生疑若无常非昔不应说常乐若是何不早说如来则有差机之失。 佛即会云。 昔说无常破汝常病。 汝今又以无常为病为汝说常。 汝病有前后故教有兴废。 汝自横谓施教早晚迂回。 如来屈曲随逐岂佛差机。 早晚自汝反咎如来如此生起于义易见。 而复三请在前三酬居后。 其间子段处处相关斯乃彼师玄谈七意。 若欲消释殊背相生。 今明此品是对比丘施于新伊胜三修法。 就文为四。 一大众请。 二如来答。 三比丘疑执。 四佛破除疑。 就请又二。 一请缘。 二正请。 缘者缘于地动知必涅槃。 是故悲请。 问谁动地为缘。 答法不在因亦不在缘。 不在因缘不离因缘。 既从因缘宁有作者。 虽无作者亦佛神通而动于地令其悲恋安置有缘于解脱中。 亦佛智力说法欢喜安置有缘于般若中。 亦佛体力非悲非喜安置有缘于法身中。 亦是纯陀文殊智力令众开解入般若中。 亦二人通力去时地动令众悲恋入解脱中。 亦是二人第一义力令众非悲非喜入法身中。 亦是大众感对治力闻法欢喜感为人力动地。 非哀感第一义非悲非喜致地动缘。 其义无量。 净名云。 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 斯则神力不共法就地动。 又四谓时处相由时者佛以四事止华氏之悲。 纯陀腷臆小醒低头饮泪大众闻法悲恼暂息。 二人既去。 法音已停。 更欲增其悲恋之善。 于其去后未久之顷。 当是时也。 震地动之即是时也。 处者大地是横处。 梵世是竪处。 或言初禅是梵世。 或通四禅皆是梵世。 虽不连地而有宝宫。 亦皆震摇即其事也。 问上释声光彻至非想以为有顶。 今此地动焉止梵宫。 答上云。 有顶有顶文宽得作远解。 此云梵世齐文而已。 若依下文动时能令众生心动名大地动。 无色四心亦应被动即其例也。 相者有三。 一小大动相。 二六种动相。 三十八动相。 是三种相。 皆以形声为本形有动涌起。 声有震觉吼。 若单形声是为小动形声共动是名大动。 形声各三。 是为六种。 一中更三谓动遍动等遍动三六十八。 若更分别阎浮提一四天下小千中千大千十方传传相望作小大动大大动等。 有人云。 此经六种。 华严十八动。 此岂应尔。 特是形中略言一动声中略言一震。 又云大动。 又云。 能令众生心动。 当知义兼十八不同人情。 由者例此亦应有小由大由大大由。 若轮王生没地得主失主悲喜故。 动是名小动。 若辟支罗汉生没地。 得应供失应供悲喜故动是名大动。 若佛生灭地神山神及诸天龙等得应供失应供悲喜而动即大大动。 今经正明如来八相。 唯少升天降魔文略不存。 就八相中是如来入灭地大震动。 此则别语经由。 若通论者如前所解纯陀大众皆是动缘。 旧云料简地动之词是经家所序。 或言佛说。 观师云。 不然当时闻语岂是经家文无标告。 焉知是佛应是地震而有此词。 次从时诸天龙下是正请又为三。 初长行及十一行半偈是哀请。 次二行是祈请。 三长行五譬是讥请。 初长行叙语以毛竪哀泣而为其相。 次十一行半偈为三。 初两行一句略请。 次七行一句广请。 三二行结请。 初标调御师人仙犊母即是略举三事为哀请之端可见。 次犹如困病人下作丧师譬(云云)。 如国无君主下作丧主譬(云云)。 长者子下作丧亲譬(云云)。 如来入涅槃下两行结哀请上文。 初明犊失母今结还明我等及众生悉无有救护。 护字结无主救字结无师。 次譬如日初出两行举日山两譬是祈请叹于一佛而具三益日有三义。 一高圆明譬主益。 生长万物譬亲益。 照了除闇譬师益。 而譬文论照了合文明除暗正言师义是本兼有二能。 山亦三义。 高出水上譬主益。 深入水底譬亲益。 水色同山譬师益。 师德如山安处众海能宣妙慧照下昏迷言略意兼矣。 旧解日还自照争论不同。 开善庄严云。 佛有智能自照。 光宅云。 佛果无有自反照智。 观师难光宅云。 佛无反照智亦应不自知作佛不作佛。 彼救云。 佛虽无智知作不作。 若欲知时借诸佛智佛道同故。 今更问之佛道既同诸佛无智何所可借。 又并但能知他无智自知者唯应觉他不名自觉。 此是光宅四失樏隔真谛牛粪净土指端种觉无记如来。 次问开善庄严汝用反照智照一切种智者。 复用何智照反照智是则无穷。 观师自云。 佛无别反照智只自有智智能反照。 如此说者即害两家(云云)。 今明佛有一智三智三智一智非三非一而三而一一道种智外破诸闇。 二一切智能反自照。 三一切种智非内非外非自非他。 若即一而三可难光宅。 即三而一可难开善。 三一难思可难观师(云云)。 此二偈亦名祈请如来在世所益。 若此祈佛留光照益我等故名祈请。 从长行去即第三讥请。 先述旧解讥请凡作五譬。 初作有始无终譬。 二作怖畏譬。 三违本担譬。 四不平等譬。 五无慈悲譬。 初譬有三开合结国王佛也。 诸子四众也。 他云技艺者始从鹿苑终至法华所说诸经巨有所妨。 今则不尔。 以二乘法合之则可见。 端正正见也。 爱念禅定也。 技艺神通也。 旃陀无明也。 亦习气也。 初教三学似如有始。 不尽余惑故言无终。 二怖畏譬者亦三。 旧云诸论者譬通达诸经今谓不尔。 譬破四魔而今不住乃畏死魔。 三违誓譬者。 略无结请有人佛也。 作务本誓誓尽度生官事譬起应。 囹圄譬入生死。 人问者旧云十方佛。 或云实智问权。 又云假设此问。 今以机为旁人机谢告终。 终如出狱故言安乐。 夏曰夏台。 殷曰羑里。 周曰囹圄。 白虎通曰囹令也。 圄举也。 令其思愆举罪(云云)。 四不平等譬亦三。 方药十二部法也。 秘方即密教教文殊诸菩萨也。 不教外学二乘也。 五无慈譬亦三。 可寻旧释讥请但讥请于师。 失主亲二义今更会之。 初一譬讥法亲。 次两譬讥法主。 后两譬讥法师。 初譬讥法亲者。 夫云亲者慈念为本初生教训似若亲慈。 付旃陀罗顿乖骨肉法亲亦尔。 从佛口生即是养育得佛法分即是端正技艺者学人思惟无学习气。 若大乘意凡有无明斯皆毒害弃我而去是付旃陀(云云)。 次两譬讥法主者。 夫云主者以威伏敌以恩养民。 前譬威武未畅。 后譬恩惠不充。 通达诸论如当敌怖畏。 今畏此论者如为敌欺。 法王亦尔。 除众生畏众生未免故佛有畏。 初学作务譬民有生业。 收闭囹圄譬民无聊生。 业。 废譬无惠。 闭狱譬无恩。 法王亦尔。 初令学无学等修道品作务。 而复犹在思习无明狱中。 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众生苦恼云何如来欲受安乐。 次两譬讥法师者。 夫师有训导之德。 前譬讥师内惜良方。 后譬讥师外秘坦道。 观诸譬文皆有深意而此譬最明。 攀类文殊而耻行险路岂非讥师意耶。 第二酬请。 初酬哀请。 有长行偈颂。 长行初止外悲劝修内观。 凡夫八风得失忧喜道与俗反升沉硕异。 何者失不可愁忧追喜不可愁恼。 得下文云。 若常愁苦愁遂增长唐劳无益。 若能勤遮二恶勤生二善。 恶是忧喜之本善故则无忧喜。 唯当清净故勤精进止其苦恼。 苦恼止故则无攀缘。 寂然无为谓之正念。 正念者何即无念也。 若无念者亲主师谁。 谁臣子弟。 谁去谁住谁度不度。 谁是愁者。 所愁者何。 寂然无眹。 由是人天还得正路止不啼哭。 又以譬显之。 佛是生善之缘。 得善如爱子。 失善如丧子。 今闻近慧不忧失善。 故言殡送已讫(云云)。 次偈颂为二。 初一偈是止悲。 次一偈是劝观。 而互有二义不可一向。 初言开意者。 开精进意尚已无忧况开定慧。 又言开者。 开意实相。 生死涅槃二边俱寂。 偈云是故当默然。 又开者明解二用皆方便故。 故云诸佛法尔(云云)。 次偈者。 乐不放逸劝正念慧守心劝定也。 远离劝进也。 自慰者结前勿悲。 受乐者守斯念慧。 汝应正念修心勿如凡夫悲号何益。 然诸比丘悉是上果岂同下凡。 特是对圣诃凡此正酬其哀请也。 复次比丘下。 酬其祈请叹请。 汝称佛如日如山。 镇照等益法身常在不出不没。 随机二用作隐乍显。 日虽照世有目者覩。 山虽峙海流入者见。 汝同无目不流复何益矣。 若言有益今劝汝问。 设不能问我今为汝开其问端。 若能问者为说甘露然后涅槃。 既不能问请住何益此乃贬其不及止其祈请。 兼显菩萨之德正酬其叹请祈请也。 旧解十五双。 纯就初教中作药病义。 谓空是药不空是病乃至二不二亦如是。 有纯约今教。 谓空是生死。 不空是涅槃乃至二不二亦如是。 若能问者则甘露门开于汝有益。 既不能问请住何益。 兴皇云。 下文具有此意。 下文正约始终意也。 空即昔教不空今教乃至二不二亦如是。 今明此义宽广兼开众问。 故文云。 如是等种种法中我当随顺为汝断之诸释无咎。 今更约三种空不空非空非不空乃至二不二非二非不二亦如是。 又约四种空不空亦空亦不空非空非不空乃至二不二亦如是。 昔教今教悉得同此二种。 四种广分别之(云云)。 即是昔教今教三门四门。 从诸比丘佛世难值下是酬讥请。 兴皇云。 此为八阶。 是彼师之盛释。 一叹五难。 二叹离八叹。 三举佛昔因成佛今果。 四夺其果非。 五夺其因非。 六显真法性劝今修习。 七劝舍昔依今。 八正示新伊。 先叹次示。 先夺后与。 得成次第以此八阶酬五讥也。 初五难于余人是难于汝为易。 八难难离而能得离是故叹之。 既叹离叹得罗汉果。 即是于始方令汝入秘密之藏。 即是于终云何而言有始无终。 复言空过于小为是于大为非故言空过。 举于往因成今果者。 正酬其讥明如来久劫舍头目髓脑求大涅槃只为利益岂当怖畏。 所以非其果者。 汝果虚伪非正法宝无戒定慧不能庄严正法宝城。 他取宝城证涅槃是圆总包含故。 故不可翻。 兴皇云。 涅槃非总非别名含总别。 取此酬其不违本誓所以非其因者。 发菩萨心乃名出家汝不发心则非出家。 袈裟但是染衣而已。 汝不染正法故非大乘衣。 汝虽剃头不为正法除诸结使所以示劝真实法性昔之小乘是虚伪。 今日大乘是真实。 昔以无为为法性。 今以妙有为法性。 法性未曾是有是无。 为他缘故说有说无。 知昔无为是法性者如迦叶云。 身是法性身。 云何存身若存者即非法性。 当知昔以无为为法性。 佛即破之灭非法性。 夫法性者非是灭法取此酬其不平等讥汝取灭度非我不等。 所以舍昔依今此正释疑。 疑云令我舍昔依今者昔何不说。 佛即解云。 譬如大地我法亦尔。 治众生病。 初说无常为治汝病。 今说于常亦治汝病。 初后并为治病故也。 所以说新伊者。 既劝舍昔依今故须新伊秘密安置汝等令住其中。 非是弃汝不示坦道不是无慈前后共答五讥请也。 今明不然。 得五难离八难同是。 一意。 何以分为二只就斥中酬五讥请文义具足。 何烦八阶共来答之是故不用。 今分文为三。 一叹与。 二斥夺。 三劝奖。 夫欲夺之必先与之。 其讥请既切今斥夺亦深。 既斥其伪。 复须示真。 与夺抑扬自成次第。 于此三中即是三双。 初叹与为一双。 谓能得能离是故须叹。 次斥夺为一双。 谓不得不离不得真实不离虚伪是故须斥。 三劝奖为一双。 谓应离应得昔教应离新伊应得是故须劝。 初从佛出世难下。 是叹与得离又三。 先释次譬三结。 初文五难此与上文互有互无。 上为俗人不叹出家割爱难。 不叹阿罗汉难。 此中为出家人不叹最后檀难。 不叹闻法难余皆相应。 离八难者得人身离三涂值佛离佛前后郁单越长寿天及边地难得出家离根不具难得罗汉离世智难。 次举金沙昙华譬之。 次离于下结之(云云)。 从汝等遇我下。 是斥夺不得不离。 今点此意酬五讥者。 汝等遇我。 我初令汝得五难离八难。 是我善始今复使汝不应空过是我令终云何。 谓我有始无终。 又取意释其上文云。 生育诸子形貌端正是佛之始。 付旃陀罗是佛无终。 若取佛意不应以亲认佛。 何者其不识佛非是王子不识宝城形不端正无明自覆。 即栴陀罗何须遣付。 此即无始无终回过与诸比丘从我于住昔下。 第三即是酬其违本誓讥。 夫难行苦行非止一涂我甘之如荠。 无上方便其门不小未尝吝惜。 汝等放逸不受不行于此大乘不肯作务非我无惠。 夫身命者谁所不重我轻生忽死经无量劫。 指山指地骸骨倍多。 指海指江髓脑非喻。 况复妻子国城捐弃无数。 如是恩德但为汝等放逸无惭系在囹圄。 不得解脱非我无恩。 此以不惭不受之过还诸比丘。 从汝等比丘云何庄严下。 酬第二怖畏讥我正法宝城功德具足。 戒为牆壁。 严峻绝险众魔群盗所不能闚。 定为其堑。 深广波澜无涯无底。 五尘六贼没溺沉沦。 慧为埤堄。 鉴微识远。 博达今古。 明了具足。 我城如是。 何所不威何所可畏。 汝等比丘无城无严有怖有畏。 故回怖畏还诸比丘。 从汝今遇是下。 酬其第四不平等讥。 此正法城表裹。 皆宝琳琅充溢。 瓖琦焕烂。 非但无穷复无遮阂。 商人遇之执持伪砾取者鄙吝非城不等。 此以偏过回还比丘。 从汝诸比丘下酬其第五无大慈悲不示坦道。 讥汝下心知足是不厌小径。 不贪大乘是不欣坦道。 披服袈裟是不厌粪埽。 不染净法是不欣缨络。 多处乞食是不厌贫里。 不求法食是不欣上昧。 剃除须发是不厌小智。 不为正法是不欣大明。 汝既不厌悲无所拔。 汝既不欣慈无所与。 盘桓隘路憎背坦道。 此以无欣无厌之过还诸比丘。 已悬酬五讥竟今更帖文从汝等遇我下。 是第二不得不离一双。 文为二。 先略明不得不离。 次广明不得不离。 汝等遇我是略明不得。 不应空过是略明不离。 我者即是真佛。 此佛亦我亦常亦净即是法身金刚之身。 非后边身非杂食身。 如此真佛汝所不识但识应化。 化非真佛非说法人。 净名云。 汝不见佛不闻法不入众数与六师等。 不识真佛是斥其不得不应空过此夺其不离。 云何不离虽离八难不得无难。 虽得四果不得真果。 果既非真难亦不离故言空过。 即是夺其不得。 次从我于往昔下。 广斥不得文为二。 一斥不得真三宝。 二广示真三宝。 斥文为三。 一广释真佛。 二广释真法。 三广释真僧。 广示此三彰其不得。 初释真佛又两。 先举道前方便故言我于往昔。 次举道后方便故言今得无上方便。 将后例前皆是无上。 无上方便者道前是圆因。 下文云。 复有一行是如来行。 道后是圆用。 下文云。 二鸟双游举前举后。 无上方便释成真佛常乐我净汝所不识而汝识者灰断入灭无道后圆用虽有道前非无上圆因。 此是斥其不见真佛。 从汝等云何庄严下广释不见真法。 夫真法者即真善妙色出生妙善甘露圆满具足无缺。 亦名醍醐一切诸药悉入其中。 一切三学种种功德纵横高广充溢弥满犹如宝城牆堑埤堄乃名真法。 汝以空观除惑惑尽则观亡以身智为有余涅槃。 若入无余灰身灭智同空永寂。 净名云。 贫所乐法。 摄论为下劣乘。 法华云。 鄙事此经称伪砾。 此是斥其不得真法。 从汝诸比丘勿以下心下。 广斥不得真僧。 又二。 先总斥下心不慕上法。 次别约因果功德斥之。 本以因果功德名僧。 汝之因果皆非真僧。 虽服袈裟非破五住恶非怖内外魔。 虽行乞食经历多处非应供乞士。 虽剃除须发非杀贼不生则非真僧。 上举真佛法斥伪佛法而不出于伪佛法相。 今斥伪僧亦不出真僧之相。 前后互现亦是举真即知伪举伪即知真。 从汝诸比丘今当真实下。 示真三宝。 文为二。 先标今当真实是也。 真对昔伪实对昔虚。 二正示者今我现在是也。 我即佛宝。 大众和合即僧宝。 如来法性即法宝。 法宝之中具于三点。 如来即般若法性即法身不倒即解脱。 此三称藏藏一切法佛僧例然。 三从是故汝等下。 是应离应得一双。 又二。 初劝离伪。 次劝修真。 初文者夫伪体者。 正由无明无明未除不得免伪。 故劝舍无明。 诸比丘譬如大地下。 是劝修真。 文为四。 一譬说秘密藏。 二法说秘密藏。 三释秘密藏。 四结秘密藏。 譬为三。 一大地譬。 二诸山药草譬。 三为众生用譬。 大地非但普载而已。 亦不生而生生于药草。 亦无用而用为众生用药草。 所生不离能生。 亦即所生为众生用。 众生虽复取用。 亦业招大地福感药草。 三种宛转不得相离。 种别不一一即具三可以譬秘。 三即是一可以譬密。 具一切物可以譬藏。 故举此譬秘密之藏。 次从我法亦尔下。 即以法合譬以明秘藏。 于中有顺合。 超合。 欲表秘藏自在不定不可思议。 初我法亦尔者此顺合。 法身如大地。 大地如法身故言亦尔。 举三法身合大地三义。 出生妙善甘露法味此举三般若合诸山药草三义。 为众生用举三解脱合用中三义。 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入秘密藏即超合用。 诸子四部入秘密藏即超合药草。 我亦自入超合大地。 病苦愈者药地之功息矣。 安住湛然众生得益般若功亡法身之用息矣。 同归至寂秘密藏中。 一切众生是初发心拟初住位。 四众是中心拟四十位。 佛是后心拟妙觉位。 同入秘藏咸见佛性。 问众生入者与佛同耶。 答六位分别(云云)。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五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55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fojing/1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