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四 内容: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四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纯陀品中二何以故去即释施也。 释初释后中间可知。 此意非但后教开常开初亦尔。 既举诸教例知行位证人亦复如是。 是常法印印于一切无不是常。 初后供养即是行常。 初后法施即是教常。 初后二施必有其人。 即是人常。 初后果报即是证常。 证必有位即是位常。 等无差别即是法常(云云)。 复次等无差别者。 若依答文有种种义。 或初后皆受皆食皆不食故等。 或初后皆得五果故等。 或初后皆见佛性皆断烦恼皆能说法故等。 若依楞严初后皆如皆空故等。 若依释论初后皆是诸法实相故等。 若此中意即是初后皆常故等。 常者即是非常非无常之常故等。 若得非常非无常意历一切法教行位人等无差别。 问一切众生常为现为当。 答已如上说三世皆常。 问若现常者众生即佛耶。 答如胎中子岂不同父姓。 若同父姓宁责耆少。 凡有六即。 一切众生即是理常。 闻大涅槃解知佛性即名字常。 知性能修即观行常。 如夜见杌即相似常。 金錍抉眼三指分明即分真常。 无上大觉即究竟常。 如此诸常疑何等常。 阿耨菩提翻名释义如常可见。 受最后供一期事毕法理具足。 汝闻见此依而行施檀必具足。 三纯陀设难文为二。 初总非。 不然后别作难。 冶城作四难。 开善作五难。 名目不同(云云)。 今明五难。 一有智断无智断。 二有圣号无圣号。 三具四身三身。 四具度眼不具度眼。 五得五果不得五果(云云)。 初一难具论自他。 后四难唯论于自。 此难本明受者福他。 初既备举后不烦文是故略之。 然此五难芰角难解。 何者至理寂灭无大。 无小。 若垂迹化物缘有利钝应有胜劣。 小缘所见初后俱劣。 大缘所见初后俱胜。 若始坐树下受牧女乳麋食。 此食已十力充满此小缘劣见。 若始坐华台眷属菩萨悉坐华叶。 十方诸佛放眉间光入华台顶。 诸佛眷属放眉间光入华叶顶。 华台菩萨三昧受职成于报佛。 华叶菩萨成于应佛。 此大缘见胜。 当知牧女与诸佛不同乳麋与光明永异。 此即大小二佛最初受施。 若见佛自行乞食到纯陀舍食檀耳羹。 中夜入灭舆向双林以火焚身此小缘劣见。 若见纯陀悲感但献八斛四斗不思。 议供充饱一切。 见十方佛遣大弟子钵盛香饭奉佛涅槃大缘见胜。 当知乞食与送食不同香饭与檀耳永异。 大小二佛最后受施其相若此。 例推智断乃至五果亦应各异。 纯陀芰角将大缘之后并小缘之初构差别之难。 佛约大缘所见初后无差以答。 则泾渭皎然初后不二。 今更引经而分别之。 胜天王中。 初坐树下有四种相。 或见坐祥草。 或见坐天衣。 或见坐七宝。 或见坐虚空。 像法决疑经。 佛入涅槃亦四种相。 或见拘尸土石树林。 或见是七宝庄严。 或见是三世诸佛菩萨所游居处。 或见是真如实相纯佛境界。 前后既现四相不同。 例推智断乃至五果亦应各异。 今更对教主而略说之。 若三藏佛初受乳麋未有智断。 不能化他令得智断。 凡法未离不得圣号苦行体羸外须杂食。 无漏未发内有烦恼果缚尚在是后边身必归磨灭是无常身。 虽行事檀未得理度檀不具足。 乃至般若亦复如是。 父母之身但是肉眼未有通明故无四眼。 既受食已自得五益能五益他。 观纯陀言专引三藏佛初成为难。 若通教佛菩萨道时已断正使无漏现前自得智断。 亦令他得已舍凡法入圣人位。 誓愿扶习现坐道场示受食身。 无复四住但有习气。 名无常身后边之身。 非是正使无常之身后边之身已具亡三檀波罗蜜乃至般若。 已得四眼未得佛眼。 示消揣食福利于他令得五果。 纯陀所难都未涉此。 若别圆佛初受施时如佛所答我成佛来无量阿僧祇劫久具智断令他智断。 乃至久已不食不消无五事果示现初成初受后成后受。 岂可以劣见之初难胜见之后。 初后二果等无差别其义明矣。 四佛答为两。 初正答五难。 次普受大会。 初答第三四身三身之难者。 身有离合故有四三。 常是此教之首故超而答之。 但纯陀先举三藏佛初以作难。 三藏之佛六年苦行精气殆绝乳麋资益身力充满则是食身。 如是食身从业缘现故是烦恼身。 三十四心断子缚尽唯果缚在是后边身。 终必入灭是无常身。 故举为难。 佛今以三破四正言后边与无常同故合为一无常身也。 汝举四身乃小缘所见大缘所覩则无此四。 何者光明者即是智慧。 智慧者即是常住。 常住之身则非食身。 又光明者即是智慧。 智慧之光破烦恼闇非烦恼身。 若始断烦恼犹有果缚是后边身。 今非始断故非后边。 四大果缚可是无常。 常住智慧犹如金刚故非无常。 大缘所覩唯三无四。 何况如来已于无量阿僧祇劫无此四身。 大小双非四三俱遣。 即是非食非不食非常非无常。 非烦恼非不烦恼。 非法非非法。 非边非非边。 非金刚非不金刚。 能赴两缘作四作三。 而于如来非四非三玄而复玄。 是故二施果报无差明矣。 次从善男子未见佛性去。 答第一有智断无智断难纯陀引三藏佛为菩萨时纳妃生子弃国捐王。 树下坐草起洗受食。 是时未断一毫烦恼不能化物据此为难。 佛以大缘所见为答。 破于藏通二缘成佛。 何者二缘所见非但三藏未受食时不见佛性。 受已作佛亦不见性。 通佛亦尔。 当知未见性者双破二教。 若华台菩萨受佛职。 时入金刚定登佛职位。 得三菩提明见佛性常身法身金刚之身。 即名为智无四种身。 即是于断亦能令他具足智断。 又入金刚三昧即金刚身。 破无常身即一番智断。 得三菩提即是法身破烦恼身又一番智断。 究竟见性即是常身破于食身又一番智断。 亦能令他具足智断。 是故二施果报无差。 智断无殊得名时异。 三从菩萨尔时破坏四魔去。 答第二有尊号无尊号难。 纯陀据三藏菩萨在家之日有轮王相是人中天。 从出家来至受食时犹未得道尚劣生天何得尊号。 亦非生天之天。 乃至不得作生净天之天。 既无此号故言犹是众生。 佛今不以三藏为答。 乃以大缘所覩华台。 华台菩萨已破四魔。 故释论云得菩萨道破烦恼魔。 得法性身破阴死魔。 得不动三昧破天子魔。 今经亦尔。 入金刚定是金刚身破天子魔。 即是生天。 得三菩提即是法身破烦恼阴。 得见佛性即是常身破于死魔。 如此功德岂非生天净天天中之天。 今入涅槃亦破无常等四倒之魔。 无四倒故破烦恼魔。 无烦恼阴死即无天魔。 初成后灭既俱破四魔俱非众生。 俱得尊号是天中天等无差别。 四从菩萨尔时虽不广说去。 答第四六度五眼难。 纯陀据三藏中弃国舍位不见说法但有舍财不见理檀。 故言犹未具足檀波罗蜜乃至般若。 但见障内故言唯有肉眼无有佛眼乃至慧眼。 佛今乃以华台大缘所见虽不说法。 先已通达财法事理檀波罗蜜。 乃至般若皆已具足。 过于人天二乘菩萨之所见也。 亦分得佛眼今佛答法檀一事。 余度五眼准此可知故略不答。 先广通达今为众生广显通达。 是故二施等无差别。 五从善男子如来之身去答第五有五果无五果难。 纯陀以三藏中施食五德命色力安语施主还得五种果报。 今闻佛说我实不食施主亦应无五事果。 佛今以本地初成答之。 我无量劫不受不食毕竟清净。 小缘初见口受乳糜。 大缘初见顶受光明。 而于法身非食非不食。 小缘后见受于檀羹。 大缘后见普受大会。 而于如来无乞无受。 是故初后二施果报等无差别。 次普受者从我今去。 是受众供次请住文为四。 一因请。 二腾请。 三遮请。 四重请。 先生起四意众咸献供请住。 供既不允请住未申。 佛因纯陀许受众供。 众因纯陀更请佛住。 纯陀顺旨仍腾众心。 佛受众供普开于常。 常法非住不应请住。 常法深奥众未能达。 众意殷勤是故重请。 兴皇解云大众同闻声。 告不久当灭。 闻答难云法身常身。 又初闻灭谓如灯尽闻常谓恒在世。 夫如来者本无去住。 何曾如彼见住见去只去是住只住是去。 不起寂灭现身余会。 去相宛然而恒在住相不去而常去。 若尔如来去。 住于众何益(云云)。 今明佛无去住缘宜不同。 略有四种。 或有见去而自庆。 乃言无量众生堕佛前后。 我今有幸见佛始终自慰为得。 此是世界因缘见去。 或悲泣懊恼拍头号哭三业恋慕。 此是为人因缘见去。 或有见去破无量恶。 如来尚去我云何着。 是为对治因缘见去。 或有见去入秘密藏至佛至处了了见性与法王子等。 是为第一义因缘见去。 或可一人具四。 或但三但二。 或可四人各一种种。 不同而于如来都无去住。 且举纯陀。 或时悲感。 或时欢喜。 或云如来不般涅槃而我不能不怀忧恼。 或时自云我今已与文殊师利法王子等。 若众无缘纯陀岂然。 故知纯陀不尔悉为缘耳。 于去一句四缘不同余住亦去亦住非去非住。 三句准知。 初因请文为二。 初长行。 二偈颂。 初为二。 谓喜叹。 初不纳供是故悲塞。 今闻普纳咸皆欢喜喜由纯陀是故称叹。 欲遂本心所以进请。 就叹为两一略二广。 略举四叹。 谓名利德愿。 名者嘉名先立妙义后兴。 将后验前名不虚称故同声叹云希有纯陀。 言大义者横阔无涯。 言妙义者竪深无底。 又常非常是深义一常一切当是大义。 非常非非常是妙义。 已如前说。 次汝今下利者吉祥福地。 率土同集十方响会。 旛悬梵世盖覆三千。 如来默然一无所纳。 纯陀后请前供普收。 如此声誉绝伦盖世。 故众叹言汝今现世得大名利。 德者即德之一字十让居后五果当先。 一人而已八斛微小用满檀度此其德也。 愿者愿等三字满足贯上四俱足。 故前佛立誓今佛愿圆故言愿满。 从甚奇纯陀去。 广叹从后向前以叹四德。 初更举六难广叹第四愿满。 诸天命尽五衰相现。 其余天子为咒愿云。 愿生善处愿得善利。 处是人道利是持戒。 下文云。 十方土多爪上土少。 舍人天身得三恶多。 舍人天身得人天少。 舍天得天诸天不喜。 舍天得人诸天所愿。 犹如两人在两须弥。 一彼竖竪孔一因风放。 綖得入鍼孔此事甚难。 若在人中能持戒者复难于此。 海底盲龟千年一出值浮木孔入孔中居此事甚难。 若在人中值世有佛难复过此。 仰鍼于地梵宫投芥堕在鍼锋此事甚难。 值佛生信复难于是。 生信闻法复难于是。 办最后供复难于是。 此六于他为难纯陀则易。 故大众叹言甚奇纯陀复得难得无上之利。 如优昙华者华表轮王。 能最后供得五事果必作法王大众已为授记。 广叹愿满竟。 次从南无去是广叹德。 南无或言救我。 或言归命。 或言屈膝。 谓屈双膝。 其有十让五果檀度之德故今叹之。 又南无者具有三义。 口称是口业屈膝即身业归。 命即意业。 三从犹如秋月去。 广叹其利秋是阴时月是阴精。 至时即盛映盖众星孤明独秀丽天皎地一切瞻仰纯陀亦尔既有妙利。 与胜妙时会建立妙义。 在大众前众莫能先。 对佛开常蒙普受供。 一切大众三业归崇。 四从南无纯陀心如佛心下。 广叹其名。 上云名斛妙义名与法合。 心如佛心名与佛合。 真是佛子名与僧合。 与三宝合即显其身一体三宝。 亦是五果三点四德五佛。 性等一切法界具如向说叹其得主心如佛心。 叹其得师名解妙义叹其得亲如罗喉罗(云云)。 次偈颂中二。 初一偈颂上叹。 次三偈请。 初文云汝者汝即纯陀颂上名也。 生人道者六难之一颂愿满也。 超第六天而等梵王请佛开常即颂德也。 我及一切众颂誉也。 上同声赞。 此云我及一切也。 如有端首推下论义似如文殊为请首也。 次请中二。 先二行为众为一切(云云)。 次一行要请。 要之以命者。 佛不在世不蒙甘露法身慧。 命将不全也。 次腾请为二。 初长行经家所叙。 次偈是纯陀请词。 初长行中云卒丧者略耳。 具足应言丧主亲师(云云)。 前奉声光大众奔躄流血洒地故今言卒丧。 蒙施常命色力安辩。 该统法界许主师亲故言忽然还活。 时众大喜于前纯陀庆悦于后复是一让。 次偈中十八行半为两。 初十一行半腾众叹。 次七行腾众请。 初文中略腾三叹。 初腾叹愿中先腾六难。 后犹如下作譬结。 初云获已利。 腾叹善利难人身善处难。 蠲除等是善利所离。 金宝聚者腾佛世难。 不惧者所离也。 优昙华者腾生信难。 投鍼锋者腾最后供难佛不染世法去腾闻法难。 我今所奉食去腾叹德也。 因供发愿愿无上果不愿诸有。 如伊兰出栴檀去。 因于微少充足大众。 又因食显不食非食非不食。 道香德风开发一切悉非常非无常。 我今得现报去。 腾叹利如文。 从一切诸世间去。 正腾众请为三。 初两偈腾悲苦意。 次三偈腾请住益意。 后两偈结二意。 文云世间无调御者。 无主亲师生大苦恼。 次文如来在僧中去。 总明三宝益。 如须弥山别明师益。 山若映水水同山色。 师若说法如法奉行故是师益。 佛智能善断半行是智度益。 云起清凉是善权益。 此两明亲益。 如来善能除去是主益。 烦恼之贼寇乱行人佛日照除拨乱反正故是主益。 三结者若失三益增恋悲恸结上苦恼意也。 若得三益信心增长结上请住意也。 从佛告纯陀如是如是去第三遮请有长行偈颂。 长行为二。 初述叹难。 次以难遮请。 初文者。 夫六难展转相依三种无佛时亦有。 三种佛出乃有。 今述佛出时三难。 余者可知(云云)。 次以难遮请为三。 初以难遮请。 二以佛境界遮请。 三以二用遮请。 以诸难遮请者。 汝腾众四叹自快六难。 六难之与四叹由我涅槃施汝常命种种功德普及一切。 我若久住无最后供。 誓若不满众不称誉。 名亦虚设自失己利。 又障他人那忽自欣后供而请久住。 久住无后供后供无久住。 汝自矛盾故遮言不应意正有此。 次汝今下。 举佛境遮者。 佛之境界唯佛能知非下地图度。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至存弥亡至亡弥存。 非存非亡即住不住。 不住即住非住非不住。 如此境界言之者讷取之者失。 绝其情虑故遮云不应。 问纯陀住十住地那忽遮之同凡不知。 答知有六种(云云)。 亦是为下而抑于高高尚不应下自息望。 三悉皆下。 举二用遮请者。 但佛境玄妙及佛胜用汝所不知。 谓常无常二鸟双游去住适宜称机隐显。 或时用住或用不住。 只不住即住亦是非住非不住。 昔用无常施得五果一切诸行悉皆无常。 若定无常何得今教施常五果遍一切法悉开无常。 当知非常非无常能常能无常。 又昔用无常论五门观谓他境界今教用常论五门观即自境界。 岂定自他能作如此之自他耶。 当知皆是佛之胜用若用于常故无劳请。 若用无常复不须请。 故举二用遮言不应。 十一行半偈为两。 初十行半明无常用。 后一行明常用。 初又二。 前九行通明诸行无常。 后一行半正用无常。 初又五。 初三行半无常观。 次一行苦观。 次一行空观。 次二行无我观。 次一行半不净观。 问诸天化生岂是不净。 答虽无臭薉贤圣所诃亦是不净。 次诸欲下。 明正是无常用。 如瑞应云。 出四城门起于厌患故不贪着。 离欲思惟六年苦行。 证真实法。 三十四心发无漏慧。 今日当涅槃即最后无余。 次我度有彼岸一行。 即常用。 度者度此彼之彼岸。 亦度非此非彼之彼岸。 于诸此彼而得自在。 故我非但过一切苦亦过诸乐及无苦乐。 乃名大乐。 我净例然(云云)。 他判前九行半是佛同于常无常行亦是真不真义。 后两行即是诸行同于如来无常常不真真义。 此常无常显非常非无常真实法也。 今言若尔常无常是二方便。 因两方便得显真实。 即如缨络二观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 此乃浅深三谛之意菩萨境界。 云何得与佛境界同。 此文分明云当观诸佛境界。 佛境界者三谛一谛一谛三谛。 非一非三而三而一。 一空一切空三谛皆空。 一假一切假三谛皆假。 一中一切中三谛皆中。 只中是俗真只俗真是中无二无别如此乃名诸佛境界。 所以用佛境界而遮请者。 若一空一切空云何请住。 乃至一中一切中云何请住。 遮请之意正在于此。 云何以菩萨境界释佛境界耶。 若但随文难见此意。 今更就偈文以显此意。 前九行半明一空一切空。 离欲一偈明一假一切假。 我度一偈明一中一切中。 偈中广出还释长行佛境界意。 且点其意在后更释(云云)。 四重请者。 或云非重请佛不重答故。 或言两向望前为重请望后为论端。 于中为三。 初领旨。 次谦谢。 三正请。 领旨从以难遮请生六难由佛诚如圣言。 谦谢从佛境界生诸佛境界浩无涯底。 岂是蚊蚋能知边表。 分知非究竟知知是谦也。 谢者从于用生。 蒙佛受供成最后檀。 悭结漏断等于文殊蒙佛受供成彼岸智均大菩萨。 故举龙象喻于智断。 又举幼年自况。 以初具戒况于先达。 拔渊泉之下处云霄之上者。 盖佛菩萨之恩。 是故须谢谢无常用。 三正请常住之用。 能生物善大众苦至如来未然是故重请。 有法譬合。 初法如文。 次譬中言变吐者有二解。 一云譬大众恋慕饥渴愿如来住终无变吐。 故文云我今欲令如来久住。 故知为众生作譬。 二云为佛作譬物思物机亦如饥渴愿佛住世亦无变吐。 故合譬云唯愿世尊亦复如是。 故知为佛作譬。 夫圣言巧密不可偏取(云云)。 第三旁论者。 何名旁论。 先释名次帖文释名又三。 一释名二出意三料简。 初释名言。 旁论者前献供为正为无为是旁。 又时众是旁人时众未解为旁故论。 又两人实慧为正方便为旁。 兴斯问答是其权巧故名旁论。 又如来境界为正二用为旁。 今之所论论于二用故言旁论。 斯乃四悉意。 思之出意者何故旁论。 佛因献供施常以破无常。 又明二施等无差别利者玄解非常无常。 惑者便生胜负之见。 鄙无常而崇于常。 如来又因请住以不住破住。 又明诸佛境界不可思议。 利者即解非住非不住。 惑者又谓不住胜住。 回惑自迷不能。 得解。 是故文殊以无常不住诃其请住。 纯陀以常住难其无常不住拒抗纷纭彰其非理故云有为无为且共置之。 悬指如来后当广说。 举是显非昭然可解。 为是义故故须旁论。 复次上纯陀自云文殊师利法王子等。 时众怀疑文殊古佛行远解深能问能答。 纯陀初心位浅解微。 上虽能问未见其答。 云何称等是故旁论。 文殊深而堕负纯陀浅而获胜。 浅胜非胜深负非负。 非负非胜方显其等。 约斯事理显旁论意。 大略可见不俟多释。 料简者。 问文殊明空三昧而为正法应是无为。 纯陀对有论无无待有成还应是有。 那忽言文殊执有纯陀执无。 解云文殊扶昔教之空望大是有。 纯陀扶于今教对有论无。 有去无无还得是无。 又复纯陀始具足檀则行浅不应云胜。 文殊古佛则深故不应负。 解云适物所宜更互椎砧非定胜负不负而负于深无损。 不胜而胜于浅无增。 文殊且共置之则胜负双舍。 又文殊执昔。 就昔为是望今为非。 纯陀执今。 就今为是望昔为非。 若作四句。 各执二用显体为俱是。 各执二用伤体无俱非。 各辨体用各有一是一非。 即用而体即俱非是非非。 文为二。 一旁论。 二复宗。 旁论又三。 一文殊诃劝。 次纯陀诃劝。 三文殊称美。 初文殊诃劝又二。 先诃次劝。 先诃中牒其请辞汝今不应发如是言即诃也。 次汝今当观应如是学即劝也。 次纯陀诃劝又二。 先双诃说观。 次双劝说观。 就双诃又二。 初诃说观之非。 次双结观说之过。 初诃说观之非又二。 先诃说次诃观。 初诃说又三。 一不应摧胜号同劣号。 二不应举劣法同胜法。 三结其失辱。 初文者夫如来者通是诸佛之极号。 今古不异故曰如来。 岂可以极尊同于诸行。 夫诸行者生死贱名卑鄙底下群有劳累。 若以如来同诸行者。 摧常住为迁灭屈涅槃作生死岂可然乎。 次譬如水泡去。 举三见一闻不应以劣法同于胜法。 胜法者即四德也。 劣法者即四倒也。 水泡譬无常。 车轮譬苦。 我闻诸天寿命极长。 极长天者即是非想。 非想无色不可见故。 故言我闻。 举长对短短即堕胎落孕。 此举不净问无色云何是不净耶。 答虽非恶色贤圣所诃亦是不净。 如聚落主失势力者譬无我也。 当知不应。 举四倒法同四德法。 三世尊亦尔去。 彰其失辱若摧胜同劣则失天中之尊号。 亦失四德之胜法。 若举劣同胜则辱诸佛世尊之胜名。 亦辱常等之胜法。 从是故文殊下。 是诃其观亦为三。 一不应观胜名同劣名。 文云勿观如来同于诸行。 二不应观劣法同胜法。 文云为知而说不知而说。 若知如来非是诸行强说同者令下法同上法。 若不知如来非是诸行而言同者。 即闇惑上法溷和下法。 三彰其失辱。 若使如来同诸行者则不得称为天中天。 则失尊胜名及尊胜法。 若使诸行同如来者。 则辱尊胜之名亦辱尊胜之法(云云)。 次从譬如人王去。 两譬双结观说之过。 初譬结观过。 次譬结说过。 初文又二先譬次合。 初譬中云王者譬众生力士譬佛。 力士为王施功。 佛为众生施化。 王见力士多技艺者厚赐封禄。 众生得佛恩深四事供养。 力士以技德伏物不以威加如来但以智慧神通非那罗延力。 佛具功德汝今云何忆想分别观于如来同诸行耶。 此岂非结观之过明矣。 次短寿譬结其说过亦二。 先譬次合。 初譬中云父母譬众生。 子譬于佛。 相师譬文殊。 众生感佛譬如父母佛随机应譬如生子。 佛实长寿文殊说短。 岂非诃说之过此文明矣。 次从譬如贫女者。 是双劝说劝。 旧云贫女譬生解。 丈夫譬护法。 开善云贫女譬生解。 丈夫譬舍迷。 冶城云贫女譬护解。 丈夫譬惭愧。 招提云贫女譬说佛无为。 丈夫譬覆佛有为。 今以女譬慈。 生子譬说。 丈夫譬刚。 远行譬观。 譬文自现。 又承蹑上来非徒臆说然对圣训凡寓上诫下非诃劝文殊。 又劝博地无益极圣不劳劝。 不上不下发心已去未足已还正须诃劝。 譬文自明矣(云云)。 初劝说譬有开有合此开六慈。 谓理乃至究竟。 贫女至加复病苦。 以譬理慈。 贫譬无智。 病譬无断。 无有居家譬无常住五果。 无救护者譬无主无亲女虽贫病有生子义。 理无智断而有解说之义。 下文云慈是一切诸善根本(云云)。 饥渴所逼游行乞匃者即名字慈。 无智为饥无定为渴。 痴散所逼欲求静慧则素丝易染。 薄知名数微达方隅名字慈也。 止他客舍观行慈也。 观五阴如逆旅暮合朝散观六入如空聚贪者求物。 观六尘如恶贼愚不知避焚灼。 悯之岂非观行慈也。 齐此慈来通名解说。 解说未彰如女虽能生而子未显。 可譬怀胎寄生一子相似慈也。 向观阴舍生清净解。 如寄生子此慈说已彰譬子生出。 通前慈说悉有障难。 至相似时慈悉倚伏更五彊弱故于此位说诸障难实通前也。 舍主驱者。 此譬报障障于慧解。 义言驱去慈解同体故言抱儿。 向涅槃城故至他国。 名字慈后。 分真慈前两楹之间故言中路。 遇恶风雨即内业障。 蚊虻啑食即外业障。 经由恒河即烦恼障。 抱儿而度者。 于三障中不舍正说。 说阴界入非常非无常说诸恶业非缚非脱。 说诸烦恼非明非闇。 以相似慈及相似解。 障不能障故言而度水漂疾者三障力彊激夺慈说。 慈说体妙不屈三障。 故言而不放舍。 于是母子遂共俱没者。 慈与解观俱从相似转入分真故言俱没。 如是女人慈念功德生于梵天。 天者通是分真究竟两慈观。 下合譬其义自显(云云)。 从文殊若有善男子去。 合譬先通合四慈。 后通合两慈。 通涂明者。 从前理慈已来。 不应偏浑偏解偏说。 初文为三。 一者正护不得偏说。 二者引过不得偏说。 三者乖理不得偏说。 偏说非正护正护不偏说。 偏说无慧眼慧眼不偏说。 偏说乖正理正理岂偏说。 此中三文广有所破(云云)。 从若正见去。 合后两慈合前许圆说不许偏说。 合后开偏说不云圆说。 若通论前后皆有偏圆而互现者前未见机理宜但许圆止偏。 是故文云自责愚痴后见机理尚许偏说何况圆耶。 是故文云正见者也。 又正见者即是圆见。 若见有无不名无为。 具有无者方乃名圆。 就文为四。 先开偏说。 次释见机。 三牒譬合初没。 四牒譬合后证。 初开偏如文。 次释见机者。 能为众生是见世界机。 生善法故见为人机。 亦是见第一义机。 生怜悯心即对治机。 三四如文。 次从如人远行是劝观有譬合譬又二初正劝次重劝。 初文者六卷名为丈夫譬。 此开六种观义。 谓理观乃至究竟观。 远行譬理观。 去后位遥名远。 理寂而照名行。 中道譬名字观。 始末两间通称中耳。 疲极者烦恼劳累生死拘逼谦卑请益皆是疲极寄止他舍譬观行观。 三界幻居犹如寄止五欲非己为他。 权託阴入如舍。 无明所压如卧沉昏不醒如寐。 忽然火起火是无常来无径路故言卒起。 卒起无常即报障也。 上具三障此略举一。 即时惊寤譬相似观。 昔来未得而今得之为惊。 似解隣真为寤。 言定死者解惑相排惑虽彊盛不久摩灭如入海见平故言定死。 虽知定死即犹未死。 未能入圣但在白法故言惭愧。 衣缠身者衣以譬观。 身以譬境。 若作偏观照境不周是为可耻。 圆观圆境无所可耻故言缠身。 便命终者。 他以被问难屈为死。 然被难死死者无量应生梵天。 既不生者当知非也。 今言死者似观转谢。 生忉利天者分真观起此譬两成就三十二臣即分真义。 若就一主即究竟义。 而言梵王及轮王者更譬究竟观。 不生等显其所离。 善男子下重劝勿观。 从文殊如来真实去。 合譬但合上即便命终分真观去。 若能如是去。 合上生忉利天。 他以此文三十二相合者乃是合主不是合臣。 若尔八十反应合八十种好。 轮王无敌应合十八不共法耶。 今云八十种好亦不与他共故皆合究竟。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56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fojing/1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