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二 内容: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二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序品下三人中之龙去明位。 人中龙者出方便位。 位阶十地者住真实位。 安住不动者本际常寂。 方便现身者遍下地法界化益。 四其名曰下。 列名。 一恒沙众但列二人。 海德者如大集中海慧菩萨。 亦如下文大涅槃海八不思议。 从此立名名为海德(云云)。 无尽意者大集中此菩萨自说其名。 举八十种法门明无尽意(云云)。 五其心皆悉下叹德。 文为三先单叹上求。 次约四弘兼下化。 三结上求下化。 初文敬重者此约理论。 如下文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大品云。 佛初成道观谁可敬无过般若。 我当敬重。 即其义也。 安住者此约证论。 下文云一切众生及以诸佛悉皆安住秘密藏中。 即其义也。 深解者此约智论。 下文云。 能生菩萨深广智慧。 如函大盖大井深绠长。 即其义也。 爱乐者约事行论。 如下文云。 雪山八字不以为难。 日割三两未曾称苦。 即其义也。 守护者此约教论。 如下文中仙豫行诛觉德破阵。 即其义也。 诸菩萨上求心大至此如海。 略举五义以示其相。 次从善能随顺去。 叹下化德。 初总叹四弘。 次别叹。 菩萨已阶十地安住不动不证涅槃宁入生死。 忆本誓愿随顺世间以大悲随顺起两弘誓。 以大慈随顺起两弘誓。 即总叹意也。 次作是誓言去别叹。 未度者度别叹。 初誓已于过去持戒。 戒是罪垢对治。 以对治故垢缚得脱故。 言解未解者。 别叹第二誓。 绍三宝种者是法门无量。 别叹第三誓。 若言刻檀铸宝书修多罗剃头染衣。 此但事中相从三宝不绝。 若发菩提心名佛宝。 体解大道名法宝。 事理和融名僧宝。 此即理性三宝不绝。 小般若云。 经卷所在即有佛及尊重弟子。 下文云。 若知常住当知此家即为有佛。 以此而推三宝不绝。 即是无量法门。 于未来世去。 是无上佛道誓愿成。 别叹第四誓。 三以大庄严去。 是总结四弘。 亦是双结上求下化故言大庄严。 若作别结第四誓者。 未来作佛相好严身。 十力无畏以庄严心。 名大庄严。 大品多用六度三十七品以为庄严。 小般若中以无庄严而为庄严。 下文以六度福德十地智慧为二庄严。 六成就下结又二。 先总次别。 初总结上求下化福德智慧。 次等观众生如一子下。 即是别结下化四弘也。 次亦于晨朝去。 是奉光召。 次举身毛竪去。 是顺光召。 存身意略口善及三障等。 显发去奉顺声召。 为诸众生去奉顺地动召。 释如上(云云)。 三二恒河沙下列杂众为三。 初二十一众增数。 次八众同数。 三一众无数。 初二恒河文为三(云云)。 初所召中亦有数类名叹结。 初二恒数也。 非世所知故以恒量之。 优婆塞下次类也。 舍利弗毗昙云。 离欲男女。 正法华云。 清信士女。 大哀经云。 勳士勳女。 或云。 善宿男女。 虽有多种通名在家二众。 若别说者形虽在俗元未婚娶常随如来。 为二众者此是离欲二众。 若曾婚娶今持五戒永断俗法则于佛法有功名曰勳士。 若俗法不亏而持五戒加复八斋名善宿男女。 复次直三归者名无分优婆塞。 若一若二名少分。 若三若四名多分。 若具持五名满分。 经言具足即是满分。 又具持五戒近求人天即无分。 兼畏生死。 若志求涅槃是少分。 若为众生是多分。 若知戒是法界摄一切法专为佛道是满分。 威仪具足者有威仪恒与礼俱。 恒与戒俱。 恒与无常俱。 恒与慈悲俱。 恒与实相俱。 恒在首楞严定能种种示现。 遍十界像。 举足下足皆具佛法。 淫舍酒肆无非正道。 住佛威仪乃名具足。 当知五戒与威仪有本有迹。 能于本不动普现众迹。 是名具足戒威仪。 问优婆塞义若此声闻菩萨佛复云何。 答义理必然未见名教。 惑者不信。 今试言之。 四善根是无分。 声闻初果是少分。 二三果是多分。 无学是满分。 又此四分若于大乘俱是无分。 若断尘沙是少分。 若断无明一两品是多分。 若尽无明是满分。 故法华云。 我等今日真是声闻。 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即多分声闻。 若乾慧性地是无分菩萨。 若八人至六地断惑与罗汉齐是少分。 七地修方便道是多分。 八地道观双流是满分。 又三十心是无分。 初地二地是少分。 三地至九地是多分。 十地是满分。 又十信是无分。 十住是少分。 行向是多分。 十地是满分。 又通教十地别三十心是无分。 别十地圆十住是少分。 圆十行十回向是多分。 圆十地是满分。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无见用即无分佛。 初住初地能百界作佛即少分佛。 二住二地已上是多分佛。 妙觉是满分佛。 以是义故。 一一法门皆有权实本迹。 即此义也。 问蛣蜣蝮虿义复云何。 答夫一善法即有四分。 例一恶法亦应如是。 未见名教置而不论。 且就权者言之。 小菩萨所作是无分。 蝮虿初地初住所作是少分。 乃至十地十住等所作是多分。 如来所作是满分。 是故得有权实之众。 实召权请故称召请。 其名曰下。 三列名但列二人。 无垢称王者。 或是维摩罗诘弹斥八千诃诘五百。 即其人也。 善德者或是父舍。 设施会者。 即其人也。 即二恒之上首。 深乐观察下。 四叹德。 先叹后结。 叹有上求下化。 从十三对治去。 是叹上求。 旧云。 以苦为药治于乐病。 常无常等亦复如是。 今明此乃初教非今经意。 旧又云。 此诸对治是六行观。 引下文云。 无常者即是生死。 常者即大涅槃。 无我者声闻缘觉。 我者如来法身。 苦者一切外道。 乐者谓大涅槃。 不净者有为诸法。 净者。 佛菩萨所有正法。 而复料简此六行观前来未说。 至第二卷方乃说之。 于鸟喻中始明双游。 不应以此叹优婆塞德。 此是经家取后大意向前而叹。 兴皇并云。 诸比丘初来之时悉未是罗汉。 经家将后悟无学向前叹之。 比丘不然俗众岂尔。 当知佛同行人久达斯观所以叹耳。 又料拣一者药病相主可是对治六行双游岂是对治。 解云。 药病相主病去药存。 是偏对治。 六行双游互为药病。 病去药亡。 是圆对治。 若尔者佛同行人久通六观叹则非疑余实行者复云何耶。 权引于实亦得有之。 如下文云。 禀前教者以无常药对治常病。 常病虽去复执无常。 闻常住药破无常病。 即是今教之所用。 下文三修以胜破劣。 即此义也。 二者元不禀前教以大涅槃次第而修。 先修无常治常。 次修常治无常。 破二十五有得二十五三昧。 住大涅槃。 是为大涅槃海。 渐渐转深。 是即备有两种对治。 云何推一是前教一是后教说耶。 三者复有一行是如来行。 具足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 圆修六观双治常无常。 更互药病病去药亡病治俱舍。 所以称此为对治门。 若论一行一切行如圣行明。 若论双游如鸟喻说。 诸优婆塞具此德行。 前二犹浅后一则深。 文云。 深乐观察诸对治门。 即叹第三意也。 五十二众根性不同不出三种。 权者同实引向涅槃。 得入涅槃尚无一种。 况复三耶。 则是真对治门义。 亦是显发如来方便密教意。 文中正叹权引于实若无实行权何所引。 若无权者实无所轨。 既叹于权亦旁叹实。 云何判在前后教耶。 若历句分别。 应言味俗为苦沉真为乐。 沉真为苦分别为乐。 常我净等亦复如是。 又沉空为苦大涅槃为乐。 沉空为乐大涅槃为苦。 乃至增上非增上亦复如是。 问恒与常何异。 答不从因缘为常。 始终不异为恒。 此等皆是二边之病互为药病。 名之为门通入中道。 非药非病亡边亡中。 乐闻者。 即前敬重大乘意也。 如海纳流如空容色。 能为他说者。 知智在说巧智解深亦兼下化。 齐此是以理为大乘意也。 渴仰大乘者。 即上安住充足。 余渴仰者。 意兼下化。 善能摄取者。 即上深解。 爱乐如上约事。 守护如上约教。 善能随顺即叹下化。 总别叹四弘誓愿。 具如上说。 以大庄严者结叹文也。 如上说。 悉能下五结如文。 次亦于晨朝下奉光召。 但明奉召之时即是见闻觉三召。 为欲阇毗是顺声召。 何者上文显发密教。 此云阇毗如何融会。 上出家众直言显发。 此在家众因事表理。 藉财通法。 阇毗此言烧然。 办香木者因然以显不然。 寄灭以明不灭。 显非灭非不灭。 办供献食。 因食以明不食。 显非食非不食。 则方便得开密教获愿是奉声召。 香木有种种庄严者。 因灭明不灭非灭非不灭。 有种种妙法食。 有三德六味。 宝盖宝座悉皆严好。 此表慈悲弘济。 理中亦具种种法门。 从诸优婆塞各作是念去是顺动召。 上云。 为诸众生调伏因缘。 此中明檀摄众生。 令其调伏意同也。 从是优婆塞等皆已安住去。 是顺光召。 应蠲三障。 今但生三业之善。 并如文。 次从各各齎持去。 是献供。 亦成顺召之文。 次三恒河众文为三(云云)。 所召为四。 谓数类名叹。 初三恒是数。 次优婆夷下是类。 如上释。 三寿德下列三人名。 以寿为德即常等也。 有人言。 德鬘是胜鬘。 胜鬘是王夫人类。 不应在此。 舍佉是三十二卵之母。 从悉能堪任去。 是叹德。 叹文为两。 一略叹上求下化。 二广叹上求下化。 初堪任护持即略叹上求。 护者护正法之教。 如上守护大乘。 持者持于正法事理。 如上敬重大乘乃至爱乐大乘。 为度百千者弘誓缘由。 现为女身者弘誓所作。 故指此为略叹之文。 次从诃责家法去。 广叹上求下化。 还是广于护持之意。 于广叹中三。 先上求。 次下化。 三双结上求下化。 初上求文为二。 初论事观。 次结成功德。 事观为二。 初标事境。 次出五门。 初诃责家法者即观境也。 若只以箕帚妇礼为家法者太局。 若三界轮回为家法者太奢。 今以五阴为家法果报。 卷局笼槛系闭凡愚之所保养。 圣贤之所鄙弃。 故言诃责。 次自观己身下。 初是苦观。 四大相害诸虫复啑。 四大互残身为苦薮。 是身臭秽者是不净观。 即五种不净也。 贪欲缚者薄皮覆之谓之为净。 缠着无已故名欲缚。 死狥者究竟不净。 九孔当流者自相不净。 如城去是空观。 瓦木土石假缘虚立。 三毒恶鬼止住其中。 外诳内谄是故名空。 是身不坚者是无我观。 是身无常者是无常观。 麁细两观如文。 次从宁以牛迹去。 结其功德。 结其事观合为七。 一举譬结其事观。 观知此身过患弥广。 次举三三昧结其事观。 道理深微。 因缘者事观。 即是内外推求检不可得故空。 空无阴相亦无空相。 以无相故所以无作。 释论云。 二乘缘真观三三昧。 菩萨缘实相观三三昧(云云)。 三举大乘结其事观。 与修多罗合。 四举能说结其上求不失下化事观。 即是教他之法。 五护持下举护持结其事观。 即是理观不动本地。 六毁訾下举其诃毁之事迹也。 即菩萨之本结其事观。 是愿力所为。 七结其事观即是正观。 能坏生死。 在文可见(云云)。 此意咸是优婆塞章对治之门。 男性刚直但论对治。 女性爱染故备五门。 五门同缘缘于实相。 即事而理是妙对治。 于菩萨章中是深乐大乘。 守护大乘与上同也。 虽现女身实是菩萨。 是上安住大乘。 次从善能随顺去叹下化德。 如上释(云云)。 三以大庄严去。 双结上求下化也。 释如上(云云)。 亦于晨朝者奉召也。 各相谓言去是顺召。 宜应者宜顺三召。 献供敬仪(云云)。 次四恒河众为二(云云)。 所召有数类叹名。 初四恒数也。 次毗舍离城等类也。 毗舍离翻为好道。 肇师翻广严。 什师翻广博。 皆是国巷华整从此得名。 离车亦黎昌亦弥离楚夏不同。 此云边地主。 或云传集国政。 观师云。 其国义让。 五百长者递为国主故言传集国政。 罢政即出外为边地主(云云)。 诸王眷属者是诸离车皆更互为王。 即有皇枝外戚等还属王类。 三为求正法下叹德为二。 初叹后结。 叹为二。 初为求法故一句明上求。 次三双是下化。 一戒施。 二折摄。 三听说如文。 文似下化而兼上求。 次从皆悉成就去结如文。 列名如文。 二如是等各相谓言去。 是顺召。 若无奉召何得有顺。 举顺即知有奉顺召。 但明顺动召。 余可知。 次献供敬仪如文。 七多罗树者。 王性刚高不居物下佛力接之高七树也。 或云只是随宜耳。 次五恒大臣长者。 文为二。 所召顺召。 所召有数类叹名。 数类如文。 叹中有上求下化如文。 列名(云云)。 从所设供具去是顺召。 设具中因食开常是顺声召。 诣双树间是顺动召。 心怀忧恼是顺光召(云云)。 次列舍离既言六倍胜。 前应是六恒。 但王数可数。 但除阿阇一人。 余者不须恒量。 故数不言耳。 文为三。 所召奉召顺召。 初所中有类有名。 类中简阇王者。 此王在后列名如文。 严四兵去即是顺召。 是诸王等是叹德。 具有上求下化叹德。 而不次第者显其无定。 次亦于晨朝是奉召。 三持甘膳等是顺召。 次七恒夫人众。 上列当世夫人。 此列寡嫔淑等。 文为二。 所召顺召。 所召有数类名叹也。 类中简世王。 又出本是三三昧迹为女仪。 悉是权类。 列名如文。 悉皆安住叹德也。 上求下化悉如文。 各相谓言者顺召如文。 次八恒天女众文为三(云云)。 所召有数类名叹。 初如文。 次天女类也。 此中多是三光。 已上四埵已下天女之类。 三列名如文。 四作如是言下叹德为三。 先叹报得天眼所见。 次是诸下叹上求。 三善能下叹下化。 初如文。 次叹上求中。 欲闻大乘是深解大乘。 威仪具足是安住大乘。 余如文。 三善能随顺下。 是下化。 释如前。 亦于晨朝者是奉召。 各取天木香者是顺召。 如文(云云)。 次九恒龙众亦为三(云云)。 所召。 有数类名。 奉召如文。 设诸供具下是顺召。 如文。 次十恒鬼神王众。 文为二。 所召有数类名。 此应是同名。 后列者是正四王仁等速诣是顺召。 供具如文(云云)。 次二十恒鸟王增数至千亿恒沙鬼神至白湿王。 但略列数语类出名而已。 其中或有叹德皆可解。 是为增数。 前二十一众意从复有十万亿恒河沙天子风神雨神。 是三众同数。 复有二十恒沙象王至二十恒沙仙人凡五众同数。 同数文竟。 阎浮提中一切螽王者是无数众。 第二列中间众。 阎浮提是一边。 无量世界是一边。 其中间又为二。 一结前列后。 二悲近召远。 结前者结前三十四众。 简出二众者有事有显。 事者迦叶入灭定。 定所持故不来。 阿难为魔所羂故不来。 有所显者迦叶为显不舍细戒故。 迦叶最长子方持佛法。 佛若临灭应赦细戒。 告阿难言。 我灭度后诸微细戒能持者善。 不能者舍。 迦叶后问何等是微细戒。 阿难言不知。 即诃阿难云。 汝面受佛旨。 今言不知。 可舍不可舍。 又为外道所讥。 师所制戒灭后皆舍。 复不可舍。 迦叶若来宁得执正此事。 阿难为显最后佛称叹付嘱显神咒力。 阿难若来则不顾问亦不称叹。 亦复不使文殊持咒解羂。 二众不来其意显此。 问佛令舍细戒迦叶不许。 师弟相拒何也。 答不然佛为利根随有利益。 迦叶为钝根还令如故。 故非违拒。 次列后为三。 初人天。 次山神。 三河海神。 初文者。 即是诸四天上下之人天也。 经言中间。 中间何所不收。 文虽不云三天下及百亿四天下义推应有。 何者他方远国尚复能来。 东弗西瞿何缘不至。 十方尚来。 百亿四天何意不来。 若推中间之言众最应多。 唯可意知不可文载(云云)。 次及诸山神下。 他云山神山形此未必尔。 树神示半身不作树形。 山神不必为山形也。 直是神道附山而已。 先列众山。 次谈其相。 后明诣佛。 海神亦尔。 如文。 熙连者相传云。 只跋提是熙连。 今言不尔。 跋提大熙连小。 或言广四丈或八丈在城北。 跋提在城南相去百里。 佛居其间涅槃。 为散华所及。 熙连未见翻。 次其林变白下是悲近召远。 已集者悲未集者召。 又为二。 先悲近次召远。 初悲近者。 凡现三相。 娑罗如前释。 此林荣茂忽然变白。 犹如白鹤。 林中有鹤。 当林变时与鹤无别。 此有所表。 荣若定荣不应忽变。 枯若定枯不应如鹤。 枯既如鹤则枯非枯。 荣既忽变则荣非荣。 非荣非枯中间涅槃者。 表不生不灭而现生灭。 双林一变随类各解。 上达其本。 下悲其迹。 中根在悲达之间。 现病品云。 下愚凡见言必涅槃。 唯诸菩萨文殊师利等。 能知如来常住不变。 即此义也。 次虚空堂阁绮饰分明者。 表佛身相。 天上天下最为第一。 今身缘已谢。 无上智慧不复居御下士所悲。 又堂本地架而今处空则空中有堂而彫文刻镂绮饰分明。 不动不堕妙丽庄严表空中藏。 具足无减中士所尚。 又华堂严整光悦利益是其有也。 高处虚空无人受用。 是其无也。 若有无事讫当收此空有。 归非空有。 此上士所达。 下悲上达中士悲达季孟之间。 三堂下多有流泉浴池者。 表佛身口。 赴下流出无量言教。 犹如浴池。 浴池有二。 一能涤垢秽。 二除热闷。 表于佛教。 能令客尘外尽无明内除。 有妙莲华者。 表遵佛教。 即是修因。 因逾世果故引两处为喻。 化缘将讫如堂高。 举言教流润如清泉在池。 论其本体非去非留。 语其利益故言去留。 文云。 咸覩如来涅槃之相者。 一往是下士所见。 若具足论应有上达下悲。 具如前说。 此之三相前后虽异而意同前。 前以大声劝问。 问则秘密教显如今堂下清泉流出利益多人。 前面门放光五色遍照除三障生三善。 令立行升进如今高堂。 逈出去下陵空绮饰分明种种庄严。 校前动地动水表于翻倒见性。 今变林况鹤使不滞荣枯归中会。 极物之难悟。 再更抵掌悲近召远。 相虽复异而意同前。 但再令开晓。 从四天王下即是召远。 若从前开文即第三召上界众。 凡有五章。 初欲界天。 先明四王。 即是类也。 各相谓言者奉召。 良由闻见声光即以天眼观他。 献供而自营办。 来至佛所即顺召也。 释天但有所召顺召(云云)。 乃至第六天其间三天略不出之。 上至有顶此应是色顶。 加列大梵王如文。 料拣三顶(云云)。 前论佛力应彻三种顶。 此中论供具只明色顶(云云)。 次列修罗王舍脂父正报劣天依报相亚。 言光胜者此是大菩萨光故可言胜。 次魔众魔名杀者。 波旬名为恶中之恶。 住六天顶为欲界主。 文为三。 一类数二开恩赦下。 三办供上献。 上献为两。 一奉咒。 二奉供佛受咒不受供。 问魔既弊恶宁得好咒。 答此咒是先佛之法偶尔得之。 譬如有人在国遇宝还奉国王。 他解。 咒是鬼神名闻。 名不得为害。 如盗者伺财财主知名。 觉唤其名盗则不行。 次云咒是鬼神王名。 若唤主名主劝其党亦不为害。 三云咒如霹雳鬼神畏威不敢为害。 四云咒是密语如军中号相应即放不应则治。 鬼神亦尔。 顺况则护不顺头破。 五云咒是佛勅无敢违者。 有人弹云。 咒是明咒大明咒无等等咒。 若是鬼名等。 五云何令人得悟道果。 今解不尔。 若一向解不能契道。 应作法门解之。 诸烦恼是鬼名。 无明是鬼王。 善能破恶犹如霹雳。 即事而真是为密语。 第一义谛为佛所勅。 依此法门必能得道。 又是通别四悉檀意。 前四别后一通。 此解无妨。 次大自在天即魔醯首罗。 居色界顶主大千界。 十地菩萨迹现其中。 若法华中列世界主梵天王者此意云何。 若言娑婆世界主者。 正是首罗。 若言尸弃大梵等者。 更举二禅等收三四禅梵王耳。 又云。 若言为世界主者。 其实只领小千而已。 经家美之故言世界主。 私谓此是大千之中得为大千之主降此不得。 文为二。 一与同类是所召。 二献供是顺召如文。 次尔时东方下召他土众。 或云声光不至彼。 彼佛自遣命至此土。 若依前文光遍照此三千世界。 乃至十方亦复如是。 岂非光召。 又彼佛遣文三召意足。 香饭奉佛此光召也。 往彼礼敬此动召也。 请决所疑声召意也。 文为二。 初明一方。 次例三方。 东方为三双。 初彼佛说此佛。 此众见彼众。 次此间大众以不思议不见而见。 见彼无边身。 无边身以不思议不来而来。 三复以彼供奉此佛。 此佛不受彼佛之供。 如此三相还是经初三种之瑞。 彼佛说此。 此众见彼。 即是声瑞。 此众见彼彼众来此。 即动地瑞。 彼供献此此佛不受。 即是光瑞。 初双中初彼佛说此佛。 文为四。 一明远近二彼佛说此。 三发来。 四现瑞如文。 次此众见彼众亦为四。 一惊怖。 二安慰。 三见彼众。 四唱苦哉。 然大众见佛应生欢喜何以唱苦。 闻彼佛说此佛应当入于涅槃。 还是前声瑞。 觉地动战慓还是前地动瑞。 见如镜之光还是前光瑞。 闻见是已彼佛为此作涅槃相是故唱苦。 问此众皆是佛同行人何因惊怖。 答今论实者意不在权。 又十地位有上下品。 上品所作下品不知。 佛力所作佛借神力昆虫能知。 不借神力则不能知。 此无边身承佛神力而现此瑞。 首罗惊怖复何所疑。 次第二双。 初从大众见无边身一一毛孔。 明此菩萨示不思议不见而见。 明一毛道即是见小。 容七万八千城庄严巨丽即是见大。 然其身量同等虚空。 空非大小安可说。 尽而复不妨从彼而来。 巨细相容毛孔不阔城亦不小。 复闻欢娱受乐之声。 复闻唱言苦哉之声。 复闻纯说大乘之声。 即是非苦非乐不相障阂。 菩萨所以现此事者。 表于今佛入般涅槃亦不可思议。 次从尔时无边身菩萨与无量菩萨。 是彼菩萨以不可思议不来而来。 次第三双中初供佛。 次不受如文。 次例余三方悉如文。 问身既无边此土他土俱在毛端。 那忽从彼以来于此。 是即彼边而来此边。 此间大众见从彼来。 即是此边见于彼边。 旧云。 少分无边故有来去。 此不应尔。 既言量同虚空。 虚空岂有少分多分。 既言少分则不同空。 今明菩萨不思议色即边无边。 无边即边。 非边非无边。 边即无边量同虚空。 无边即边自彼之此此见彼来。 虽边无边非边非无边。 而能边无边故称不可思议。 若有定者非不思议。 例如丈六梵不见顶。 非见非不见。 能见能不见。 譬如带镜身边身在镜里。 里而非里。 非里而里。 又如日不下池水不上升而影现水。 顽阂之色尚复难思。 况不思议宁以情取。 从娑罗双树去。 大段第三结召请中二。 初结众集。 次结瑞相。 瑞本集众。 众既已集瑞亦随竟。 故须两结。 初结众集又为二。 先明其处不可思议。 次明其人不可思议。 初文者三十二由旬能容五十二众长旛大盖人无妨阂供具无伤。 又鍼锋微尘容无边身已不思议。 况受四方十方微尘无边身菩萨。 复有几许眷属。 供具人无障阂具无损伤。 此是处不思议。 次人为四。 初从十方下结他方众集在鍼锋及阎浮者。 结此土众集在双树。 此是人不可思议。 二简应集不集不应集而集。 应集即迦叶等三众。 不应集毒虫恶人恶鬼等三众。 此明集不集俱不可思议。 三明众集利益。 谓集不集众等起慈心。 集不集处等皆严净。 罗那婆神者是集众。 三千大千众生是不集众。 又拣除慈不慈。 不慈者一阐提是不生慈心。 慈不慈者皆不思议。 从尔时三千世界以佛力故下重明处。 三千是众集处。 十方世界是不集处。 等皆严净如极乐土。 故言十方亦复如是。 以众集故致此利益。 不集处不集众不发心尚不思议。 况复如来示生示灭宁可思议。 此是结众集竟。 次从如来面门下结瑞相竟。 从前至此总有九瑞。 共成三意。 但作一收。 所以然者。 声光及风皆从口出。 若收光入口风声例然。 收声则息教。 疑者问谁此表师去。 收光则息照三障闇于道三业善不。 生此表主去。 收风则息神变颠倒无由得转此表亲去。 大众见一解三见收声入口知必失师。 是故呜呼而哭唱言不受人天供养此哭失。 由悲无法食见收光入口知必失主。 是故哭言圣慧日光从今永灭。 三障谁除三善谁发。 见收风入口知必失亲。 是故哭言法船沉没谁破无明此岸度到涅槃彼岸。 三种之哭。 哭主亲师。 呜呼是意恸。 号哭是口哀。 战动是身苦。 三业悲恋乃至于此。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二(终)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56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fojing/1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