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二十三 内容: 宗镜录卷第二十三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菩提之道。 不可图度。 约一期方便宁无指示。 如何是菩提之相。 答。 若约究竟菩提。 体常冥寂。 如。 净名经云。 寂灭是菩提。 离诸相故。 若以无相之相。 于方便门中。 不无显示。 令初发菩提心人。 分明无惑故。 如先德云。 谓寂照无二。 为菩提相。 犹如明镜。 无心为体。 鉴照为用。 合为其相。 亦即禅宗即体之用。 自知。 即用之体恒寂。 知寂不二为心之相。 又云。 理智相摄。 以离理无智。 离智无理。 如珠之明故。 以珠是体。 明是用。 用不离体。 体不离用。 明不离珠。 珠不离明故。 问。 有念即众生。 无念即佛。 云何言凡圣一等。 答。 众生虽起念。 不觉念本无念。 与佛无念等。 妄堕有念中。 佛得无念。 知念本无。 众生虽现在念中。 佛知念即无念。 斯则佛无念。 与众生无念义同。 又以众生不知念空。 于念成事似有差别。 若实了念空。 则于苦乐境。 不生执受。 何者。 以境从念生。 心空则境何有。 既无有境。 相缚自除。 能所俱空。 谁生取着。 既不取着。 生死自无。 如圆觉经云。 知是空华。 即无流转。 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问。 即心成佛之宗。 曹谿正意。 见性达道之旨。 灵鹫本怀。 如今信不及人。 谓不现证。 古今悟者。 请垂指南。 答。 若亲见。 无一人而非佛。 若不信。 无一佛而非人。 迷则常作佛之众生。 悟则现证众生之佛。 人佛不异。 妄见成差。 迷悟虽殊。 本性恒一。 如过去有佛。 号住无住。 发愿使己国众生。 同日同时成佛。 即日同灭度。 又贤劫前有佛。 号平等。 亦愿己国。 及十方众生。 亦同日成佛。 即日灭度。 如宝积经云。 是时妙慧童女。 重白目连。 以我如是真实言故。 于未来世。 当得成佛。 亦如今日释迦如来。 乃至若我此言非虚妄者。 令斯大众身皆金色。 说是语已众皆金色。 又思益经云。 思益菩萨。 放右掌宝光。 一切四众。 皆如佛相。 下方四菩萨踊出。 欲礼世尊。 乃发愿言。 今此众会。 其色无异。 当知一切法。 亦复如是。 此语不虚。 愿释迦如来现异相。 令我礼敬。 即时释迦如来。 踊起七多罗树。 坐师子座。 又最胜王经云。 佛言。 修菩提行者。 于诸圣境。 体非一异。 不舍于俗。 不离于真。 依于法界。 行菩提行。 时善女天白佛言。 世尊。 如上所说。 菩提正行。 我今当学。 时梵天王问曰。 此菩提行。 难可修行。 汝今云何于菩提行而得自在。 善天女曰。 我今依于此法。 得安乐住。 是实语者。 愿令一切五浊恶世。 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皆得金色三十二相。 非男非女。 坐宝莲华。 受无量乐。 乃至说是语已。 一切五浊恶世所有众生。 皆悉金色。 具大人相。 非男非女。 坐宝莲华。 受无量乐。 犹如他化自在天宫。 释曰。 于诸圣境体非一异者。 即是不舍于俗。 是不一。 不离于真。 是不异。 若一即坏真俗。 若异。 即成断常。 不断不常。 即是依于法界。 非真非俗。 乃曰修习菩提。 故云我依此法。 得安乐住。 所以善天女悟。 五浊质成真金之色。 阎浮提迷。 大人相成恶业之身。 是知若智照之。 即世法而成佛法。 若以情执之。 即佛法而成世法。 一心实不动。 二见自成差。 同共一法中。 别成凡圣解。 若了非男非女之体。 现具三十二相。 坐宝莲华。 若执是男是女之形。 常系二十五有沉无明海。 故知信力所及。 发真实言。 可验。 现证法门。 顿明心佛矣。 问。 此犹叙古引文。 如何是即今之佛。 答。 如今一念才起。 了不可得。 无有处所。 是过去佛。 过去不有。 未来亦空。 是未来佛。 即今念念不住。 是现在佛。 但一念起时。 莫执莫断。 不取不舍。 则三际无踪。 一念圆具十法界。 非因非果而因而果之法。 若能如是一念而达者。 则念念相应。 念念成佛。 凡圣悉等。 今古皆齐。 故云了了识心。 惺惺见佛。 是佛是心。 是心是佛。 念念佛心。 心心念佛。 欲得早成。 戒心自律。 净戒律。 心净心即佛。 除此心。 王更无别佛。 欲求万法。 莫染一物。 心性虽空含真体实。 入此法门。 端坐成佛。 如是则十方诸佛。 同一法身。 若欲念外施功。 心外求佛。 便落他境。 无有得时。 遂即前后情生。 凡圣缘起。 徒经时劫。 枉用功夫。 所以华严论云。 不如一念缘起无生。 超彼三乘权学等见。 问。 一念成佛已入信门。 如何得目前了了分明而见。 答。 目前无物。 是真见佛。 如文殊师利巡行经。 以经中说文殊。 遍巡五百比丘房。 皆见寂定。 因以为名。 最后难舍利弗。 以显甚深般若。 问舍利弗言。 我时见汝。 独处一房。 结加趺坐。 折伏其身。 汝为当坐禅耶不耶。 答云坐。 难云。 为当欲令未断者断故。 坐禅耶等。 因此广显性空无得之理意。 五百比丘从座而起。 于世尊前。 高声唱言。 从今已去。 更不复见文殊身。 不复闻其名字。 如是方处。 速应舍离。 所有文殊一切住处。 亦莫趣向。 所以者何。 文殊烦恼解脱一相说故等。 舍利弗。 令文殊为决了。 文殊言。 实无文殊而可得故。 若实无文殊可得者。 彼亦不可见等。 广为说法。 四百比丘漏尽得果。 一百比丘更谤。 陷入地狱。 后还得道。 广如彼说。 所以无见是真见。 无闻是真闻。 不见不闻文殊。 是真见真闻文殊矣。 若不信此说。 虽起谤而陷狱。 以曾闻故。 终熏种而得道。 何况闻而信耶。 则成道不隔于一念。 故知宗镜。 见闻无不获益矣。 所以宝积经云。 无畏女言。 大迦叶。 诸法永无。 不可示现。 是故大迦叶。 一切法皆无。 若法本无。 云何可见彼清净法界。 大迦叶。 若欲见清净如来。 彼善男子善女人。 应善净自心。 时大迦叶语无畏言。 云何善净自心。 女言。 大迦叶。 如自身真如。 及一切法真如。 若信彼者。 不作不失。 如是见自心清净故。 迦叶问言。 自心以何为体。 女言。 空为体。 若证彼空。 信自身故。 即信真如空。 以一切法性寂静故。 又云。 如来者。 即虚空界。 是故虚空即是如来。 此中无一物可分别者。 华手经云。 一切法如即是如来。 如来即是一切法如。 是故世尊。 无所住处。 是如来义。 又报化如影。 空无去来。 心净佛现。 则云佛来。 佛亦不来。 心垢不现。 即云佛去。 佛亦不去。 斯即来而非来。 去而非去。 佛既无来去。 心亦不生灭。 如是解者。 可见真佛矣。 故金刚经云。 若人言。 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如来者。 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 故名如来。 则知若人若法。 俱不出一如之道。 如是通达。 六根所对。 无非见自性如如佛矣。 此以不见为真见。 见实为真佛。 肇法师云。 佛者何也。 盖穷理尽性。 大觉之称也。 生法师云。 以见实为佛。 如是则亦名真见道。 亦名真供养。 问。 如何是真供养。 答。 契如理之心。 无见佛之想。 了自法身。 是真供养。 宝积经云。 真供养者。 无佛想。 无能见佛。 何况供养。 若供养佛。 当供养自身。 问。 自身如何供养。 答。 若舍己徇尘。 是名违背。 能回光反照。 随顺真如。 境智冥合。 是真供养。 故维摩经云。 无前无后。 一时供养。 此是运无舍无得之意。 起一际平等之心。 则遍十方供养一切如来。 尽法界含灵。 一时受润。 如是之供。 施莫大焉。 所以宝雨经云。 如理思惟。 即是供养一切如来。 问。 云何如理思惟。 答。 但一切不思惟。 是真思惟。 以顿悟一心。 无法可思量故。 是以十方诸佛。 证心成道。 故称如理。 若了自心。 能顺佛旨。 即是供养一切如来。 若不依此如理悟心。 则随事施为。 心外见佛。 设经多劫。 皆不成真实供养。 为背诸佛指授故。 如华严经颂云。 设于念念中。 供养无量佛。 未知真实法。 不名为供养。 云何真实法。 所谓了心真如无生之旨故。 是以思益经问云。 谁能供养佛。 佛言。 能通达无生际者。 文殊般若经云。 佛问文殊。 汝云何供养佛。 答言。 世尊。 若幻人心数灭。 我则供养佛。 台教云。 供养佛者。 只是随顺佛语。 今顺佛教。 修三观心。 即是供养佛。 为破五住得解脱故。 即供养法。 三谛理和。 即供养僧。 又众行心资观智心。 即供养佛。 观智心开发境界。 即供养法。 境智心和。 即供养僧。 此是真实供养。 亦名法供养。 如义海云。 谓以无生心中。 施一切珍宝。 乃至微尘。 皆能摄于法界。 即以此法界尘而作供养。 此供养。 乃至遍通三世一切诸如来前。 无不显现。 彼诸如来无不摄受。 何以故。 由尘即法界。 是理与佛法界相应。 是故遍至一切。 名广大供养。 无空过者。 何谓无空过。 以心通即法通。 法遍即心遍。 一切处无非见理故。 悉皆通达。 则是一一承事无空过者。 亦不碍香华等种种供养。 以内外唯心故。 破执显宗。 故有是说。 又若于正观心中。 不唯供养。 乃至行道礼拜。 一切施为。 皆须就已。 方得其力。 如三藏勒那云。 正观修诚礼者。 此明自礼自身佛。 不缘他境他身佛。 何以故。 一切众生。 自有佛性平等本觉。 随顺法界。 缘起炽然。 但为迷故。 唯敬他身。 己身佛性。 妄认为恶。 若能反照本觉。 则解脱有期。 经云。 不观佛。 不观法。 不观僧。 以见自身他身平等正法性故。 如涉远道。 要藉自身。 欲见佛性。 要观己佛。 体同无二。 是名正观礼。 问。 若心外无相。 相外无心。 如是圆通。 名真供养者。 云何教中说供养诸佛。 得福无量。 答。 如前已说。 谛了一心。 理事无碍。 云何坚执疑境疑心。 故维摩经云。 各见世尊在其前。 法华经偈云。 乾闼紧那罗。 各供养其佛。 牛头初祖释云。 如观贪即见贪性。 贪即是众生。 悟贪性智即是佛。 贪众生自见佛在其前。 一切例尔。 又各供养其佛者。 即是于一一法门。 各自发明。 如理思惟。 即是各供养佛。 设尔。 事法香华供养者。 经云。 十方诸佛。 机宜感出。 既随感现。 何离自心。 如灵山四众八部。 各随根力心念。 见佛不同。 如龙见是大龙王。 鬼见是大鬼王等。 则心外无法之诠。 有文有理。 空外执色之见。 无理无文。 设有恶慧邪见之人。 抱疑不信之者。 拟陈狂解强欲破之。 似将一蚊嘴拟吸大海之水。 如以十指爪。 欲坏妙高之山。 我此圆顿之诠。 真如之理。 如刀断水。 似风吹光。 徒自劳神。 反招深咎。 问。 如上剖析。 义理虽明。 犹是因他方便强说。 云何得如今亲自现证。 得见自心之佛。 答。 当自审问。 问。 如何审问。 答。 还就人觅。 岂有歇时。 欲绝纤疑。 应须亲到。 问。 岂无他助之力。 发自智照之心。 答。 无正无助。 非自非他。 若以智求智则成解。 解背圆宗。 若起照心。 照则立境。 随照失旨。 皆是彰事。 不契斯宗。 若了真心。 自然无心合道。 合道则言语道断。 无心则境智俱闲。 如庞居士偈云。 须弥颓。 五岳崩。 大海竭。 十方空。 乾坤尚纳毛头里。 日月犹潜毫相中。 此是西国那提子。 示疾不起现神通。 妙德启口问不二。 忘言入理显真宗。 问。 如上所说。 即心成佛之旨。 事已皎然。 只如禅宗从上先德云。 如今须知十方诸佛出身处。 空知有佛。 不得成佛。 如何是诸佛出身处。 答。 石牛生象子。 木女孕婴儿。 诸佛从中出。 最初成道时。 问。 既众生已成。 理事圆备。 则诸佛何以出世。 更化众生。 答。 众生不如是知。 所以须化。 故经云。 俱同一性。 所谓无性。 大悲相续。 救度众生。 随门不同。 种种有异。 约成佛门。 一切成也。 同一无性。 故得现成。 妄性本虚。 生元是佛。 真性叵得。 非今始成。 故皆成也。 物物无性。 故成种智。 证斯同体。 而起大悲。 一得永常。 故云相续。 只由不知无性故。 教化不绝。 虽现报化。 法体不迁。 如随色之摩尼。 众相现而本体不动。 似应声之虚谷。 群响发而起处无心。 不着自他。 岂见众生之相。 本非出没。 常冥大觉之原。 华严经云。 佛身无有生。 而能示出生。 法性如虚空。 诸佛于中住。 又颂云。 无体无住处。 亦无生可得。 无相亦无形。 所现皆如影。 思益经云。 大迦叶言。 善男子。 幻所化人。 离于自相。 无异无别。 无所志愿。 汝亦如是耶。 若如是者。 汝云何能利益无量众生。 网明言。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性。 即是一切众生性。 一切众生性。 即是幻性。 幻性即是一切法性。 于是法中。 我不见有利。 不见无利。 又云。 网明菩萨白佛言。 世尊。 若有菩萨。 希望功德利。 而发菩提心者。 不名发大乘也。 所以者何。 一切法无功德利。 以无有对处故。 若有众生可度。 而求功德之利。 斯则心外见法。 全不识心。 何名发大乘心也。 以绝待心。 无对处故。 如楞伽经云。 佛语外道言。 若能了达有无等法。 一切皆是自心所见。 不生分别。 不取外境。 于自处住。 自处住者。 是不起义。 不起于何。 不起分别。 此是我法。 非汝有也。 我法者。 即众生心也。 以不知不信故。 自成疎外。 有亦同无。 所以祖师西来。 只为直示众生。 令自知有。 顿入凡圣平等真原。 如胜天王般若经云。 菩萨摩诃萨。 行般若波罗蜜。 得心微细。 作是思惟。 世间炽然大火之聚。 所谓贪欲火。 瞋恚烟。 愚痴闇。 云何当令一切众生皆得出离。 若能通达诸法平等。 名为出离。 如实知法。 犹如幻相。 善观因缘。 而不分别。 是以若欲舍劣就胜。 厌异忻同。 欲令凡圣一伦。 垢净平等者。 无有是处。 但明宗镜。 万法自齐。 即究竟出离三界火宅义。 亦是与诸子同住秘密藏义。 如云。 若夫以齐而齐不齐者。 未齐矣。 以齐而齐于齐者。 未齐焉。 余闻善齐天下者。 以不齐而齐天下者也。 何须夷岳实渊。 然后方平。 续凫截鹤。 于焉始等。 故知但了法法皆如。 自然平等。 则青松绿蕙不见短长。 鹏翥蜎飞。 自忘大小。 如肇论云。 是以经云诸法不异者。 岂曰续凫截鹤。 夷岳盈壑。 然后无异哉。 诚以不异于异故。 虽异而不异耳。 乃至经云。 般若与诸法。 亦不一相。 亦不异相。 信矣。 庄子南华经云。 长者不为有余。 短者不为不足。 故凫胫虽短。 续之则忧。 鹤胫虽长。 断之则悲。 故性长非所断。 性短非所续。 以明境智虽异而同。 不待同而后同也。 若能如上了达同异二门。 或诸佛出世不出世。 众生可度不可度。 乃至有无高下。 皆绝疑矣。 若执同则滞寂。 若执异则两分。 迷此同异二门。 皆智不自在。 金刚辩宗云。 以有镜故。 男女之像于中现。 以有法身故。 而能处处应现往。 只缘镜中本无像。 所以能现男女像。 佛身本无身。 所以能现一切身。 众生机感。 无缘之慈任运能应。 若定有身。 即为所碍。 肇论云。 佛非天非人。 而能天能人耳。 故一切菩萨。 皆以无所得为方便。 能入无量无边尘劳幻网。 以心外无法故。 方成无所得慧。 若心外有一毫所得。 云何成无缘之慈。 同体之化。 以宗镜明。 故能广照世间。 观生也。 如石女之怀儿。 观住也。 若阳焰之翻浪。 观异也。 同浮云之万变。 观死也。 犹狂华之谢空。 是以深达无生。 知皆无我。 空生空灭。 幻坠幻昇。 愍彼愚迷。 盲无慧目。 遂乃发无能作之智照。 开无所舍之檀门。 秉自性空之戒心。 具无所起之精进。 圆无所伤之法忍。 修无所住之禅门。 了无身而相好庄严。 达无说而纵横辩说。 游戏性空之世界。 建立水月之道场。 陈列如幻之供门。 供养影响之善逝。 遍习空华之万行。 施为谷响之度门。 降伏镜像之魔军。 大作梦中之佛事。 广度如化之含识。 同证寂灭之菩提。 问。 绝待真心。 本无名相。 云何成佛。 又作异生。 若云随顺世法立此假名。 又因何法而得成立。 答。 实际理中。 本无凡圣可得。 以一切众生。 迷无性理。 以无性故。 不觉起妄。 于真空中。 妄立名相。 故名为凡。 了名相空。 复称为圣。 凡圣之号。 因五法成。 犹如幻化。 名相非真。 且如幻以术成。 形因业有。 术业俱假。 形幻同空。 俱有迷悟之名。 本无凡圣之体。 五法者。 瑜伽论云。 一名。 二相。 三妄想。 四正智。 五真如。 古释云。 名相妄想三法成。 凡正智真如成圣。 名相妄想者。 是凡夫法。 名相二法。 是凡夫境。 妄想一法。 是凡夫六识。 迷事缘境而起。 故名妄想。 经偈云。 不了心及缘。 则生二妄想。 正智真如者。 是圣人法。 正智。 是圣人对治金刚。 缘修无漏断惑智。 亦名能觉智。 真如。 是圣人心中所证之理。 真如是体。 正智是用。 异者未曾异。 同者未曾同。 同者是真如。 异者是正智。 正智常用。 故障生灭。 真如常体。 故无生灭。 体用无碍。 法界不思议真实义也。 又凡夫心惑。 不达名相空故。 妄计为有。 迷有不空。 名之为妄。 从妄起心。 名之为想。 正智者。 觉知名相本来空寂。 以知空故。 妄想自息。 息妄归真。 显理分明。 正智现前。 不立名相。 故名正智。 经偈云。 了心及境界。 妄想不复生。 真如者。 即此正智心性真故。 即名真如。 故知但是一法。 无中。 执有成凡。 达有本空成圣。 不唯五法。 乃至恒沙。 义出无边。 理恒一道。 此唯心之道。 即是如来行处。 步步履法空故。 亦是摩诃衍处。 念念无所得故。 如持世经云。 佛言。 诸善男子。 是故我说。 一切法是如来行处。 如来行处。 是无行处。 何以故。 一切法行处。 是中无法可行。 是故说无行处。 文殊悔过经云。 文殊师利言。 吾往古时。 希望诸法。 求空处所。 游于闲居。 限节知足。 少欲为得。 不能识知。 一切法空。 心无所着。 尔乃可谓。 静处宴坐。 住于法界。 释曰。 若了人法二空。 见真唯识性。 即常在三昧。 住真法界矣。 问。 云何说入此宗镜。 一念相应。 见道速疾。 超过劫量。 答。 实有斯理。 世况可知。 若不直下顿悟自心。 功德圆满。 即于心外妄求。 徒经劫数。 若能内照。 如船遇便风。 一念圆成所作无滞。 如大涅槃经云。 譬如有人。 在大海中。 乘船欲渡。 若得顺风。 须臾之间。 则能得过无量由旬。 若不得者。 虽复久住。 经无量岁不离本处。 有时船坏。 没水而死。 众生如是。 在于愚痴生死大海。 乘诸行船。 若得值遇大般涅槃勐利之风。 则能疾到无上道岸。 若不值遇当久流转无量生死。 或时破坏。 堕于地狱畜生饿鬼。 故知不遇宗镜之风。 有为行船。 终不能速度生死之波。 直至涅槃之岸。 有兹大利。 广集无劳。 唯嘱后贤。 转相传授。 如法句经云。 善知识者。 有大功德。 能令汝等。 于贪欲瞋恚愚痴邪见。 五欲五盖众尘劳中。 建立佛法。 不起一心。 得大功德。 譬如有人。 持坚牢船。 渡于大海。 不动身心。 而到彼岸。 故知入宗镜中。 即凡即圣。 可谓不断烦恼而入涅槃。 不断五欲而净诸根矣。 所以华严论云。 十住初位。 以无作三昧。 自体应真。 烦恼客尘。 本无体性。 唯真体用。 无贪瞋痴。 任运即佛。 故一念相应一念佛。 一日相应一日佛。 此宗镜录中。 前后皆悉微细委曲。 一一直指示了。 见即便见。 不在意思。 才信入时。 理行俱备。 终不更兴恶行。 似有纤疑。 若不如然争称圆顿。 以了心外无境故。 则念念归宗。 何有虚幻能惑。 所以宝藏论云。 一切如幻。 其幻不实。 知幻是幻。 守真抱一。 又如学人问大梅和尚。 师常言神性独立。 学人不识。 乞师指示。 答。 阿谁教汝问。 问。 莫不问者便是不。 答。 若不是。 是阿谁能如是问。 问。 神性非是声色。 师所示。 问者是神性。 学人只识得声色。 不识真性。 乞师指示。 如何得识。 答。 譬如大宝藏。 众宝皆具足。 上福德人见。 直捉得明月宝珠。 薄福德者。 只见铜铁之类。 非是藏中无宝。 亦非主藏者不与。 我如今向汝道。 性不是声色。 汝只见声色。 我亦无过。 汝知麽。 此神性。 火不能烧。 水不能溺。 须臾能到千里万里。 山河石壁不能碍。 汝如今扬眉动目弹指謦咳。 口喃喃问答。 总是此性。 唤作大道。 常在目前。 虽在目前难覩。 汝若疑惑不信受。 破法堕恶道。 若是上根者。 闻言下便会。 更不作诸恶。 唤作一受不退常寂然。 中根者。 亲近善知识。 近于智者。 数数闻说。 不久还会。 若是下根。 千遍万遍与说。 元来不会。 虽然记得少许。 如破布裹明珠。 出门还漏却。 汝知麽。 佛道不远。 回心即是。 若悟则刹那。 不悟恒沙劫。 问。 此一心宗。 成佛之道。 还假历地位修证不。 答。 此无住真心。 实不可修。 不可证。 不可得。 何以故。 非取果。 故不可证。 非着法。 故不可得。 非作法。 故不可修。 以本净非莹。 法尔天成。 若论地位。 即在世谛行门。 亦不失理。 以无位中。 论其地位。 不可起决定有无之执。 经明十地差别。 如空中鸟迹。 若圆融门。 寂灭真如。 有何次第。 若行布门。 对治习气。 昇进非无。 又染净阶位。 皆依世俗名字分别。 则似分阶降。 不坏一心。 譬如众生位如土器。 菩萨位如银器。 诸佛位如金器。 土银金等三种器量虽殊。 然一一器中虚空。 遍满平等。 无有差别。 虚空。 即喻一心法身平等之理。 诸器。 即况根器地位阶降不同。 道本无差。 随行有异。 夫论行解。 顿渐不同。 现行烦恼有浅深。 熏染习气有厚薄。 不可一向。 各在当人。 业轻则易圆。 障深则难断。 只如登八地菩萨。 亲证无生法忍。 观一切法。 如虚空性。 此犹是渐证无心。 至十地中。 尚有二愚。 入等觉位。 一分无明未尽。 犹如微烟尚须忏悔。 又若未自住三摩地中。 不信心外无法。 如患眼瞖者。 不信空中无花。 以分别智。 解心不亡。 但缘他境。 未住自地。 如首楞严经云。 十方如来。 及大菩萨。 于其自住三摩地中。 见与见缘。 并所想相。 如虚空华。 本无所有。 所云大菩萨者。 即八地已上。 若八地菩萨。 尚心外见净土。 以智缘理。 不名自住。 若十地菩萨。 虽心外不见境。 犹有色心二习。 是以有颂云。 唯佛一人持净戒。 其余并名破戒者。 故知若入宗镜究竟一乘门中。 方云持戒。 方云见道。 且知见有四。 一知而不见。 初地至九地。 二见而不知。 即十地。 三。 亦见亦知。 唯佛。 四不见不知。 地前异生等。 若得直下无心。 量出虚空之外。 又何用更历阶梯。 如未顿合无心。 一念有异者。 直须以佛知见治之。 然后五忍明其正修。 六即拣其叨滥。 则免堕增上慢。 究竟圆满佛乘。 若入宗镜中。 则为普机。 菩萨乘不思议乘。 依普门法。 一位一切位。 如善财一生具五位等。 皆是普法相收。 此普贤机。 乃见一切所见。 闻一切所闻。 即普眼境也。 普法相收者。 以心外无法。 故名为普。 一切行位。 皆在心中。 岂不相收耶。 于行布门。 似分深浅。 又玄义格云。 圆教四十二位。 同一真理。 就智论之。 遂分明晦。 太虚一也。 日行空中。 具有中旦。 圆教登住。 如船入海。 似日游空。 智皆无作。 行亦无为。 运运道风。 自然增进。 如止观云。 入佛正宗免堕邪倒。 创发圆信之人。 须明十种观法。 十种观法者。 一观不思议境。 二发真正菩提心。 三巧安止观。 四破诸法遍。 五善识通塞。 六三十七品调适。 七对治助开。 八善知位次。 九安忍强软两贼。 十顺道法爱不生。 如是不滥。 方入圆乘。 且最初一念信解之心。 能成五品。 台教云。 若人宿植深厚。 或值善知识。 或从经卷。 圆闻妙理。 谓一法一切法。 一切法一法。 非一非一切。 不可思议。 起圆信解。 信一心中。 具十法界。 如一微尘。 有大千经卷。 欲闻此心。 而修圆行。 圆行者。 一行一切行。 略言为十。 谓识一念心平等具足。 不可思议。 伤已昏沉慈及一切。 又知此心常寂常照。 用寂照心。 破一切法。 即空。 即假。 即中。 又识一心诸心。 若通若塞。 能于此心具足道品。 得菩提路。 又解此心正助之法。 又识己心及凡圣心。 又安心不动不堕。 不退不散。 虽识一心无量功德。 不生染着。 十心成就。 举要言之。 其心念念悉与诸波罗蜜相应。 是名圆教初随喜品。 从此具修十法。 得入圆教初发心住。 分真即中。 初阿后茶。 发心毕竟二不别。 以行位念三不退故。 台教接人上住于此。 迩后直至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二觉位。 所有智断昇进。 任运无功。 念念圆满无上菩提。 又广释不可思议境者。 如华严经颂云。 心如工画师。 造种种五阴。 一切世间中。 莫不从心造。 种种五阴者。 十法界五阴也。 法界者。 有三义。 十数是能依。 法界是所依。 能所合称。 故言十法界。 又此十法。 各各因。 各各果。 不相溷滥。 故言十法界。 又此十法。 一一当体皆是法界。 故言十法界。 十法界通称阴入界。 其实不同。 三涂是有漏恶阴界入。 三善是有漏善阴界入。 二乘是无漏有漏阴界入。 菩萨是亦有漏亦无漏阴界入。 佛是非有漏非无漏阴界入。 释论云。 法无上者。 涅槃是。 即非有漏非无漏法也。 无量义经云。 佛无诸大阴界入者。 无前九阴界入也。 今言有者。 有涅槃常住阴界入也。 大经云。 因灭无常色。 获得常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常乐重沓。 即积聚义。 慈悲覆盖。 即阴义。 以十种阴界不同故。 名五阴世间也。 揽五阴通称众生。 众生不同。 揽三涂阴。 罪苦众生。 揽人天阴。 受乐众生。 揽无漏阴。 真圣众生。 揽慈悲阴。 大士众生。 揽常住阴。 尊极众生。 大论云。 众生无上者。 佛是。 岂与凡下同。 大经云。 歌逻罗时名字异。 乃至老时名字异。 芽时名字异。 乃至果时名字亦异。 且约一期。 十时差别。 况十异众生。 宁得不异。 故名众生世间也。 十种所居。 通称国土世间者。 地狱依赤铁住。 畜生依地水空住。 修罗依海畔海底住。 人依地住。 天依宫殿住。 六度菩萨。 同人依地住。 通教菩萨惑未尽。 同依人天住。 断惑尽者。 依方便土住。 别圆菩萨。 惑未尽者。 同人天方便等住。 断惑尽者。 依实报土住。 如来依常寂光土住。 仁王经偈云。 三贤十圣住果报。 唯佛一人居净土。 净土不同故。 名国土世间也。 此三十种世间悉从心造。 又十种五阴。 一一各具十法。 谓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 此是十如。 五阴世间。 众生世间。 国土世间。 即是三种世间。 此一心具十法界。 一法界又具十法界。 即百法界。 一法界具三十种世间。 百法界具三千种世间。 此三千在一念心。 若无心而已。 介尔有心。 即具三千。 亦不言一心在前。 一切法在后。 亦不言一切法在前。 一心在后。 例如八相迁物。 物在相前。 物不被迁。 相在物前。 亦不被迁。 前亦不可。 后亦不可。 只物论相迁。 只相迁论物。 今心亦如是。 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 此则是纵。 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 此即是横。 纵亦不可。 横亦不可。 只心是一切法。 一切法是心。 故非纵非横。 非一非异。 玄妙深绝。 非识所识。 非言所言。 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 意在于此。 既自了达一心不思议境。 遂起同体大悲。 发真正菩提心等。 已下九种观门成熟。 华严论云。 如三乘中。 亦说根本智后得智。 今欲令三乘人回心。 指此金色世界不动智佛。 令使直认是自心能分别智。 本无所动。 文殊师利。 即是自心善拣择无相妙慧。 觉首目首等菩萨。 即是自心随信解中所见之理智。 如是三乘之人未回心者。 定当不信。 何以故。 为立三阿僧祇劫后当得佛故。 为直自认身及心总是凡夫。 但信佛有不动智等。 不自信自心是根本不动智佛。 与佛无异。 以是义故。 不成此教法界乘中以根本智为信心。 此经信心。 应当如是直信。 自心分别之性。 是法界性中根本不动智佛。 金色世界。 是自心无染之理。 文殊师利。 是自心善拣择妙慧。 觉首目首等菩萨。 是随信心中理智现前。 以信因中契诸佛果法分毫不谬。 方成信心。 从此信已。 以定慧进修。 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 日月岁劫时复无迁。 法界如本。 不动智佛如旧。 而成一切种智海。 教化众生。 因果不迁。 时劫不改。 方成信也。 若立僧祇定实身。 是凡夫。 凡圣二途时劫移改。 心外有佛。 不成信心。 又如圆觉经云。 金刚藏菩萨白佛言。 世尊。 若诸众生本来成佛。 何故复有一切无明。 若诸无明众生本有。 何因缘故。 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十方异生本成佛道。 后起无明。 一切如来。 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唯愿不舍无遮大慈。 为诸菩萨。 开秘密藏。 乃至佛言。 善男子。 一切世界。 始终生灭。 前后有无。 聚散起止。 念念相续。 循还往复。 种种取舍。 皆是轮回。 未出轮回而辩圆觉。 彼圆觉性。 即同流转。 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譬如动目。 能摇湛水。 又如定眼。 犹回转火。 云驶月运。 舟行岸移。 亦复如是。 善男子。 诸旋未息。 彼物先住。 尚不可得。 何况轮转生死垢心。 曾未清净。 观佛圆觉而不旋复。 是故汝等。 便生三惑。 善男子。 譬如幻瞖妄见空华。 幻瞖若除。 不可说言。 此瞖已灭。 何时更起一切诸瞖。 何以故。 瞖华二法。 非相待故。 亦如空华灭于空时。 不可说言。 虚空。 何时更起空华。 何以故。 空本无华。 非起灭故。 生死涅槃。 同于起灭。 妙觉圆照。 离于华瞖。 善男子。 当知虚空。 非是暂有。 亦无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 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善男子。 如销金鑛。 金非销有。 既已成金。 不重为鑛。 经无穷时。 金性不坏。 不应说言。 本非成就。 如来圆觉。 亦复如是。 故知圆觉妙心。 如虚空之性。 生死涅槃。 即空华之相。 瞖眼不无起灭。 真性。 何曾有无。 如鑛藏金。 金非鑛有。 又非销得。 要以销成。 迷时如未净之金。 悟了若已成之宝。 真金不动。 垢净俄分。 妙性无亏。 迷悟自得。 所以不思议佛境界经云。 尔时须菩提。 又问言。 大士。 汝决定住于何地。 为住声闻地。 为住辟支佛地。 为住佛地耶。 文殊师利菩萨言。 大德。 汝应知我决定住于一切诸地。 须菩提言。 大士。 汝可亦决定住凡夫地耶。 答曰。 如是。 何以故。 一切诸法。 及以众生。 其性即是决定正位。 我常住此正位。 是故我言。 决定住于凡夫地也。 须菩提。 又问言。 若一切法及以众生。 即是决定正位者。 云何建立诸地差别。 而言此是凡夫地。 此是辟支佛地。 此是佛地耶。 文殊师利菩萨言。 大德。 譬如世间以言说故。 于虚空中。 建立十方。 所谓此是东方。 此是南方。 乃至此是上方。 此是下方。 虽虚空无差别。 而诸方有如是如是种种差别。 此亦如是。 如来于一切法决定正位中。 以善方便立于诸地。 所谓此是凡夫地。 此是声闻地。 此是辟支佛地。 此是菩萨地。 此是佛地。 虽正位无差别。 而诸地有别耳。 所以天台云。 四教如空中四点。 四点虽历然。 不坏虚空性。 然此地位。 至究竟位中。 若理若行。 方可穷尽。 如菩萨璎珞本业经云。 佛子。 第四十二地。 名寂灭心妙觉地。 常住一相。 第一无极。 湛若虚空。 一切种智。 照达无生。 有谛始终。 唯佛穷尽。 众生根本。 有始有终。 佛亦照尽。 乃至一切烦恼。 一切众生果报。 佛一念心。 称量尽原。 一切佛国。 一切佛因。 一切菩萨神变。 亦一念一时知。 住不可思议二谛之外。 独在无二。 是知先得宗本。 然后鍊磨。 于鍊磨时。 不失道本。 如巧鍊金。 不失铢两。 于圆渐内。 阶降宁无。 从有为而至无为。 因生忍而成法忍。 圆融不坏行布。 坏则失全理之事。 行布不碍圆融。 碍则失全事之理。 然虽理事一际。 因果同时。 生熟之机似分。 初后之心不溷。 直至妙觉。 如月圆时。 始尽因门。 方冥果海。 如华严经云。 佛子。 譬如乘船。 欲入大海。 未至于海。 多用功力。 若至海已但随风去。 不假人力。 以至大海。 一日所行。 比于未至。 其未至时。 设经百岁亦不能及。 佛子。 菩萨摩诃萨。 亦复如是。 积集广大善根资粮。 乘大乘船。 到菩萨行海。 于一念顷。 以无功用智。 入一切智智境界。 本有功用行。 经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 所不能及。 问。 入实观者。 一尚不存。 云何广明十法。 答。 夫入实观者。 是观诸法之实。 一法既实。 万法皆然。 则一实一切实。 如知蜜性甜。 则一切蜜皆甜。 则不假诸多观门。 但了不思议一法。 自然横周法界。 皆同此旨。 大根一览。 荡尔无遗。 如上医治患。 见草童舞而众疾咸消。 又直闻其言。 病自除愈。 则何须轸候。 更待施方。 又如上医以非药为药。 中医以药为药。 下医药成非药。 非药为药者。 如云无有一物不是药者。 揽草皆成。 岂云是药非药。 如行非道而通佛道。 即烦恼而成菩提。 一切世法纯是佛法。 以药为药者。 即应病与药。 随手痊愈。 附子治风。 橘皮消气等。 如观根授法。 不失其时。 思觉多者。 修数息观。 淫欲多者。 修不净观等。 药为非药者。 即不识病原。 反增其疾。 如说法者。 不逗其机。 浅根起于谤心。 下士闻而大笑。 醍醐上味。 为世珍奇。 遇斯等人。 翻成毒药。 如上上根人。 才悟其宗。 不俟言说。 所以古圣云。 上士见我诗。 把着满面笑。 杨修见幼妇。 一览便知妙。 或遮障深厚。 根思迟回。 须备历观门。 对治种现。 如加减修合。 服食后差。 台教约中下之根。 备历十乘观法。 然虽具十不离一门。 如法华玄义云。 明入实观者。 即十乘观法。 一不思议境。 即是一实四谛。 谓生死苦谛不可思议。 即空即假即中。 即空。 故方便净。 即假。 故圆净。 即中。 故性净。 三净一心中得。 名大涅槃。 净名经云。 一切众生。 即大涅槃。 故名不可思议四谛也。 不可复灭。 此即生死之苦谛。 是无作之灭谛。 亦是集道也。 烦恼集谛不可思议。 即空即假即中。 即空故名一切智。 即假。 故名道种智。 即中。 故名一切种智。 三智一心中得。 名大般若。 净名经云。 一切众生。 即菩提相。 不可复得。 此即烦恼之集。 而是无作道谛。 亦是苦灭。 故名不思议一实四谛也。 亦是真善妙色。 何者。 生死即空。 故名真。 生死即假。 故名善。 生死即中。 故名妙。 此名有门不可思议境也。 二发真正心者。 一切众生。 即大涅槃。 云何颠倒以乐为苦。 即起大悲。 兴两誓愿。 令未度者度。 令未断者断。 一切烦恼。 即是菩提。 云何愚闇以道为非。 即起大慈。 兴两誓愿。 令未知者知。 令未得者得。 无缘慈悲。 清净誓愿。 慈善根力。 任运吸取一切众生也。 三安心者。 既体解成就。 发心具足。 岂可临池观鱼。 不肯结网裹粮束脚。 安坐不行。 修行之要。 不出定慧。 譬如阴阳调适。 万物秀实。 雨旱不节燋烂岂生。 若两轮均平。 是乘能运。 二翼具足。 堪任飞昇。 体生死即涅槃名为定。 达烦恼即菩提名为慧。 于一心中。 巧修定慧。 具足一切行也。 四破法遍者。 以此妙慧。 如金刚斧。 所拟皆碎。 如无翳目所临皆朗。 若生死即涅槃者。 分段变易。 苦谛皆破。 若烦恼即菩提者。 四住五住。 集谛皆破。 虽复能破。 亦不有所破。 何者。 生死即涅槃。 故无所破也。 五识通塞者。 如主兵宝。 取舍得宜。 强者绥之。 弱者抚之。 知生死过患名为塞。 即是涅槃名为通。 知烦恼杂乱名为塞。 即是菩提名为通。 始从外道四见。 乃至圆教四门。 皆识通塞。 节节执着即是塞。 节节亡泯名为通。 若不识诸法夷险。 非但行法不前。 亦亡去重宝也。 六善识道品者。 观生死即涅槃。 十界生死色阴。 皆非净非不净。 乃至识阴。 非常非不常。 能破八颠倒。 即法性四念处。 念处中。 具道品三解脱。 及一切法。 又知涅槃即生死。 显四枯树。 知生死即涅槃。 显四荣树。 知生死涅槃不二即一实谛。 非枯非荣。 住大涅槃也。 七善修对治者。 若正道多障。 应须助道。 观生死即涅槃。 治报障。 观烦恼即菩提。 治业障烦恼障也。 八善知次位者。 生死之法。 本即涅槃。 理涅槃也。 解知生死即涅槃。 名字涅槃也。 勤观生死即涅槃。 观行涅槃也。 善根功德生。 即相似涅槃也。 真实慧起。 即分真涅槃也。 尽生死底。 即究竟涅槃也。 观烦恼即菩提亦如是。 九善安忍者。 能安内外强软遮障。 不坏观心。 若观生死即涅槃。 不为阴入境。 病患业魔禅。 二乘菩萨等境所动坏也。 若观烦恼即菩提。 不为诸见增上慢境所动也。 十无法爱者。 既过障难。 道根成立。 诸功德生。 观生死即涅槃故。 诸禅三昧功德生。 观烦恼即菩提故。 诸陀罗尼无畏不共诸般若生。 观生死涅槃不二故。 法身实相生。 相似功德。 顺理而生。 喜起顺道法爱生。 名法爱。 不上不退。 名为顶堕。 此爱若起。 即当疾灭。 已爱若灭已破无明。 开佛知见。 证实相体。 观生死即涅槃故。 证得解脱。 烦恼即菩提故。 证得般若。 此二不二。 证得法身。 一身无量身。 无上宝聚。 如意圆珠。 众法具足。 是名有门入实。 证得经体。 三门亦如是。 乃至历一切法门亦如是。 问。 若即心是佛者。 则一切含生。 皆有此心。 尽得成佛。 教中云何不见授劫国名号之记。 答。 劫国名号。 乃是出世化门之中现前别记。 欲知真记者。 净名经云。 一切众生亦如也。 一切法亦如也。 华严经颂云。 显佛自在力。 如说圆满经。 无量诸众生。 悉受菩提记。 又颂云。 一一心念中。 普观一切法。 安住真如地。 了达诸法海。 又颂云。 一一微尘中。 能证一切法。 如是无所碍。 周行十方国。 斯则人法心境。 悉记成佛。 以一念具足。 一尘不亏。 念念证真。 尘尘合体。 同居常寂光土。 俱号毗卢遮那。 终无异土别身。 圣强凡劣。 与三世佛一时成道。 前后情消。 共十类生同日涅槃始终见绝。 免起有情无情之妄解。 不生心内心外之邪思。 可谓上无所求。 下无可化。 冥真履实。 得本归宗。 俱登一际解脱之门。 尽受平等菩提之记。 又古德问云。 既色心不二修性一切。 何不见木石受菩提记耶。 答。 一一诸色。 但唯心故。 心外无法。 岂唯心灭而色犹存。 佛但记有情。 摄无情也。 譬如幻事。 要藉幻心。 心在幻中。 能持幻事。 若其心灭。 幻事同无。 故但灭心。 不复灭事。 众生色心。 亦复如是。 皆如幻相。 一切外境。 从幻心生。 岂犹灭心而存幻色。 此即有情得记。 无情亦然。 是故无情。 不须别记。 玄义格云。 真佛者。 从初发心。 即体一真法界。 全同古佛。 相极三际。 全现一尘。 性海无边。 表里不可得。 信此法故。 名为发心。 心无异念。 故名为证。 证成名佛。 的无方处。 又圆教入初住人。 心同法界。 神无方所。 何用天衣天座。 四众围绕。 夫立劫国名号授记作佛者。 为引未发心者令嚮慕耳。 若爱着身土。 情未尽耳。 所以华严论云。 初发心时。 便成正觉。 于一刹那际。 皆得此之法。 不许于刹那际外有别时。 当知即非本法故。 若有人于佛法中见佛成道。 作劫量延促处所而生见者。 信亦未成。 未论修道。 若解者。 本来全得。 处迷者。 自没轮回。 又云。 但有所见境界。 及如来名号。 总是自心佛果所会之法。 若自心不会。 对面无覩见之期。 宗镜录卷第二十三丁未岁高丽国分司大藏都监奉勅彫造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28 来源:白陵寺 链接:https://www.bls108.com/fojing/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