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禅安心
依坐禅而得不动的境地。于禅宗是认为坐禅可入安心的境地,又以此为佛道的发心。中,引用妙乐大师的第一卷之四(大正第四十六卷第一七○页)予以破折云:“世人多以坐禅安心,名为发心,此人都未识所缘境。无所期果,..
依坐禅而得不动的境地。于禅宗是认为坐禅可入安心的境地,又以此为佛道的发心。中,引用妙乐大师的第一卷之四(大正第四十六卷第一七○页)予以破折云:“世人多以坐禅安心,名为发心,此人都未识所缘境。无所期果,..
谓阿罗汉果。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所言有为阿罗汉果者。谓彼果得。及彼得得。无学根力。无学尸罗。无学善根。十无学法。及彼种类诸无学法。是名有为阿罗汉果。所言无为阿罗汉果者。谓于此中。贪瞋癡等。一..
阿罗汉果补特伽罗者,谓已永断有顶第九品烦恼安住彼究竟道。问若阿罗汉永断三界一切烦恼,何故但言永断一切五顺上分结得阿罗汉果耶?答最胜所摄故,云何最胜?由此五结是取上分因及不舍上分因故名最胜,所以者何?由..
安立差别门者,谓若处显示四句等所问义,如无常经说,若正观者一切观色耶,设观色者一切正观耶。应作四句,初句,谓于受等四蕴无有常净乐我颠倒增益,又观彼为应知应断。第二句,谓于色蕴有常净乐我颠倒增益,又观彼..
本生者,所谓宣说诸菩萨行本相应事。
谓现法中。贪瞋癡等。一切烦恼。皆已永断名阿罗汉果言。
谓有一类。应供养者而不供养。应恭敬者而不恭敬。应尊重者而不尊重。应赞叹者而不赞叹。应问讯者而不问讯。应礼拜者而不礼拜。应承迎者而不承迎。应请坐者而不请坐。应让路者而不让路。由此发生。身不卑屈。不等卑屈..
本事者,所谓宣说圣弟子等前世相应事。
阿罗汉果向补特伽罗者,谓已永断有顶八品烦恼安住彼道。
谓如鼻根应说其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