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胜处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亦尔 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亦尔 五青胜处 六黄胜处 七赤胜处 八白胜处次八背舍。而辩八胜处者。背舍虽能..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亦尔 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亦尔 五青胜处 六黄胜处 七赤胜处 八白胜处次八背舍。而辩八胜处者。背舍虽能..
一青一切处 二黄一切处 三赤一切处 四白一切处 五地一切处 六水一切处 七火一切处 八风一切处 九空一切处 十识一切处次八胜处而辩十一切处者。胜处虽能少。观中转变自在而未普遍。今十一切处所观普遍。是以次而明之..
初禅二变化 二禅三变化 三禅四变化 四禅五变化合十四变化次十一切处而辩十四变化者。上所明观禅。正体虽备犹未辩其功用。今欲学六通之用。必须先修变化心也。通言变化者。能使无而欻有有而欻无。故名为变化也一初禅..
一天眼通 二天耳通 三知他心通 四宿命通 五身如意通 六漏尽通次变化而辩六神通者。此有三意不同。若依报得神通。得神通方能变化。若是修得神通。则先修变化。方得神通。今此既约修得次第。故次变化而辩神通。此皆名..
一初禅 二二禅 三三禅 四四禅 五空处 六识处 七无所有处 八非有想非无想处 九灭受想次第定次六通而辩九次第定者。上所明禅。虽体用具足。而并是观禅。未明练熟调柔之相。今欲修练观禅体用。令纯熟入体。及起时心无间..
一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次九次第定而辩三三昧者。九次第定体。乃即是三三昧。但有离合名数。多少不同制立有异。其意(云云)。所以者何。九次第定。通练诸禅。自无别体。三三昧亦尔。故知体无异..
有二种师子奋迅三昧 一奋迅入 二奋迅出次三三昧而辩师子奋迅三昧者。大品经中佛自诚言。菩萨依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三三昧与九定法相既同。故次三三昧而明。于义无乖也。所言师子奋迅者。借譬以显法也。如世师..
一超入 二超出次师子奋迅而辩超越者。大品经佛自诚言。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入超越三昧。所以名超越者。能超过诸地。自在入出。故名超越一超入三昧 云何名超入三昧。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
一苦谛 二集谛 三灭谛 四道谛次超越而辩四谛者。但上来所说。诸无漏禅中。乃禅禅悉有四谛观慧。彼既明禅相。则隐理显事。从事以立名。是以虽有四谛观法。而不从谛得名。如囊中有宝。不探示人。人无见者。是以今更。..
苦谛下四行 一无常 二苦 三空 四无我集谛下四行 一集 二因 三缘 四生灭谛下四行 一尽 二灭 三妙 四离道谛下四行 一道 二正 三迹 四乘次四谛而辩十六行者。还离四谛开为十六行也。但教门既有总别之殊。故谛有离合之异..